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的关系
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的用法有何异同?
古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的用法有何异同?古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汉字的起源之一,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是以现代汉族人民作为主要使用者的汉语语言形态,它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在古汉语中,许多词汇的意义相对较为简单和具体。
这是由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限所致。
以“水”为例,古汉语中的“水”一词主要指代液体,例如“水流”“水池”等。
而在现代汉语中,“水”的意义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范畴,除了指液体之外,还可以指代水资源、水文化等含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词汇意义的丰富理解。
二、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更加简练和直白,使用较为固定的搭配方式。
而现代汉语中,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语言的影响,词汇的用法和搭配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以“行走”为例,古汉语中一般表示步行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泛指人的出行方式,如“乘坐交通工具行走”、“自行车行走”等。
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词汇用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有所不同。
古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往往是单纯的名词或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界限相对模糊,一个词汇可以具备多种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例如,“量子”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只能作为名词使用,表示微量或细微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名词的含义外,还可以指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法来描述。
通过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用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词汇的意义理解的丰富、用法和搭配的多样化、词性和语法功能的扩展。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试论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试论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试论汉字知识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兼标音的文字,其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间有着异常重要的关联,所以常常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达到探求词义的目的。
由于汉字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密切关联,就为我们透过字形探求词义创造了方便的条件。
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析:一、可以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内部的脉络关系。
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尚形,要求以形表义,形、义结合。
由于汉字的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间的结合有着异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常常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词义,并分析其词义特点。
1.利用字形构造讲清词的本义。
刃(古字形为"刃"),刀上加一符号,表示刀锋所在。
《说文》:"刀,坚也。
像刀有刃之形。
"采(古字形为"采"),手在木上,表示采摘。
《说文》:"捋取也。
从木从爪。
"炙(古字形为"炙"),用火烤肉。
《说文》:"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涉(古字形为"涉"),徒步过河。
以上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异常形象、紧密,既可以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说明其形与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探析出各词的本义来,从而把各个词内部复杂的义脉关系梳理清楚。
2.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汉字形、音、义的综合阐释。
过去我们对于古汉字的分析,往往只注意到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有机结合体,形、音、义三者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只有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加强对其形、音、义的综合阐释,才能说真正把这一汉字研究得比较深透了。
这一点尤其在分析通假字时特别有用。
分辨和识别通假字通常可以从音同音近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特点综合予以考量。
所谓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借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辅导教师(3)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辅导教师
教学工作手册
辅导教师印春兰职称高级讲师
辅导科目汉语专题㈡课程性质必修
专业汉语言层次本科
课程注册人数________ 学分3学分
教学时间2006年9月1日至2006年12月30日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农十师分校
开放教育辅导教师须知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为基础,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指导和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导学、助学、督学的作用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中央电大和兵团电大有关要求,总结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现制定《兵团广播电视大学辅导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希望本手册对辅导教师的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此手册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辅导教师应当认真学习中央电大和兵团电大的有关文件,按照手册中规定的项目认真填写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不断地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有所总
结,不断提高。
二、辅导教师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记载和客观的评价,并对重要教学环节的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辅导教师须认真填写手册并妥善保管,作为教学检查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一手资料。
兵团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汉语专题㈠课程实施方案。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
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1.象形
A、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 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 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 “月”就是这种字。
象形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 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
从词的声音方面: 形声、假借
一 纯表意字与词义
在与词义的关系上,表意字与 形声字是有差别的。
纯表意字指“六书”中不带标音成分 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它们用整个形体 表现词义,有具体、直接的特点。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 以上的写法。但汉字使用的历史长、地域广、人 数多,自然出现了一字多词或一词多字的复杂情 况,给阅读古书带来不少困难。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86 年国 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 总表》。
汉语词汇的发展:
❖ 数量上由少变多。 ❖ 语音形式上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词发展。 ❖ 词义上词的内涵经常处在变化当中。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 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词; ❖ 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矣。”索隐:“谓数起便也。矢,一作屎。”
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通假字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
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二字只 有读音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瓜葛,于是 我们就说它们是通假关系。
“如名列前茅”的 “茅”
“首鼠两端”的“首 鼠”
“柳生其左肘”的
旄 踌躇 瘤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㈡ 指事
《说文解字》解释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意思是:初看可以识别形体,审视就能显现意义。这样解释不很明确。教材上的解释比较准确:“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义”。
这“指示性符号”的运用包括三种情况:
按造字的意图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人们往往用“六书”这个术语。其实,“六书”这个名称最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可能还不是汉字形体结构的术语,而是指汉字教学的科目。西汉末年,这个术语才用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并且列出了细目,但细目的顺序及名称略有不同。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的基本结构,并用“六书”的的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东汉的许慎。他著的《说文解字》对“六书”加以具体解说,并分析了近万字的结构。我们讲“六书”,就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
而两种原因形成古今字,构造今字的方法都有三种:
一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变成今字,如:其/箕 取/娶 昏/婚 莫/暮 家/嫁 要/腰 辟/避
等。
二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变成今字,如:自/鼻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指明特定的部位,如:本、末、朱(株)、刃、亦(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如:牟
(哞)、咩、甘、曰
3.整个字就是一个抽象符号,如:一、二、三、上、下、中
㈢ 会意
《说文解字》解释为:“比类合谊,以见指*(通挥)”。意思是:比并两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简单点说,就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词义。如:从、步、陟、逐、牧、走、莫、明、安
以上三书所造的字,都是纯表意文字。
会意字与合体象形字、指事字要注意区别: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会合成意”;合体象形字是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再为其提供背景;指事字也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并在这个表意符号上指明其部位。
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的关系
四
同形字
(同形字的性质)
(同形字产生的原因)
(同形字不同于假借字)
• 同形字是指字形结构相同而表示的是却不 是一个词,也就是为不同的词造出的字形 体结构相同。(“姥”)
• 同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与异体字正相反, 异体字是异形同词,同形字是同形异词。
同形字产生的原因
• 第一,由于造字而造成字形混同。或者说分别造 字,不谋而合。造一个新的字是为了表示一个新 的词,在创制一个新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或无 从想到)新造的字和旧有的另一个字在字形上会 混同。 • 第二,汉字的简化造成字形的混同。汉字简化包 括字数的减少和每一个字笔画的减少。这种趋简 的变化也会造成字形的混同。如几。同形字表示 的几个词在意义上是没有关系的。(几;幾) 人们在创制一个字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这个字 的字形结构与所表示的词义的关系,有时并不怎 么考虑造出的字会与别的字形混同。
一
繁简字
简化字的来源
新造的 (“遼”的简化字是“辽”)
采用旧有的某个字作简化字 (“遷”的简化字是“迁”)
繁简字之间对应关系的变化
• 1两者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賣”、 “遲”、“處”对应的简化字是“卖”、 “迟”、“处”) • 2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 简化后成了一个字。(“饑”“飢”简化 后成了一个字) • 3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简 化后成了一个字。(“谷”“穀”简化为 “谷”)
原由 引申 本原字 区别字 益(表引申义)【表滋生词】 溢(表本义)【表本原词】 景(表本义)【表本原词】 假借 影(表引申义)【表滋生词】
然(表假借义)【表借表词】 燃(表本义)【表本原词】 辟(表本义)【表本原词】 避(表假借义)【表借表词】
区别字产生原因
文言文的语义与词汇释义
文言文的语义与词汇释义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语义和词汇。
通过学习和解读文言文,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文化和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语义特点以及一些常见词汇的释义。
一、文言文的语义特点1. 形式秀丽:文言文以其严谨精巧的句式和形式,给人以优美的视听感受。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声声”重复对文言文的音韵美起到了增强作用。
2. 概括抽象:文言文善于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意义。
通过对于抽象概念的描绘,文言文能够传达深邃的哲理和情感。
比如,“志士仁人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中,“仁”、“生”、“杀身”等都具有深远的抽象意义。
3. 形象生动:虽然文言文偏爱抽象概念,但也能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文言文能够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临风而立,不可扶也”用形象的动作描写来表达“坚定不移”的内涵。
二、文言文常用词汇的释义1. 君子:指具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在古代的社会中,君子是指具备高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绅士。
2. 曰:表示引述、说、称之词,相当于今天的“说”、“叫做”。
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说明作者的观点或引述他人的话语。
3. 德:指品德、道德。
在古代,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之一,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4. 心志:指人的意愿、志向和决心。
心志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追求和毅力。
5. 孝:对亲属充满敬爱、尊重和尽职尽责的情感。
孝在古代是一种道德伦理的核心概念,被视为一种美德。
6. 仁:对他人充满关爱、尊重和怜悯的情感。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谦逊。
7. 信:指诚实、守信和信用。
在古代社会,信用是个人的重要品质,人们非常重视诚信。
8. 忠:指对君主或国家忠诚不二的品德。
忠是传统中国人的处世准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
通过对文言文的语义和词汇释义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解读文言文的作品。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的词汇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言文字中,词义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与时代背景有关。
在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科技水平等方面都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文言文字中的词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君子”在古代是指有德行的人,而在现代则更多地指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与语境有关。
在古代,文言文字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使用场合比较严肃,因此词义的变化也比较多。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明”在古代可以指光亮、清楚、明白等意思,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指明朗、聪明等意思。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还与文化传承有关。
在古代,文化传承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因此文言文字中的一些词汇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
例如,“仁”在古代是指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但在儒家文化中,它更多地指一种道德观念,即“仁者爱人”。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还与地域和族群有关。
在古代,中国的地域和族群比较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和族群使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饭”在北方地区指米饭,而在南方地区则指菜饭。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规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语境、文化传承、地域和族群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言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古代汉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以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演变,其中词汇的变化尤为明显。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含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古代汉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一、古汉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1.1 词义变化在古代汉语中,很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例如,“当”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当事”,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被扩充为“成为”,这就使得我们在阅读古代汉语文献或古代典籍的时候,经常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另外,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被继承了下来。
例如,“龙”在古代汉语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被用于表述皇帝、神仙等高尚的形象,而在现代汉语中,“龙”则也引申为表述各种强势的事物。
1.2 词语演变由于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使用方式和拼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演变。
例如,“公主”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是写作“公主”,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常常写作“公主”。
此外,许多词汇的用法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一些词汇的使用方式逐渐过时,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它”作为指代动物和物体的代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沿用“彼”、“是”等词汇。
另一方面,一些词汇经过演变后的用法依然被延续至今。
例如,“麻烦”在今天汉语中是指麻烦别人或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工具、器具上的损坏或磨损。
二、现代汉语词汇对古代汉语词汇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现代汉语词汇和用法的不断涌现也对古代汉语的词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为例,由于现代汉语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更多的外来词汇,因此现代汉语中许多食物的名称都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鸡蛋”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叫做“鸡子”或“咸蛋”,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成为了通用的名称。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新词汇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
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词汇部分一学习要点和重点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差别;古今词义、词汇的继承发2 确定本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考证文献。
3引伸义与本义的系连方式。
相似:形貌性状功能作用方式情态相似相关:标志借代行为代主体性状代人处所代人相因:推理引申4 引伸规律。
具体到抽象实到虚个别到一般5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扩大(今义包含古义)词义缩小(古义包含今义)词义转移(弃古义用今义)色彩变化(褒贬变化)6同义词辨析范围大小不同程度深浅不同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侧重点不同情色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7词义的理解与训释一词义的确定• 1 依据上下文确定• 2 借助语法分析确定• 3 利用对文确定• 4 根据时代地域特征确定• 5 查找资料确定• 6 用归纳汇证法确定•二词义的训释• 1 形训利用工具书,比如《说文》•利用文献——出土文献•——传世文献• 2 声训明通假•明方言俗语•探求语源• 3 义训互训:同义词互相解释•同训:同义词用相同的词语解释•递训:乙释甲,丙释乙,甲释丙•反训:用反义词训释•界说:用下定义的方法训释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目录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二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四词义引申的结果五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六词义的确定性与概括性七语言环境和词义辨析八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连用、偏义复词)、词组的区别九练习题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学习文字结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依据字形去探求汉字的本义。
所谓本义,是“造字本义”,即在造某一个汉字时所赋予该字的意义,因此它是和字形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义项。
相对本义的就是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义项,原因就是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由于字义引申而产生引申义,或由于字音假借而产生假借义。
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和假借义却可以有许多个。
本义是最重要的,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就可能使我们在理解该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时更加深刻,并进而做到以其本义为出发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分析该字的字义系列。
词汇文化—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古代汉语课件)
三、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三
《说文》“三,天地人道也” 以“三”为核心构成的词群:敬礼三鞠躬、 婴儿“洗三朝”、凡事“五三不成立”。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文化的兴废更替,促使词类系统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 在商周时代,祭祀占卜文化发达,因而在汉语词类中表 示此含义的词语众多,如:祝、祀、占、卜、福、巫、 祠、太牢等等。 到了宋代,手工业工商业发达,于是相关词语大量出现, 如:生意、交子、作坊、花市、瓦市等。
思考题
除了我们本节课举的古汉语词汇的例 子,还能找到哪些例子体现古代汉语词
汇和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与文化
目 录
1
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2
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3
词义内容体现古代文化
4
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一、词义生成体现古代文化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归”:嫁
二、词语构造体现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体现宗法思想的等 级观念也成为词语构造的重要原则,尊前卑后、 长前幼后、男前女后等井然有序。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再次,文化因素也会促使具体词语更替。 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 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 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四、词类的演变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最后,文化因素促使词义发展演变。 “昏”,本义是黄昏。
《说文》:昏,日冥也。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词汇使用有何差异?
文言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词汇使用
有何差异?
在文言文、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词汇使用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词汇选择: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较为古雅、正式,通常来自
古代汉语,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现代汉语则更多使用日常生活中
的词汇,更加实用和口语化。
而古代汉语的词汇则具有古老的特色,有时需要借助注释或研究才能理解其含义。
2. 词义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
会发生词义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已经或
部分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词义变化较小,但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可能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或被替代。
3. 用词倾向:文言文中常常倾向使用成语、典故以及修辞手法等,以突出文章的文学特色。
现代汉语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用更多的常用词汇,少采用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在用词上与文言
文较为接近,但更强调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的特点。
4. 文体特点:文言文的各种文体较为固定,古文的写作风格受到一定的限制。
现代汉语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也具有一些固定的文体,但相比文言文更灵活多变。
总而言之,文言文、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词汇使用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选择、词义变化、用词倾向和文体特点等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使用。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古文字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因而应引起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
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
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
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
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
《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
”《说文》:“粪,弃除也。
”(2)屎,大便。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
”(3)肥料。
《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騕褭与飞兔。
”“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
(4)施肥,使肥沃。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壃。
”《广雅·释诂四》:“粪,饶也。
”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
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〇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 词也能影响字。
• 例如“谢”古代为“道歉”(谢罪),“拜”古代为“ 授权官职”(官拜上将)。由于汉语词汇的发展,大 量使用“谢谢、感谢、拜访、礼拜”,就使汉字的 字义发生了改变。又如“侃”字,由于“侃大山、 侃爷”等新词的大量使用,侃字就被赋予了“闲谈 、闲扯”等新的字义。词义的发展不但改变或增 加了字义,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癌”字本读 yán,当现代汉语规范把cancer的中文读音定为 áizhèng(以区别于“炎症”)后,“癌”字的读音就 改变了。字的多音化,往往也是词义发展的结果。
杨端志的观点
• 书写符号与语言的关系有两层: • 第一层, 一切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在这一层 上, 汉字与拼音文字并没有什么不同。 • 第二层, 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但这种符号 是接收了语言音、义投射的符号, 是能“和整个词发生关 系”的符号, 是能“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的符号。 • 所以, 在第一个层次上, 把汉字与拼音文字并列, 看成同类 的符号, 并不是汉字的本质。而在第二个层次上, 把汉字看 作投射了语言音、义的符号, 才是汉字的真正的本质。也 正因为汉字符号是接收了语言音、义投射的符号, 所以它 具有了语言中的音、义, 它是形、音、义三结合的符号,这 就与汉语的语言符号取得了一致性。所以, 它就可以充当 汉语的语言单位。 ——杨端志《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 面的差异与互补》
• 字与词的关系极其复杂,尤其是引入西方现 代语言学观点之后,学术界对于字与词的 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以下进行系统介 绍。
传统小学的观点
• 我国古人认为, 古汉字是在语义所指客观事 物原型基础上经抽象概括创造出来的, 也就 是说, 在造字的时候就已把语言中的音、义 投射到文字上, 即所谓“近取诸身, 远取诸 物”,“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一旦成为“ 字”, 它就具有了形、音、义。这是许慎《 说文解字》以来的基本观念。《说文解字 》就是兼释形、音、义的。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讲解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汉语词汇意义的比较以义项为单位。
2.古今词义差异的四种类型: ①古义与今义微殊; ②古义保留,但不常用; ③该词古义消亡,现代用另词替代; ④ 该 词不使用,书写形式保留以记他词。 (例见 83页)
3.古今近似义项的辨析 A 程度差异
缪公之怨此三人者入于骨髓。(《史记 · 秦本纪》) (怨,恨)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礼记》) (啼,放声大哭)
(2)从字的记词职能看: A.一字一词(即字词对应)。 如:山、木、目。(注意:木和树、目和眼, 虽曾记录相同的事务,但并非记录相同的词) B.同字异词 ①(甲)姜氏欲之,焉辟害? (乙)晨往,寝门辟矣。 (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异字同词 ②(甲)韩厥俛定其右。 (乙)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1.字与词的区别 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是语言 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字是记 录词的书写符号;词具有音义两要素,字 则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只有形才是其自 身独有的,而音义则是从词那里承受的。
2.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1)从词的音节数量看: A.单音节词:一字一词。如:P378 B.多音节词:一词多字。如:网络、伊拉 克 C.合音词:一字二词。如:诸甭嫑������嘦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且汉字字形 所反映的本义往往与词义有关系,所以,古 人一般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词,用“字”称呼 词,用“字义”指词义(古人只把虚词叫作 “词”),这样,字和词在古人观念中实际 上成为同一概念。
3.通假、分化、异体、繁简等文字现象对字词关系的影响: (1)通假 既可导致异词同字,又可导致异字同词。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词1:田界 字1:叛 畔(字) 叛离(词) 词2:叛离 字2:畔 (2)分化 可导致异字同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字1:共(古) 供应(词) 字2:供(今)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词与词之间...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使用的汉语,时间跨度非常广泛,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都可以归为古代汉语的范畴。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
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1. 演变历程:古代汉语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主要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先秦时期的汉语,其特点是古朴简练、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中古汉语是指唐宋元明时期的汉语,已经接近现代汉语,语法变得更加复杂,词汇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近代汉语是指明清以后的汉语,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形式。
2.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的文字形式主要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使用的是古代的字形和字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变化,有些字的用法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古代汉字的形式和用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理解。
3. 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使用主谓宾的基本句式。
句子的语序较为自由,通常通过词序和上下文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古代汉语的动词形式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也有一些特点,比如使用古汉语的"者"、"乎"、"耳"等语气助词。
4. 词汇和表达方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古词古义,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意义发生了变化。
古代汉语中也有许多典故和成语,这些成语在古代文献和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5. 文学价值: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在古代文献、诗词、古代小说和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汉语的美妙表达和丰富的意境。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古代汉语的技巧和特点,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宝贵的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字与词对应关系的角度给区别字分类
• 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词的,所以我们还可以 换一个角度,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的角度 给区别字分类。 •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一个字原本表示 的词叫本原词,由于词义的的变化而生成 的新词叫滋生词,一个字借用后表示的词 叫借表词。滋生词和借表词都是对本原词 而言的。
对yi类词的分析
一
繁简字
简化字的来源
新造的 (“遼”的简化字是“辽”)
采用旧有的某个字作简化字 (“遷”的简化字是“迁”)
繁简字之间对应关系的变化
• 1两者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賣”、 “遲”、“處”对应的简化字是“卖”、 “迟”、“处”) • 2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 简化后成了一个字。(“饑”“飢”简化 后成了一个字) • 3原来的几个繁体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简 化后成了一个字。(“谷”“穀”简化为 “谷”)
• 比较起来,四类中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第一 类(益、溢)。从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 由于词义的变化而生成的新的语义单位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音有变化。如“景” 和“影”是一个新的词,这就是所谓音变 构词。另有一种是读音没有变化,如“益” 和“溢”。我们把表示增益的[yi]也看作是 一个新的词,这就是义变构词。[ying]和[yi] 都是滋生词。比较起来,[yi]类词的分析更 加复杂。汉语滋生词的分析是研究汉语词 汇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词汇
• 文字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 字就是汉语中词或语素的符号,文字和语 言的关系密不可分。 • 文字和语言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被记录者, 一个是记录者。 • 语言中的词有两极:音和义;文字有三极: 音、义、形,其中的音和义来自语言中的 词。
• • • • •
繁简字 异体字 同形字 假借字 区别字
处理异体字的标准
• 广义和狭义(处理问题的角度 严的标准) 不同宽
凭
凴
• 根本标准:看几个不同的字形表示的是不 是一个词。 • (这里所说是不是一个词,是指几个字原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 而不是指后来的借用或混用。)
假借字的性质
三
假借字
• 假借是汉字在记录词语的时候的一种借用,是一 个文字的使用问题。研究假借字。根本目的是要 探求借用的那个字表示的是哪一个词,所以这也 是一个汉字和词的对应关系问题。 • 从根本上说,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 文字和语言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但由于汉字在字 形结构上与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往往有联系,传统 的语文学就比较看重字形结构而忽视它所表示的 声音。特别是比较早的学者,有的对汉字假借的 道理不明白,拘泥于字形去解释词义,结果就搞 错了,对此我们就在读书时要注意。
假借的条件
• 读音相同或相近,声和韵两个部分都要考 虑。如果仅仅是叠韵,而声母相差很远, 或者仅仅是双声,而韵母相差较远,就应 当慎重对待。其次,还必须有语料方面的 证据。如果某个字的一种用法只是“偶一 为之”而没有有力的旁证,也不能简单地 看作是假借。
汉字假借的一些复杂情况
• (1)如果一个字的本义和假借义都是经常 用到的,两个意思在一句话中都解释得通, 这就可能发生歧解。 • (2)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是某个字的假借义, 而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意义又经常借用另一 个字表示,也会造成一种错综的情况。 • (3)一句话某个字的意思是某个词的引申 义还是这个字的假借义,有时不好判断。
• 有时候一个简化字可以对应好几个繁体字,如“干”字对应 的有干犯 的干、干支的干、又有主干的幹、干事的幹和干湿的乾。
注意
• 以上三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情况。 原来用几个繁体字分别表示几个词现在用 一个字来表示,这样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有 可能混淆几个不同的意思。拿“谷”来说, 在古书中,“五谷”“百谷”固然要写成 “穀”,俸禄、养活、好善的意思也都要 写成“穀”。古代诸侯自称为“不穀”, 不能写成“不谷”。
原由 引申 本原字 区别字 益(表引申义)【表滋生词】 溢(表本义)【表本原词】 景(表本义)【表本原词】 假借 影(表引申义)【表滋生词】
然(表假借义)【表借表词】 燃(表本义)【表本原词】 辟(表本义)【表本原词】 避(表假借义)【表借表词】
区别字产生原因
• 区别字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由于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之后,本原字 要承担更多的职能,其中的一部分职能就 要由新生的区别字承担;或者是表示引申出 来的新的意思,或者是表示本来的意思。 • 产生区别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字的借用。 一个字借用之后,它的负担也会增加,就 要由区别字来表示本义或假借义。
异体字的类型
• 第一,同为形声字,义符不同;不同的义 符在意义上往往相同或相近。(暖;煖) • 第二,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 • 第三,同为形声字,声符义符相同,但位 置不同。 • 第四,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
确认异体字时需要 注意的几种情况
• 第一,有些字在某些意义上经常通用,后 代的读音也相同,不能简单地看作异体字。 • 第二,有一些字,在意义和读音上有一定 的联系,他们表示的词有同源关系,使用 上也有交叉,但表示的不是同一个词,也 不能看作异体字。 • 第三,几个字意思根本就没有关系,表示 的是不同的词,只是在文献中常常混用, 不能看作异体字。
• 区别字是后来产生的;一般地说,越是古 的书,本原字用的就越多,也就是说一个 字表示的意义往往就不只一个,所以读书 的时候就很费斟酌,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注 意的。
区别字生成的一些复杂情况
• 区别字和本原字并不都是一对一的。有种 种复杂的情况。比如: • 戚---慼(慽) • 因此我们要注意分析区别字和本原字的关 系:一方面比较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和联 系,另一方面要确认它们分别表示的是什 么词。
性 质
二 异体字
.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表 示同一个词的几个不同的字形。简单地说 就是异形同词。 .异体字是一种文字歧异的现象,本来是一 个字,却有不同的写法,这给阅读古书带 来不少的困难,所以我们对异体字应当有 所认识。认识异体字,要着眼于字和词的 对应关系。
四
同形字
(同形字的性质)
(同形字产生的原因)
(同形字不同于假借字)
• 同形字是指字形结构相同而表示的是却不 是一个词,也就是为不同的词造出的字形 体结构相同。(“姥”)
• 同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与异体字正相反, 异体字是异形同词,同形字是同形异词。
同形字产生的原因
• 第一,由于造字而造成字形混同。或者说分别造 字,不谋而合。造一个新的字是为了表示一个新 的词,在创制一个新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或无 从想到)新造的字和旧有的另一个字在字形上会 混同。 • 第二,汉字的简化造成字形的混同。汉字简化包 括字数的减少和每一个字笔画的减少。这种趋简 的变化也会造成字形的混同。如几。同形字表示 的几个词在意义上是没有关系的。(几;幾) 人们在创制一个字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这个字 的字形结构与所表示的词义的关系,有时并不怎 么考虑造出的字会与别的字形混同。
• 在古代汉语中词汇的研究中,把有共同语 源的一组词叫做同源词,把用来记录一组 同源词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就叫同源字。 同源字与同源词也是字与词的对应关系问 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观赏
古人解释假借字的几种说法
• (1)以本字为训解词,直接说明一个字的 假借义。 • (2)用“读为、读曰”说明本字和借字的 关系。 • (3)用“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 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 (4)明确指出是假借关系。 • 越是古的书,假借字就越多,读起来就越 困难。古代学者非常重视对假借字的研究, 有不少的论述,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注意。
同形字与假借字不同
• 同形字是一个造字问题。假借字是将已有 的某个字借过来使用,是一个字的借用问 题,性质是不同的。而且汉字的假借是有 条件的,借用是有选择的,为同形字只是 一种无意的偶合。 • 了解同形字,一方面使得我们对汉字和词 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 面,对于阅读古书也是有帮助的。“炮”
区别字的概念
五
区别字
• 由于词义的引申或文字的假借,某些汉字 表示的意义或用法发生分化,需要另加偏 旁在字形上加以区分,后来加偏旁的那个 字就是区别字,原来的那个字称作本原字。
区别字的意义类型
• 区别字表示的意义有三类:本义、引申义和 假借义。 1、《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2、《庄子-天下》: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3、《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4、《孟子-告子上》: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