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本文以徐州王桂英为研究对象,旨在以王桂英剪纸的现实

生活为研究视角,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力图阐释王桂英剪纸的真实生

活和背景对其剪纸的影响,从而有益于对王桂英剪纸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并为王桂英剪纸的发展提供参照。研究认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她没

有被现代文明及后现代工业文明给当下社会所带来的诸种信息所污染。

【关键词】:王桂英;剪纸;田野调查;现代文明

一、引言

民间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祀祈神的,根植与民间生活,是民俗文化的形

象载体,表达了劳动人民趋利辟邪等生存要求以及美化生活和祈福求安的

美好愿望。当我们提到民间剪纸时,马上想到乡村的巧手老大娘,想到了

蕴含在其中的“贫困”之美。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间剪纸这个词所蕴

含的含义是不是也在跟着全球化?以此为思路,对民间剪纸传承人王桂英

的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和思考。

二、王桂英的生存环境

王桂英出生于1940年,是江苏省新沂市著名民间剪纸艺人,也是江

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英的童年充满了不幸,她的

父亲是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匠,可惜她的父亲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祸不单行,她的母亲在她七岁时撒手人寰,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好在王

桂英还可以跟着爷爷一起生活,生活上有了依靠。由于所处时代和家庭的

双重原因,王桂英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字也认不得多少。童年时代的王桂

英经常看着木匠父亲留下来的木雕图案和巧手母亲亲手做的的一些带有刺

绣图案的帽子和鞋子,这是父母留给她的念想,也是她唯一的乐趣。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在徐州的各县区中广泛分布,集中分布于邳州市新沂市合沟镇和沛县敬安镇等地。徐州剪纸种类和形式繁多,大致可归纳为装饰性剪纸,如窗花、灯花等;绣花纹样,如鞋花面;还有其他特种剪纸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徐州剪纸内容的表现手法由传统题材为主转为现实生活为题材为主,其表现内容更加广泛,如:建筑、养殖等生活场景,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等剪纸作品也焕发新颜。因此,徐州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王桂英的剪纸生涯也许是有着徐州剪纸大的氛围的影响,但父母因素对于其影响应该起着直接作用。在双亲都去世后,王桂英就对着其父母的木雕和刺绣图案,拿起剪刀用废纸学着剪画。十五六岁时,王桂英的剪纸就很出色了。她的剪纸技艺高超,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不论是鞋花、帽花等各种服饰的花样,还是花鸟虫鱼、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在王桂英的剪纸里都表现的栩栩如生。

后来,王桂英结了婚,有了孩子。繁重的生活琐事和田间劳动,王桂英并没有放弃自己剪纸的爱好。当时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她还把自己的剪纸拿到集市上去卖,当时的集市就是王桂英贴补家用的唯一商市,以补贴家用。在马凯臻的纪录片《干妈》中,马凯臻也有着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写实记录:“王桂英拿着剪纸到集市上卖的时候,说:‘58年、59年、60年那几年困难,烧灶没有柴禾烧,吃饭也没有什么吃,野菜棵子什么的都拾起來吃,后来我逼急了没有办法,就上街卖花样(剪纸)。这样一集能挣个十来块钱,够家里柴米油盐用,也不能指望它(剪纸)能有什么用’在纪录片里,王桂英和她的大儿子去集市上去卖剪纸,一天下来赚的钱和来回的车费、吃饭前是持平的。

“搁那个院子里拼板,三合板,干一点了,也干坏了,养鸡,喂也摊上帐了,喂猪也摊上病了,贩猪猪贱(便宜),贩羊羊贱(便宜),猪羊一起贩,就倒个院子了(赔了的意思)。”

由此看来,剪纸,是王桂英的生存本质,生存也是她的剪纸本质。在王桂英的生活中是她生存的必然元素。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桂英剪纸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在满足于传统的剪花样,而是开始用剪刀记录自己身边的故事,打谷、耕地、养鸡、养鸭、姑娘出嫁、青年结婚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农村劳动场景和生活画面,都被她用剪刀记录了下来。

“我呢一到哪好把剪刀带着,带到地头,放在篮子里,我好和(给)别人说笑话,旁人(别人)一摸我剪刀,我说嘿,怎么弄的,你别摸我剪刀,他说,呦,你剪刀怎么就不给人摸,我说我那个剪刀多有用,能剪龙剪凤,能剪老鼠去打洞,剪上猪剪上羊,生产劳动都剪上了,哈哈哈(边说边笑),我说什么,剪山剪水,还剪鸭扁嘴,哈哈(大笑),我说我剪万年青,青万年,映日花草我剪全了,他们以为我说相声呢,哈哈”。

王桂英不识字,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长期的生产劳动养成了她淳朴、善良的品性。这样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纯真,充满了情趣,充满了生动、鲜活的田野气息。她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剪进了作品中,剪纸成了她的精神寄托。“有什么思路,我剪得粗糙,不像别人剪得细腻,恐怕哪里剪断了,我这个呢,这里要远了我就剪粗一点,那点要近我就剪细一点”。

总之,王桂英的生活环境对其剪纸风格的形成是不可磨灭的。王桂英的作品带着生活的淳朴,带着泥土的芳香在人们面前展示出来。

三、文献中的王桂英剪纸

王桂英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对象。

马凯臻制作的湿地文化电视剧《干妈》与民间剪纸艺术田野调查《剪

出的四季》,都是对王桂英长期跟踪制作出来的。“由马凯臻制作的湿地

文化纪录片《干妈》,从生态艺术学角度出发,表现农家妇女王桂英、江

苏苏北贫困地区、民间文化、剪纸艺术、生态艺术学、湿地文化等一系列

视觉元素。后来得知,这部文化湿地电视纪录片也先后在欧美、东南亚等

国家、地区播出,引起了海外学者及华裔的注意与好评。”

——摘自杨乃乔从《干妈》到《剪出的四季》

孙兰放编著的《王桂英的剪纸人生》,主要讲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的剪纸人生,介绍了剪纸技法和剪纸的寓意,

展示了王桂英剪纸部分代表作品,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评价。

四、王桂英剪纸题材

“我剪的都是生产劳动中我所干过的、见过的,我铰(剪)的都是农

村的,有割麦的、打场的。”王桂英说,她的剪纸非常随意,常常是看到

什么、想到什么,随手拿起剪刀就剪,从来不打草稿:“我剪的人马马虎

虎一剪子下来。别人都是按照比例来的,我不按比例。再大的作品,我都

是摸过来就铰,根本不规范。比方说,有的人胳膊比腿还粗,有的人头小。”

在田野调查中,王桂英对生活的描述从不放弃最平凡的家常琐事。她

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且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去,让人们能感受到

生活在身边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在她的作品《鸡》中,一只鸡剪了三个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