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鹿造型的文化考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瑞灾异做了详尽记载。 《白虎通》中也谈到:“符瑞至,天下太平, 帝王治理国家有条有理,皆应德而至。 德至天则斗极明……”在当 时,人们将帝王的德行与吉兆联系起来,认为符瑞至,国昌盛,反之 则国衰。 “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鹿见,白鸟下 …… ” [6]其 中 的 白 鹿 就 是 “符 瑞 ”之 一 ,麒 麟 也 由 鹿 衍 生 而 来 的 瑞 兽。 清代整理成书的《金石索》中收藏了汉代的图像,就有嘉禾、白 鹿等图案及榜题,以图文形式证实了白鹿被视为符瑞,成为祥瑞的 象征。
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Kennedy, 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Malmkj?r K. 2003. On a pseudo-subversive Use of Corpora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3] Kübler N. 2003. Corpora and LSP Translation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3-0121-02
鹿,在汉代已广泛存在,是先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美术、 文学等艺术创造中常有体现。 保存至今的鹿化石、 楚式鹿角镇墓 兽、木鹿鼓、鹿瓦当、汉画像等等器物都有关于鹿的内容,本文对目 前的发现进行整理分析,遵照汉代社会生活,以汉代风俗、思想观 念为背景,对鹿的艺术造型进行文化考释。
[5] Varantola, Krista (2002). Disposable corpora as intelligent tools in translation. In: Tagnin, S. E. O. (Org.). Cadernos de Tradu??o: Corpora e Tradu??o. Florianópolis: NUT, 2002.Viewable online at http://www.cadernos.ufsc.br/online/9/krista.htm
Abstract: Preserved since the Han Dynasty, Vatan, Chu-style antler artifacts in the tomb are deer and other animal shapes, not just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natural properties of the deer, more importantly, its been given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Han customs and ideas for the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style of art deer Textual.
3、乘鹿升仙 汉代人认为生命由阴阳二气结合,人体有魂和魄,魂升天,魄 入地。 人们希望灵魂能飞升天国,逝者能羽化成仙,而在升仙过程 中有特定的仪式、专门的工具等。 例如,人驶向天界需乘车,车行要 有动力,拉车的神兽或者瑞兽必然出现在升仙这一主题中。 人们认 为瑞兽能将人的灵魂带到美好的天国世界, 这种观念在汉代墓葬 中多有体现。 仙人乘鹿这一母题在汉代广为流传, 如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泰华,揽芝获赤幢。 ” 王 逸 在 《楚 辞 章 句 》中 注 解 “浮 云 雾 而 入 冥 兮 ,骑 白 鹿 而 容 与 ”[7] 曰:“言己与仙人俱出,则山神先道,乘云雾、骑白鹿而游戏也。 ”除 文献记载外,在河南南阳汉画像中有仙人驾鹿车、仙人骑鹿、羽人 驾鹿等图像内容;山东武氏祠祥瑞图中亦有题榜为“皇帝时南夷乘 鹿来献巨畼”的画像内容。 文字和图像的双重考释足以证实汉人将 鹿视为仙人(羽人)的坐骑,是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工具。 三、鹿角的文化功能 鹿角是鹿身上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是鹿被神化的重要原因。 鹿角造型奇异,逢春脱换,周而复始,犹如“重生”,被先人视为 神物。 河北省兴隆县发现的纹饰鹿角化石,被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晚 期的刻纹角器,由赤鹿的眉枝做成,经磨制后刻画、染朱色;青墩遗 址也曾出土大量的麋鹿角化石,出现时代晚于前者,但是其角枝上 的有一味的刻划纹被学者看作是易卦的早期数字卦画形式[3]。 先 人选择鹿角为刻纹的载体非完全偶然。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神秘的 自然想象无法解释,从而产生了自然崇拜。 鹿角与众不同的生长特 性、较强的防御功能,以及其奇特的造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美感、 神秘感都使先人对鹿角产生敬畏之情。 因此, 人们将鹿角作为刻 画、占卜、记录的载体,赋予了其特殊的神性,并视为人与天地沟通 的渠道。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至今保留着关于鹿的传说, 并称英雄“席勒特根”能登上鹿角到达天界,而且天神也能以此为 天梯下到人间;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件青铜“鹿角立鹤”铜器,由于
关键词:鹿 鹿角 文化功能 升仙观念 Key word: Deer Antler Cultural function Rises the immortal idea 作者简介:王妩明,(198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07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文化与民俗民 艺研究;王铮,(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07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文化与民俗民艺研究。
一、自然鹿与汉人关系密切 “鹿”这一物种早在数千万年前就已出现,头顶的鹿角从无到 有,经历了漫长的演化。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西山经、东山经都有 “其兽多麋、鹿”的记载,《诗经》中也有咏唱鹿群、记录猎鹿的诗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兽之所同,麀鹿麌麌”[1] 等;青海省循化县 出土的“鹿纹彩陶双耳罐”,罐身描绘了鹿栏、群鹿、牧场场景,说明 鹿早在殷商时期已被圈养。 在汉画像中,自然鹿多在“生活狩猎”场 景中出现,奔于溪流山间,后有猎狗、猎人追捕。 奔鹿造型简练,“高 脚而行速”的自然特征突出。 先民将鹿编入诗歌咏颂,绘于日常器 身,雕刻在墓室砖石之上,艺术的再现了当时鹿融入人们生活的现 状,证实了上古时期鹿广泛存在。 先人与鹿长期共处,对鹿产生了特殊感情,并逐渐发现其不仅 “高 脚 行 速 ”,且 啃 食 毒 草 而 不 怕 病 秽 , 在 《 酉 阳 杂 俎·毛 篇 》 有 记 载 : “耶希,有鹿两头,食毒草,是其胎矢也。 ”意思就是说鹿能够吃毒草 而不中毒。日积月累的经验使人们逐渐总结出鹿的诸多药用性。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就有三个有关鹿的处方,成书 于先秦的《神农本草经》也对鹿茸、鹿角等的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 论述,直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鹿的药目达二十余种,“鹿食百草, 全身是宝”的说法深入人心,逐渐产生“鹿寿千岁”的观念。 《述异 记》言“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 ” [2] 《太平 御览》中也有“玄鹿为脯,食之,寿至二千岁”的记载。 二、鹿的文化功能 鹿在被人认识的长期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神性, 成为一种文化 符号, 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其神化过程中产生了几种观 念: 1、鹿能“辟邪” 《抱朴子·登涉篇》有云:“麋及野猪皆啖蛇,故以厌之也。 ”其中 “麋 ”即 “鹿 ”,是 说 鹿 有 时 能 吞 食 毒 蛇 , 而 被 认 为 具 有 “ 辟 毒 ”、 “ 驱 邪”的功能,人们将其放置于墓葬中来镇魇毒蛇。 如卧鹿鼓和鹿角 镇墓兽,都具备“辟邪”之功能;汉画像中也有独立、完整的鹿造型, 笔者认为这些写实的鹿造型首先体现了“辟邪”功能,而非作为“瑞 兽”取祥瑞之意。 2、白鹿被视为符瑞 西汉时期,祥瑞灾异思想形成体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
科学技术
社会
汉代鹿造型的文化考释
王妩明 王 铮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 :保存至今的汉画像、瓦当、楚式鹿角镇墓兽等器物中均有鹿的造型,这不只是因为鹿本身特殊的自然属性,更重要 的是其被赋予的深刻文化内涵。本文以汉代风俗、思想观念为背景,对鹿的艺术造型进行文化考释。
(下转第 190 页)
-121-
改革与开放 2010 年 3 月刊
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方法的认识, 方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能 有效克服所谓的“技术恐惧症”。 已有学者针对自建小型语料库的 程 序 和 工 具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探 讨 (赵 展 宏 ,2007)。
4)存在问题 首先,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语料库分析软件,而且很多 软件功能十分强大, 如 WordSmith Tools、ParaConc、AntConc 等,但 是软件的功能越强大,其使用方法往往越复杂,很多译者缺乏学习 软件操作的积极性。 其次,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难以沟通,这 仍是语言技术应用的一大问题。 很多软件是针对特殊的问题开发 的,往往难以满足不同译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 性的活动。 语料库在译者培养的过程中,为译者提供众多的词汇选 择,地道的习语搭配和规范的译文参考,为译者的培养提供了有益 的帮助。 但也有学者认为语料库所收集的例证可能会对译者进行 误 导 并 且 扼 杀 翻 译 的 创 造 力 。 Kristen Malmkj?r 认 为 ,语 料 库 主 要 “反映过去语言的使用模式,不能代表未来语言的发展趋势”。 她指 出, 语言发展不应受到语料库的约束并主张对语料库进行颠覆性 使用以打破规范。 三、结语 Svartvik 说过“语料库语言学正在成为主流”。 基于语料库的翻 译研究,具有文本电子化、学习直观化、分析多元化、结论科学化、 成 果 有 机 化 等 五 大 方 面 的 特 点 和 优 势 ( 黎 土 旺 ,2007), 为 译 者 培 养 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随着语料库作为翻译辅助工具与语言教学资 源的深入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料库能帮助未来译者提升个人 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仅具有教育价值,而且能够使译者更具有专 业优势” (穆雷,刘康龙, 2007)。 作为语料库使用者我们应该认识 到,耐心学习语料库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程序编制,往往能够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译者,我们 也不能一味依赖语料库,而忽略了作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 只有在 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我 们 才 能 成 为 “更 好 的 语 料 库 建 设 者 和 使 用 者 ”,使 语 料 库 与 译 者 培养的结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Biber, D., Conrad, S. and Reppen, R. 1998. Corpus linguis-
[4] Varantola K. 2003. 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e Publish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