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定稿
九江一中罗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诗词吟唱讲座-PPT精选文档
•
︵花夜处春 闽落来处眠 南○○○○ 调知风闻不 ︶○雨○觉 多○啼○ 少声鸟晓 ○○○○
• • • • •
︻春 唐 ︼晓 孟 浩 然
•
•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唐 ︼ 杜 牧
清 明
︵ 什 么 调 呢 ︖ ︶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 杏何欲雨 ○ ○ 花处 ○ ○ 断 纷 村有魂纷
九 江 调 ︶
︵ 闽 南 调 吉 安 调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
|
○ ○ ○ ○ ○ ○ ○ ○
|
|
︻ 清 唐 明 ︼ 杜 牧
/
|
/
〜何欲雨 杏处○ ○ 花○断〜 ○ 有魂纷 纷 村〜
| ○ |
|
• (三)「歌」:指徒歌。因人而异。 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里谣,缩短
平仄差别。
• (四)「唱」:因谱而异。作曲家、 词家、歌唱家、演奏家。
3、四声:依字行腔、抑扬顿挫 - / ˅ \
平 平 上 去 入 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吟唱四部曲
一、「诵」、「吟」、「歌」、「唱」
• 表述方式:「吟」兼有「诵」、「吟」;「唱」 兼有「歌」、「唱」 • (一)「诵」:就是诵读,重语言的节奏。透 过读者对字音四声的掌握,音饰韵脚的拿捏和 意象情趣的感染,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 弱、疾徐而表现出来。
• “声”音乐美
• “气”指情感、思想、神韵、气势等。
• “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韵律来 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中国古典诗歌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走进吟咏诗韵的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2 教学内容:吟咏诗韵的定义和起源。
吟咏诗韵的特点和魅力。
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吟咏诗韵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吟咏诗韵产生兴趣。
通过举例和示范,让学生感受吟咏诗韵的魅力。
教授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声音的抑扬顿挫、韵律的掌握等。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吟咏诗韵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二章:声韵的抑扬顿挫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韵的抑扬顿挫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概念和作用。
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
声韵的抑扬顿挫在吟咏诗韵中的应用。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声韵的抑扬顿挫的技巧和方法,如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声韵的抑扬顿挫应用到吟咏诗韵中。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韵的抑扬顿挫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韵律的美感3.1 教学目标:了解韵律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
3.2 教学内容:韵律的概念和作用。
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
韵律在吟咏诗韵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示范,让学生了解韵律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韵律的节奏和韵脚的运用,如节奏的快慢、韵脚的搭配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韵律应用到吟咏诗韵中。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韵律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吟咏诗韵作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情感的传达4.1 教学目标:了解情感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掌握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情感的概念和作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来吟咏诗句。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通过吟咏实践,提高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到吟咏诗韵的乐趣,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生通过吟咏经典诗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因声求气来吟咏诗句。
难点:1. 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经典诗句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句和参考译文。
2.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1.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的诗歌材料,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2. 学生准备好吟咏的道具,如诗卷、笔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吟咏诗韵的定义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诗歌欣赏:教师展示一首经典诗句,学生欣赏并感受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3. 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因声求气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吟咏实践,互相交流和指导。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吟咏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并进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进行吟咏练习。
六、教学延伸1. 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的吟咏技巧,创作出具有韵律美的诗句。
2.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吟咏诗韵方面的进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详案付娟)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详案)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付娟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亲身朗读体验,感受中国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中华诗歌文化的精髓。
三、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语《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自以为得意的诗作拿去请教东坡先生,他声情并茂的朗诵了一遍之后问东坡先生:“您给我的这首诗打多少分呀?”东坡毫不犹豫的说:“我给满分——10分。
”那人正洋洋得意于自己创作了一首佳作时,苏东坡缓缓的说:“三分给你的诗作,七分给你的朗读。
”“可见诵读时的有声语言也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
那么什么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呢?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后,告诉我。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说法是由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意思是依循诗歌的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
下面,我们就通过鉴赏实践来体会如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二.赏读示例1.回顾鉴赏诗歌时的切入角度:①内容和情感② 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标注读音,全班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使用了那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呢?生自由朗读。
①诗人与朋友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的劝酒歌。
②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悲----乐----愤----狂)③(起兴、夸张、用典、直抒胸臆等多种手法的运用)3.请一生试读部分:“君不见……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点评,再读,反复体会。
学生归纳诵读要点,教师小结。
(诵读注意要点:①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②根据情感需要,确立朗读语速③根据意境关系,确定停顿节奏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音长音短)4.师示范朗读,生自由朗读后,请一生配乐朗读。
全班齐读。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李白名作《将进酒》的赏读,我们发现,当我们遇到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诵读它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就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它必须要经过首先读准字音,然后理解内容,进而体会诗歌情感基调,依循节奏、韵律、音调的吟咏来寻求诗歌的神韵和气势,使我之神气与古人之神气共鸣,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吟咏诗韵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吟咏诗韵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吟咏诗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吟咏诗韵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吟咏诗韵的基本知识。
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初步体验吟咏诗韵的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吟咏诗韵对于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性。
第二章:声音与气息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吟咏诗韵中声音和气息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正确发音和控制气息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控制。
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2.3 教学活动通过口型和舌位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引导学生进行呼吸练习,掌握气息的控制技巧。
结合诗歌实例,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和气息进行吟咏。
第三章:韵律与节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韵律与节奏在吟咏诗韵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感知和表现诗歌韵律与节奏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韵律与节奏的定义和特点。
如何在吟咏中把握韵律与节奏。
3.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让学生感受其美感。
引导学生进行韵律与节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韵律与节奏技巧。
第四章: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在吟咏诗韵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意境营造的要素与方法。
4.3 教学活动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吟咏实践,运用所学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技巧,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诗歌吟咏欣赏与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欣赏。
分析诗歌吟咏中的技巧与特色。
5.3 教学活动播放或表演经典的诗歌吟咏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魅力。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案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对学生群体来说必修课程着眼于培养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修课程则更注重如何适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促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教学内容看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
而选修课则注重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实行即时调整。
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则更加丰富灵活,如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自主讨论、实践探究等形式。
当然,这种区分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对语文课程中的选修模块来说,其教学与必修模块的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即便如此,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旨趣、任务意图等仍有区别,不能完全混同。
二、单元内容梳理(一)本册教材的结构及内容安排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声韵(二)本册教材单元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本单元的第一项内容是“赏析指导”,就这个单元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教科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使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同时针对本单元的核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师要恰当补充古代诗词的格律知识,对学生在学习吟诵诗词方面实行一点理论指导。
第二项内容是“赏析示例”,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也能够先不去阅读示例,由学生自己作一番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并由教师加以评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项内容是“自主赏析”,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协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青春诗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分享
青春诗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分享青春年少,正是充满朝气和激情的时刻。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都渴望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而诗歌,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能够让我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是我们青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诗歌的技巧和韵律,我制定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认识诗韵1. 什么是诗韵诗韵指的是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
它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诗歌的节奏和声调。
常见的诗韵有自由韵、偶联韵、对仗韵等。
2. 诗韵的作用诗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表达。
同时,诗韵还可以提高诗歌的鉴赏价值,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诗歌的好坏。
3. 学习诗韵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押韵方法;熟悉各种诗韵形式的特点;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感悟力。
第二部分:实践诗韵1. 呼吸练习学习诗韵的第一步是调整自身的呼吸。
我们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深呼吸等方法,使得自己的呼吸更加平稳有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学习韵律和押韵学习韵律和押韵是学习诗韵的核心,也是学习最基本的一步。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诗歌,了解其所用的韵律和押韵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模仿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让自己的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练习诗歌朗诵在学习诗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诗歌朗诵。
通过朗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押韵,让自己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自然。
同时,朗诵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让我们更好地表现自己。
第三部分:诗歌创作1. 初步了解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意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诗韵和节奏感,让自己的诗歌更加有力和感染力。
2. 创作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创作诗歌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者:王寿波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3年第35期【技法指津】“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吟咏,体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这两方面来解读诗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朗读、吟咏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把握诗歌的节奏。
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但一首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合,形成停顿。
(1)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停顿规律是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五言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七言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体会诗歌的韵律。
诗歌讲究押韵,我们诵读时要找出诗词的韵脚,了解平仄规律。
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
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
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
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读起来可以产生音乐美。
3.注意双声叠韵。
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地诵读。
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如《将进酒》,通过吟诵我们可以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地吟咏诗歌。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吟咏、声母、韵母、声调等。
1.2.2 吟咏诗韵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发音、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融入等。
1.2.3 吟咏诗韵的实践练习:选取一些简单的诗歌进行吟咏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1.2 示范法:教师进行吟咏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1.3 实践法:学生进行吟咏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播放吟咏诗歌的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2.2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经典的吟咏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讲解吟咏诗韵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1.3 示范:教师进行吟咏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3.1.4 实践:学生进行吟咏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0分钟3.2.3 示范:10分钟3.2.4 实践: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吟咏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4.1.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吟咏表现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
4.2.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5.1.1 教材:吟咏诗韵教材、诗歌选集等。
5.1.2 音响设备:播放音频资料的音响设备。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第一章:诗歌与声音1.1 学习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吟咏的基本要求。
学习如何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吟咏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声音的抑扬顿挫与情感表达的关系1.3 教学活动: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吟咏的基本要求。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体验声音的抑扬顿挫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声韵与音律2.1 学习目标:学习声韵的分类和特点。
理解音律的构成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声韵的分类和特点音律的构成和作用2.3 教学活动:讲解声韵的分类和特点。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理解音律的构成和作用。
第三章:平水韵与《诗经》3.1 学习目标:了解平水韵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学习《诗经》中的经典诗歌,并尝试吟咏。
3.2 教学内容:平水韵的基本概念和运用《诗经》中的经典诗歌3.3 教学活动:讲解平水韵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学习和吟咏《诗经》中的经典诗歌。
第四章:唐诗与宋词4.1 学习目标:了解唐诗和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吟咏方法。
学习唐诗和宋词中的经典作品,并尝试吟咏。
4.2 教学内容:唐诗和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吟咏方法唐诗和宋词中的经典作品4.3 教学活动:讲解唐诗和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吟咏方法。
学习和吟咏唐诗和宋词中的经典作品。
第五章:现代诗歌与吟咏5.1 学习目标:学习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并尝试吟咏。
5.2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吟咏方法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5.3 教学活动: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吟咏方法。
学习和吟咏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第六章:现代诗歌的吟咏技巧6.1 学习目标:学习现代诗歌的吟咏技巧,包括节奏、韵律和语音的运用。
能够有效地通过吟咏表达现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6.2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吟咏的基本技巧如何通过节奏和韵律表达诗歌的情感语音的运用和语音变化在吟咏中的作用6.3 教学活动:讲解现代诗歌吟咏的基本技巧。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节奏、韵律和语音的运用来表达现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建议: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
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
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
“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
二、阅读课文诵读指导,理解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是怎样构成的?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在全诗中反复了三次,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和形成停顿(音步)。
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五言一般是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国殇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学生总结“咬文嚼字”方法:
(1)品味语言的时候,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引导学生扎进语言里头,通过咬文嚼字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坚毅和刚强。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包括词语、修辞、节奏、手法等)的表现力分析形象,进而体悟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扎进语言里头,通过咬文嚼字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2)随着阅读目标的变化,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要深入咀嚼、细细品味;
(3)品味语言的时候,要关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表现形象特点方面的感染力量。
(4)品味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形象特点,进而读出字面背后的深层内涵。
5品味语言的过程,是盘活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的过程。
三、教师点拨“咬文嚼字”的创作、阅读规律:
诗歌的解读是从语言入手来分析形象、进而体悟诗歌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盘活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坚持,才能水到渠成。
从学生鉴赏诗歌的思维困惑点入手(能贴标签式的说出作者的情感,但不能分析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是怎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的),引导学生扎到语言里头,通过品味语言分析形象,进而体悟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古诗文阅读部分明确强调考查考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扎进语言里头,从品味语言入手,分析形象,进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授屈原的《国殇》的时候,我就选择了电视连续剧《亮剑》、《血色湘西》的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学生对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代代传扬有了具体而深刻的领悟;》、《血色湘西》中先生教授孩子集体朗诵《国殇》的片段更是让精神不死、壮士永存的信念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生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氛围烘托、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领悟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学行为和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领悟、价值观的传承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就选择了电视连续剧《亮剑》、《血色湘西》的片段进行剪辑,在课堂上放映,学生对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代代传扬有了具体而深刻的领悟;》、《血色湘西》中先生教授孩子集体朗诵《国殇》的片段更是让精神不死、壮士永存的信念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生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氛围烘托、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领悟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行为和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
岁暮阴阳催短景,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峡星河影动·摇。 •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野哭千家闻战伐,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感情
•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 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 也应引亢高歌.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本诗朗读的注意事项
• (1) 押韵 • (2) 节拍 • (3) 对仗 • (4) 平仄 • (5) 感情
押韵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押ao韵 偶句押韵
练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 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 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 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 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 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 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解“读”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
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
《将进酒》朗读训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高亢)君不见,高 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和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 须一饮三百杯(豪举高歌)。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短促)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延长) 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 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dǒu酒十千 恣zì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 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短促),呼 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延长、停顿) 万古愁。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 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三 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 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d.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答案:C
③音高抑扬对比 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 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 乐性上。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 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 忧伤、狭窄。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深沉、 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轻),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延长)。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 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 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 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 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zhè鸪gū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 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 “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 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 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 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 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 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 现出来。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 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 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 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 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 可“读破句”!
②音尾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 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 对诗意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朗 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 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 应转悲.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 作结,自应以悲慨之音读之,使人“苍 然有无穷之思”。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虞美人》朗读训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平淡、 缓慢)小楼昨夜(延长)又(重)东风 (轻、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①音顿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 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 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 如上词中的“悦” “空”,就应该 有一定的停顿。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 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 表现一种余韵,如“深” “音”。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 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 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 放”;
快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 换美酒,与尔通销万古愁。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 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
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 伏,抑扬顿挫。
《如梦令》二首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
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 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 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 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 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 物刘大櫆kuí教人读诗文要“因声 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 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 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 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 锵发金石声。”
悲切、忧伤、狭窄,音量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悲壮、激昂、开阔,愉快,音量大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
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 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 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 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 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音顿疏密对比。②音尾长短对比。 ③音高抑扬对比。④音量轻重对比。 ⑤音速徐疾对比。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 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⑤音速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 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 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 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 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 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丙辰春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 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在” “狂” 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音量轻重对比
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 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 “吟 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 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 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 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 感情。
轻重
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 程度的状语。
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 调的词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声声慢》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
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
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 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 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 《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 飞”;
——单元指导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 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 求。 3、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 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 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