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脉痹的常用经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脉痹的常用经方】
| 导读:痹证、脉痹这两类中医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因临床常见关节疼痛、局部肿胀,且多合并纳差、下肢畏寒、便溏等里虚寒表现,冯世纶教授临床善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本期分享相关应用经验,供诸位同道参考。(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都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而关节肿大的样子;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适应证。冯老归纳其主证为关节疼痛、肢体肿胀、气冲呕逆。
机体阳气亏虚,寒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则四肢关节疼痛。而身体消瘦,缘于正气虚衰。关节肿胀、变形、足肿之甚,均系聚于局部的寒湿化热所致。太阴虚寒,胃有停饮,饮随气冲,则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肢节疼痛提示病位在表,联系身体消瘦,属阴证,故为表阴证,即少阴病。寒湿化热,热属阳明,故本方证属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证,
若要准确辨识本方证,须掌握少阴、太阴、阳明各经的主要特征:•少阴病:主要特征为无热恶寒、但欲寐、脉微细等。此外,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为少阴病;
•太阴病:包括里实寒与里虚寒,里虚寒主要特征为纳差、腹满、腹痛、便溏、口不渴等;
•阳明病:涵盖里虚热、里实热及病理产物所化之热。里实热主要特征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便秘等。病理产物化热可见关节发热红肿、痰涕色黄质稠等。
冯世纶教授应用经验
1.不拘原方,随证调整
冯老对本方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部分药物替换、药量变化两个方面:
药物替换:因苍术燥湿之力强于白术,防己止痹痛、利水饮,功效优于防风,临床多以苍术、防己易方中白术、防风。
药量变化:表证重,多给麻黄;郁热甚,多予知母;湿饮偏盛,多用苍术;痹痛甚,多投白芍;反之则少用。方中附子剂量变化颇大,原因是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等差异较大。用制附片10~20 g,主要针对年轻体壮、病程短、寒轻者;制附片30~60 g,主要针对年老体弱、病程久、寒重者。
冯老常用剂量:生麻黄6~10g,桂枝10g,白芍10~18g,炙甘草6g,防己10g,知母10~20g,苍术15~30g,制附片(先煎)10~60 g,生姜15g
2.本方为主,据证加味
3.痹证脉痹,常用此方
冯老常用本方治疗痹证、脉痹,并且疗效颇佳。这两类中医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
痹证、脉痹常见疼痛症状,其疼痛一症,在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中均可出现,但以表证居多,且常见于表阴证。若病程较长,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合并里虚寒证,出现纳差、下肢畏寒、便溏、小便多等症状。同时痹证、脉痹常有局部热象,多系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郁而化热所致。
冯世纶教授验案
凌某某,男,49岁,2014年5月23 日初诊。主诉:左足拇趾疼痛5天。5天前,患者突发左足拇趾红肿、发热、疼痛,经治疗未获缓解,由人介绍求诊于冯老。刻诊:左足拇趾红肿热痛,畏寒,无汗,纳可,饮水后腹胀,乏力,口中和,大便调,每晚夜尿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患者形体较壮实,既往有痛风病史。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太阴饮滞、少阴表实兼阳明郁热。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
生麻黄、桂枝、白芍、防己各10g,知母、制附片(先煎)各18g,苍术15g,生姜15 g,生石膏45g,大枣4枚,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结果:患者后来反馈,药后疼痛止,畏寒、乏力显减,饮水无不
适,每晚夜尿1次。
笔者按:本例患者足趾痛、畏寒、无汗属表实证,联系乏力、脉细,又为阴证,故病在少阴;突发拇趾发热红肿,属阳明热壅;饮水后腹胀,夜尿次数多,口中和,脉弦,属太阴饮象。故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同病,又据足趾痛的主证,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大枣证。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解表,清热消肿,祛湿利饮;生石膏增强清热之力;大枣顾护中焦。用方精准,收效颇佳,既消除了痛风症状,又缓解了身体其他的不适。
推荐阅读
•【经方一得】顽痹克星——桂枝芍药知母汤
•经方六经辨治痹证体会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丁红平. 冯世纶教授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经验[J]. 中医药学报,2016,44(2):131-133. 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