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之便秘

一、概述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过久滞留,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的病证。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便秘症状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后《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其分为阳结、阴结。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也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便秘的功能性疾病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阿片剂诱导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疾病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有关,而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失司。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诸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辩证分型

(一)实秘

1.热积秘

大便干结,腹胀或腹痛,口干口臭,心烦面赤,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

2.寒积秘

大便艰涩,腹中拘急冷痛,满胀拒按,得热痛减,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紧。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常用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3.气滞秘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能,排便不爽,呃逆或矢气频,腹胀肠鸣,胸胁满闷。苔薄腻,脉弦。治以顺气导滞。常用六磨汤加减。

(二)虚秘

1.气虚秘

大便不干硬,排便无力,用力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喜揉喜按,舌淡苔薄白,脉弱。治以益气润肠。常用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面色少华,口唇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

大便干结如羊屎,头晕耳鸣,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治以滋阴通便。常用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眺(tiao)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阳通便。常用济川煎加减。

三、医案精解

案1(王道坤医案)

方某,女,25岁。

初诊(2010年3月2日)

患者便秘伴口气重3年余。既往饮食不节。症见:患者口气重,食欲尚可,口干,烦躁睡眠欠佳,时有呃逆。大便秘结,6~7天一行;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便秘;西医诊断:便秘。

证属:血虚肠燥,心肾不交,腑气不通。治宜:养血润燥,交通心肾,安神通便。方以四物汤合交泰丸加减。处方:

当归30g、白芍15g、川芎12g、熟地黄30g、生地黄30g、肉苁蓉15g、黄连6g、肉桂3g、酸枣仁40g、柏子仁12g、槟榔12g、大黄(后下)6g、生姜3片、大枣3枚。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1 h服。嘱不宜过饱,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注意保暖,适寒温。

二诊(2010年3月11日)

药后大便通畅,口气重亦减,纳食较前增加,精神较前转佳,适值经期,伴有腹痛.

遂减大黄至5 g、酸枣仁至30g;加肉苁蓉至30g以增强温阳通便之力。14剂,煎服法同前。上方加减服用1月后,患者大便通畅,口气重好转,睡眠佳,诸症痊愈。

【按】便秘是以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粪便重量和次数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继发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如不存在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病变则称功能性便秘。因便秘患者滥用泻剂导致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有关,因此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相对于西医治疗该病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等不足,中医辨证分型,对症用药,优势突出。本例患者由于血虚肠燥、腑气不通导致便秘;腑气不通,胃失和降则口气重,时有呃逆;心肾不交则烦躁睡眠欠佳。王教授谨守病机,以养血润燥、交通心肾、安神通便之法治疗,方以四物汤合交泰丸加减,疗效显著。方中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熟地黄养血润燥;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枣仁、柏子仁安神除烦;槟榔、消痞散(枳实、白术)、大黄理气消痞、通腑降逆;肉苁蓉温阳通便。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润燥通便之功。

案2(曹宝国医案)

闫某,女,57岁。

初诊(2014年4月12日)

主诉:便秘数年。

患者诉便秘多年,常数日不大便。症见:大便秘结,口苦,口微干。舌淡红,苔干黄,脉弦细。

证属:肝郁兼阴液不足证。治宜:疏肝解郁,增液润肠。方用四逆散加减。处方:

柴胡10g、枳实10g、炒白芍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桃仁10g、玄参15g、麦冬10g、芦根10g、玉竹10g、知母10g、砂仁1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2014年4月16日)

服上方3剂后,大便通畅,精神转佳,诸证皆平。

效不更方,继服上方3剂。

【按】治疗便秘时,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注意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该病虽在胃肠,但脾胃功能之调畅,多赖于肝气之疏泄,临床用药必须注意调畅肝胆气机,即治病必求于本。本案患者口苦,口微干、舌淡红,苔干黄为阴液不足的表现,脉弦细为肝气郁结之脉象,四诊合参,本病证属肝郁兼有阴液不足,故以疏肝解郁,增液润肠为法。给予四逆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疏肝理气行滞,取质润之麻仁、李仁、桃仁润肠通便,玄参、麦冬、芦根、玉竹、知母增液润肠,全方妙在砂仁一味,一方面配合柴胡、枳实调畅气机,一方面滋阴药中加少许砂仁,振奋气机,取气能化液之效。本方药物配伍得当,从而使津液得复,肠道得润,传导功能自如,便秘自愈。

案3(汪龙德医案)

王某,女,70岁。

初诊(2019年1月5日)

主诉:便秘数年余。

患者诉便秘数年余,平素大便干,间断性腹胀不适。5天前因为大便不通,脘腹胀满不适加重,伴见嗳气,肠鸣音亢进,大小便不通。

于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X片(具体不详)后诊断“肠梗阻”,胃镜下见幽门肿胀。住院保守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寻求中医治疗。症见:神清,精神欠佳,脘腹胀满不适,嗳气,反酸,肠鸣音亢进,漉漉有声,大便秘结,小便量少,纳呆。舌红苔黄厚,脉滑。中医诊断:便秘;西医诊断:肠梗阻。

证属:湿热壅滞证。治宜:清热化湿,通便导滞。处方:

厚朴12g、麸炒枳实15g、瓜蒌30g、火麻仁30g、茯苓15g、桂枝10g、白术30g、炒牛蒡子30g、郁金10g、鸡内金15g、醋香附12g、盐川楝子10g、芒硝(烊化)30g。

5剂。每日1剂,分3次,水煎,分早、中、晚饭后1h服用。

二诊(3019年1月22日)

服药后,大便已通,脘腹胀满减轻,仍有嗳气,口干咽,纳差,舌红少苔。

原方去瓜蒌、火麻仁、牛蒡子、桂枝、芒硝,加黄芪15g,太子参12g,麦冬12g,醋五味子10g,紫苏梗10g,蜜旋复花12g(包煎),代赭石30g(打碎先煎),石斛12g,玉竹10g,炒莱菔子15g。共7剂,服法同前。用药后诸证缓解。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此病根据临床症状为里热结实证,急则治其标,以行气导滞,泄热通便为主,方中厚朴、枳实共为君药,以行气消胀;瓜蒌、火麻仁、牛蒡子及生白术以润肠通便;芒硝冲服以软坚散结,泄热通便;郁金、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以助君药;肠鸣漉漉,水饮内停肠腑所致,用苓桂术甘汤以利水化饮;胃纳欠佳,予鸡内金以健胃。

二诊,大便已通,缓则治其本,故去瓜蒌、火麻仁、牛蒡子、桂枝、芒硝,加黄芪、生脉饮、石斛、玉竹以益气养阴;莱菔子行气导滞;仍有嗳气反酸,故用紫苏梗、旋覆花、代赭石以平冲降逆。诸药配伍得当,攻补兼施,故能奏效。

案4(李德珍医案)

马某,女,32岁。

初诊(2014年09月17日)

主诉:便秘2年。

患者2年前逐渐出现大便干,排便困难,便后乏力。舌淡,苔白,脉弱。自服四消丸、麻仁丸后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仍排便困难。

中医诊断:便秘;西医诊断:便秘。

证属: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理气通便。拟黄芪汤加减。处方:

生黄芪50g、党参30g、白术60g、白附片50g(先煎)、厚朴50g、枳壳30g、炙甘草30g、干姜20g、木香10g、大黄(后下)15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4年09月22日)

服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

减厚朴为30g、大黄为10g、白附片为30g。同法继续服药3剂。

三诊(2014年09月26日)

再次服药2剂后,诸症皆消。

后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气的运行有升有降,升降相因,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

该患者素体虚弱,本方重用黄芪意在扶正;加白术、党参助补中益气,补气健脾,增强胃肠蠕动;同时厚朴,枳壳,大黄降气通便;诸药合用,便秘则愈。

案5(刘树华医案)

王某,女,60岁,离休干部。

主诉:便秘30余年。

患者便秘30余年,曾服果导片、麻仁丸、番泻叶等药物,初服疗效甚好,久则效微,遂于刘树华处就诊,自述大便干硬,排出困难,便次减少,4~5 d排便一次,便后不爽,自觉头晕眼花,疲乏无力,时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淡,两边紫黯,苔白,脉沉细涩。

证属:气血两虚兼瘀滞,肠失濡润。治宜:活血化瘀通便,佐以补气导滞。处方:

黄芪30g、当归20g、川芎6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0g、生白术30g、枳实15g、肉苁蓉2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前1h服。

二诊

自觉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睡眠可,头晕眼花,心悸胸闷气短症状消失,自述近一周已排便3次,量可,粪质仍偏干,但排出顺畅。诊其舌脉,亦有气血渐旺之象,效不更方。

又7剂。

三诊

患者述近日每天均排便1次,量可,排出顺畅,余证悉除。

为巩固治疗,将上药4剂作为水丸,每次8 g,每日3次,饭前1h服。并嘱其适当活动,注意饮食调养,随访四月大便自调。

【按】患者证见大便干硬,排出困难,便次减少,4~5 d排便一次,便后不爽,自觉头晕眼花,疲乏无力,时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淡,两边紫黯,苔白,脉沉细涩。为气血两虚兼瘀滞,肠失濡润之的虚秘之象。治用活血化瘀通便,佐以补气导滞之法。虚秘证没有单纯的气虚型或血虚型,往往是两者同时存在,气与血的关系出现紊乱,常态下“气为血帅”,气血正常运行则大便自调,今气虚血少、气滞

则血行不畅而出现腹胀便结,也就是通常的气滞血瘀,胃肠处于蠕动缓慢,有形之便停于肠中即是“瘀”,与我们所说的“久病成瘀”相符合。从现代医学来讲,肠道血行迟缓,阻碍血液对肠壁的滋养,导致肠道平滑肌动力障碍,传输缓慢,推进性运动减弱,肠内容物停滞,形成便秘。因此,在用药治疗方面要标本兼治,宜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益气导滞,故而采用补阳还五汤去地龙,加枳实、肉苁蓉,有效地解除了患者便秘之苦,可谓“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治疗便秘不要“独持泻下一端”,不可妄用果导、硝、黄、番泻叶之类,正如《古今医统大全·秘结候》所言:“如投以快药利之,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此外,治疗虚秘证应先以汤剂治疗为主,在取得显效后,再配以丸剂,以便巩固治疗。同时注重饮食调控。

案6(许自诚医案)

郭某,男,78岁。

初诊(2000年4月1日)

主诉:便秘2月余。

患者2个月来纳呆,只食稀粥,大便4~5日一行,体重减轻约5kg。症见:神志清,精神倦怠,眼结膜苍白,双下肢凹陷性浮肿Ⅱ度。舌质红绛干燥,脉沉缓无力。曾在某医院行上消化道气钡造影确诊为“胃癌”。

中医诊断:便秘。西医诊断:便秘,胃癌。

证属:胃阴虚。治宜:养阴理气温腑。处方:

太子参30g、南沙参24g 、山药30g、麦冬15g、知母20g、枳实15g、半夏 12g、厚朴12g、麻子仁20g、莱菔子20g、栀子10g、乌梅12g、石菖蒲9g、陈皮10g。

服药6剂食欲渐增,大便日1行,下肢浮肿Ⅰ度,舌转红润。

【按】舌的变化是最能反映内脏寒热虚实变化的指标之一。该患者舌质红绛而干燥是为胃阴虚,胃阴虚气滞是该病的本质。故以沙参、麦冬、太子参、山药以益气养阴健脾,以陈皮、半夏、厚朴、枳实、莱菔子行气消滞,以麻子仁、知母使腑气得通,大便得下。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故能药到病除。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

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脾胃系病证---便秘

脾胃系病证---便秘 便秘 定义 指粪便在体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硬结,排除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粪质 +++ ++ - 周期 ++ - - 排便 +++ ++ ++ 释义 《内经》:“大便难”、“后不利” 《伤寒杂病论》:“不更衣”、“阳结”、“阴结”、“脾约” 其后医家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热燥”、“风燥”等说。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大便秘”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便秘”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金贵真言论》:“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而闭不通矣。” 2.《伤寒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伤寒论辨脉法》:“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并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 《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提出胃热过盛,脾阴不足,

以致大便秘结的病机与证治:“浮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3.宋《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涩》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4.金元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 5.《景岳全书·秘结》主张总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与阳结两大类。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并分别列出各类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范围 便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与其它内伤杂病合病,以合病多见。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1.肠动力缺乏、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 2.因腹泻、痢疾而过服止泻药及某些药物(鸦片、碳酸钙)等原因引起的肠黏膜应急减弱而致的便秘。 3.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 4.直肠肛门疾病(肛裂、痔疮、狭窄等)引起的便秘。 5.其它全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积热→热秘 咨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冷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脾伤气结 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气机郁滞→ 通降失常→ 糟粕内停→气秘 久坐少动,肠道手术传导失职不得下行 3.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冷秘 热病之后,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热秘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腹痛 痞满泄泻 呕吐痢疾 噎膈便秘 呃逆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辨在气在血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便秘

便秘 [概述] 一·定义:便秘是由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病因: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阴阳气血不足。 概 括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 二、源流: 1.《内经》称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便秘与 脾、胃、肠有密切的关系,其病机多为脾胃受寒,肠中有热。 《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真胀,后不利” 2.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首次将便秘依寒热而分阴结、阳结二类。治疗方面,创制了苦寒泻下的承气汤、温里泻下的大黄附子汤、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理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以及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用塞肛通便法,为后世医家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 3.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便秘之病因与五脏不调、 阴阳虚实寒热有关。 如《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 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4.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燥结》则认为便秘是由于血少 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所致。 5.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把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大类,认为有火为阳结,无火为阴结。 6.陈士铎的《石室秘录》认为肺燥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也能导致便秘。 7.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强调肾脏功能失调也可引起便秘。 8.《严氏济生方》严用和提出了风秘、气秘、湿 秘、寒秘、热秘等五秘。 9.《医学心悟》程国彭将便秘分为“实闭、虚闭、 热闭、冷闭”四种类型。 三、范畴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肌力减退等疾病所致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肠胃积热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 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胃肠积热,肠道干涩热秘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

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第一节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之便秘 一、概述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过久滞留,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的病证。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便秘症状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后《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其分为阳结、阴结。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也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便秘的功能性疾病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阿片剂诱导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疾病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有关,而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失司。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诸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辩证分型 (一)实秘 1.热积秘 大便干结,腹胀或腹痛,口干口臭,心烦面赤,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 2.寒积秘 大便艰涩,腹中拘急冷痛,满胀拒按,得热痛减,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紧。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常用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3.气滞秘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能,排便不爽,呃逆或矢气频,腹胀肠鸣,胸胁满闷。苔薄腻,脉弦。治以顺气导滞。常用六磨汤加减。 (二)虚秘 1.气虚秘 大便不干硬,排便无力,用力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喜揉喜按,舌淡苔薄白,脉弱。治以益气润肠。常用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面色少华,口唇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 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呕吐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 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虚证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我总结为“两犯两内” 三、腹痛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脾系病证

第二篇脾系病证 一鹅口疮 鹅口疮是以口舌粘膜上有散在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本病西医学也称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诊断] 1多见于幼婴、营养不良、长期腹泻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2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唇、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状如凝乳,拭后不久又生,重拭可见出血。 3 重者白屑可蔓延鼻道,咽喉或气管,影响呼吸。 4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5 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辨证论治] 1 心脾积热 症候:口舌布满白屑,周围焮红,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 例方:清热泻脾散加减。 2 虚火上浮 症候:口舌白屑散在,周围淡红,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或大便溏薄,舌质嫩红,少苔,指纹淡,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降火。 例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局部治疗保持口腔局部碱性环境 2 2%-4%碳酸氢钠液洗口腔后,局部涂药,如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混悬液(5-10万U/ml),克霉唑1g 加鱼肝油10ml ,涂口腔,1%龙胆紫液,每天1-2次。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 2好转:症状改善。 3 无效:症状加重或无变化。

二呕吐 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证候,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食物由胃经口而出为主证。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然而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多合称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乱、胰腺炎、肝炎等。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呕吐。本篇所述呕吐仅限于急性胃炎。 [诊断] 1 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 2 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等经口而出,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发复发作。 3恶心,纳谷减少,嗳腐食臭,脘腹痞胀,或胁肋疼痛。 4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 腹部灼痛不适、压痛、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或虚脱现象。 [辨证论治] 1 伤食呕吐 症候:呕吐物多为酸腐乳块或不消化食物,吐后方舒,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例方:伤于乳者消乳丸,伤于食者保和丸。 2 外感呕吐 症候:卒然呕吐,吐出物清冷不化,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指纹红。 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中。 例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3 胃热气逆 症候: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呕吐频繁,呕哕声宏,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成义: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胃溃疡、痔疮、胃炎、食道癌、便秘等)

黄成义: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胃溃疡、痔疮、胃炎、食 道癌、便秘等) 简介:黄成义,月眉居士,台湾桃园人,年七十有余。台湾“中医三剑客”之一的黄成义老师,自称为六淫派中医,其中医病理体系贯通天地之道,结合多年的全真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功底非常深厚,被大陆中医爱好者称为“台湾三剑客”之东邪黄药师,年轻时,得高人指点,悟得一套中医病理的独到见解,集经方和温病之大成。在台湾传道授业四十余年,常常门庭若市。不但悬壶济世,更专注于医道、医术的研究,著有《医林浩劫》、《依医倚犄》、《温风奇缘》、《中医方剂用药指南》、《温病整理》、《伤寒论病理解析》等箸作。其自创的“吹风机疗法”一度风靡华人世界。对近百种常见疾病有奇效!传道授业数十载,弟子、门生已达二万余人,遍布世界各地。 接上文: 黄成义:气血论,血液循环论是西医最大的败笔! 黄成义:五脏五腑的运作——西医搞不清楚的理论 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 脾,中医泛指消化道内分泌系统及吸收系统,其分泌物包括腐化气与分解气,将食物腐化分解再吸收其精华,并运送疏布精气入肺。它不是西医解剖生理学中的脾脏,那是专门扑杀败死血球的器官,所

以重大车祸的人常有脾脏肿大的现象,是否真有如西医说的脾脏破裂需切除,我很质疑,会不会因贪图手术切除费,而故意夸大其词?不敢断言,若是如此,则造孽深矣!日后败死的血球该如何处理?切除后所剩下的几年生命又会幸福吗?在这种情形下,中药有复元活血汤,可攻下瘀血,严重的瘀血成盆,色如鸡肝,有必要动刀吗?不要以为没死在手术台上,就真医好了。 此时,需要用攻瘀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因它属肝之系列,以肝藏血故也!脾脏切除后,就会逐渐出现黄胆病的表征,终至不救,能不慎乎?肝胆疾病也容易引起脾脏肿大,因脾脏扑杀败死血球分解后,要下送入肝,而肝胆有病,则壅塞而不能疏通,必致脾脏壅而为肿,称为瘧母,治则以调肝散瘀为主的鳖甲煎辈,不可混为一谈! 胃为生痰之器,肺为贮痰之器,痰绝非细菌,白泡者为寒凝气之痰,火旺水涸之痰则为黄痰,甚则胶黏,常附著在食道上,吞不下,咯不出,是为梅核病,以七气汤化之;否则久必阻塞气血而为肿瘤,西医谓之食道癌,以韭汁牛乳饮化之,没必要切除,更不需要化疗。化疗后遗症会让你生不如死。 胃气疏布于肌中,痰多时也会积在肌层中,受体温熏蒸,寒痰积则变成痰核,西医称「脂肪瘤」者,热痰则稠黄焦黏,积久则成粉瘤。可用隔蒜灸法,破皮清除之。因为痰乃气所化,没有生命的问题,所以当它不会妨碍生活时,可以置之不理。因在浅表,故手术取出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再生的机率相当高,所以最好是用行气化痰的木香流气饮类,长期服用,一则消痰核,一则防其再生,才是治本之道。气不调顺,也易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而调气绝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心里要有认知和准备。 胃纳五谷以养五脏气,胃体本身就是一个容纳与腐化的器官,因此有热才能腐化水谷,火气大则消谷善饥,相反的,冰箱的内容物不易腐败,胃中有寒气则不能腐化食物,内分泌不断凝为水,则腹胀,上行则吐,下行则利,岂可用肠胃炎一语以蔽之?当视其证为寒或热,则温化或清热。热胀则微血管易胀破,血瘀其中,则为红点,表层剥落后,瘀血即外流,粘在屎上,黑硬而滑,其表层为死血,此即胃溃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

脾胃病证便秘试题及答案归纳

脾胃病证-便秘 一、A1 1、热秘的特征为 A、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B、大便秘结,欲便不得 C、虽有便意,努挣乏力 D、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E、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A、肠胃不和 B、肝气郁结 C、湿热下注 D、肺失开合 E、大肠传导失常 3、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的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伤寒论》 D、《圣济总录》 E、《景岳全书》 二、A2 1、某患者,大便干,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此属 A、气秘 B、冷秘 C、气虚秘 D、血虚秘 E、阳虚秘 三、A3/A4 1、某患者,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 、此患者应诊断为 A、气秘 B、冷秘 C、热秘 D、气虚秘 E、血虚秘 <2> 、治疗应采用何种治法 A、顺气导滞 B、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C、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D、益气润肠

E、养血润燥 <3> 、宜选用的主治方剂是 A、六磨汤 B、温脾汤 C、黄芪汤 D、麻子仁丸 E、润肠丸 <4> 、若津液已伤,可加 A、生地、玄参 B、槐花、地榆 C、白芍、柴胡 D、枳实、厚朴 E、白术、党参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热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22,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便秘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47,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48,点击提问】 二、A2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阳虚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23,点击提问】 三、A3/A4 1、

脾胃系病症试题

脾胃系病症 [单项选择题] 1、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胀,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气秘 B.虚秘 C.热秘 D.实秘 E.冷秘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积聚与便秘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下列哪项不是便秘之征() A.包块在左下腹 B.为条索状 C.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D.与肠形一致 E.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下列哪项有关便秘病机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A.热邪久延可伤阴,由实秘转为虚秘 B.气郁日久可化热,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 C.寒积日久可伤阳,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 D.气虚阳虚之人,常致阴寒内生而成冷秘转为实证 E.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辨证多为() A.气虚 B.阴寒凝滞 C.气滞 D.燥热内结 E.血虚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热秘可选用()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当归龙荟丸 D.黄芪汤 E.青麟丸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6、血虚便秘的审证要点是() A.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B.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C.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D.便秘和血虚证并见 E.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热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选用() A.大承气汤 B.青麟丸 C.更衣丸 D.当归龙荟丸 E.三物备急丸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阴虚便秘的特点是() A.便干兼腹胀口臭 B.便千面唇无华 C.便而不爽兼矢气 D.便不干努挣乏力 E.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9、王某,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根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根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根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根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根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根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根本病机

中医内科学便秘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便秘试题及答案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学对于便秘有着丰富的 理论和临床经验。下面是一些与中医内科学相关的便秘试题及其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学对便秘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试题一:中医理论中如何解释便秘的发生? 答案:中医理论认为,便秘是由于脾胃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负责分解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 当脾胃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物不易消化,从而引 发便秘的发生。 试题二:中医内科学认为,便秘的病因和病机有哪些? 答案:中医内科学认为,便秘的病因和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肝 郁气滞、肾阴虚、大肠湿热等。脾胃虚弱指的是消化系统功能减退, 消化吸收能力不足;肝郁气滞指的是情绪不畅、气机郁滞,影响肠道 蠕动;肾阴虚指的是肾脏阴液不足,导致肠道干燥;大肠湿热指的是 大肠内湿气过重,导致大便干燥。 试题三:请说明中医内科学常用的便秘治疗方法。 答案:中医内科学常用的便秘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和 中医推拿疗法。中药疗法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排 泄功能恢复,常用的中药有大黄、枳壳、芒硝等;针灸疗法通过调节 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按摩腹部、脚底等穴位,刺激消化器官蠕动,促进 排便。 试题四:中医内科学如何对待便秘的预防和调理? 答案:中医内科学认为,便秘的预防和调理应从饮食、生活习惯和 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 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定时排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另外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情绪 不畅引起的便秘。 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医内科学对于便秘的理解 和治疗方法。在面对便秘问题时,可以考虑采取中医内科学的方法进 行预防和调理,从而恢复正常的消化排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如果出现严重的便秘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中医五脏看便秘

中医五脏看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跟脾胃运化失司有莫大关系,病位虽在肠道,却与五脏相关。食物由口腔进入胃腑,腐熟转化成水谷精微,由脾脏运化输送到机体脏腑,以提供营养、气血与能量,而糟粕则经过小肠、大肠发挥传导、受纳等功能,最后不能消化的食物通过魄门(即肛门)排出体外。若果不幸出现便秘,可尝试用针灸方法处理。 李小姐 年龄:40+ 工作:主管 生活习惯:常久坐,见身体渐发胖,下肢尤甚,每天只吃稀粥充飢,不敢吃米饭,也不吃早餐;导致长期排便不畅,总是4至5天才排一次,便乾量少。 症状:西医检查表示李小姐肠道蠕动缓慢,曾服用软便剂、酵素与纤维都无效,只换来腹胀甚至全无便意。李小姐平素怕冷、四肢冰冻、面色苍白、腰酸背痛及膝盖酸痛。喜温热饮,饮冷后腹胀满闷或见夜寐小腿抽痉。 脾肾阳虚型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跟脾胃运化失司有莫大关系,病位虽在肠道,却与五脏相关。食物由口腔进入胃腑,腐熟转化成水谷精微,由脾脏运化输送到机体脏腑,以提供营养、气血与能量,而糟粕则经过小肠、大肠发挥传导、受纳等功能,最后不能消化的食物通过魄门(即肛门)排出体外。总体来说食物的传导是以降为顺。若脾肾阳虚,使脾运化失司,

肾转化失调,继而使糟粕停滞,排便失调,导致排便不畅、便乾、便秘或时而便溏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便秘的成因如下: 1.肠道津亏,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煎炸、燥火、酒类等热性食物,或外感热性疾病而导致; 2.七情刺激,气机运行不畅,失其调达,化火化燥,则大便秘而不行; 3.体虚久病,或误用攻伐之泻下方法,脾胃功能虚弱,中气不足,则排便乏力; 4.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寒性凝滞,温煦无权,肠道运化失司则大便不行。 各种病因既可出现不同特质的便秘,也会在全身出现不同症状。 便秘同时可分为5种不同的证型: 1.大便不畅或秘结,直接跟脾胃有关,脾胃气滞引致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则可见“气秘”; 2.脾胃郁热,热灼津伤,则肠道乾燥,大便乾结,出现“热秘”; 3.肠道津亏,无水行舟,大便无法得滋润推动,出现“津枯便秘”; 4.脾胃受寒,寒凝则运化无权,大便难行,出现“冷秘”;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 /T001.1-94 )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 -Rome ffl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 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勺排便需努挣;至少25%勺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勺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勺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勺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 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暧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工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枳实、当归尾、桃仁、火麻仁、杏仁、瓜蒌仁、栀子、黄连、 黄芩、黄柏等。

中医医案——便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柔肝缓急法治便秘二例 病案一:张某,男,48岁。 初诊:1989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干结已有12年,三五日一次,均呈栗子状,艰涩难下。曾服麻仁丸、果导等,初服尚效,久则无效。便后肛门不适,仍有便意。近1年非用开塞露则大便不下,食辛辣则更甚,常见肛裂出血。 诊查:舌质偏红,少苔,脉象弦细。 辨证:证属肝阴不足、肝气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治以柔肝养阴,调理气机,以柔肝缓急汤加味。 处方:生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麦芽15g 柏子仁12g 郁李仁10g 玄参10g 5剂 并嘱忌食辛辣、肥腻、炙煿之物。 二诊:栗状便已转为条形,便时较爽,但仍干燥,两日一行,再以原方加焦山栀10g。宗养阴必须清火之意。7剂。 三诊:大便已通畅如常。效不更章,再以原方加南沙参、炙紫菀各12g,5剂。同时再以汤剂方10倍量,炼蜜为丸,每服10g,1日2次,空腹以淡盐汤送服,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高某,男,50岁。 初诊:1990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秘结已有两年。始服果导或用麻仁丸、番泻叶等,均初服有效,继则便秘更甚。现在大便仍五六日一行,非用开塞露不能行。便形初如栗状,继则软细如面条,但仍不能下,便时有腹痛。纳谷尚可,脘腹时有胀满。 诊查:舌质淡胖,脉细软。 辨证:证属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脾虚失运。 治法:治宜柔肝理气、健脾助运,以柔肝缓急汤、枳术丸加味。 处方: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生麦芽12g 玫瑰花6g 焦白术15g 炙紫菀10g 7剂 二诊:栗状便已无,能两三日自行大便一次,但硬便后仍有形细软便,努责难下,便后仍有便意,小腹胀,足冷。肝气虽和,脾肾阳虚未复。治以健脾补气,温补肾阳。 处方:焦白术30g 枳壳10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 三诊:大便形转粗,小腹胀、足冷亦减,便时亦较通畅,但停药后大便又复艰涩,再以原方加味进治 处方:焦白术60g 黄芪15g 陈皮5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