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流行性腹泻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流行现状

7 诊断

8 综合防治

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

参考文献

最近几年,因病毒性腹泻疫情流行,给我国养猪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沉重打击。2011年4月,因该年春节前后的猪病毒性腹泻流行,猪价一改之前一年多逐波下行的萎势,出人意料地快速飚升,使始于2010年初,经过近一年的财政紧缩,已于当年12月见顶回落的CPI再度扭头向上,紧缩的财政政策被逼再度紧缩。2011年7月,CPI上升6.5%,猪肉价格上涨56.7%,推动CPI上升1.46个百分点。

对于近几年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因,虽然学者们至今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仍然是主要致病病原,有人指出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发生了变异,还有研究指出是新的病毒博卡病毒或CUBO病毒[1]。但据珠海市赛比奥(原安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比奥)猪病诊断实验室对广东省内外几十个病毒性腹泻发病猪场的临床调查和病原学检测:2011年和2012年春节前后的猪病毒性腹泻疫情,70%以上的猪场是因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所引起;在母猪免疫过来源正当的猪病毒性腹泻三联弱毒苗(含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种抗原,以下简称腹泻三联弱毒苗)的猪场,100%是因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所引起。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来源正当的腹泻三联弱毒苗或某些实验室制作的腹泻二联弱毒苗(仅含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两种抗原)对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效果均不够理想,或根本无效,但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免疫手段对该病作免疫预防,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1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猫冠状病毒、犬胃肠炎病毒和人冠状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属1群。

PEDV在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他冠状病毒相同,病毒通过胞浆内膜以出芽的方式进行装配。但在粪样中检测到的病毒粒子则具有多形性,并倾向于球形,直径约95~190nm(包括纤突在内)。大多数病毒粒子有一个电子不透明的中央区,顶端膨大的纤突长18~23nm,从核衣壳向外呈放射状排列[2]。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具有感染性的RNA,全长28 033nt。5ˊ端非翻译区(5ˊUTR)长296nt;3ˊ端非翻译区(3ˊUTR)长334nt。剩余基因组序列包括6个ORF,从5ˊ~3ˊ端依次为编码复制酶多聚蛋白1ab(pp1ab)、纤突蛋白(S)、ORF3蛋白、小膜蛋白(E)、膜糖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的基因。pp1ab基因占全基因组2/3,长20 346nt;S基因、ORF3蛋白基因、E基因、M基因和N基因长度依次为4 152, 675, 231, 681, 1 326nt [3, 4]。

pp1ab分子质量约753ku,主要功能包括负链RNA、前导RNA、sgmRNA和子代病毒RNA的转录以及对多聚蛋白切割产生具有功能产物的蛋白酶切割,其在病毒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2, 5]。ORF3蛋白分子质量约25.3ku,据认为与病毒毒力有关[5]。以上两种蛋白,为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其余S, E, M, N蛋白,则属于结构蛋白。S蛋白是位于病毒粒子表面的纤突糖蛋白,分子质量180~220ku,由1 383个氨基酸组成,在病毒粒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和在感染宿主体内介导中和抗体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N蛋白为磷酸化的核衣壳蛋白,分子质量55~58ku,由441个氨基酸组成,与病毒基因组RNA相互缠绕形成病毒核衣壳。N 蛋白在PEDV的结构蛋白中所占比例最大,在感染的细胞中能得到大量表达。猪在感染PEDV早期,体内就能产生高水平的抗N蛋白抗体,又鉴于冠状病毒N蛋白的保守性强,利用N蛋白来建立PEDV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7]。M 蛋白分子质量27~32ku,由226个氨基酸组成,在病毒粒子的组装和出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它能介导机体产生α干扰素,可以作为PEDV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8]。E蛋白分子质量约8.8ku,由76个氨基酸组成,为位于病毒囊膜上的小包膜蛋白,其对于病毒的组装和出芽,是非常必要的[9]。

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PEDV分离培养相对比较困难。从PEDV发现开始,很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PEDV适应于细胞,但经过近10年努力未获成功[10]。直到1988年,Hofmann等首次在培养基含胰酶的V ero细胞上成功繁殖出PEDV。此后,Kadoi等又相继在仔猪膀胱、肾脏的原代细胞和KSEK6、IB-RS-2、MA104、CPK、ESK的传代细胞系上成功培养出PEDV[11]。在国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于1982年首次将本病毒接种胎猪肠组织上皮细胞和胎猪小肠组织绒毛上皮细胞培养获得成功[12]。1991年,李树根等[13]在细胞培养液加入胰酶(60μg),将PEDV适应于V ero、PK15和ST传代细胞系获得成功。此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又将PEDV适应于V ero 细胞增殖,并能顺利继代[14]。直到目前,PEDV尚未被发现存在不同血清型。

该病毒对乙醋和氯仿敏感,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 1.18g/mL。适应细胞培养的

PEDV经60°C处理30min失去感染力,但在50°C条件下相对稳定。病毒耐酸能力较强,在4°C pH 4.0~9.0以及37°C pH 6. 5~7. 5条件下稳定。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说明PEDV没有凝血活性。

2 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哺乳仔猪、保育小猪和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但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变动很大,约为15%~90%。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但消化道不是唯一感染途径,PEDV还可通过呼吸道和肌肉接种感染。经此3种途径感染的猪存在明显的临床差异:肌肉接种猪最易感,口服猪次之,滴鼻猪不易感。最早排毒出现在受感染后2d(肌肉注射组),最迟排毒出现在受感染后6d (滴鼻组)。感染猪在症状出现前即排毒,临床症状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受感染后63~74d),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PEDV [15]。

如果猪场陆续有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新生仔猪和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使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新生仔猪和5~8周龄断奶仔猪持续性顽固性腹泻。

3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并在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中进行复制(该病毒不能在其他脏器内增殖和复制)。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细胞器损伤,继而出现细胞功能障碍,使肠绒毛萎缩,吸收表面积减少,小肠粘膜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减少,进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这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属于渗透性腹泻。严重腹泻引起脱水,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4]。

免疫系统发育完善的小猪、肥育猪、母猪感染本病后具有较强的抗病力,7日龄以上仔猪和成年猪都可见到明显的局部免疫反应。7日龄内仔猪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受PEDV感染后,病毒在仔猪空肠中后段、回肠、盲肠粘膜绒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和增殖,破坏肠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引起肠绒毛裸露、断裂、融合及肠上皮细胞内各种酶类活性降低或缺乏,导致免疫系统破碎或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呈现出脱水、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衰竭死亡。但7日龄内仔猪发病后,仍然存在抗损伤的防御反应,表现为肠粘膜上皮再生修复,肠粘膜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肠粘膜集合淋巴结及肠粘膜固有层内的巨噬细胞捕捉病毒颗粒,呈递抗原给T辅助淋巴细胞和SmIg+B淋巴细胞,使之转变为IgM、IgA和IgG,进而阻止PEDV感染、定居、复制,修复损伤的肠绒毛上皮而逐渐痊愈[16,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