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中存在着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滞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不成熟、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良好的大学创业教育社会环境等主要问题。促进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有:必须完善大学教育目标,强化能力体系建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灵活建立课程学制;促进大学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打开校门,建设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崇尚人生创业价值,促进就业观念转变;努力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2002年教育部开始在8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基本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大学创业教育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水平上。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地方院校大学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以期推动大学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滞后
社会舆论偏好和习惯势力,阻碍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制约着大学创业教育健康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客观上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由国家计划“派遣” 理所当然、能“吃皇粮”才算大学生涯修成正果的错误观念,相反,大学毕业生创业或自谋职业则被当成“不合格的大学生”、“没有真正毕业的大学生”,备受冷遇。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片面的就业观念等多种原因,我国公务员考试十分火爆,其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而成为“中国第一考”。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6万多考生参加,但实际上只招收1万多人。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报考总人数突破55万,其中农业部
办公厅一个科员职位,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竟高达 1 766人[1]。地方公务员考试也炙手可热。据湖南省人事厅透露,2006年湖南省约有3.5万考生赶考2 800多个职位,整体平均录取率不足8%。与报考公务员“过独木桥”的热
情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却相当低。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项目42个成员的平均水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蔡克勇副主任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美国当年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为23%~25 %[2]。
2.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一是缺乏相对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多注重创业企业课程教育,即创业课程体系KAB。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二是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行本科连续学制,要求大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连续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其本身就有悖于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不符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规律。大学生的创业规律应当是通过深入社会开展创业实验、检验创业技能,再回到学校加强创业知识学习,增强创业精神。三是没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循环上升,反复锤炼。但是,我国“多数学校还仅仅是引入了一些课程,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创业活动,实践瓶颈还没有被打通,阻碍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3]。四是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基本属于“学院派”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虽然,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但实践证明,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却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有待改善。
3.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总体来说,政府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大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公用经费加人员经费)持续下降。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
数只有341万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6 775元/人年。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 1 739万人,比1998 年增加了409.97%,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却只有 5 183元/人年,比1998年反而下降了23.50%。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大学创业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特殊才能培养,要求从开发每一个看似很普通的学生各种不同才能方面着手,发现他的特殊才能并因材施教。然而,我国大学规模太大,平均每所大学
有12 000多名学生,大的有五六万名学生,比美国大学平均要大四倍[4]。
我国大学师资资源投入也严重不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普通高校“生师比” 只有11.62,而2006年则猛升至17.93,升幅达54.30%。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创业教育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阻碍了大学创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4.缺乏良好的大学创业教育社会环境
从国际比较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难以接近100%。据日本《劳动白皮书》记述,目前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大致维持在60%~70%。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特别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16至35岁
的青年有 1 900万需要就业,而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却不足1000万个。教
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他们自己以及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如果从对扩招的感激变成了对政府的抱怨,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登记失业率稳居5%以下,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对失业的基本承受能力,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失业保障功能还非常脆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希望大学是技能培训场或职业介绍所,普遍选择大学毕业后先就业、再择业、最后才去创业的模式。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又严重不足。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指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大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大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成功率[5]。虽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是,近于“冰点”的成功率客观上对大学生创业热情泼了一瓢“冷水”,使得多数大学毕业生不敢创业。此外,市场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也构成巨大压力,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与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扶持创业投资所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还较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