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本研究对在现有研究生培养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式,少有研究有针对性地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基于中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发展道路。
基于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从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实行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所培养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多导师共同合作、培育研究生不同角色能力,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生培养研究概述
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国外相比还处于初级或者探索阶段,不同学科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这也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从目前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总结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这部分研究有较多学者关注,这些学者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的学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李松,2001;原献学,2010等)。
该类研究主要是对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反思,并且往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
但从这些学
者的研究来看,对于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更多地关注了表象,而没有去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这也是需要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2)关注研究生培养方式。
现有研究主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苏萍,1996;赵炬明,2002;原献学,2010),但少有研究有针对性地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基于中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发展道路。
这也是我国今后培养高水平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障碍。
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一大趋势是借鉴国外的培养精英,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开培养。
由于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学校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基于不同性质的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则需要注重创新精神,对于社会科学类学术型研究生则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等同看待。
因为社会科学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直接为整个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因此,有关于社会科学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被重视,其也迫切需要改革。
2.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现象是发展速度极快(李松,2001),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每年也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相关人才。
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社会实践,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张茂林和郭富根,1997),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
养更是如此。
然而,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培育机制似乎并没有很好地与该目的相匹配。
综合而言,目前社会科学类研究所培育的现状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过快,过于追求数量。
这是我国研究生培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也受广大教育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培育单位看到社会对于社科类人才,特别是经管类人才教育的巨大需求,投入大量师资力量广泛招生。
这种跳跃式培养模式带来的是研究生培育数量的急剧攀升,但忽略了研究生培育质量建设(李松,2001)。
缺乏长期的战略性思考是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培育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的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课程教育为主,并且典型的案例探讨也并未受到重视。
这与国外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无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叶勇和姜辽,2011)。
因此,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应当更多地侧重实践性,通过鲜活的现实案例来加深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或通过实践活动来领悟和提炼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模式保守,与现实需求相背离。
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中主要以教和学的培养模式,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方案,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培养机制(赵炬明,2002)。
这种培养模式的结果是往往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缺乏实践性,与社
会的现实需求相差甚远。
国外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多导师合作、校级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模式需要国内培养单位借鉴。
3. 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以上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决策者们提出合理
的解决方案。
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培养单位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正努力尝试去加以解决。
结合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本文提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学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各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由于理论与实践存在的巨大差距促使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因此,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和自由灵活发挥相结合是研究生教学形式的改革方向。
教师可就某一问题或理论引导研究生在课外时间内自由地发挥来解决问题或者提炼理论(赵炬明,2002)。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实行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所培养单位进行联合培养。
该培养模式已提升为国家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例如由国家留学生基金委每年资助大批公派留学项目正逐步受到重视。
联合培养模式能够集不同培养单位的优势资源,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跨文化情境的高素质研究生。
(3)多导师共同合作,培育研究生不同角色能力。
不同导师间的指导方式、研究兴趣和指导思想存在差异性。
如果仅仅依靠单一
导师容易使研究生的思维过于单一,特别是导师的指导方式与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冲突时,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产生创新性成果。
因此,采用多导师合作或建立指导小组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叶绍梁,1998)。
(4)校、企合作,注重实践。
负责培养的单位与企业进行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和灵活应变能力。
社会科学类研究生需要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解决企业或用人单位面临的实际困境。
从企业实践中获得这种能力将更为有效。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研究生需要被培养单位重视,研究生的能力需要得到鼓励和认可,特别是有较高创新性的成果尤其需要激励(张新厂, 钟珊珊和管兆勇,2011)。
社科类研究生能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不容易,因此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升研究生进行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
以上提出的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了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本
身的特征和目的。
研究生培养关系着国计民生,社科类研究生今后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于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要。
因此,从社科类研究生自身实际出发,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需要各研究生和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李松. 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1,(6):123-124.
原献学.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以宁
波大学为例.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6):52-55. 苏萍. 深化改革促进科研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 教育与现代化,1996,(3):52-54.
赵炬明. 学科、课程、学位: 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13-22.
张茂林,郭富根. 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实施背景及战略任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39-42.
叶勇,姜辽.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探析. 中国城市经济,2011,(6):190-191.
叶绍梁. 理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须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26-30.
张新厂, 钟珊珊, 管兆勇.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 江
苏高教,2011,(3):68-69.
作者简介:周志强,男,1977年2月生,汉,山东济宁人,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社会科学类高水平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1g0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