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糖类与糖代谢

合集下载

第六章糖代谢

第六章糖代谢
硫辛酸, CoASH, Mg 2+
4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二)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环)
(柠檬酸循环、Krebs环) Kerbs,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部位:线粒体基质
43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3-P-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
23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一)糖酵解途径
贮能阶段: 后5步
(2)3- 磷酸甘油醛 (2)丙酮酸
☆生成 2 NADH(H) + 4ATP
24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一)糖酵解途径
6
3-P-甘油醛脱氢酶
3-P-甘油醛
磷酸化酶
糖原脱支酶催化支链上的3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糖原 分子的一个游离的4′端上,形成一个新的-1,4糖苷 G-1-P 键,而脱支酶催化转移后剩下的通过-1,6糖苷键连 接的葡萄糖残基的水解,释放出一分子的葡萄糖。
转移酶
葡萄糖-1-磷酸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下可以转 去分支酶 换为葡萄糖-6-磷酸。
45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二)三羧酸循环
3 异柠檬酸氧化生成-酮戊二酸
蔗糖
磷酸化酶
1-磷酸葡萄糖+果糖
1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糖分解的主要途径:
☆ ☆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有氧氧化
一、糖的无氧分解
•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进行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教学课件】第6章糖代谢1 生物化学 教学

【教学课件】第6章糖代谢1 生物化学 教学
-淀粉酶
糊精
-淀粉酶作 -D-麦芽糖 用点与方向
-D-麦芽糖
极限糊精
2021/6/18
9
糊精
R-酶
脱支酶
极限糊精
2021/6/18
10
淀粉酶的性质比较表
酶类
最适温 pH敏感 度(ºC) 性
-淀粉酶 70保持 pH3.3 15min 时失活
作用机理 1→4苷键
随机 作用
作用产物
葡萄糖麦芽 糖少量麦芽 三糖
CH2O HO
OH
HO
O
OH
O OH
CH2O
H 蔗糖酶
OH
HOH
蔗糖
CH2O
H
O
O
OH HO
+ OH
HO OH
OH
CH2O H
OH
葡萄糖
果糖
+66.5°
+52.2°
-93°
-20.4 °
旋光度发生了变化,产物总称为转化糖,蔗糖酶也叫转化酶.
2021/6/18
7
(二)麦芽糖水解 植物体内麦芽糖的主要来源是淀粉的水解,麦芽糖一旦生成, 就在-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第六章糖类的分解代谢
基本要求: 1、多糖水解、磷酸解区别;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的区别; 2、糖分解代谢EMP、EMP-TCA、HMS三条途径的基本特点:
①碳骨架裂解方式、重要中间产物; ②能量产生方式及计算; ③重要生物学意义; 3、糖异生作用概念、过程特点及意义;多糖生物合成途径; 4、糖代谢调节:血糖浓度调节、糖酵解调节、三羧酸循环调 节、 EMS调节。
2021/6/18
14
葡萄糖
细胞质
糖酵解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内 容糖第六章 糖的化学和代谢糖的化学 糖代谢 糖的消化与吸收 糖的分解代谢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的化学一、糖的概念糖是多羟基醛或多 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P5二、 糖的分布生物界中含糖的比例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80%30% 10% 2%0%植物人和动物微生物微生物三、 糖的生物学作用1. 糖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2. 糖类还具有结构功能 3. 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生物活性与功能四 、糖的分类1. 2. 3.单糖 寡糖 多糖1(一) 单糖概念: 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特点: 单糖是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种类: 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甘油醛二羟丙酮丁糖戊糖赤藓糖赤藓酮糖D-核糖D-核酮糖D-木糖D-木酮糖己糖: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的两种形式D-葡萄糖(G)β -D-葡萄糖 α-D-葡萄糖2D - 果糖(F)(二)寡 糖概念: 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 (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 特点: 二糖最为广泛葡萄糖 半乳糖 果糖环α-D-果糖 麦芽糖 蔗糖 乳糖(三) 多 糖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 1. 多糖的分类(1)按照来源分类 (2)按生理功能分类 植物多糖 动物多糖 微生物多糖 海洋生物多糖 储存多糖 结构多糖( 3 )多糖按照其组成成分的分类多糖同聚多糖 杂聚多糖(均一多糖) (不均一多糖)粘多糖结合糖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脂多糖O连N连鞘糖脂甘油糖脂 萜醇衍生磷酸多类固醇 衍生同聚多糖与杂聚多糖同聚多糖 杂聚多糖2. 重要多糖的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1)淀粉• 是高等植物的贮存多糖 •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α-1,4糖苷键 直链结构 支链结构 直链结构 支链结构直链淀粉3(2)糖 原 支链淀粉• 糖原是动物 体内的贮存 多糖,主要α-1,6糖苷键存在肝及肌 肉中。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46
F-2,6-BP的生成与作用 * 生成:
(PFK-2)
(F-6-P)
(F-2,6-BP)
* 作用:促进F-1,6-BP生成
图6-5
47
PFK-2是一双功能酶:
PFK-2活性(使F-2,6-BP↑) 具有
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使F-2,6-BP↓)
(PFK-2)
(F-6-P)
(F-2,6-BP)
TCA循环
56
图6-3 糖代谢三条途径间的关系
①无氧酵解 ②磷酸戊糖途径 ③有氧氧化
57
(一) 葡萄糖
丙酮酸
* 胞浆内进行
* 过程同糖酵解, 消耗2ATP
* 生成4ATP
* 生成2 NADH + H+
(3-磷酸甘油醛 (×2)
1,3-二磷酸甘油酸)
58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 激酶-1
(直链)
丙 酮 酸 激 酶
四个阶段:
I.己糖磷酸化(Glc
F-1,6P)
II.
(×1)
磷酸己糖
裂解
(×2)
磷酸丙糖
(×2) 氧化 (×2)
III. 磷酸丙糖 丙酮酸
IV.
(×2)
丙酮酸
还原乳(×酸2)(无氧)
18
(×2) (×2)
(×2)
19
1.己糖磷酸化(Glc
F-1,6P)
(1) Glc/Gn磷酸化为G-6-P
第一次磷酸化反应
a. 神经系统:
下丘脑和自主神经 调节 激素分泌
b. 激素:
(表6-1)
c. 组织器官: 肝脏最主要
9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相互协同/拮抗

6第六章糖代谢137030032

6第六章糖代谢137030032
(2)R酶(脱支酶):水解糊精和支链淀粉外围的α - 1.6糖苷键 (3)麦芽糖酶(α -葡萄糖苷酶):彻底分解麦芽糖
2、淀粉磷酸解:在淀粉磷酸化酶作用下生成G-1-P 淀粉 + nH3PO4
淀粉磷酸化酶
n G-1-P
淀粉磷酸化酶:从还原端开始逐个水解α - 1.4糖苷 键 G-1-P 生成 G 还需另外两种酶。
三羧酸循环(TCA)线粒体基质中
TCA生化过程:分两段 (1)准备阶段:丙酮酸
→ 乙酰CoA
(2)TCA环的运转:乙酰CoA逐步脱氢氧化,生成CO2和还原态氢
一、准备阶段:丙酮酸 乙酰-CoA 细胞质中,EMP形成的丙酮酸有氧进入线粒体,在 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下:(见P214总反应式)
丙酮酸+NAD++HSCoA→乙酰CoA+NADH+H++CO2
糖生物学功能:
结构、能源、原料,活性物质
糖:
多羟基醛/酮及衍生物
可水解为多羟基醛/酮或它们的衍生物的物质
糖的种类:单糖、寡糖、多糖和复合糖
单糖:
1、3C糖(丙糖): 甘油醛(GAP)和二羟丙酮 2、4C糖(丁糖): 赤藓糖。如:E-4-P 3、5C糖(戊糖): 核糖、核酮糖(R)、木酮糖(X)。 4、6C糖(已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 5、7C糖( 庚糖):景天庚酮糖(S)
线粒体基质中
2、三羧酸循环定义:氧化乙酰CoA是一个循环过程,反 应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 反应,再生草酰乙酸。由于循环中的物质大多数是三羧 酸和二羧酸,所以称为三羧酸循环
二、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3、三羧酸循环反应历程:
循环共有8步反应,五大步骤。 ①、柠檬酸合成: 2C + 4C 6C 由柠檬酸合成酶催化,反应见P216 乙酰辅酶A中的高能硫酯键分解提供能量。该反应不可逆,是TCA 的一个调节位点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O
H
OH
HO
H
HO
H
H
OH
OH
CH2OH
HO H OH
H
H
OH H
OH OH
核糖(ribose) ——戊醛糖
O
H
OH
H
OH
H
OH
OH
HOH 2C
O OH
H H
HH
HO
OH
2. 寡糖 能水解生成2-20个分子单糖的糖,各单
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常见的几种二糖有
麦芽糖 (maltose) 葡萄糖 — 葡萄糖 还原糖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烯醇化酶,它在结合底物前必 须先结合2价阳离子如Mg2+、Mn2+,形成复合物, 才能表现出活性。该酶的相对分子量为85000,氟 化物是该酶强烈的抑制剂,原因是氟与Mg2+和无 机磷酸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取代了酶分子上 Mg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⑥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 NADH+H+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ATP
CH2
O
P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COOH C CH3 O
丙酮酸激酶
2+、 Mg2+、K+
COOH C O P
烯醇化酶
COOH H C CH2 O OH P
ATP
ADP
CH2
H2O
将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DP 将底物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DP ADP生成ATP 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 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HO
HO
P
O
CH2 O H H OH HO H
CH2 OH
O
P
P
O
CH2 O H H OH HO H
CH2OH OH
6-磷酸果糖激酶1 磷酸果糖激酶1 Mg2 + ADP ATP
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布于不同的组 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 织中。其中Ⅳ型只存在于肝细胞中, 织中。其中Ⅳ型只存在于肝细胞中,对葡萄糖有高度的专 一性,又称为葡萄糖激酶。 一性,又称为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的Km值比其他己糖激酶高,且受激素调控。 葡萄糖激酶的Km值比其他己糖激酶高,且受激素调控。 Km值比其他己糖激酶高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CoA 乙酰CoA + NADH + H+ + CO2
O COOH C CH3 O TPP CH3C S HS (CH2)4COOH HS CoA O
③ ①
丙酮酸脱氢酶 OH
CH3 HS HS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糖代谢教学要求:1.了解糖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2.熟记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进行的部位、反应过程、能量代谢、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3.掌握糖异生概念和反应过程。

牢记催化反应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4.了解糖原分解和合成的基本生化过程。

牢记催化反应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一、填空题:1. 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细胞进行。

2. 糖酵解途径唯一的脱氢反应是,脱下的氢由递氢体接受。

3. 是糖的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处于各途径的交叉点。

4. 糖酵解途径中三个的关键酶是、和。

5. 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和三种酶和种辅助因子。

6. 一摩尔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生成摩尔丙酮酸,再转变为摩尔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7. 糖酵解的终产物是。

8. 乙醛酸循环由五步酶促反应构成,其中三种酶与TCA循环中的酶相同,其它两种专一性反应是由和酶催化的。

9. 三羧酸循环有步脱氢过程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10. 糖原合成过程中葡萄糖的活化形式为。

11.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和。

12. 三碳糖、六碳糖和七碳糖之间可相互转变的糖代谢途径称为。

二、是非判断:1. 乙醛酸循环的净结果是由两分子乙酰CoA生成一分子琥珀酸。

2. 焦磷酸硫胺素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酶。

3 .醛缩酶是糖酵解关键酶,催化单向反应。

4. 当缺乏V B1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均活性降低。

5. 一摩尔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乳酸,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最终净生成2摩尔A TP分子。

6. 若没氧存在时,糖酵解途径中脱氢反应产生的NADH+H+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若有氧存在下,则NADH+H+进入线粒体氧化。

7. 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底物脱下的氢,最终是交给FAD生成FAD.2H。

8. 磷酸戊糖途径因不涉及氧的参与,故该途径是一种无氧途径。

9. 进入到细胞中的葡萄糖必须首先被磷酸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滞留在细胞内。

10. 在TCA循环中,琥珀酸硫激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六章糖代谢-2

第六章糖代谢-2

六、柠檬酸循环的生物意义
( 1) 是好氧生物体内最主要的产能途径! (2) 是脂类、蛋白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3) 提供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
如: 草酰乙酸 → Asp、Asn α-酮戊二酸 → Glu → 其他氨基酸 琥珀酰CoA → 血红素
两用性
丙氨酸 苏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酸 半胱氨酸
柠檬酸循环—焚烧炉和百宝库 CoASH 柠檬酸
磷酸戊糖——磷酸戊糖为代表性中间产物。 支路——糖酵解在磷酸己糖处分生出的新途径。
2
磷酸戊糖 途径
细胞质中
➢ 氧化阶段(G-6-P脱氢脱羧成5-磷酸核 糖:两次脱氢产生2NADPH)
➢ 非氧化阶段(磷酸戊糖分子重排,产生不 同碳链长度的磷酸单糖,进入糖酵解途 径)
1.过程 氧化阶段(脱碳产能)
非氧化阶段(重组)
2.生物意义
(1)NADPH为许多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 (2)与糖的有氧、无氧代谢相联系; (3)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 (4)中间产物是某些生物合成的原料。
第五节 糖的合成
• 糖原(淀粉)生成作用——以葡萄糖或其他单糖 为原料合成糖原(淀粉)。
• 糖异生作用——非糖(乳酸、甘油、丙酮酸、草 酰乙酸、生糖氨基酸) 物质合成葡萄糖。
的调节 2. ADP、ATP和Ca2+对柠檬酸循环的调节。 总的来说都是对酶的调控。
限速酶: 1.柠檬酸合酶
变构抑制剂:ATP、NADH、琥珀酰CoA 竞争性抑制剂:柠檬酸
AMP可解除抑制 2.异柠檬酸脱氢酶
变构抑制剂:ATP、NADH 变构激活剂: ADP 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抑制剂:ATP、 NADH、琥珀酰CoA 激活剂:AMP 、 ADP、Ca2+

《生化》第六章糖代谢

《生化》第六章糖代谢
O=C O
P
ATP ADP
ADP
ATP
COOH C OH
C
OH
磷酸甘油酸激酶
F-1,6-2P
CH2 O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P
CH2 O
P
3-磷酸 甘油醛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ATP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G-1-P
二、单糖的氧化分解 主要指G,经多糖降解后生成的G,吸收进 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为机体提供能量。机 体几乎所有的组织的细胞中,都能进行糖的分解 以获能。
G进行氧化分解供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糖的无氧分解(酵解)
糖的有氧分解 糖的磷酸戊糖支路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1)糖酵解(glycolysis)的定义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Glu
ATP ADP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G-6-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NAD+ NADH+H+
HO CH2 H HO O H OH H H H OH
P O CH2
ATP ADP
H HO O H OH H H H OH
门静脉
肝脏
GLUT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
三、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酵解途径
ATP
有氧
核糖 磷酸戊糖途径 +
NADPH+H+

6第六章3 糖类代谢

6第六章3 糖类代谢

1
戊糖磷酸途径的发现


向供研究糖酵解使用的组织匀浆中添加碘乙酸(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抑制剂)和氟化钠(烯醇化酶的抑制剂)等糖 酵解途径的抑制剂,发现葡萄糖的利用仍在继续。这个结果 说明葡萄糖的利用除了经过糖酵解途径外,还有其他途径。 1931年,Otto Warburg及其同事,还有Fritz Lipman,发现 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这两种酶催 化的反应都可以利用葡萄糖,他们还发现NADP+是这两种酶 的辅酶。通过对这条途径的详细研究,发现葡萄糖转变成了 多种五碳糖、七碳糖、四碳糖、三碳糖、六碳糖的磷酸酯。 在这条途径中,有CO2的释放和NADPH的合成,但没有 ATP的合成。
ADP 己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
磷酸葡萄 糖变位酶
葡萄糖-1-磷酸
UTP
PPi Gn UDP
UDPG-焦磷酸化酶
UDPG
糖原合成酶
直链葡萄糖
分支酶
糖原
27
四、糖异生作用 ( gluconeogenesis)

某些非糖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甘油、或某些 氨基酸)在肝脏中可转变为糖(G或糖原),这 个过程称糖异生作用。此作用主要在肝脏进行, 也可在肾脏发生。各物质转变成糖的具体途径虽 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先转变为糖酵解中的某 一中间产物,然后再转变为糖。
2
发生于胞液中,是一条需氧的代谢途径,在 肝脏、骨髓、脂肪组织中较活跃。 此途径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两个阶段。

3
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
内酯酶
葡萄糖-6-磷酸
6-磷酸葡萄糖酸-δ-内酯
6-磷酸葡萄糖酸 脱氢酶
戊 的糖 氧磷 化酸 阶途 段径

糖的生理功能

糖的生理功能

ATP -2 2×2 2×2 或2×3 2×3 2×3×3 2×2 2×1 36或38
(五)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氧化供能。 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分解的最终
代谢通路。 是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互相转变的
共同途径。
五、有氧氧化的调节
(1)第一阶段:前述。 (2)第二阶段:关键酶是丙酮酸脱氢酶系。 (3)第三阶段: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第六章 糖 代 谢
chapter 5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第一节 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消化吸收 三、糖代谢概况
一、糖的生理功能
糖类是指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 糖类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氧化供能,提供碳源,作为结构成分.
二、糖的消化与吸收
(胰腺)
ATP
(8)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丙酮 酸

H2O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激酶*
ATP

自发
烯醇式丙酮酸
4.还原(reduction)-乳酸的生成:
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以确 保反应的继续进行。
四、糖酵解的调节
糖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 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调节。
五、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 供能的补充途径
2. 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 主要的供能途径。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
一、有氧氧化的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 下 彻 底 氧 化 分 解 生 成 CO2 和 H2O , 并 释 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2,3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COO ~ P COCO-OH CH2O- P
ADP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OOH
磷酸甘油酸激酶
ATP COOH COCO-OH CH2O- P 2,32,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 Pi H2O
CH-O- P CHCH2O- P
红细胞中含有较高浓度的2,3-二磷酸甘油酸, 红细胞中含有较高浓度的2,3-二磷酸甘油酸,与血红蛋 中含有较高浓度的2,3 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促进氧合血红蛋白 释放氧,保证组织细胞对氧的需要。 释放氧,保证组织细胞对氧的需要。
COOH CH O CH2 OH
2-磷酸甘油酸
COOH P
烯醇化酶 H2O
C O~ P CH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5)丙酮酸的生成
在丙酮酸激酶的催化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 丙酮酸激酶的催化下, 的催化下 变为烯醇式丙酮酸,后者自发地转变为丙酮酸。 变为烯醇式丙酮酸,后者自发地转变为丙酮酸。 这是酵解途径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这是酵解途径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丙酮酸激酶为第三个限速酶 丙酮酸激酶为第三个限速酶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一)有氧氧化的概念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生成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生成 有氧 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大量能量的过程 CO2和H20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 (2) 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
参与。 为磷酸已糖异构酶催化的可逆反应,需Mg2+参与。 磷酸已糖异构酶催化的可逆反应, 催化的可逆反应
P
O CH2 O H H H OH H OH OH H OH

糖代谢(附答案)

糖代谢(附答案)

第6章糖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物质中,哪种是人体不能消化的A.果糖B.蔗糖C.乳糖D.纤维素E.淀粉2.进食后被吸收入血的单糖,最主要的去路是A.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B.在肝脏、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C.在体内转变为脂肪D.在体内转变为部分氨基酸E.经肾随尿排出3.糖酵解中,第一个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 B.G-6-P→F-6-P C.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D.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E.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4.下列哪个代谢物之间的反应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A.3-磷酸甘油醛→6-磷酸果糖B.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3-磷酸甘油酸→6-磷酸葡萄糖D.1-磷酸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1,6-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5.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α-酮戊二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丙酮酸激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可净生成几分子ATPA.1 B.2 C.3 D.4 E.57.糖酵解时丙酮酸不会堆积的原因是A.NADH/NAD+比例太低B.LDH对丙酮酸的Km值很高C.乳酸脱氢酶活性很强D.丙酮酸可氧化脱羧成乙酰CoAE.丙酮酸作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中生成的NADH的受氢体8.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B.产生的乳酸通过TCA循环彻底氧化C.为糖异生提供原料D.可产生较多的ATP E.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持续进行9.有关丙酮酸激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1,6-双磷酸果糖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B.丙氨酸也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C.蛋白激酶A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D.蛋白激酶C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E.胰高血糖素可抑制该酶的活性10.与糖酵解无关的酶是A.己糖激酶B.烯醇化酶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1.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 B.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D.三羧酸循环是在糖有氧氧化时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E.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及H2O时可生成32分子A TP12.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引起血液丙酮酸含量升高A.硫胺素B.叶酸C.吡哆醛D.维生素B12E.NADP+13.关于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在脱氢的同时伴有脱羧,并生成乙酰CoA B.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是不可逆的C.该酶系的辅因子有:TPP、硫辛酸、HSCoA、FAD、NAD+D.ATP 可激活此反应,加速丙酮酸氧化脱羧E.生成的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14.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CO2C.革酰乙酸+CO2+H2OD.CO2+H2O E.2CO2+4分子还原当量+GTP15.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三大营养素分解的共同途径B.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只能被氧化C.生糖氨基酸可通过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转变成葡萄糖D.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时,可提供4分子还原当量E.三羧酸循环可为其他代谢提供小分子原料16.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草酰乙酸参与脂酸的合成B.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C.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粒体内产生的D.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完成还原当量的转移E.在体内有一部分草酰乙酸可在线粒体内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7.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时可生成A.2分子CO2B.1分子NADH+H+C.1分子NDPH+H+D.2分子NADH+H+E.2分子NADPH+H+18.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A.糖酵解B.糖异生C.磷酸戊糖途径D.三羧酸循环E.糖原合成19.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A.G-6-P B.G-1-P C.UDPG D.CDPG E.GDPG20.糖原的1个葡萄糖基经糖酵解可净生成几个ATPA.1 B.2 C.3 D.4 E.521.关于糖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进食后2小时内,肝糖原增加B.饥饿10小时,肌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C.饥饿10小时,肝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D.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E.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22.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A.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B.肌肉组织是储存糖原的器官C.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D.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E.肌肉组织缺乏磷酸化酶23.Cori循环是指A.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B.肌肉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C.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D.肌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E.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氨基酸,经转氨酶与腺苷酸脱氨酶偶联脱氨基的循环24.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A.2 B.3 C.4 D.5 E.625.在正常静息状态下,大部分血糖被下列哪种器官用作能源物质A.脑B.肝C.肾D.骨骼肌E.脂肪组织26.下列哪个代谢过程不能补充血糖A.肝糖原分解B.肌糖原分解C.糖异生作用D.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E.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27.下列哪项不是血糖的来源A.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吸收人血C.甘油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D.脂肪酸异生成葡萄糖E.苹果酸异生成葡萄糖28.丙酮酸不参与下列哪种代谢过程A.转变为丙氨酸B.异生成葡萄糖C.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D.还原成乳酸E.经异构酶催化生成丙酮29.下列哪种糖代谢途径既不生成ATP或UTP,也不消耗ATP或UTPA.糖酵解B.糖有氧氧化C.糖异生D.糖原合成E.糖原分解30.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A.柠檬酸合酶反应B.丙酮酸羧化酶反应C.异柠檬酸脱氢酶反应D.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反应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反应31.饥饿24小时后,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A.肝中的糖异生作用B.肾中的糖异生作用C.肌糖原分解D.脂肪动员E.肝糖原分解32.下列哪种激素使血糖浓度降低A.糖皮质激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素D.生长素E.胰岛素33.关于糖酵解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终产物是CO2和H2O B.反应过程中均不消耗ATP C.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D.酵解中催化各反应的酶均存在于胞液中E.所有的反应都是可逆的34.糖无氧酵解中,第二步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 B.F-6-P→F-1,6-P C.3-磷酸甘油醛→l,3-二磷酸甘油酸D.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35.参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维生素有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PP、维生素B12B.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泛酸D.维生素B1、维生素B2、生物素、维生素PP、维生素E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生物素36.1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可生成A.2CO2+2H2O+36ATP B.2CO2+2H2O+38A TP C.2CO2+3H2O+10ATPD.2CO2+4H2O+10ATP E.2CO2+4H2O+2ATP37.糖原合成时,加到糖原引物非还原末端上的是哪种形式的葡萄糖A.二磷酸尿苷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磷酸葡萄糖D.二磷酸胞苷葡萄糖E.游离葡萄糖分子38.下列哪一物质不是糖异生的原料A.甘油B.丙酮酸C.乳酸D.生糖氨基酸E.乙酰辅酶A 39.正常情况下脑组织主要靠下列哪种物质直接分解供能A.甘油B.脂肪酸C.酮体D.氨基酸E.血糖40.α-磷酸甘油、乳酸和丙氨酸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的枢纽物质为A.磷酸二羟丙酮B.3-磷酸甘油醛C.丙酮酸D.丙酮E.3-磷酸甘油酸41.1摩尔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净生成多少摩尔ATPA.2 B.3 C.13 D.20 E.30或3242.三羧酸循环一周仅消耗1分子A.乙酰CoA B.草酰乙酸C.丙酮酸D.丙酮E.磷酸二羟丙酮43.三羧酸循环中草酰乙酸最主要的来源是A.丙酮酸氧化脱羧B.丙酮酸羧化C.天门冬氨酸脱氨基而来D.AST催化产物E.苹果酸酶催化产物44.1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时共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1 B.2 C.3 D.4 E.645.有关成熟红细胞代谢特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因此进入红细胞的葡萄糖靠糖酵解供能B.红细胞内经糖酵解产生的ATP主要用来维持红细胞膜的钠泵功能C.红细胞内的糖酵解主要通过2,3-BPG支路生成乳酸D.人红细胞内有很多的谷胱甘肽,它是主要的抗氧化剂E.红细胞内经常有少量MHb产生,但可以在脱氢酶催化下使其还原46.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游离氨基酸B.血浆葡萄糖C.游离脂肪酸D.糖原E.酮体47.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易引起溶血,原因是缺乏A.葡萄糖-6-磷酸酶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C.葡萄糖激酶D.磷酸果糖激酶E.己糖激酶48.红细胞中GSSG转变为GSH时主要的供氢体是A.FADH2B.FMNH2C.NADH+H+ D.NADPH+H+E.H2O249.红细胞内抗氧化的物质主要是A.NADH B.CoQH2C.GSH D.FADH2E.FMNH250.对成熟红细胞来说,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B.存在RNA和核糖体C.具有催化磷酸戊糖途径的全部酶系D.能合成蛋白质及核酸E.除存在于血液中外,还大量见于造血器官B型题A.羧化反应B.转氨基反应C.维生素B2D.维生素PP E.生物素1.NAD+含有哪种维生素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内不含有的维生素是3.催化羧化反应的酶含有哪种维生素4.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含有哪种维生素5.草酰乙酸主要来源于糖分解代谢产物丙酮酸的什么反应A.磷酸戊糖途径体系B.线粒体氧化体系C.过氧化物氧化体系D.微粒体氧化体系E.糖酵解体系6.完全不需要氧的体系是7.给机体提供合成核酸原料的体系是8.何体系产物参与保护红细胞膜9.何体系是体内产生A TP的主要方式10.何体系不为机体供能,而与羟化反应有关A.葡萄糖激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乳酸脱氢酶11.可用于临床酶学诊断心肌梗死的酶是12.葡萄糖有氧氧化的限速酶是13.可被丙二酸、草酰乙酸和苹果酸等物质抑制的酶是14.激酶所催化的反应消耗GTP的是15.决定肝摄取葡萄糖速率的酶是A.甘油B.乳酸C.氨基酸D.肝糖原E.肌糖原16.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的糖原是17.饥饿8~12小时,血糖主要来源于18.饥饿1~3天,血糖主要来源于19.饥饿1~3天,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是20.参与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糖原主要是A.3-磷酸甘油醛B.5-磷酸核糖C.二磷酸尿苷葡萄糖D.琥珀酰CoA E.α-酮戊二酸21.含有高能硫酯键的化合物是22.只有在糖原合成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是23.只有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物质是24.可转变为谷氨酸的物质是25.可作为血红素合成原料的物质是附:近年研考及执考试题A型题1.糖酵解所指的反应过程是(2013研考)A.葡萄糖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B.葡萄糖转变成乙酰CoAC.葡萄糖转变成乳酸D.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2.成熟红细胞中能量主要来源于(1999研考)A.糖有氧氧化B.糖酵解C.糖异生作用D.脂酸氧化E.氨基酸分解代谢3.指出下列结构式的生化名称:HOOC-CH2-CH2-CO-COOH(1995研考)A.草酰乙酸B.柠檬酸C.谷氨酸D.α-酮戊二酸E.苹果酸4.三羧酸循环主要是在亚细胞器的那个部位进行的?(1997研考)A.细胞核B.胞液C.微粒体D.线粒体E.高尔基体5.三羧酸循环中的不可逆反应是(2007研考)A.草酰乙酸→柠檬酸B.琥珀酰Co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直接由草酰乙酸转变生成的是(2011、2009A研考)A.柠檬酸B.苹果酸C.天冬氨酸D.乙酰乙酸7.1分子丙酮酸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可生成ATP的克分子数是(2000研考)A.12.5 B.13 C.14 D.15 E.168.在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中,生成A TP最多的阶段是(1990研考)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C.a-酮戊二酸→琥珀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9.血糖降低时脑仍能摄取葡萄糖而肝不能是因为(2005、1999研考)A.脑细胞膜葡萄糖载体易于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B.脑己糖激酶的Km值低C.肝葡萄糖激酶的Km值低D.葡萄糖激酶具有特异性E.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10.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不包括的辅助因子是(2005 、1996研考)A.FAD B.NAD+C.硫辛酸D.辅酶A E.生物素11.下列参加糖代谢的酶中,那种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2003研考)A.糖原磷酸化酶B.己糖激酶C.果糖双磷酸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甘油酸激酶12.指出何者是糖酵解过程中可被别构调节的限速酶?(1994研考)A.磷酸己糖异构酶B.6-磷酸果糖激酶-1 C.醛缩酶D.己糖激酶E.乳酸脱氢酶13.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是(1996研考)A.1,6双磷酸果糖B.2,6双磷酸果糖C.ATP D.GTP E.柠檬酸14.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是(2001研考)A.6-磷酸果糖B.1,6-磷酸果糖C.柠檬酸D.乙酰辅酶A E.AMP 15.属于肝己糖激酶的同工酶类型是(2012研考)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16.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时的作用称为(2010研考)A.别构效应B.巴斯德效应C.表面效应D.邻近效应17.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2002研考)A.ATP B.GTP C.UTP D.CTP E.TTP18.下列物质中,能够在底物水平上生成GTP的是(2013研考)A.乙酰CoA B.琥珀酰CoA C.脂肪酰CoA D.丙二酸单酰CoA19.在成熟红细胞中只保存两条对其生存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其一是糖酵解,其二是(1998研考)A.DNA的合成B.RNA的合成C.蛋白质的合成D.三羧酸循环E.磷酸戊糖途径20.下列选项中,可以转变为糖的化合物是(2011研考)A.硬脂酸B.油酸C.β-羟丁酸D.α-磷酸甘油21.下列不参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2004研考)A.丙酮酸羧化酶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C.果糖双磷酸酶-1D.葡萄糖-6-磷酸酶E.6-磷酸果糖激酶-122.下列酶中,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的是(2008研考)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果糖双磷酸酶-1 D.葡萄糖-6-磷酸酶23.不易逆行的糖酵解反应是(1989研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反应B.丙酮酸激酶反应C.醛缩酶反应D.磷酸甘油酸激酶反应E、以上都不是24.饥饿可以使肝内那种代谢途径增强(1998研考)A.脂肪酸合成B.糖原合成C.糖酵解D.糖异生E.磷酸戊糖途径25.当肝细胞内A TP供应充足时,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1999研考)A.丙酮酸激酶被抑制B.6-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C.异柠檬酸脱氢酶被抑制D.果糖双磷酸酶被抑制E.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乙酰辅酶A减少26.乙酰辅酶A是哪个酶的变构激活剂(1997研考)A.糖原磷酸化酶B.丙酮酸羧化酶C.磷酸果糖激酶D.柠檬酸合成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27.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的酶是(2007研考)A.丙酮酸羧化酶B.磷酸甘油酸激酶C.果糖二磷酸酶D.丙酮酸激酶28.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及糖原分解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1992研考、2012执考)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6-双磷酸果糖D.3-磷酸甘油醛E.6-磷酸果糖29.在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和消耗无机磷酸的反应是(2003执考)A.乳酸脱氢酶B.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E.烯醇化酶30.下列关于己糖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2003执考)A.己糖激酶又称葡萄糖激酶B.它催化的反应基本上是可逆地C.使葡萄糖活化以便参加反应D.催化反应生成6-磷酸果糖E.是糖酵解的唯一的关键酶31.下列属于糖酵解关键酶的是(2006执考)A.6-磷酸葡萄糖酶B.丙酮酸激酶C.柠檬酸合酶D.苹果酸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2.糖酵解的关键酶酶是(2007执考)A.丙酮酸羧化酶B.己糖激酶C.果糖二磷酸酶D.葡萄糖-6-磷酸酶E.磷酸化酶33.糖酵解的关键酶是(2002执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脱氢酶C.磷酸果糖激酶-1D.磷酸甘油酸激酶E.乳酸脱氢酶34.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2001执考)A.柠檬酸B.草酰乙酸C.丙二酸D.α-酮戊二酸E.琥珀酸35.关于三羧酸循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2001执考)A.循环一周生成4对NADH B.循环一周可生成2A TP C.循环一周生成2分子CO2D.循环过程中消耗氧分子E.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转变成草酰乙酸36.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的正确叙述是(2004执考)A.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B.Ca+可抑制其活性C.当NADH/NAD+比值增高时活性较高D.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可调节其活性E.在血糖较低时活性较低37.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2004执考)A.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B.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C.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D.琥珀酰CoA→琥珀酸E.丙酮酸→乙酰CoA38.食用新鲜蚕豆发生溶血性黄疸,患者缺陷的酶是(2001执考)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39.禁食24小时后,体内葡萄糖来自体内蛋白质的糖异生,每日约消耗蛋白(2005执考)A.80g B.75g C.70g D.65g E.60g40.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错误的是(2000执考)A.可防止乳酸在体内堆积B.最终从尿中排出乳酸C.使能源物质避免损失D.可防止酸中毒E.使肌肉中的乳酸进入肝脏异生成葡萄糖41.乳酸循环所需的NADH主要来自(2004执考)A.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产生的NADH B.脂酸β-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ADHC.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 D.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经转氢产生的NADH E.谷氨酸脱氢产生的NADH42.低血糖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由于释放大量(2005执考)A.肾上腺素B.糖皮质激素C.胰高血糖素D.血管加压素E.生长激素43.下列关于2.3-BPG的叙述,错误的是(2000研考)A.其在红细胞内含量高B.是由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生成的C.2.3-BPG经水解,脱去磷酸后生成3-磷酸甘油酸D.2.3-二磷酸甘油酸是一种高能化合物E.它能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44.胰高血糖素调节糖代谢的主要靶器官和靶组织是(2014研考)A.骨骼肌B.肝脏C.肾脏D.脑组织45.调节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14研考)A.异柠檬酸脱氢酶B.丙酮酸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顺鸟头酸梅4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的物质是(2014研考)A.辅酶A B.FAD C.NAD D.生物素47.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是(2018年研考)A.提供葡萄糖进入血液B.为糖异生提供原料C.加快葡萄糖氧化速率D.缺氧时快速提供能量48.下列酶中属于糖原合成关键酶的是(2017年研考)A.UDPG焦磷酸化酶B.分支酶C.糖原合酶D.糖原磷酸化酶49.能够调节血红蛋白运氧功能的物质是(2017年研考)A.三羧酸循环产物B.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产物C.磷酸戊糖途径产物D.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产物50.胰高血糖素调节糖代谢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2014年研考)A.肝脏B.肾脏C.骨骼肌D.脑组织51.调节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18年研考)A.丙酮酸脱氢酶B.苹果酸脱氢酶C.顺乌头酸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5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的物质是(2014年研考)A.FADB.NAD+C.生物素D.辅酶A53.糖代谢中“巴斯德效应”的结果是(2016年研考)A.乳酸生成增加B.三羧酸循环减慢C.糖原生成增加D.糖酵解受到抑制54.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异生的机制是(2016年研考)A.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的活性B.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C.激活丙酮酸激酶D.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55.体内提供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是(2015年研考)A.糖酵解途径B.磷酸戊糖途径C.糖的有氧氧化D.糖异生56.下列激素中,能使机体的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的是(2016年研考)A.胰岛素B.皮质醇C.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B型题A.磷酸甘油酸激酶B.丙酮酸激酶C.丙酮酸羧化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1.糖酵解的关键酶是(2009、2012研考)2.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2009、2012研考)A.磷酸甘油酸激酶B.烯醇化酶C.丙酮酸激酶D.丙酮酸羧化酶E、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3.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1998研考)4.糖酵解的关键酶是(1998研考)C型题A.GTP B.A TP C.两者都需要D.两者都不需要1.糖原合成时需要的是(1999研考)2.蛋白质合成需要的是(1999研考)A.糖原合成酶B.糖原磷酸化酶C.而者都是D.二者都不是3.磷酸化时活性增高(1996研考)4.磷酸化时丧失活性(1996研考)X型题1.糖酵解的关键酶有(2002研考)A.6-磷酸果糖激酶-1 B.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C.丙酮酸激酶D.己糖激酶2.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生理功能有(2007研考)A.是糖、脂、氨基酸的代谢枢纽B.为脂肪酸合成提供NADPHC.为核酸合成提供原料D.为胆固醇合成提供NADPH3.6-酸葡萄糖直接参与的反应(2013研考)A.糖异生B.糖酵解C.三羧酸循环D.糖原分解4. 糖异生反应涉及的酶有(2017年研考)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葡萄糖激酶D.6-磷酸果糖激酶5.下列激素中,促使血糖升高的有(2016年研考)A.胰高血糖素B.糖皮质激素C.肾上腺素D.雌激素6.下列符合红细胞物质代谢特点的有(2015年研考)A.葡萄糖可经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代谢B.葡萄糖可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C.可进行脂肪酸β-氧化D.可从头合成脂肪酸二、名词解释1.糖酵解2.糖异生3.底物循环4.巴斯德效应5.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三、填空题1.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是和。

6糖代谢

6糖代谢

R-酶 降解 (1 →6 )苷键,去除分支,也称为脱支酶 麦芽糖酶( -葡萄糖苷酶 ) 水解产物中的麦芽糖
淀粉在-淀粉酶、--淀粉酶、 R-酶、麦芽糖酶共同作用下, 水解为葡萄糖
第六章 糖代谢
2. 磷酸解:催化酶:淀粉磷酸化酶
酶催化特点:a.从非还原端开始,催化 (1→4) 苷键磷酸解 ,其产物为G-1-P。 淀粉+Pi → G-1-P
H2O
H2C COOH H C COOH
H2O
H2C COOH HC COOH HO C COOH H 异柠檬酸
H2C COOH 顺乌头酸酶
HC COOH 顺乌头酸酶
柠檬酸
顺乌头酸
第六章 糖代谢
+ NAD H2C COOH HC COOH HO C COOH H
NADH+ H
+
H2C COOH HC COOH
产物:葡萄糖和果糖
CH 2OH H O H H OH H OH H OH CH 2OH O CH 2OH H H H OH
+
H2O
+
OH
OH
蔗糖酶
OH
蔗糖 +66.5°
葡萄糖 +52.2° -20.4 °
果糖 -93°
旋光度发生了变化,产物总称为转化糖,蔗糖酶也叫 转化酶
第六章 糖代谢
二、淀粉、糖原的酶促降解
第六章 糖代谢
O C ~ S CoA CH2 CH2 COOH
GDP+Pi
GTP
COOH CH2 CH2 COOH
+
HS CoA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酰CoA
琥珀酸
COOH CH2 CH2 COOH

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天津师范大学教案P/O 比: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ATP 的生成量,NADH 呼吸链P/O=3,FADH 2为2(平均值,也有的说成2.5和1.5)。

表明了呼吸链的产能效率。

第六章 糖代谢(NADH 的产生)分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合成:CO 2 + H 2O C 6H 12O 6 + O 2 和非糖物质的糖异生 2O)n 多糖分解:淀粉酶促降解为单糖 + O 2 CO 2 + H 2O +Q (合成的逆过程)第一节 多糖与低聚糖的酶促降解(到单糖)1.水解: 淀粉 麦芽糖( G + 极限糊精)淀粉酶不能作用的糊精α—淀粉酶:内淀粉酶,耐热不耐酸(pH <3.6) 任何位置β—淀粉酶:外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 非还原端 动物的消化液中只有α—淀粉酶无β—淀粉酶脱支酶(α—1,6糖苷酶)如植物中的R 酶及小肠粘膜中的α-糊精酶等,可与α,β—淀粉酶协同作用水解支链淀粉 麦芽糖 + G2. 磷酸解:自非还原端脱支酶 +淀粉 1—P —G 6—P—G G + Pi淀粉磷酸化酶也只能分解淀粉的α—1,4键。

到分支处有四个末端残基时即停止(酶不能结合)。

淀粉 麦芽糖 + 糊精转移酶:将3G 另一端上,R 酶水解掉α—1,6连接的G 直链。

转移酶与R 酶未能分开,可能是一个酶,也可能是两个酶。

α—Eβ—E水解α—1,4键G —6P 酯酶 G —P 变位酶 P 化酶 淀粉酶纤维素的水解。

纤维素酶(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可产生)。

纤维素纤维二糖 G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纤维二糖酶、乳糖(β—半乳糖(1-4)G)酶,分别催化相应双糖的水解。

第二节糖的分解(即氧化作用)分解的三途径:1.无氧酵解生成乳酸2.酵解—TCA彻底氧化为CO2 + H2O 动植物共有3.戊糖磷酸途径 CO2 + H2O植物还有生醇发酵和乙醛酸循环。

一、糖的无氧酵解 (EMP途径)人和高等动植物生成乳酸的糖酵解作用:乳酸共11种酶,12或13步反应乙醛乙醇(乙醇发酵)H OC CH2OPHCOH + ATP G—6—P F—6—P F—1,6—二P C=O HOCH HOCH HCOH ATP ADP HCOHHCOH HCOHCH20H* 糖原—1—P CH2OPO3-磷酸甘油醛C-O~PHCOH PGA磷酸二羟丙酮CH2OP ADP ATP-2-磷酸H2OCOOH COOH COOH COOHHCOH C=O C-OH C-O~P (PEP)CH3CH2需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C6H12O6 2CH3-CHOH-COOH或2CH3CH2OH+2CO2糖酵解的反应类型:P酰基的转移分子间分子内(变位、移位PGA 甘油酸-2-磷酸)。

生物化学 食品 第六章 糖代谢(共112张PPT)

生物化学 食品  第六章 糖代谢(共112张PPT)
• 糖链DP<6时,不显色。
(一)淀粉
(4)淀粉的水解
常用方法有酸法和双酶法。 淀粉在水解过程中常用DE值来表示淀粉的水解程度。
葡萄糖值(DE值)
试样中还原糖总量占干物质总量的质量分数。 DE值越 高,说明水解程度越大,还原糖含量越高,剩余的糊精越少 。
淀粉的水解反应
淀粉 糊精 寡糖 麦芽糖 葡萄糖 水解进程用碘呈色反应表现 蓝糊精→紫糊精→红糊精→浅红糊精→无色糊精→葡糖
在发酵工业领域中,发酵泛指通过微生物及其他生物材料的工 业培养,达到积累发酵产品的种种生产过程。
反应部位:细胞胞液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 葡萄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共10 步,前5步是准备阶段,葡萄糖分解 为三碳糖,消耗2分子ATP;后5步 是放能阶段,酵解过程中所有的中 间物都是磷酸化的,可防止从细胞 膜漏出、保存能量,并有利于与酶 结合。根据底物分子的变化情况可分三
直链淀粉与碘呈蓝色;支链淀粉与碘呈紫红色。
(二)纤维素
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线性大 分子。它无螺旋构象,也无分支结构。但在植物组织中 ,纤维素分子平行排列,糖链之间有氢键联结,构成微 纤维;每一个微纤维由60个纤维素分子组成,有的区域 分子排布非常整齐称为结晶区;有的区域分子排列不整 齐称为非结晶区。
多糖又分为: 均质多糖: 如淀粉、纤维素。
非均质多糖:如果胶、透明质酸等。
糖复合物: 糖和非糖物质共价形成的复合物,如脂多糖、 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等。
三、单糖
H
三、单糖
根据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单糖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单糖具有旋光异构现象(+)右、(—)左,以及对映体D、L型。
三、单糖 对映体(L型、D型的规定)

糖代谢 ppt课件

糖代谢  ppt课件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将高能磷 酸基交给ADP生成ATP;
⑾ 烯醇式丙酮酸自发转变为丙酮酸 (pyruvate) 。
ppt课件
32
⑼ H2O 烯醇化酶
ADP ⑽
ATP
* 丙酮酸激酶
⑾ 自发
ppt课件
33
ppt课件
34
糖酵解代谢途径可将一分子葡萄糖 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净生成两分 子ATP。
如多糖→戊糖或己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
ppt课件
6
阶段2:构件分子进一步降解为更小, 更简单的中间物。
如戊糖、己糖、甘油→丙酮酸→乙酰 CoA
阶段3:中间产物最终降解为CO2、H2O、 NH3等 如需氧生物乙酰CoA→三羧酸循环 →CO2、H2O
ppt课件
7
合成代谢过程也可视为三个阶段:
阶段1:利用分解代谢阶段3产生的小 分子为合成的原料(前体)
多步酶促反应组成一个代谢途径, 这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构成一化 学反应链,称代谢反应链,即一个 多酶促序列。
ppt课件
3
反应链的形式: (1)线性反应途径 A→B→C→D→E 酶1的产物为酶2的底物,依次类推。 (2)环状途径 如乙酰基氧化为CO2、H2O经过的 三羧酸循环途径。
ppt课件
4
(3)螺旋形代谢途径
⑶ F-6-P 再 磷 酸 化 为 1,6- 二 磷 酸 果 糖 ( fructose-1,6-biphosphate,F-1,6BP)。
ppt课件
26
ATP (1)
ADP
*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2) 磷酸己糖异构酶
*
磷酸果糖激酶-1
(3)
ATPppt课件 AD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情况下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 ㈡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
2、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 (统称糖复合物)。 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 子,而且是信息分子。
3、体内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 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等。
2020/6/9
HO
蓝色: α-1,4-糖苷键 红色: α-1,6-糖苷键
O
OH
O
2020/6/9
淀粉
CH 2 OH
O
CH 2 OH
O
直链淀粉
O
支链淀粉
O
O
CH2
O
CH 2 OH O
O
O
HO
糖原
非还原端
还原端
2020/6/9
糖原的分子结构
糖原在体内的作用
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
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织 肝糖原: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
2020/6/9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淀粉酶
• 不耐酸,pH3时失 • 耐酸,pH3时仍保
β-半乳糖苷酶
乳糖 + H2O
乳糖酶
β-半乳糖 + 葡萄糖
2020/6/9
二、淀粉(糖原)的降解
参见226
1.淀粉的水解
胞外降解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R-酶(脱支酶) 麦芽糖酶
2.淀粉(糖原)的磷酸解
胞内降解
磷酸化酶 转移酶 脱支酶
2020/6/9
(一)淀粉的水解
1、α-淀粉酶
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 的α-1,4 糖苷键。
4
H C OH
5CH 2 OH
核糖
CHO H C OH H C OH H C OH
CH 2 OPO 3 H 2
5-磷酸核糖
2020/6/9
核酮糖 ——戊酮糖
1 CH 2 OH C2 O H C3 O H H C4 O H
C5 H 2 OH
2020/6/9
核酮糖
CH 2 OH CO H C OH H C OH CH 2 OPO 3 H 2
5-磷酸核酮糖
甘油醛 ——丙醛糖
1 CHO
2
HC O H 3 CH 2 OH
甘油醛
2020/6/9
CHO HC O H
CH 2 OPO 3 H 2
3-磷酸甘油醛
二羟丙酮 ——丙酮糖
1 CH 2 OH 2 C=O 3 CH 2 OH
二羟丙酮
2020/6/9
CH 2 OH C=O CH 2 OPO 3 H 2
第六章 糖类与糖代谢
2020/6/9
本章内容
• 糖类 •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 糖的分解代谢 • 糖的合成代谢
2020/6/9
第一节 糖类
一、糖的概念
参见103-121
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 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 的,主要是由C、H、O构成的。
二、糖的分类
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
单糖
寡糖
多糖
2020/6/9
糖复合物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
参见104-109
1CHO H 2C O H
3
HO C H H 4C O H
5
H C OH
6CH 2 OH
CHO H C OH HO C H H C OH H C OH
CH 2 OPO 3 H 2
D-葡萄糖
2 H OH
O
OH
CH2OH
H
α-D-葡萄糖苷-(1→2)-β-D-果糖
CH2OH
CH2OH
OHH H OH
O
1
H H
O
HH 4 OH
O OH HH
H OH
H OH
β-D-半乳糖苷-(1→4)-β-D-葡萄糖
3.多糖
参见111-118
定义: 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
常见的多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2020/6/9
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
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
麦芽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O2HC HH
HO OH
H
CH2OH
OH H1
H H
4 OH
OH H
O OH
OH
H
OH
α-D-葡萄糖苷-(1→4)-α-D-葡萄糖
2020/6/9
蔗糖 乳糖
2020/6/9
HO2HC HH
HO OH
H
O H
1
H
OH
1CH2OOH H
直链淀粉
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低聚糖的混合物
支链淀粉
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 α-极限糊精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
残基。
α-极限糊精是指含α-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 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
2020/6/9
2、β-淀粉酶
是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 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 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2020/6/9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水解
(一)蔗糖的水解
1.转化酶 蔗糖 + H2O
转化酶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2.蔗糖合成酶
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 葡萄糖
蔗糖+UDP
UDPG+果糖
2020/6/9
(二)麦芽糖的水解
麦芽糖酶
麦芽糖+H2O
2葡萄糖
(三)乳糖的水解
磷酸二羟丙酮
葡萄糖在体内的作用
葡萄糖是体内糖代谢的中心
(1)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 (2)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糖,
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 (3)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 (4)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
2020/6/9
2.双糖
参见109-111
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 肌糖原:
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
人体内糖原的贮存量有限, 一般不超过500g.
2020/6/9
2020/6/9
肝细胞中的糖原颗粒
糖原颗粒
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
参见114
2020/6/9 β-1,4-糖苷键
2020/6/9
4.糖复合物
6-磷酸葡萄糖
2020/6/9
2020/6/9
1 CH 2 OH 2C O
3
HO C H
4
H C OH
5
H C OH
6CH 2 OH
CH 2 OH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 2 OPO 3 H 2
D-果糖
6-磷酸果糖
2020/6/9
1 CHO H 2C O H H 3C O H
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
参见77-80
常见的糖复合物有:
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 糖蛋白:以蛋白质为主,糖为蛋白质的辅基。如卵清蛋 白含糖基1% 蛋白多糖:以多糖为主,蛋白质或多肽的比例较少见的 辅基。如粘蛋白含糖基80%
糖与脂类的结合物 糖脂: 脂多糖:
2020/6/9
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参见159
㈠ 氧化功能 1g葡萄糖 16.7k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