《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五讲-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第7周-张信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44
45
46
• 隋代: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社会稳定、繁荣,经济发展;隋文帝
打通南北大运河,沟通南北城市与经济。
• 唐朝: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大量繁华大都市。唐文 化,包括城市规划,影响周边各国文明。
47
唐朝的文化艺术可分为:初、盛、中、晚四段: 初唐如春水,清澈而明丽;或:少年,天真而稚气 盛唐像暑雨,充沛而壮观; 中唐若秋草,茂密而摇曳; 晚唐似冬雪,含蓄而凄凉; 青年,朝气而蓬勃 中年,成熟而深刻 老年,迟缓而睿智
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6
7
(1)曹魏
• • 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受封为魏王,以邺城为魏王城 废除东汉租赋制度,严禁豪强兼并土地,大力推行屯田 政策,为恢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 • 强调法纪,建立严格法纪。 曹丕继位后废除汉帝,自称魏文帝,建立魏朝,迁都洛 阳以示正统。推行九品中正制,得到士族拥护.
5
2.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装,形成 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为加强控制郡县, 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
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据势力为 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汉、曹魏、
12
曹魏邺城——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
• 王城,而非全国性的都城
• 城市平面为规则的横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 约3.6平方公里。 • 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 • 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 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 研究。
有所发展
• 孙权死后统治集团权利争夺尖锐,吴国日益衰落
10
3. 曹魏邺城
• 邺城处于河北省西南临漳县境内,在古代地处太行山东部
的关东经济区。 • 就汉代政治体制而言,曹魏邺城属于诸侯王封国国都城,
规模次于帝都洛阳,符合礼制营建制度
• • 规划思想——左思《魏都赋》:“览荀卿,采肖相” 继承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以建春门至金明门东 西大道为基准线,划北部为政治活动区,大道南为经济 活动区 • 城市总体布局——市南宫北、择中立宫、前朝后寝
城市形制——上承北魏,集中式规划 总体规划结构:城廓苑 – 城,政治中心,出现宫前区发展而来的皇城,“城”中无居住 区,权贵府邸全部纳入廓的范围中。 – – 宫城北有禁苑,实际上取代了北廓 廓规模庞大,全廓置108坊,盛唐时人口近百万,而南廓仍然 居民不多,设计中对城市发展预留空间的考虑。
20

大城,系内城,宫是城中
主体部分,位于规划结构 中心,政治活动中心。

少城为外廓,市依附于少
城,少城外亦有市,为各 族人民交易场所


城外有官府作坊区
城外东、西、南、北均建 有军营城防
• •
南北郊置郊坛 蜀汉成都规划留有秦制痕
迹,同时东汉洛阳规划的
影响也是颇为明显的。
21
22
1. 社会背景
11
•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 216 ),曹操被封为魏王,建造了王都邺城
(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交界处)。 • 建城历史: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城市建设也呈停顿 状态。而此时,在曹操统治中心,却新建了一座都城邺城。曹操实 行屯田制,招募失去土地的逃亡农民来耕种、开垦荒地,定出法律, 严禁大地主豪强兼并,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又实行“唯才是 举”、“以法治军”,在政治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加强,统一了 半个中国。为了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了新都邺城。
29
北魏洛阳布局图
30
北魏洛阳布局图
31
北魏洛阳布局图
32
北魏洛阳布局
• 重视中心区的建设。强调 中轴线的主导作用 • 加建外廓,外廓为经济活 动区,以市为主体来组织 • • 居住区——里坊制 城防——效仿曹魏邺城三 台,西北建金墉城、阅武 场 • 意义——继东汉后对营国 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33
17
5. 曹魏邺城的历史价值
• 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
的影响
• 继往:分区明确,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代城与廓 的区分,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 不同点是,划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
里所包围,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 防范;三台带有明显的防御性质。(联系曹操个性) • 开来: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影 响深远,如唐长安等城。

• • – •
隋代的短暂统一
地方建制,废郡,改为州县二级 科举制度 唐代社会背景 一统且兴盛的强大王朝

唐代政治制度多继承隋代制度。地方建制——全国分为
十道,道下设州、县、及与州同级的府;兵制,府兵制, 辅以募兵制

• •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禄山之变
思想文化领域——儒为主,佛道为辅 经济领域——商品经济、商业都会、草市、对外贸易
1
2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隋唐时期的城市 文化背景 隋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 隋唐时代城市的要点
3
4
一、三国时期的城市
1. 时代背景
•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社会分裂导致社会变革,带来城市变革
• “市”从后宫中解禁,移到民间里坊之中,“市”正式与民间结合 (例:邺城) • 商业活动从过去单纯的为统治阶级服务转为民间行为 • 全国来看,城市兴建向南移,例如岭南地区;初步出现北主政治, 南主经济的格局 • 两晋、南北朝的宗教蓬勃
宫廷区
宫前区
市肆
礼制建筑
金墉城
城市轴线
北魏洛阳城规划图
34
35
1. 南朝建康
• 今南京,六朝古都 • 春秋末年越国越城 • 战国楚金陵邑城
• 三国吴石头城(楚原址)
于其东修建邺城 • 晋“建邺”更名为“建康”
36
南朝建康:
• 诸葛亮:“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 依自然地形构筑,与山川巧妙结合,东倚钟山,西据长江,北面开 挖玄武湖以作防御之用。
18
6. 吴都建邺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 (宫廷、庙社、官署、营 房、权贵居里、市、手工
作坊、一般居里及城防等
分区) • 城廓分工的功能分区


宫城中轴线为全城中轴线
沿淮河置市,市南宫北的 格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
发展航运交通,促进城市 经济发展
19
7. 刘蜀成都
• 秦灭蜀后建成都城,城廓并列形制,蜀继承前代略加调整
各功能分区按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城市用地 的分配,克服了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的城 市用地比例失调的弊端,减少宫廷区用地 16
4. 曹魏邺城规划特征
• • 以法家审时度势的改革思想灵活运用传统规划 讲求实效,从用地比例、宫廷区规划割据,铜雀园三台 构筑和战备设施来看都注重实效,与前代国都规划有所
不同
• 结构严谨,重视礼制规划秩序,分区不拘、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
南朝建邺(规整而又适应自然)
40
41
• 1. 时代背景
• 隋、唐、五代 —— 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
• 37 + 287 + 53 = 379年
•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
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 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范文澜《中国通史》
42

隋代社会背景
48
49
50
51
2. 城市发展
• 经济中心往南方转移,军事政治仍在关中平原——军政中心与经
济中心分离 • 沿水运交通线形成繁华的商业都市,“淮扬苏杭”;同时成为漕
运线上的军事据点
• 通往西域的路上交通线上形成边疆城市,如高昌 • 对外的通商港口城市,如广州、扬州、泉州 • 边沿疆土上的新兴城市 • 国内外贸易发达,促进商业、手工业发展,城市手工业作坊、市

外廓中沿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和营房,内
城政治经济活动的延续
• 区域规划:建怀德、临沂等城安置东渡 人士,解决城市人口集中的问题

城市经济非常繁荣,水乡交通,有条件
从传统集中商业区向市场网络形式过渡
38
宫廷区
城市轴线
宫墙
39
3. 小结
• 战火纷飞的年代,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 • 隐居思想、田园文化、佛教文化,催生城内外的大量田园式居住建 筑的出现,城市与自然结合的观念从帝王扩展到民间。 • 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 三大典型城市: 曹魏邺城(正规) 北魏洛阳(佛教建筑)
• 宫城中部偏北,有明确的轴线对称
• 整个城市平面不规则;宫城方正;坊市凌乱,有自发发展的状态 • 意义:南方城市“形制”观念、管子规划思想的代表
37
宫廷区
南朝建康城
• • 建康城与孙吴建邺 既是南朝国都又是江南经济 区的中心都会。 • 宫城,重心和主体所在,仿 西晋洛阳宫,前朝后寝制。
城市轴线
宫墙
隋迁城址的原因
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56

选址——和汉长安选址的比较

• •
规划匠意——“以高为贵”,宫城居北
• 隋建大兴,唐易名长安,保留隋初基本格局
隋定都长安的原因
1. 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 2. 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 3.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
制黄河中下游。
4. 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55
• 隋文帝定都长安,但放弃汉长安原址,在其东南另建新城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寺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23
24
25
26
2.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夫阶级组成
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 局面。

魏孝文帝改革的产物,依靠汉族士大夫阶级李安世、李
冲等策划改革。
• •
魏孝文帝发展了尊儒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指针推行改制。 洛阳城改建目的,政治:象征继承正统政权,以宏伟城 市形象提升北魏号召力;经济:建成北魏最大商业都会。
肆、邸店货栈的发展
• 宗教建筑的的活跃,影响建筑艺术发展
52
3. 隋唐长安城
• 规划者——宇文恺 (“凡所规画、皆出于恺”)
• 宇文恺: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 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等方面的工程,也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 (《隋书· 宇文恺传》)
53
54
• 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都城,东汉末年战乱荒废,南北朝复建都城
13
• 1、功能分区严格,“前市后朝” • 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南北二宫的不便 • 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14

文昌殿中轴线实为城市规划主轴线

经纬涂制 道路,全 城道路分 布均衡,
划分各用
地较规整
15

为适应群雄角逐的形
势需求,布局多着眼 军事,园苑区不仅有 武器库和马厩,苑西 还有铜雀等三台,平 时可供游息,战时是 防守的制高点,还储 备战备物资,并能直 接通往城外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统一。隐患:推行九品 中正制保障士族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皇族及 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 政权)政权割据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 对峙。北:魏、齐、周;南:宋,齐,梁,陈。
8
(2)刘汉
•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蜀国社会
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氏所灭
9
(3)孙吴
• • • • 扶植世族势力,构成江南豪族政权 开发吴越,势力扩及岭南 赋税徭役繁重,刑罚也残酷,引起农民不断起义反抗 孙吴以水军立国,孙权重视水军建设,大规模海上活动
27
• 东汉洛阳于190年毁于董卓火烧。
• 220年曹丕称帝,复建都洛阳。东汉南北二宫合建为洛阳宫。
• 后在两晋、北魏年间历多次兴衰,至隋代荒废。
28
3. 北魏洛阳城规划概况
• 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南高北低之势;北有三座小城,为其军事要塞。
• 东西20里,南北15里。建坊320个,有坊墙。
• 制造坊里的目的:管制市民,“虽有暂劳,奸盗永止” • 宫城居中偏北,占大城面积1/10;宫北为帝王园林。 • 宫南官署,且沿铜驼街中轴对称;不规则方格路网。 • 城内多处集市,有外国交易区与接待外国人的夷馆区。 • 佛教建筑的鼎盛,寺庙、石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