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2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Vol.35No.22019年2月

Journal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Feb.2019

收稿日期:2018-08-15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

作者简介:田芳芳(1979-),女,大连财经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社会学、民俗学及女性学等研究。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田芳芳

(大连财经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从社会结构的失范出发对学术研究中的道德和学风建设中的个体行为失范进行归因分析,以期找到问

题的症结所在,促进学术研究优良的学风及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形成。[关键词]社会失范;学术道德;社会学;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042(2019)02-0073-03一、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一)社会学眼中的失范行为

“失范”(anomie ),亦称“脱序”

,西方社会学术语。由于社会规范失调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群体反常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意。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首次将社会失范引入社会学之中。他借此概念用来表示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失去规范与制度,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后来,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对失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失范的含义是社会目标与达到该目标的准则之间缺乏一致性,他是文化体系与社会结构脱节的必然产物。

简单来讲,失范是社会所倡导的文化目标与现

实这些目标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或紧张状态。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说失范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传统的规范的失效,如生活方式的改变、伦理道德的失效、宗教信仰的改变、语言文字的改变以及内在社会民众心理的变化。第二层意思包括新的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形成或成熟。人们并不自觉的受到流行文化的支配,却没有完全认同这种规范。

(二)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学术道德中的社会异常行为、越轨行为同正常行为一样,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不能将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仅仅局限于生物本能与社会约束之间的永恒冲突之中。某些社会结构怎样对待特定人群施加明确压力,

从而形成行为越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分析中,两个因素最为重要。首先是由文化确定的目标、兴趣,对位于不同位置的社会成员都是合法的。其次是社会认为合法、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方法的选择范围受到制度化规范的限制。这就引导出了下面的中心假设:失范行为可能是文化确定的激情与实现这些激情的社会结构互相分离的表现。因而,从社会学视角中看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总体上来说就是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社会结构规定的目标,但无法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实现它时产生的断裂现象。也就是默顿所说的

“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结构障碍之间”的断裂。默顿指出个人适应这种断裂通常会采取五种不同的方式,将默顿的理论用于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在:

1.遵从型,即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也采取制度化的手段,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也就是说高校学术研究的主体,这部分学者和教师本身热爱学术研究,并且也很有能力,一直勤勤恳恳地在耕耘着,同时也收获着。但由于利益分化造成了许多相关的机构如学术期刊、出版社、课题审批单位等的权利寻租,造成了真正的学术科研成果无法发表或者推迟发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也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空间,将自己的论文及学术成果变成了商品。这就使得本来处于遵从型的个体应对这种断裂也出现了失范行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

2.隐退主义,即对水倡导的目标与制度化一概加以拒绝。由于高校科研压力,除了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工作。这虽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术兴趣的降低,学术生命无法持续因而无力完成科研任务,即使教学经验丰富也无法通过其他工作来替代科研压力,有些学校还有末位淘汰的机制,大多的考核标准也以科研为主,所以一部分学术群体中的人被迫选择改行。

3.“创新型”,即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而拒绝采用制度化的手段。“创新”是人们对于因结构而引起的失范性紧张作出的最普遍的反应。同样在高校任教,评职称、评优、评各种荣誉都和科研紧密相连。这部分高校群体苦于自身科研能力不强,同时生命历程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使得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社会倡导的目标即高职称,荣誉等,但他们无法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合理的获得,加之不愿意离开高校。他们在失范的压力下,被迫采用非法的手段去减轻失范性的紧张。

4.形式主义(仪式型),即采用制度化的手段,但拒绝社会倡导的目标。人们由于接受了正统手段但由于所受的社会化教育或由于缺少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没有接受正统目标的场合时,“形式主义”就会发生。高校中有一部分群体,并不想通过非制度化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而是通过这一手段来完成每年的科研任务,并不把科研当成是重要的目标,而是按部就班的完成高校硬性的规定,获得基本的从教资格而已。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高校中有一部分教授群体仅仅为了完成任务量而进行科研了。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社会竞争机制的泛化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深层原因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群体的发展变化,又是推动群体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群体的历史演化反映了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化过程。

另一方面,群体的演化也会导致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学术群体研究方向也顺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化与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向也主要指向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研究滞后使得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相互作用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深层动因。

(二)高校学术群体内部分化造成了学术道德滑坡

社会群体分化包括群体功能专门化和群体地位多样化。社会群体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同时承担多种功能的某种多种功能的某种社会群体变为承担专门或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群体或正式组织。分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基于社会因素。而高校群体内部分化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因素。由于高校评价体系中采用全员科研评价机制,只有职称的差别评价而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个体因素。更因为教学能力较强而科研能力较弱的群体成员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没有替代科研能力不足的相关的评价机制,造成了群体内部规范丧失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失序。群体内部发生分化,学术道德滑坡。

(三)社会结构与内在行动之间的二元性造成了学术道德失范

外在于个人的宏观社会现象与内在于个人的微观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性,而这种二元性促使高校学术群体需掌握和估量他们的生活脉络,累积他们的相互知识,对于这个群体适应环境并确保行动的成效和效率至为重要。在这个估量和掌握的过程里,并不存在任何的标准答案或最后的判断者所建立的相互知识是否恰当,他们只能在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身的监视,观察别人的反应,并自我修订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行动者只有在实践里测试掌握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或形式。另外,行动者所掌握的这些形式也就是相互知识也正指引着和建构着他们的进一步行动。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高校内部秩序中要建立学术文化个性,去行政化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学术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是,表现在各个学校的学术文化却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在各具特色的学术文化中,去除过度的行政管理的色彩,将学术审批还给高校,让更多公益性质的学术研究能够有生存空间,而不是仅仅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于更多的有意于人类长远发展的学术研究而短期内不能见效的一些学术研究也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样就可以缓解社会失序带来的紧张。

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群体的自我修养。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资与智力。要进一步确立学术主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教师群体需要进行自我修养。

(二)积极关注利益分化对学术道德失范的诱发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社会群体矛盾凸显期,

·

4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