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就已开创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歌文学,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辉历史。而在这在历史长河之中,唐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屹立于古典诗歌的巅峰,被后代人所效仿。作为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一定的技巧。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诗人的主观感情是由客观外在之景而引发出来的,是融化、寓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即所谓的“景中情”,要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这才是诗歌的“妙”境。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写作者风雪之夜投宿山村的情景。暮色苍茫,苍山的轮廊愈来愈模糊:天气寒冷,山村的茆舍显得更加萧条冷落。“苍山”“白屋(茅草屋)”是荒漠的山村景象。“柴门闻犬吠”一句,则在“白屋”的全景中突出了“柴门”,投宿人愈走愈近,“白屋”的“柴门”已依稀可见。但作者又不直写所见,而是通过一个“闻”字诉诸于听觉,写从柴门外传来的狗的叫声。狗叫,即衬托出山村凄凉荒寂的环境气氛,又点明了陌生人投宿的情事。这句诗写得生动、真实,勾画出了特征性的山村景象,“风雪夜归人”是全诗的主句,画面的中心。显得十分醒豁,诗人以“风雪”为背景,突出了“夜归人”的形象。时至夜晚,风雪交加,苍山茅舍已蒙上
了一层白色。这时有人顶风冒雪,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白屋”的“柴门”走来。虽然夜色沉沉,但那茫茫的白雪,却映照出他清晰的身影。这句诗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二、寄情于物,托物言志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开创了咏物诗体的先河。而后唐人咏物诗歌的灵魂就是托物寄兴。这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诗人吐露自己人生理想与追求的载体,是诗人的“自画像”。例如号称“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名作《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此诗是诗人因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皇后武则天,被陷下狱。在狱中听到蝉声有感而作的一首咏物诗,首二句以蝉起兴,即物咏怀。三四句由蝉说到己身。“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联诗乃全篇警策,具有“托物寄兴”的特点。诗人抓住寒蝉羽弱、声寂的特征,刻画了它在秋天艰苦挣扎的情状。看似写蝉,实则以蝉自喻,托物寄兴。蝉在秋天的艰难境遇,正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诗人借咏蝉寄托了自己“患难”中的愤慨,既蕴藉含蓄,又写得气势非凡。以蝉自喻“托物连类以形之”“借物引怀以抒之”。
三、寓动于静,以动衬静
唐代诗人在表现幽静的境界时,经常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出入之鸟,来去之云,过往之鹿,开落之花,以及游移不定的月光,这些独自活动的客观景物,是以幽寂的环境为参照线索而出现在人的
视野中。使人由点上的动联想到整体的静,在动与静的鲜明对比中,倍加感受到整体环境的幽静。例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写春夜山林的寂静的诗。此诗的主旨是“夜静春山空”,但诗人所描绘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首句静中有动,是以花落的动态,衬托人心境的闲静。二句“静”、“空”二字,突出了幽寂境界的特征。后两句写“月出”之动,“鸟鸣”之动。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加倍的烘托出月夜空山的寂静。同时,又借助于声动,更加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可见,诗人在对自然美的凝神观照中,其心境与景境相融合,真正领悟到“静中之动”的“妙心”。
此外,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借用典故,直抒胸臆,意象妙接等等。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阅读诗歌的乐趣,在诗歌中倘佯,品味诗人的境遇,从而领悟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