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运动学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禁忌证:严重心肺疾病、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 合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5. 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5. 影响步态分析的因素
步态分析调节或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改变正常的步 态可以是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影响它的因素也可以是各种 类型的:
3.双支撑阶段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 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 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 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 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 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 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运动学
2015.5.15
肖晓鸿
概述 1.人的走路动作规律
人走路时左右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 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 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在行走过 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形运动。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 头顶略低;当一脚着地,另一只脚提起朝前弯曲时,头顶略高。
4. 步态分析参数
步态分析的常用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跟着地平均
的距离。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平均 步长:75cm;2步长=步幅。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 腿长,步长也大。
(2)步幅: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步幅: 1.5m。
(3)站立中期 (10~40%GC)
从对侧下肢离 地到躯干位于 支撑腿正上方。
(4)跟离地 (40~50%GC)
站立相中期过 后,支撑腿 足跟离地的 瞬间。
(5)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2. 摆动期
摆动期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 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 周期的40%。包括摆动期早期、中期和末期。此阶段的动作要点 是:
步 行 周 期
步态周期的阶段划分
1. 站立期
(1)站立早期:指进入站立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 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10%-12%。
(2)跟着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向前运动 减速,落实足进入站立期的位置。
(3)足放平:指首次触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 程。
(4)站立期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期, 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
(1)外在因素:如地形,鞋,衣服,负载 (2)内在因素:性别(男或女),体重,身高,年龄等 (3)物理因素:如体重,身高,体质 (4)心理因素:性格类型,情绪 (5)生理因素:人体特征,即身体的一些量度的比例 (6)病理因素:例如外伤,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异常,
精神异常。
6. 步态分析的基本原则
2.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 机体的人体特征性活动。正常步 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 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 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步 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 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 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 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 要素。
(3)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2 步长时间=步行周期。
(4)步行周期:平均步幅时间,即站立期与摆动期之和。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1)摆动初期 (60~70%GC)
从支撑腿离地到该 腿膝关节达到最大 屈曲时。
(2)摆动相中期 (70~85%GC)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 动作过程中,从膝 关节最大屈曲摆动 到小腿与地面垂直 的时期。
(3)摆动相末期 (85~100%GC)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 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 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 速向前摆动。
(5)跟离地: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始于足跟 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
(6)趾离地。
(1)跟着地(0%)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 的起始点,指足跟 或足底的其它部位 第一次接触地面的 瞬间。
(2)足放平 (0~10%GC)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 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 于站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 的时期。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肢向 前摆动的加速期。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 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 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1)步行是循环的运动. (2)一次只关注一个关节:髋、膝、踝、骨盆、躯干等. (3)一次从一个平面观察: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一、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系统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再次落地的时 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期和摆动期。 一个步行周期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
3.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
性质和程度。 (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
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4)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4.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 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骨关节疾病 与外伤: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 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 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其他:如疼痛等。
5. 自然步态的要点
(1)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 上身姿势稳定。 (3) 最佳能量消耗。
5. 影响步态分析的因素
步态分析调节或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改变正常的步 态可以是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影响它的因素也可以是各种 类型的:
3.双支撑阶段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 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 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 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 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 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撑相的 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运动学
2015.5.15
肖晓鸿
概述 1.人的走路动作规律
人走路时左右脚交替向前,带动躯干朝前运动。为了保持身体的 平衡,配合两条腿的屈伸、跨步,上肢的双臂就需要前后摆动。 为了保持重心,总是一腿支撑,另一腿才能提起跨步。在行走过 程中,头顶的高低必然成波浪形运动。当迈出步子双脚着地时, 头顶略低;当一脚着地,另一只脚提起朝前弯曲时,头顶略高。
4. 步态分析参数
步态分析的常用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跟着地平均
的距离。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平均 步长:75cm;2步长=步幅。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 腿长,步长也大。
(2)步幅: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步幅: 1.5m。
(3)站立中期 (10~40%GC)
从对侧下肢离 地到躯干位于 支撑腿正上方。
(4)跟离地 (40~50%GC)
站立相中期过 后,支撑腿 足跟离地的 瞬间。
(5)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2. 摆动期
摆动期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 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 周期的40%。包括摆动期早期、中期和末期。此阶段的动作要点 是:
步 行 周 期
步态周期的阶段划分
1. 站立期
(1)站立早期:指进入站立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 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10%-12%。
(2)跟着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向前运动 减速,落实足进入站立期的位置。
(3)足放平:指首次触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 程。
(4)站立期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期, 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
(1)外在因素:如地形,鞋,衣服,负载 (2)内在因素:性别(男或女),体重,身高,年龄等 (3)物理因素:如体重,身高,体质 (4)心理因素:性格类型,情绪 (5)生理因素:人体特征,即身体的一些量度的比例 (6)病理因素:例如外伤,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异常,
精神异常。
6. 步态分析的基本原则
2.基本概念
步行: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行 机体的人体特征性活动。正常步 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 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 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步 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 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 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 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 要素。
(3)步长时间: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2 步长时间=步行周期。
(4)步行周期:平均步幅时间,即站立期与摆动期之和。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1)摆动初期 (60~70%GC)
从支撑腿离地到该 腿膝关节达到最大 屈曲时。
(2)摆动相中期 (70~85%GC)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 动作过程中,从膝 关节最大屈曲摆动 到小腿与地面垂直 的时期。
(3)摆动相末期 (85~100%GC)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 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 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 速向前摆动。
(5)跟离地: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始于足跟 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
(6)趾离地。
(1)跟着地(0%)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 的起始点,指足跟 或足底的其它部位 第一次接触地面的 瞬间。
(2)足放平 (0~10%GC)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 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 于站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 的时期。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下肢向 前摆动的加速期。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 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 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1)步行是循环的运动. (2)一次只关注一个关节:髋、膝、踝、骨盆、躯干等. (3)一次从一个平面观察: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一、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系统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再次落地的时 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期和摆动期。 一个步行周期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
3.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
性质和程度。 (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
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4)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4.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 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骨关节疾病 与外伤: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 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 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其他:如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