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
交响音乐赏析
![交响音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0630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e.png)
第五讲 序曲欣赏
作品赏析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 比才《卡门序曲》 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
组曲
第七讲 组曲欣赏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穆琐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乐队排列图
第二讲 交响曲赏析
交响曲的形成与发展 作品赏析第二讲 交响源自欣赏海顿告别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
时钟交响曲、
第二讲 交响曲欣赏
莫扎特
戏剧交响曲、
朱庇特交响曲、
第二讲 交响曲欣赏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 合唱交响曲、
第二讲 交响曲欣赏
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德沃夏克——第九新世界交响曲、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愤 保卫黄河
第四讲 协奏曲欣赏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
第六讲 交响诗欣赏
交响诗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讲 交响诗欣赏
作品欣赏 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 李斯特——《前奏曲》 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第五讲 序曲欣赏
序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 交响乐与交响乐队
交响音乐与交响乐、交响曲
第一讲 交响乐与交响乐队
交响音乐: 组曲、序曲、协奏曲、交响诗、 交响曲、一般管弦乐曲、电影音乐、 戏剧音乐、芭蕾音乐
第一讲 交响乐与交响乐队
交响乐队(Symphony Orchestra) 管弦乐队 (Orchestra)
乐器组: 弦乐器、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打击乐器、
第一讲 交响乐与交响乐队
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提琴
交响乐赏析[整理]
![交响乐赏析[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c661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d.png)
交响乐赏析题材:1.交响曲乐圣——贝多芬(德国)—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音乐之父——海顿(奥地利)—惊愕;莫扎特(奥地利)—第四十交响曲(不想长大)。
贝多芬:《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D小调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海顿:小夜曲小号协奏曲,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G大调《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莫扎特:《魔笛》,《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三段式结构。
第四乐章,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交响曲特点由多种乐器一起演奏一首曲子,需要高度的默契和技巧。
指挥和首席很重要。
交响乐气势磅薄,优秀的演奏可以给听众一种美妙的体验。
这种感觉是和任何一种乐器独奏不同的。
古典时期乐队编制:2.协奏曲维瓦尔第(意大利)—四季;柴可夫斯基(俄罗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德国)—E小调协奏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交响音乐赏析
![交响音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1bba2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6.png)
交响音乐赏析(1)交响音乐概述01 追述交响音乐的起源,交响乐曲式的发展确立,著名指挥家卡祖善具体讲解了交响乐章的形式。
02 依据交响乐发展的历史,介绍了18世纪中后期交响乐成熟阶段时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布鲁克纳、圣桑、弗朗克;19世纪晚期,马勒、西贝柳斯、雅那切克、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19至20世纪,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沃恩·威廉斯、布里顿、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科普兰、格什温等著名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及他们对交响音乐的贡献。
其中著名指挥家卡祖善系统地介绍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交响乐队概述03 由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详细讲解交响乐队的具体配置:包括弦乐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还介绍了双管、三管及四管等乐队编制的不同及特点。
04 通过欣赏布里顿的作品《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片段,直观地讲述交响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及音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约翰·塞巴斯堤安·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后世尊为“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复调手法为主。
最主要的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享德尔)01 详尽介绍巴赫一生的生活经历及音乐创作历程和的音乐作品。
(含48幅珍贵资料)02 介绍巴赫写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起因,并通过尼古劳斯·哈尔农库尔特指挥的维也纳群咏乐团的演奏片段及与之对照的名乐章主题的乐谱谱例,分析讲解巴赫创作的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F大调)。
交响乐赏析
![交响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10dd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b.png)
交响乐赏析
交响乐是一种源自欧洲的经典音乐形式,通常由管弦乐团演奏。
这种音乐以其庄严、壮观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而闻名。
交响乐通常由几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其特定的音乐构思和
表达方式。
乐章之间的过渡通常通过一小段音乐来完成,以确保整个
作品流畅地进行。
交响乐作曲家常常通过对不同的乐器和音乐主题的运用来创造各
种情绪和氛围。
他们利用乐团的不同乐器来创造各种音色和音响效果,从而在听众心中激发出各种情感。
交响乐的演奏过程需要乐手们的密切配合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指
挥家领导着整个演奏,并确保乐队按照作曲家的意图来演奏。
乐手们
通过对音乐进行准确而有力的演奏,向观众传达作曲家的音乐信息。
交响乐具有广阔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它能够通过音乐本身的力量
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交响乐也被广泛用于电影配
乐和音乐会演出,成为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交响乐是一种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音乐形式。
它通过
乐队的合作演奏和作曲家的创作,传达了丰富的音乐信息和情感体验,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听觉享受。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0a26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e.png)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田园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田园气息的交响乐作品。
该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于1808年首演,以其自然、朴实的音乐形象和独立的音乐形式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是对第六交响曲的一些赏析。
作品的概述:第六交响曲在音乐史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世界,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交替运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崭新的节奏和动态变化、对位技巧以及韵律的变化等,展现了他雄厚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乐章分析:第一乐章:清晨的情景第一乐章以D大调开头,音乐仿佛描绘着太阳冉冉升起的一幕。
通过交替运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贝多芬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和活力。
乐章的静谧份量较大,音乐展现出被阳光照耀的宁静景色。
第二乐章:田园游戏第二乐章以降E大调开头,活泼欢快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一幅田园中快乐游戏的景象。
乐章采用了快速的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对比鲜明的音色来描绘田园中人们的欢愉、奔放与无忧无虑。
第三乐章:牧童的歌唱第三乐章以升D大调开头,贝多芬运用弦乐器和管乐器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牧童的歌唱。
这一乐章通过温柔的旋律、轻柔的音符和典型的牧歌式的主题,表达了田园生活中那种恬静而宁静的心情。
第四乐章:暴风雨第四乐章以降D大调开头,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大自然的狂暴一面。
音乐中的急速变化和紧张感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之中,感受到风与雨的怒吼。
第五乐章:田园的欢乐与感恩第五乐章以D大调开头,通过高亢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呈现出田园的欢乐和感恩。
交响乐团齐奏,音乐响彻云霄,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感激之情。
总结: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作品中的五个乐章构成了一幅描绘自然之美的音乐画卷。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交响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dfce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3.png)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5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1)《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我学了钢琴后,我最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耳疾后,创作的一首悲壮、凄凉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的开头,有四个悲壮的强音“登、登、登、登。
”像是命运的敲门声。
那时,感情悄悄地远离贝多芬,贝多芬孤独了,他只剩下音乐了。
命运似乎与贝多芬开玩笑,让他听不见。
这对贝多芬是多么重要啊!命运,你连一个完完整整的音乐,都不给他。
命运,你让他去当音乐家,却让他耳聋,你不是存心去糊弄他吗此刻,药物治疗似乎已经对贝多芬不起作用了。
第一乐章,在表现了命运的敲门声后,紧之后的那快速而有力的旋律,似乎表达了自我毫不畏惧的胆量。
第二乐章,旋律和节奏变得有些舒缓、平静了。
让人听起来很悦耳。
我想,应当是贝多芬去找发明家帮忙,造了四个助听器,贝多芬又听得见时,那种“柳岸花明又一村”、对憧憬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心境。
第三乐章的旋律,又让人不安、紧张起来。
那是因为,四个助听器对贝多芬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贝多芬还是努力去辨别音符。
第四乐章的旋律,变得高昂了。
贝多芬,他又站起来了。
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又站起来了。
此刻,他能用心灵去感受音符了。
贝多芬的事迹,不仅仅震惊了音乐界,还震惊了全世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2)《命运交响曲》能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可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交响乐赏析
![交响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528cc0f90f76c661371abf.png)
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柴科夫斯基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各种艺术当中的第一位的。
——叔本华(德)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在精彩浩淼的音乐世界里,交响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
因为在大众的观念了,他是高雅的、严肃的、让人望而却步的。
演奏者们心神俱入,如痴如狂,而观众西装革履,静心聆听。
交响乐让人心驰神忘,却又难以接近。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也觉得交响乐是气势磅礴的,是典雅高贵的,是难以理解的,我一直觉得她理我很遥远。
通过这一学期课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课下学习,我不仅了解到了交响乐的发展史和那些杰出音乐家的生平事迹,而且聆听了一首首伟大的交响音乐。
这才发现,音乐宝库固然有直抒胸臆的铿锵曲调,也不缺少描写风景旅程的婉约乐曲。
其实交响乐一点都不难以接近,她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而现在交响乐主要是指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或者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经历了一代代音乐家们的努力,交响乐历经巴罗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尤其是民族乐派的兴起,使得世界音乐宝库日益丰富。
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1007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8.png)
命运交响曲赏析引言命运交响曲(Symphony No. 5)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著名交响乐曲。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为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乐曲之一。
命运交响曲在表达主题和音乐结构上都极具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乐章:命运的呼唤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其标志性的“咚咚咚咚”开场,这个简单的四个音符在整个乐曲中反复出现,成为乐曲的主题之一。
这个音符序列给人一种命运的无法逃脱的感觉,仿佛一个神秘力量在呼唤着我们。
这一乐章展示了贝多芬优秀的曲结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对位、变奏、对比等,使整个乐曲充满紧张和悲壮的气氛。
第二乐章:温柔的中段与第一乐章的紧张和悲壮不同,命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一乐章是一个优美的中段,带给人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柔和的音色和缓慢的节奏,创造出一种抚慰人心的效果。
整个乐章以其简洁、优雅的旋律和和谐的和弦进阶,给人以宁静和安慰。
第三乐章:战斗的节奏命运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乐章。
贝多芬运用了强有力的节奏以及强烈的动态变化,创造出一种战斗的氛围。
这一乐章以其激昂的音乐表现,展示了贝多芬作品中的独特力量和激情。
乐曲中的旋律和和声间的呼应,使整个乐章充满力量和活力。
这个乐章在狂暴的节奏中展示了战斗和抗争的精神。
第四乐章:光明的胜利命运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结尾。
这个乐章以其欢快和奔放的旋律,展示了胜利和光明的主题。
贝多芬运用了多种乐器和声部的合奏,创造出一个庄严而欢乐的氛围。
乐曲中的核心主题在全乐队中再次回荡,彰显了胜利和命运的力量,给听众带来无比喜悦和兴奋。
这个乐章是整个乐曲的高潮和圆满结局。
结论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贝多芬通过命运交响曲,将命运的力量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中的战斗与胜利。
交响音乐赏析课件PPT(最全)
![交响音乐赏析课件PPT(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5b10c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a.png)
气势恢弘、旋律华美,情绪统一,充满了 动态与活力的空间。
代表人物
维瓦尔第、巴赫、亨得尔
巴洛克时期交响乐
维瓦尔第(意大利,1678-1741)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春 创作于1726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乐章,每乐章前配有一首十四行诗,配
合音乐描写该季节美丽的自然景色。 第一乐章《春》:音乐洋溢着热情、欢快的情绪和清新、明朗的色彩。
五、中国的交响乐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中,西洋交响音乐传入中国,在 萧友梅、黄自、冼星海、江文也、马思聪、丁善德、何占豪、陈刚等音乐家 近几十年的努力下,中国交响音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交响乐(音乐)的要素
① 旋律 ② 节奏 ③ 速度 ④ 和声
④ 音色 ⑤ 调式与调性 ⑥ 织体 ⑦ 曲式
三、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末
浪漫主义从创作理念、题材内容、形式手段、乐队编制等方面将古典主义作了进一 步发展,交响音乐中表现出民族化、多元化的艺术特征,成为交响乐史中一朵绚丽 的奇葩。
交响音乐的主要发展阶段
四、现代的交响乐:20世纪
交响乐依然是音乐中的重要体裁。不少杰出的作曲家都致力于交响乐的创作 并进行各种探索与革新。出现了各种现代音乐流派,如:印象派、表现主义、 新古典主义等。
贝多芬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02年以前的早期创作,受海顿、 莫扎特影响很大,逐渐显露出强调自我的个 性特征。
第二阶段:1803至1812年的成熟时期,也可 以说是他创作的英雄时代。作品中充满了对 人的力量、权利、理性的肯定以及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
第三阶段:1813年以后的晚期创作,努力追 求超越自我,怀揣全人类和平、安宁、幸福 的崇高理想,作“神之遨游”,尤其是第九 交响曲的诞生达到了创作顶峰。
《交响乐赏析》课件
![《交响乐赏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48cca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4.png)
04
CATALOGUE
交响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比较
室内乐与交响乐的比较
乐器组成
室内乐通常由弦乐四重奏、木管 四重奏等小型组合组成,而交响 乐则包含弦乐、管乐、打击乐等
多种乐器,规模较大。
音乐风格
室内乐的音乐风格较为多样,既 有古典时期的作品,也有浪漫时 期的作品,而交响乐则以浪漫主 义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为主,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总结词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交响曲之一, 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色彩而著称。
详细描述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 》,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悲剧性的结尾而著名。第一乐 章以缓慢的节奏和深情的旋律开始,呈现出一种沉思 和内省的气氛。随后的乐章则表现出更加激昂和热烈 的情感,尤其是在第四乐章的谐谑曲中,音乐呈现出 一种欢快和活泼的气氛。然而,在最后的乐章中,音 乐逐渐变得悲伤和沉重,最终以悲剧性的结尾结束。
促进素质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交响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审美素养
交响乐赏析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交响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2 3
培养音乐人才
交响乐教育对于培养音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它 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演奏技巧和团队协作 能力。
传承文化遗产
交响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音乐教育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后代能够领略到音 乐的魅力。
气势恢宏。
演奏方式
室内乐的演奏者通常比较固定, 而交响乐的演奏者则较多,需要 通过指挥来协同各个声部的演奏
《沃尔塔瓦河(交响乐)赏析》
![《沃尔塔瓦河(交响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365e2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f.png)
《沃尔塔瓦河(交响乐)赏析》《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结构完整、曲调优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交响曲之一。
作品的名字取自德沃夏克的故乡沃尔塔瓦河,也反映了德沃夏克对自然的热爱与其自然之美的描绘。
这部交响曲共有4个乐章,全曲间大气、壮观,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充满了捷克民间音乐的风格,更是将其深入民俗音乐之中达到完美。
第一乐章是急速的,其中运用了段落做法,如乐队和弦的快速反应,以及异步模式的循环运用,强烈的金铜乐器和鼓击乐器在交替演奏,营造出一种粗犷奔放的气氛。
整个乐章充满了热情与冲动,仿佛在描绘着一股澎湃而又狂野的河流奔流不息。
第二乐章是波澜起伏的,舒缓的小提琴独奏慢慢展开,而后引入其他乐器交替演奏,这时一股轻快、飘逸的情感涌现出来。
乐曲的中间,慢慢渲染的氛围逐渐转变成了一个响亮的转折,于是大提琴和中提琴的哀婉合奏渐渐地让这个乐曲情感变得复杂,变得深沉。
乐曲意境生动传神,给听者带来了浓厚的情感品味。
第三乐章是幽默而充满韵味的,这是德沃夏克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带有悠扬的钢琴、管弦乐队,时而宁静,时而欢快,时而缓慢,时而迅猛。
整个乐章显得十分优美动听,趣味横生。
第四乐章是大气磅礴的,开头部分是低而沉重的,很快,乐曲转入了高亢狂舞的节奏,配以兴奋激动的民族乐器。
这时,整个交响乐团一如既往地充满了冲动,激情四溢。
末尾的部分,又将乐曲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
音乐情感的极致表达,展示了作曲家的深厚功力和过人的才华,将听者带入了另一个神秘而神奇的世界。
整个乐曲以激情奔放的风格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图景,其中处处显露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德沃夏克的《沃尔塔瓦河》将自然之美与音乐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这一音乐作品显然已不再是普通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向自然致敬与生命的赞歌。
人民万岁交响乐曲赏析
![人民万岁交响乐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3e0c5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b.png)
人民万岁交响乐曲赏析《人民万岁交响乐曲赏析》人民万岁交响乐曲被誉为中国当代音乐杰作,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首交响乐曲。
它由中国作曲家王凯创作,于2010年首演。
该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韵律和表达手法,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交响乐曲进行深入赏析,通过对曲式结构、音乐元素以及表达主题的分析,揭示其音乐之美。
一、曲式结构分析人民万岁交响乐曲采用了典型的交响乐曲结构,即前奏-主题1-副主题1-发展-主题2-副主题2-再现-尾声。
曲式结构整齐有序,音乐内容层次分明。
前奏部分运用了弦乐合奏和管乐声部的对话,起到了开场铺垫的作用,同时也准备了后续的主题呈现。
主题1呈现时,乐曲显现出庄重而雄壮的气势,引人入胜。
随后的副主题1则采用了轻快活泼的节奏,增添了乐曲的活力。
在发展部分,作曲家巧妙地对主题进行了变奏和展开,引发了听众的情感共鸣。
主题2的出现,乐曲进一步展开了激昂的氛围,宛如奔腾的大河,让人感受到无限的豪情和力量。
接着副主题2带来了一丝温情的色彩,使整个乐曲更加丰富多样。
再现部分的出现,使得前面的主题再次回到听众的耳畔,令人耳目一新。
在尾声部分,整个乐曲以浩大的态势达到了高潮,并最终以宏大的音乐声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音乐元素分析人民万岁交响乐曲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运用了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声部,展现出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节奏方面,乐曲的快节奏旋律让人充满朝气和活力,引发听众的共鸣。
尤其是在开场的前奏部分,弦乐合奏和管乐声部的交错呼应,增添了节奏层次感。
旋律方面,乐曲中的主题线条清晰,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态,使整个乐曲流畅而富有张力。
尤其是主题1的出现,强烈的旋律轮廓让人印象深刻。
副主题1和副主题2则以其轻快的旋律情感,进一步丰富了乐曲的层次。
和声方面,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声体运动,使整个乐曲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和声图景。
和声的丰富性,不仅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也给听众带来了更丰富的听觉感受。
三、表达主题人民万岁交响乐曲的表达主题是充满朝气和力量的中国精神。
交响曲演奏《贝加尔湖畔》赏析
![交响曲演奏《贝加尔湖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207e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9.png)
交响曲演奏《贝加尔湖畔》赏析摘要:一、引言二、交响曲《贝加尔湖畔》的创作背景三、曲目的音乐风格与特点四、交响曲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五、曲目中的亮点与精彩瞬间六、交响曲整体的欣赏价值七、结论正文:交响曲《贝加尔湖畔》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交响乐领域的佳作。
这首交响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创作,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灵感,描绘了贝加尔湖畔美丽的风光,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交响曲《贝加尔湖畔》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和现代交响乐技巧。
作品以宽广的音域、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为特点,呈现出一种宏大的气魄。
在曲目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特性音程和节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同时,现代交响乐的技巧使得曲目在表现力上更为丰富,为听众呈现出贝加尔湖畔的美丽景色。
在交响曲的演奏过程中,乐团与指挥家需要高度默契的配合。
演奏者要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理解,把握住曲目中的重点与难点。
例如,在表现贝加尔湖畔的宁静时,演奏者需注意控制音量,以弱音色展现作品的细腻之处;而在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色时,则要充分发挥交响乐的气势,展现作品的磅礴大气。
交响曲《贝加尔湖畔》中的亮点与精彩瞬间层出不穷。
从柔和的钢琴伴奏开始,到激昂的小提琴独奏,再到整个乐团的合奏,作品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贝加尔湖畔的四季变化。
在这部作品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冬日雪景的纯净,夏日阳光的明媚,以及湖畔美景带给人们的宁静与愉悦。
总的来说,交响曲《贝加尔湖畔》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将俄罗斯民间音乐与现代交响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贝加尔湖畔美丽的自然风光。
通过欣赏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更能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onclusion,交响曲《贝加尔湖畔》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63d8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7.png)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一、导言交响乐曲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和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喜爱。
交响乐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它经历了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现代时期的不断发展,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交响乐曲的起源与发展1.古典时期古典时期是交响乐曲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
他们的作品以严谨的结构、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为特点,为后世交响乐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浪漫时期浪漫时期的交响乐曲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作曲家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舒伯特、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激情、色彩丰富,成为了交响乐曲的瑰宝。
3.现代时期随着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时期的交响乐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代表性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风貌。
三、交响乐曲的组成部分1.管弦乐团的编制交响乐曲通常由管弦乐团演奏,乐团包括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四个部分。
不同的乐器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为交响乐曲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交响乐曲的典型结构交响乐曲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快板、慢板、舞曲和终曲。
这种结构使得交响乐曲在整体上具有平衡、和谐的效果。
四、交响乐曲的赏析方法1.了解背景信息在欣赏交响乐曲之前,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历史地位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分析曲式结构分析交响乐曲的曲式结构,如主题、副主题、发展部、再现部等,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整体布局。
3.品味音乐特色关注交响乐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元素,品味作品的音乐特色。
4.感受情感表达感受交响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欢乐、悲伤、激情、宁静等,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著名交响乐曲赏析1.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堪称交响乐曲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其宏伟的规模、深刻的主题和激情四溢的旋律,成为了人类音乐史上的瑰宝。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db29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1.png)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交响乐曲赏析是音乐爱好者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交响乐曲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交响乐曲赏析的模板,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交响乐曲的美。
交响乐曲赏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乐曲的背景介绍、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演奏特点和乐曲的艺术价值。
在每个方面,我们都将对乐曲进行详细解读,为读者们提供全面的赏析体验。
首先,乐曲的背景介绍是赏析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着重介绍乐曲的作曲家、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的主题和灵感来源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和创作意图。
接下来,乐曲的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将对乐曲的曲式结构、乐章的主题变奏、乐器的使用和乐曲的发展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分析乐曲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乐曲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方式。
乐曲的演奏特点也是乐曲赏析的关键。
我们将对乐曲的演奏速度、音量、表现力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这些特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乐曲的演绎。
最后,乐曲的艺术价值是对乐曲赏析的总结。
我们将对乐曲的文化意义、音乐价值、艺术表达和审美观点等进行分析。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乐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对人们心灵的感召。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交响乐曲赏析模版是一种将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分析方式。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交响乐曲的美。
在实际操作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对不同的乐曲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总结起来,交响乐曲赏析是一种很有趣的音乐活动。
通过对乐曲背景、结构、演奏特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分析,读者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乐曲,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希望读者们喜欢这个交响乐曲赏析模版,也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交响乐曲的美妙!。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d8c7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4.png)
交响乐曲赏析模版交响乐曲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深厚内涵的音乐形式,它集各种乐器于一身,通过有序的乐章结构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展现出美妙的音乐盛宴。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了解交响乐曲的赏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部音乐巨著。
首先,我们要明确交响乐曲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交响乐曲通常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特定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交响乐曲起源于18世纪,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的演变,至今仍活跃在音乐舞台。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期交响乐曲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交响乐曲的赏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曲式结构:交响乐曲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发展、再现等部分。
了解曲式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乐曲的内在逻辑和表现力。
2.乐器配置:交响乐曲使用多种乐器,如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等。
不同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合理搭配有利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3.旋律与和声:旋律是交响乐曲的灵魂,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和声则是旋律的支撑,合理的和声布局可以使乐曲更加和谐动听。
4.节奏与节拍: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不同的节奏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节拍则规定了音乐的韵律,有序的节拍能使乐曲更加稳定。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交响乐曲的赏析案例,来加深对上述赏析要素的理解。
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紧凑的曲式结构、激昂的主题和丰富的乐器表现,展现了贝多芬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总之,学会欣赏交响乐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希望大家能够借助本文,掌握交响乐曲的赏析方法,去发现更多美妙的作品,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最后,给大家一些建议:多了解音乐史,熟悉各种乐器的特点,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
此外,可以参加音乐会或观看相关视频,亲自感受交响乐曲的魅力。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edc3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f.png)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赏析贝多芬九大交响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之一。
它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下面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赏析:第一乐章:Allegro ma non troppo,un poco maestoso(快板,不过不急,有点庄严)这一乐章是交响曲中最壮观的乐章之一。
前面第二把提琴奏出的那个简短的音旋,就像是一条金属的链子,把整个乐章捆绑在了一起。
由于急促有力的节奏和狂飙激越的乐曲,这一乐章具有强烈的气势和动感。
同时,贝多芬熟练地使用了长久短奏的方式,增加了乐曲的变化性和节奏感。
第二乐章:Molto vivace(非常活泼)这一乐章的被誉为是“欢快的舞曲”,整个乐章充满了愉悦和欢快的气氛。
乐曲开头各乐器的交相呼应,紧接着出现了充满活力、节奏明晰的旋律。
整个乐章像是一场欢快的舞会,动感十足,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乐曲的节奏跳起了舞。
第三乐章:Adagio molto e cantabile(非常缓慢而且甜美)第三乐章是交响曲中最慢的乐章之一,运用了大量优美动听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采用了多种曲式,包括主题和变奏、合唱和独唱,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引向了最高的达到人类精神层次的声乐部分。
第四乐章:Pres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 Vivace -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非常快,不过不急,非常快,非常慢,然后非常快)第四乐章可以说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中最重要的乐章。
这一乐章更像是一场音乐剧,结合了器乐曲和声乐曲,以合唱的形式呈现。
整个乐章包含了三个部分,由运动、愉悦转向了宁静。
进入下一个部分时,整个交响乐团齐声演奏了著名的“田园”主题。
最后,众多艺术家们将合奏还回给主人公,达到了乐曲的安静和终结。
作为一部经典的交响乐作品,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已经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的象征,被许多人所喜爱和追捧。
它的音乐语言独具风格和韵味,每一个乐章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让人们领略到了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V1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V1](https://img.taocdn.com/s3/m/ee3d2dc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b.png)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V1
交响乐是一种泛艺术的音乐,是乐团演奏的大型管弦乐曲。
在交响乐赏析中,需要通过对乐曲的听、看等方式,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中隐含的情感和美感。
以下是我对交响乐赏析的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选择合适的作品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首要的一步是选择一首合适的作品。
选择作品需要考虑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口味以及对该作品的兴趣程度。
同时,考虑到作品的难度和长度也是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选好作品后,可以通过听、看、读等方式,全面了解其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以及音乐元素和结构等方面。
二、听音乐的技巧
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要用心聆听,还要善于发现和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和美感。
可以从乐曲的整体结构、乐队的合奏、旋律的变化、音响效果等方面入手。
听音乐时,应该注意乐曲的起承转合,注意乐队中各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乐曲。
三、了解音响设备
在赏析音乐时,音响设备的好坏也是影响欣赏效果的重要因素。
尽量挑选高品质的音乐播放器、音箱等设备,以达到更佳的音效和听觉体验。
同时,还需要为音响设备进行适当的环境配置,使得音响设备发挥最佳性能。
四、做好心理准备
赏析交响乐需要有耐心和耐心,需要有一颗开放、包容、欣赏的心态。
初次接触交响乐的人,可能会因为乐器和音效的多样性而感到困惑和
无措,但是只要耐心学习,相信会逐渐增强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交响乐赏析是一项富有内涵和价值的艺术体验,需要我们用心
去体会、去理解,从中汲取美的营养,达到丰富自我的目的。
交响乐晨曲赏析500字
![交响乐晨曲赏析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d8c0e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1.png)
交响乐晨曲赏析引言交响乐晨曲是一种具有浓厚晨曦氛围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和声,将人们带入清新宁静的早晨世界。
本文将对交响乐晨曲进行赏析,深入解读其特点、演奏技巧以及代表作品。
一、交响乐晨曲概述交响乐晨曲是一种以弦乐器为主导的管弦乐器合奏形式,常采用优雅轻快的旋律和柔和的和声,传达出清晨的宁静和生机。
交响乐晨曲多用于音乐会开场或作为清晨音乐的选择。
二、交响乐晨曲的特点1.清新优雅:交响乐晨曲独特的旋律和和声使人感受到清晨的宁静和优雅。
2.节奏轻快:晨曲往往采用轻快的节奏,带有明快的弦乐乐句,增添音乐的活力。
3.表现力强:交响乐晨曲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乐的力量表达出清晨的美好情感和自然景象。
三、交响乐晨曲的演奏技巧1.弦乐器运用:晨曲的演奏中,弦乐器常扮演重要角色,使用琴弓的不同技巧创造出丰富的声音。
2.木管乐器吹奏:木管乐器在晨曲中经常使用柔和的吹奏方式,营造出清晨宁静的氛围。
3.铜管乐器的发声:铜管乐器在交响乐晨曲中负责奏出明亮而鲜明的乐句,增添音乐的亮点。
四、代表作品欣赏以下是几首著名的交响乐晨曲作品,带您体验晨曲的美妙之处:1.贝多芬交响曲第6号《田园》《田园》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交响曲,其中第一乐章的开头以轻松优美的旋律和柔和的弦乐和声,展现了清晨乡村的宁静景象。
2.舒伯特交响曲第3号《英雄》《英雄》作品中的第三乐章以悠扬而轻快的旋律,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清晨画面。
3.莫扎特交响曲第29号莫扎特的这部交响曲第29号中的第一乐章展现了晨曦初升的宁静和清新,旋律轻灵而欢快,令人陶醉其中。
结语交响乐晨曲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通过音乐的力量将人们带入清新宁静的早晨。
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交响乐晨曲的特点、演奏技巧以及代表作品,进一步培养我们的音乐审美。
让我们用心聆听,感受交响乐晨曲所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交响乐发展交响乐是来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形式,近一个多世纪才开始传入中国。
然而,这项艺术形式在中国真正得到发展和壮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历程中。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之路以及在六十年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一番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富有意义的。
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新中国的交响乐事业起步艰难,当时主要是基础条件差,专业人才匮乏。
1949年建国时,各行各业都开始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恢复和发展起来,作为音乐文化中高品位代表的交响乐,同样受到了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特殊重视,建国不久,一些后来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乐团先后成立,如北京的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分别于1953年和1956年成立,再加上1953年正式成立的新影乐团以及由老区中央管弦乐团演化而来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首都交响乐演奏阵容。
而在上海,除了早在1879年就已成立的上海交响乐团(1956年正式命名)外,上海电影乐团、上海广播乐团等,也都在上世纪50年代中陆续成立,与此同时,在祖国南方的广州,也于1957年成立了当时的广州乐团(现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上世纪70年代后,北京市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这些交响乐团的成立,为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其有益的贡献。
新中国创建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高潮迭起,各个交响乐团都在自身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个时期,交响乐团的专业起点低,演奏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乐器的质量也很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辈音乐家们本着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我国的交响乐演奏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而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部分音乐发达国家所派来的援华专家,亦对我国交响乐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加快培养交响乐方面的艺术人才,先后选派了若干批优秀音乐家赴前苏联以及前东德等国家留学,用以强化优秀音乐人才的专业素质。
这其中,李德伦于1953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黄晓同于1956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韩中杰于1957年赴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郑小瑛于1960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袁方于1956年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这些指挥家学成回国后,迅速成为中国各主要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并很快发挥出了他们各自的重要作用。
而除指挥家外,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演奏人才分期分批公派出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也立即成为国内各大交响乐团中的业务骨干。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泛的艺术交流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当时一批批国外援华专家,以他们的辛勤努力,将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艺术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为刚成立不久的各个国家级乐团打下了交响乐演奏的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建立起系统化的演奏体系。
以中央乐团为例,上世纪50年代,这个乐团曾在前东德著名指挥家戈斯林教授的指导下接受东欧学派的严格训练,这段时期乐团掌握了一大批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经典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又给中央乐团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气息,他那严谨热情的指挥风格和高精尖的指挥技术,使中央乐团的音乐家看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交响乐演奏技术并感受到了全新的艺术表现理念。
进入80年代后,中央乐团又在美国指挥家大卫·吉尔伯特的一段集中训练下获得了新的提高,这期间,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加广泛的曲目,其中包括巴托克、科普兰、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这三位只是无数外国专家中的最有代表性的)。
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和不断的艺术交流,中央乐团在上世纪的数十年中,一直以国内最高水平的演奏而活跃在交响乐艺术的领域中,当时它举办的星期音乐会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而作为国家乐团的代表,它亦在几十年中陆续出访过美、日、韩以及欧洲各国。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各地交响乐团的诞生以及演奏水平的提高上,而交响乐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业已成为这项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建国后成立的“国”字号交响乐团,在经过若干年的技术训练和演出实践后,已经能够将莫扎特、贝多芬、德沃夏克等欧洲古典及浪漫作曲家的经典作品系统完整地演奏下来,这就使其具备了演奏创作作品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乐团的节目单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焕之的《春节组曲》,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罗忠镕的第一、二交响曲,《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王西麟的交响套曲《云南音诗》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等。
“文革”期间虽然作品很少,但却出现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
改革开放后直至近代,交响乐的创作更是欣欣向荣,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作曲家脱颖而出,他们的创作大胆新颖,很多优秀作品已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如陈怡的管弦乐《多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郭文景的笛子协奏曲《愁空山》,瞿小松的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刘湲的管弦乐《土楼回响》等。
还有一批老当益壮的前辈作曲家,更是写出了他们的时代绝笔,如朱践耳的全套十部交响曲,罗忠镕的《暗香》,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等。
交响乐不是一种器乐体裁的名称,而是一类器乐演出体裁的总称,交响乐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这五种体裁的共同特征是都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交响乐队的编制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乐队座位示意图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
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
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古典交响曲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当然,有时候也加上引子和尾声。
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
)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
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
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 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
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
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
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
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
(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
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
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
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8 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得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
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
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
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海顿交响乐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