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_以南京市为例
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市为例
![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7513ee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4.png)
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探讨——以南京市为例顾余庆【摘要】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27【总页数】2页(P11082-11083)【关键词】绿色空间;生态用地;模式【作者】顾余庆【作者单位】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绿色空间一般是指起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保持原生环境作用的土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伦敦的绿带设计,巴黎农业经济发展区的划定等,都是把城市建设置于绿色空间保护的框架内,将农田、河流谷地、森林绿地作为生态、景观、休闲地带加以严格保护,形成贯穿整个地区的绿色脉络,是阻止城市蔓延、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1-2]。
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该研究将对南京市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进行探讨。
1 绿色空间概念的演替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田园城市”成为绿色城市发展的理想。
在西方的城市规划中,“田园城市”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是指开敞空间。
美国认为开敞空间是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空地,有市区与环境空间的自然特征,是一些自然景观或维持要恢复的面积(即娱乐场,保护区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区),或调整的城市建设用地,同时保留重要的生态、休闲、文化、历史、景观和其他价值。
日本、英国、波兰等国家尽管对开敞空间的定义不同,但都强调开放空间和公共福利性的自然属性。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沿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城市绿地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单位绿地、住宅小区绿地、景观林地、防护绿地及生产绿地6种类型。
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655b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d.png)
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徐雪霏;戚云丽;陈红;张振国;肖新【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8)3【摘要】目的: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所承载的碳排放,寻求合理碳减排途径。
方法:采用GIS分析技术、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碳排放流动模型,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各国土空间类型间相互转化面积达3484.79km^(2),其中农业空间净减少2561.51 km^(2),城镇空间净增加2586.47 km^(2)。
研究期内,净碳排放量由7.52634×10^(7)t增长到1.538615×10^(8)t,年均增长率为6.96%;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3.68595×10^(7)t,工业生产碳排放量增长4.20659×10^(7)t。
2005—2010、2010—2015及2015—2020年期间,国土空间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流动量分别为-2.26907×10^(7)t、-1.04824×10^(7)t、-8.1115×10^(6)t。
结论: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明显,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2005—2020年净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生产碳排放为南京都市圈最大碳源。
南京、镇江、马鞍山的碳排放量占南京都市圈的57.17%以上,芜湖、扬州的碳排放量涨幅显著,分别增长241.17%和119.55%。
碳排放量最小的是宣城市,其次是滁州市,两市碳汇量占研究区总体的62.52%。
3个时期内的消极碳流动量远大于积极碳流动量,消极碳流动主要源于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化,说明城镇空间的扩张蚕食大量农业空间。
【总页数】12页(P58-69)【作者】徐雪霏;戚云丽;陈红;张振国;肖新【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达农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庆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2【相关文献】1.“双碳”目标下城市碳排放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为例2.主体功能区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其碳排放效应分析3.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北部海洋经济圈为例4.“形流融合”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https://img.taocdn.com/s3/m/7c0d770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c.png)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徐文彬;尹海伟;孔繁花【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12【摘要】Developing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ecological space,maintai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and control urban sprawl.However,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ethods to develop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usually only considered the existing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s and neglected potential ecologicalspaces.Potential ecological spaces usually offe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systems via ecological connectivity.By not considering potential ecological spaces,the designated ecological units become isolated habitat islands and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of the city or region increases.Taking the Nanjing metropolis district as a case study,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ecurity,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ed to present a new method to develop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b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with ecological networks analysis.These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aimed to protect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important ecological spaces simultaneously in the study area.An coo-sensitivity index system was first established by selecting nine indexes bascd on local conditions,with the highly sensitive ecological spaces of the study area obtained with spatialanalysi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networks were developed with the least-cost path method and supported by GI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effective in identifying the existing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ity spaces,wit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s demonstrating that no matter how large or small,ecological sensitivity patches are usually isolated and scattered;and 2) by considering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s simultaneously,71 sources,119 important corridors,and 61 key ecological patches were selected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networks.The developed ecological network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original landscape connectivity,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both at the urban and regional scales.After the analysis,further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s district.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could capture the established natural status effectively but neglect the importance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connectivity;however,ec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could make up for this shortcoming perfectly.Therefore,combining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with ecological networks analysis a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s very useful and is a good method to develop ecological control boundaries on different scales.%以南京都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取了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空间,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方法辨识了对研究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区,采用图谱理论中的景观连接度指数辅助确定生态廊道宽度,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整合既有和潜在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控制边界,实现了研究区现存和潜在的重要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敏感性分析能够识别出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性区域,并指出其呈现出“大而孤立,小且分散,连接性不佳”的空间特征.2)遴选出的71处生态源地、119条重要廊道和61个关键生态斑块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原有生态空间的景观连接性和研究区域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3)生态网络分析可以弥补敏感性分析只考虑既有自然生态空间的局限,二者的组合使用可为不同尺度上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提供简明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其他城市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页数】10页(P4019-4028)【作者】徐文彬;尹海伟;孔繁花【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基于破碎化分析 [J], 赵殿红2.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J], 吕静; 尹钰博3.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J], 吕静; 尹钰博4.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FLUS模型的丘陵地区中等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技术研究——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J], 章序;叶小群;侯伟5.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FLUS模型的丘陵地区中等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技术研究——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J], 章序;叶小群;侯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以南京和杭州为例
![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以南京和杭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ab498c02d276a200292ea0.png)
城市生态学论文一、前言现代生态城市是当代城市发展方向的一个主流模式,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重要性日益凸现的形势下,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必须从城市整体空间角度探索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相协调的布局优化策略出发,引导城市逐渐形成形态清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生态和谐的空间布局,以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现代生态城市所要求的“可持续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目标。
二、建设基础与条件南京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30% 以上。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扎实。
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明显,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农业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城市生态和文化特色鲜明。
南京具有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态特色。
全市现有著名风景名胜点50余处,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明城墙等旅游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生态市建设的独特条件。
科技和教育优势明显。
南京是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的科教城市,奠定了南京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知识创新和生态市建设搭建了技术平台。
杭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浙江省省会。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物产丰富。
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产生于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杭州历来是“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人民富裕,安居乐业。
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新世纪之初,为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等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杭州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以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创建经济-环境高效、环境-社会健康、社会-经济公平的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
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
![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0ac9d833d4b14e85246889.png)
( 0 8) 5 0 5 -0 20 0 s o h tt ec mp st n e q e to n i a s h wst a o o i o e h i
n h v or her sde t if r n ndif r a dbe a i soft e i n sa ed fe e ti fe . r e tr i ni e s B a e efnd n ,te t n n esde ta a a , s dont lr h i i gs i x e ds s gg s on nt epl nngoft er i ni e si u e t so a i esde ta a a n i h n h lr ne c te , w ii s
大都 市郊 区新城 的发 展 .是一 个复 杂 的过 程 .新城 的区位 、类型 、规模等都影响着其后续
的接近是这种新城发展的显著优势 ,交通的便利 【 中图分 类号】丁u9 4. 1 8 2
【 文献 标识 码】 A
加密切。随着城市 的快速发 展 .南京城市 扩展最 快最完善的秦淮河外的河西地区即属 于此 类。如 今 .河西地区已经较好 的融入 了南京 市的城市 发
展 之 中 .与 老城 区 的经 济 、 交通 .社 会 联 系都 十
栖 霞 3 市 区 ( 1 。3 新 城 的基 本 条 件 .发 展 个 图 ) 座
【 关键词】新城住 区; 空间形 态; 发展模 式
SP l VOL 芦 ALE UTl ONAND F DIFERE NTl - A1 ON l OF RE DE Sl NTl ALAREAS l W Tl F N NE Cl ES O METROP Ll A O S: CASE ST UDY OF NANJNG l
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
![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1fc32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d.png)
引力模型下的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南京为例何颖【摘要】引力模型是衡量两地间空间相互作用力的常用模型。
文章首先选取多个衡量地域质量的指标,对两地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估。
用两地间多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速、货币成本等因素来取代传统惯用的空间距离,构建了新的引力模型表达式。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用新的表达式测算了新旧城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分析了新旧城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并指出了对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Gravity model is a commonly-used model which i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loca⁃tions. First of all,this paper makes an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wo locations with a couple of selected measuring pa⁃rameters.While representing the traditional distance with the weight,speed per hour,and monetary cost of various transport means,this paper sets up a new gravity model.Then the paper proceeds to take Nanjing as an example and works out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old and new towns.Finally,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s pointed out.【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引力模型;新旧城区;南京【作者】何颖【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根据国务院发展2研1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一项课题研究报告,世纪,随着全球化、科技进步背景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治理模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布局随之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城市为主的时代[1]。
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9df3f0aef8941ea76e05a1.png)
一 一
以南 京 市下关 区为例
把 下关打造 成为 融 历史 文化蕴涵 和现 代 文明繁 蒲 于一饰 的现代化滨 江城 区。
文/ 明华 张
历史记忆 : 交通 集散、 贸繁华 商
下关 是 南京 航 海 文化 的起 源 地 。 下 关 是 个 古 老 的 港 埠 , 在 六 朝 早
滨江主城区位优势, 抢抓拥 江发展战
略 机 遇 , 托 过 江 隧道 通车 及 地 铁 三 依 号 线等 重 大设 施 建设 , 建 布局合 构 理 、 施 现 代 、 套 完 善 的城 市 服 务 设 配 体 系 , 升 城 市 现 代 化 水 平 , 下 关 提 将
为繁 荣和 谐 的幸 福家 园。立足 全 区
金陵关 , 国洋行 等资本接踵而至 , 外
纷 纷 在 下 关 建 造 码 头 , 生 了南 京 最 产
由传 统的 “ 金陵 北大 、” ] 打造成 为拥
江 发展 的 “ 市 中心” 城 。
早 的外 资企业和 近代 工J1 国旗昌 美
产业转型 : 从传 统走 向现代 , 成
下 关 是 南 京 商 务 商 贸 活 动 的 发 源 地 。1 0 年 沪 宁 铁 路 通 车 , 93 98 11 年
占据 , 曾经给下关带来繁荣的长江航
运 优 势 , 乎 消 亡 殆 尽 。随 着 交 通 优 几
津浦铁路通车 , 从根本上改 变了下关
的 交 通 条 件 , 货 流 量 日益 增 加 , 客 带 来 了无 限 商 机 。从 1 2 年 代 以 、果 蔬 和
大 的 击 , 江 航 运 开 始 走 向衰 落 。 中 长 宝 贵 的 沿 江 岸 线 多为 濒 临 倒 闭 的 工 行 将 废 弃 的码 头 、 土飞 扬 的堆 场 尘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5a569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c.png)
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
为例
罗小龙;甄峰
【期刊名称】《经济地理》
【年(卷),期】2000(20)5
【摘要】生态位态势理论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对于认识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组成单元的地位、作用、系统演化和发展的动力与机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 ,并以南京市为例 ,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于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
最后 ,本文对如何实现南京市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城乡结合部;南京市
【作者】罗小龙;甄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5.3;F062.2
【相关文献】
1.城乡结合部地区转入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和浦口区149份农户调查问卷为例 [J], 刘洪彬
2.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竞争态势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 [J], 陈娟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结合部公共空间生态治理研究\r——以宁波为例 [J], 劳蕾蕾
4.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弱势旅游地发展态势及开发策略研究\r——以粤北山区为例[J], 张颖
5.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J], 张书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态效率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态效率研究——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a1a81186c175f0e7cd137a5.png)
个 角度评价 了南京 市生 态经济 系统 19 2 1 90~ 0 0年 间的可持 续发展情 况。结 果表 明 :( )2 1 1年来 ,南京 地 区的 能值产
出率 和 可 持 续 指 标 不 断 降低 ,环 境 负载 率 呈持 续 增 长趋 势 ;( ) 南京城 市 系统 生 态效 率 总 体 呈 波 动 上 升 趋 势 ,19 2 9 0—
e v rn n a c e ce c u i g 1 9 n i me tle o  ̄ in y d rn 9 0—2 0 . S n e t e n s i ft e i c a ig e o f e e e ,t e d v lp n a e o 06 i c h n i pt o n r sn c e iin y h e eo me tf c d a e h e n
Ab ta t I i ppr h e oso m r nl i add t e vlp et a s D A)w r d pe oet l ha sr c : nt s ae,t m t d f eg aay sn a ne m n al i h e h e y s a o y s( E n eeaot t s bi d a s
第 3 卷第 2 1 期
21 0 2年 4月
四
川
环
境
Vo. , . 1 31 No 2 Ap l 0 2 i 2 r 1
S CHUAN E I NVI R0NMENT
・
生 态环 境 ・
基 于 能 值 分 析 的城 市 生 态 效 率 研 究
— —
以南京 市为例
20 06年间资源生态效率一直低 于环境生态效率 ,20 0 6年后 开始有所提升。虽然南京市生 态效率有所提 高 ,但 未来的发
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_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_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b92918227916888486d767.png)
第28卷第5期2008年5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8,No .5May,2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5)收稿日期:2007210208;修订日期:2008201215作者简介:陈爽(1968~),女,湖南湘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及生态规划研究.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Founda ti on ite m :The p r 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SFC (No .40571055)Rece i ved da te:2007210208;Accepted da te:2008201215B i ography:CHEN Shuang,Pr ofess or,mainly engaged in the urban ecol ogy and ecol ogical p lanning .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陈 爽1,刘云霞1,2,彭立华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长三角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城市向外扩张及郊区城市化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在政府干预下,生产、生活性用地与生态性用地间表现出复杂的双向流动特征。
鉴于生态性用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以及人文因素在解释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有必要针对人类干预下的城市生态性用地时空和质量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利用1986、1996、2002年T M 影像解译的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南京市城生态空间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从经济发展阶段、宏观政策环境和城市扩展规律等方面分析变化的驱动力,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空间的结构和功能演变规律,并提出生态空间保护对策。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51d3da49649b6648d747db.png)
文章编号 : 0 9 6 0 l 0 7 0 — 0 1 0 10 — 0 0 2 0 } 1 0 5 — 8 中圈分类号 , 3 U 8 文献标 识码 : X 1 94 T B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 目 (0 7 0 5 资 助 4 5 15 )
建成 区面积 (m k ) 12 O 188 . 2
贾科桌濠 南京市城市建设统计报告。
注 :0 0 以前建 成区统计 未计入 主城外围郊 区县 的数据 。 20年 南京 市2 O 年撤销江 宁县 . OO 设立江宁 区。 O 2 2 O 年撤 销浦 C 区和江 浦县 . l 设立新 的南京市浦 口区; 销大厂 区和 六合县 . 撤 设立 六合 区。 即2 O 年将 以上地域一并纳入 建成区统计范 围 . 随 O2 故而 2 O 年数据变化幅 度较大。 O2
IC U N)提 出
了保 护 区应 采 取 ” 岛 屿 式 到 网络 式 ” 从 的规 划方 法。2 0 0 0年 F r c J r n 究 ee o a 研 n d 提出 了生态廊 道 ( o gc l or o) e l i rd r 的概 co ac i
念 ,即能 够 连接 斑 块 .并 且 能够 使 特定
W ord l Co s r t o Uni n n e va i n o
.
换 。达 良俊 等 认 为生 态 廊道 是 供 野 生 】 动 物移动 .生物 信息 传递 的通道 [ 4 】 。综合 起 来 .我 们认 为 :生 态廊 道 是异 于 周边 基 质 环境 的 狭长 型 地 带 ,是 生 态 系统 中 实现 各生 态 景观 单 元 在空 间 上有 效 连接 的线 性或 带状 景 观 生 态空 间类 型 。 在 宏 观 层 面 .现今 国外 对 生态 廊道 规 划 已有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b0c73ecaeaad1f346933fe4.png)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
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
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
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大城市地区生态保留地划分原则与方法——以南京市为例
![大城市地区生态保留地划分原则与方法——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e601b806529647d27285273.png)
第2 5卷 第 5期 20 0 6年 1 0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 . I RES ARCH E AND DEVEL ) (P NT
Vo. 5 No 5 12 . Oc.2 0 t 0 6
大 城 市 地 区生态 保 留地 划 分原 则 与方 法
绿地 急剧 减少 , 破坏城 市周边 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对生态保 留地含义及 目 前存 在 问题 的分析 , 讨生态保 留地 划 探
分的原则和方法 , 并结合 南京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市规划 实践提 出生 态保 留地划分的一般 流程 及关键 步骤 , 为我 国 同类 大城 市地 域
的非建设 用地规 划提供 理论 与实践参照。
入城市郊区化阶段 的发展水平( 即人均 G P3 0 美元 D 0 0 表现 出如欧美城市 一般 的低密度 开发倾 向 3 。如南京 20 02年建成 区面积 2 0 m , 1 9 年增长 了 3 %, 6 k 2比 97 0 平 均每年增长 1 . k , 0 3 m2而在 17 ~19 年 问建成 区的 98 97 网架 5 %~6 %都 已改变 用地性质 或丧 失生态 功能。 0 0 针对导致生态保留地发生性质转换 地区 , 不少大城市已接近欧美城 市 14 - 15 9 0 9 0年代进 文章拟以南京 为例 ,
(5 1 m2年) 1 . k / 的一 倍多 。 自 2 0世纪 四五 十年 代 以来 物 或构筑物 。 欧美城市 的郊 区化发 展经验 早 已表 明, 没有节 制 的低 生态保 留地可 以自然保护地域 、 旅游休 养地域 、 水
密度城市蔓延导致城市“ 集聚 的不 经济” 以及耕地 资源 资 源保护地域等 形式出现在国土规划层面 的非城市地 和生态绿 地的 大量削 减 。并且 早 在 18 90年代 欧美 政 域 规划 中; 也可 以限制发 展 区的形式 作为城 市 地域规 府就开始加强对 于土 地市场 的 干预力度 , 通过 设定农 划 的内容 。如 日本 、 国和我 国 台湾地 区的土地 利用 韩 业和生态保 留地 等措施 控制 城市 无序蔓 延 , 进环 境 规 划中都 对非城市地域进行不 同程度 的功能划分及行 促
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用地效益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用地效益研究——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cd433e081c758f5f61f670e.png)
基础上。之后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 城市化地 区的时相性 演变和城市演 变过程中的时空格局特征成为新的 研究热点口 而国内学者 自1 9 年代 1 。 0 9
以来 对 城Βιβλιοθήκη 市 空 间扩 展 及 城市 土地 利
定 的局 限 。由于数 据 获取 的限 制.
本 文主要是从整 个南京市域 出发 , 研究 19 ~2 0 年这 5 04 9 南京城市 快
面积达 到 4 7m .1 年 时间增 加 了 7k 0 36m 年均 扩张 3 k ( 2k 26m 见表 1 。 ) 采 用城市 用地扩 展 系数 ( , K 即建
维普资讯
文章编号 :0 9 6 0 2 0 )4 0 5 — 9 10 — 0 0(0 80 — 0 9 0 中图分类号 :U 8 文献标识码 : T 94 B
作者 简 介 : 美旭 (9 3 . , 西 九 江人 . 京 詹 1 8 一)男 江 南 大学 地 理 与海 洋科 学 学 院城 市 与 区域 规 划 系研 究 生 究 方 向 : 市 与 区域规 划 . 研 城 葛 幼松 (9 4 . . 1 6 一)男 江苏 盐城 人 . 南京 大 学地 理 与 海洋 科 学学 院 城市 与 区域 规 划 系教 授 , 士生 导 硕
师
城市空间快速扩张过程 中的用地效 益 研 究
— —
以南 京市 为例
L n s fiin y d r g te Quc x a dn e id: E ie c a d U e E f e c u i h ik E p n ig P r c n o vd n e
数据统计分析发展为采用多时相的 遥感影像解译: 。但 目前空间过程 !
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1ad3e7902768e9951e738af.png)
五 ” 间城 市化 发 展 关键 问题 。而 城 乡耦 合 地 域 期
连城 带乡是 城 乡统 筹 发 展 的关 键 地域 , 文 在 总 结 本 前人研 究 的基础上 , 城 乡作 为 二 个 开放 的地 域 系 把 统, 通过 对 它们 相互 作用 现象研究 , 构建城 乡双 系统 非 线性耦合动力模 型 , 以揭 示系统各要 素在城 乡耦合 界面上互相作 用 的机理 、 程 , 通 过耦合 度 辨 析二 过 并 个系统作用程度 。最后 以南京为例进行 实证分 析 , 旨 在丰富新型城 乡耦合 地域空间发展建设 的参考 体系 。
时期 两 种扩 张 所 处 阶段 , 一 步 明晰 了 南京 城 乡耦 合 地 域 系统 空 间 演 变 规律 , 科 学规 划 和 管 理 边 缘 地 域提 供 了参 考 依 据 。 进 为
【 关键词 】 乡耦合地域 系统 ; 城 非线性模型 ; 耦合度 ;南京 【 中图分类号 】 9 85 K2. 【 文献标识码 】 A
三种类 型并藉潜 力模 型对其 进行 了描述 u 。
1 相 关 研 究 概 述
2 0世纪 2 0年代 B r l f e a n y建 立 一 般 系 统 论 的 ta f 早期框 架 , 于对 开放 系 统 与环 境 的相互 作 用 的考 基 虑 ,其认 为复杂 系统 总显示 其终极 性 以及 维 持稳 态 的倾 向性 , 系统 的 目的性 ; 即 此后 , r oi . Pi g e L创 g n 立 耗散 结 构 学 说 , 调 非 平 衡 动 力 作 用 下 的有 序 强 性 ; ae . 通过 系统 自组织过 程 的研究 , 为 子 H kn H 认 系统 间的相 互协 同( 耦合 ) 导致 宏观 的空 间或时 间有
大都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以南京市为例
![大都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ffc4355727a5e9856a61bb.png)
力机制 、 设施 建 设等 [。 国城 市边 缘 区研究 始 于 18 1我 ] 9 0年代末 , 中 19 其 9 5年顾朝 林 《 中国大
都市边 缘 区研究 》 过北 京 、 通 上海 、 州 、 京 等大城 市 调查 , 中 国大 城市 边缘 区 的人 口 、 广 南 对 社 会、 经济 、 土地 利用 以及 地域 空 间特性 进行 了研究 , 志着研 究理 论框 架 的形 成[。 宁 区北 标 2江 ]
大都市 边缘 区城镇 用地格 局动态变化
— —
以南 京 市 为 例
苏伟 忠
( 中国 科 学 院南 京 地 理 与 湖泊 研 究 所 , 苏 南 京 江
200 ) 10 8
摘
要 :利 用 四 期 T 数 据 和 G S技 术 , 析 了近 2 M I 分 0年 南 京 城 市 边 缘 区城 镇 用 地 格 局 动 态 变 化 :
城 镇 用 地 格 局 变 化 拐 点 在 19 9 4年 和 2 0 00年 , 间 上 表 现 出增 长 “ 空 热极 ” “ 带 ”城 镇 用 地 格 局 与 热 ; 变 化 阶段 性 是 经 济 社 会 驱 动 过 程演 化 阶 段 的 反 映 , 空 间 特 征 是 区 域 社 会 经 济 物 质 载 体 演 化 的 体 其 现 , 发 区 是 城镇 用 地增 长 首 要 来 源 , 市 区 与 大 学城 是 其增 长 核 心 和 新 形 式 , 开 新 交通 路 网 对 其 产 生 空 间 导 向 ; 城 镇 用 地 增 长 相 对 处 于 规 模 扩 张 阶段 , 致 自然 景 观 破 碎 化 、 区“ 壳 ” 象 、 学 但 引 社 空 现 大 城“ 圈地 运 动 ” 地 浪 费严 重 。 耕
水体分布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水体分布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c59b2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4.png)
水体分布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吴昊;李虎;陈鸿;简兴【摘要】以南京市为样本,选择湖泊、水库、河流等15块水体,利用Landsat 8影像数据,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水体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由水体和周围地表之间温差形成的温度梯度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水体对其周边地表的降温作用与其景观形状指数相关,景现形状指数与地表温度变化值之间的秩相关系数为0.664;水体离城市中心的距离与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其秩相关系数为-0.608.表明在城市地区,水体的形状和位置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城市水体;热岛效应;地表温度反演【作者】吴昊;李虎;陈鸿;简兴【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11城市中的水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很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社科院共同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1]城市中地面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中也出现不同的格局.[2]城市规划及建设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尽可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中人居环境的影响.绿化和城市湿地能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3-5],其中,水体对于其周围热场的影响和敏感度要强于园林绿地[6],城市中的湖泊、池塘、河流和水库形成了相对于城市高温区域地表温度较低的“城市冷岛”(urban cooling islands,UCI).[7]目前,水体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尺度,对单个水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采用RS与GIS技术相结合,探讨城市水体分布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湿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31°14′~32°37′N,118°21′~119°14′E),面积6 597.63 km2,常住人口823万(截止2015年11月),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年平均气温15.4℃,年极端气温最高42 ℃.2003-2008年,南京市日最高气温大于35 ℃的天数构成比达5.75%,南京市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且最近20年来有加速上升的趋势[8],南京市的热环境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南京市水体资源丰富,境内涉及长江、淮河、太湖三大水系.市内116条骨干河道共连接8个湖泊、251个水库以及39个大中型灌区,还有散布于全市各地的各类塘坝[9],面积达202 140.6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64%[10].2.1 数据来源研究选取Landsat 8 OLI(陆地成像仪)2013年8月11日的影像,图幅号为LC81200382013223,影像覆盖整个南京市行政区域,数据质量较好,云量低于3%.2.2 地表温度反演利用劈窗算法和Landsat8 热红外波段数据进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temperature,LST)反演的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应用的需要.[11]本研究基于Landsat8 第10波段(以下简称Band 10),利用修正后的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12]计算公式为:Ts=[a(1-C-D)+(b(1-C-D)+C+D)T10-DTa]/C.其中,C=ετ,D=(1-τ)[1+(1-ε)τ],τ为大气透过率,ε为地表发射率,T10为Band10的星上亮度,Ta为大气平均作用温度,a=-62.735 657,b=0.434036.地表温度反演技术流程见图1.2.3 水体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用温度梯度来表示水体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在湿地周围以30 m为间距创建连续的缓冲区,计算每块水体在缓冲区内的平均地表温度,绘制每块水体的LST曲线,LST曲线的转折点选择在曲线变化剧烈或者曲线变得平缓时.由于水体的LST曲线还可能受到相邻水体或地形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把LST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作为水体影响LST的转变距离,温度梯度由转折距离和温差来表示.2.4 水体特征描述水体特征和水体降温作用之间的关系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Rho, 以下简写为Rs)来描述;水体位置用其与南京市市中心(新街口)的距离来描述;水体面积利用监督分类从Landsat 8的534波段假彩色影像中提取;水体的形状采用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 LSI)描述.其计算公式为:L是水体周长,A为水体面积.LSI的值为1时,代表形体为圆,为1.13时,代表正方形,并且随着景观形状不规则性的增加,LSI也随之增加.3.1 水体空间分布南京市15块水体,总面积为352.47 km2. LSI的值在1.95~22.34.其中,线状水体-河流的LSI平均值为14.25,显著高于湖泊、水库等面状水体的LSI平均值2.78.水体离城市中心的距离与LSI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s=-0.682(P<0.01).表明南京市市区内分布的水体主要是以河流为代表的线状水体.详见表1.3.2 水体对地表温度的降温作用根据块水体周边平均的LST与水体的距离关系(图2),确定水体外围温度转变点区间为200 ~1 600 m.在温度发生明显转变的距离内,温度变化范围为2.7~11.5 ℃.综合考虑温度变化和距离因素的温度梯度的范围为4.1~57.5 ℃/km.地表温度的变化与LSI存在相关性,Rs=0.664(P<0.01),说明水体形状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体离市中心的距离与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之间存在负相关,Rs=-0.608(P<0.05),表明城市中心地带的水体在降低城市中心区地表温度上有很好的效果.水体温度与温度梯度之间存在负相关,Rs=-0.553(P<0.05),说明温度较低的水体对周边地表具有较明显的降温效果.转变点温度与温度变化值之间存在正相关,Rs=0.645(P<0.01);温度梯度与转变距离存在负相关,Rs=-0.848(P<0.01).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水体的平均温度要低于水体周边城市地表温度,水体的降温影响在城市环境中很重要.城市水体周边地表温度的降低与水体面积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而是与水体的形状紧密相关.水体形态特征与地表温度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有效的行动指南.本研究显示,城市中心区附近的水体降温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域保持一定的水域面积,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地表温度,从而减弱热岛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水体的降温效应与水体的面积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水体的降温效应可能随着湿地面积增大存在一个阈值,同等湿地面积的情况下,几个面积稍小的水体可能要好于一个面积较大的水体.【相关文献】[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可持续与宜居城市[R].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57-61.[2] 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等.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学, 2007, 27(2):230-236.[3] 林培松. 近20年来广州市区热岛效应及其形成因子的关联度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38-39.[4] 张新乐,张树文,李颖,等.城市热环境与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的相关性分析—以长春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08, 30(10):1564-1570.[5] 龚珍,胡友健,黎华.城市水体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J]. 测绘通报, 2015(12):34-36.[6] 梁保平,马艺芳,李晖.桂林市典型园林绿地与水体的降温效应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278-285.[7] Cao X,Onishi A,Chen J, et al. Quantifying the cool island intensity of urban parks using ASTER and IKONOS data[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0, 96(4):224-231.[8] 周连,陈晓东,张秀珍,等. 南京市市52年来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4):1-5.[9] 丁蕾,吴小根,马劲松,等. 南京市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12):209-215.[10] 王良桂,胥东,徐辉筠. 南京市市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6):134-137.[11] 宋挺,段峥,刘军志,等. 基于Landsat-8数据和劈窗算法的地表温度反演及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5):4-14.[12] 蒋大林,匡鸿海,曹晓峰,等. 基于Landsat8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研究—以滇池流域为例[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5, 30(3):448-454.。
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
![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61e5a6c783e0912a2162a45.png)
1 导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田、绿化和水面积减少,地面的不渗透区域增加,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生态安全带来种种不良影响。
尤其是无视生态体系的无序开发等,结果对自然的生态循环产生恶劣影响。
为避免城市的过度开发引发生态灾害,新城建设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关注。
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狭义上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水平南京滨江新城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间策略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Strategy of Riverside New City in Nanjing杨俊宴 任焕蕊 胡明星YANG Jun-yan 4EN Huan-Tui HU Ming-xing文章编号:1009-6000(2010)11-0029-08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基金项目:住建部科技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45-19);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批准号:宁建综字<2007 733);东南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资助基金(批准号:9201000000)。
作者简介: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国科学院博士后;任焕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胡明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后。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尺度城市规划中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方法和特点,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取生态安全格局的制约要素,以此审视规划设计和管理控制中结构性生态框架的建构与调整,以及生态体系的保护。
并在南京滨江新城的研究实践中,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模型的应用和空间管制策略。
关键词:南京;滨江新城;生态安全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analysis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the large-scale urban planning, extract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through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this, the structural ecological frameworks'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planning and the management control can be examined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n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iverside new city in Nanjing,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alysis model and space control strategy are explored.Key words: riverside; new cit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22010.11 现代城市研究的整体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5期2008年5月生态学报ACT A ECOLOGI CA SI N I CA Vol .28,No .5May,2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5)收稿日期:2007210208;修订日期:2008201215作者简介:陈爽(1968~),女,湖南湘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及生态规划研究.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Founda ti on ite m :The p r 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SFC (No .40571055)Rece i ved da te:2007210208;Accepted da te:2008201215B i ography:CHEN Shuang,Pr ofess or,mainly engaged in the urban ecol ogy and ecol ogical p lanning .E 2mail:schens@niglas .ac .cn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陈 爽1,刘云霞1,2,彭立华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长三角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城市向外扩张及郊区城市化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在政府干预下,生产、生活性用地与生态性用地间表现出复杂的双向流动特征。
鉴于生态性用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以及人文因素在解释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重要意义,有必要针对人类干预下的城市生态性用地时空和质量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利用1986、1996、2002年T M 影像解译的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南京市城生态空间数量增减和质量变化,从经济发展阶段、宏观政策环境和城市扩展规律等方面分析变化的驱动力,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空间的结构和功能演变规律,并提出生态空间保护对策。
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生态空间面积总体保持平衡,其中绿色空间有所增长,蓝色空间有所下降;(2)生态空间的服务功能下降,景观格局上总体呈现破碎化、人工化趋势;(3)空间分布上,城市扩展前缘的主城区生态空间数量和质量下降严重,而属于城乡交错地区的都市发展区在退耕还林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化等影响下生态空间数量有所上升,水面及洲滩湿地等高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空间消失或蚕食,造成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研究发现,简单的面积指数难以控制生态空间的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空间保护必须依靠政府的多方面干预和调控行为。
研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策略研究内容。
关键词:生态空间;演变;城市扩展;土地利用;南京文章编号:100020933(2008)0522270209 中图分类号:Q149,X826 文献标识码:AD ynam i cs of urban ecolog i ca l space evoluti on and poli cy respon ses:a ca se study of Nan ji n g C ityCHE N Shuang 1,L I U Yun 2Xia 1,2,PE NG L i 2Hua 1,21N 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L i m nology,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N anjing 210008,China2Graduate School,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39,ChinaA cta Ecologica S in ica,2008,28(5):2270~2278.Abstract:Since the late of 1990s the urban space has increased fast in the Yangtze R iver Delta due t o both the central city ′s extension out w ard and urbanizati on in the suburban of metr opolitan areas .The rap id urban expansion has changed land use /cover,while a lot of land use policie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have also been i m p lemented t o di m inish the ecol ogi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hanges .For these t w o opposite p rocesses the ecol ogical s pace perfor m ing high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 has co mp licatedly varied .The variati on should b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with emphasis on human fact ors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inter p reted fr om T M i mages of Nanjing in 1986,1996and 2002,in this paper we first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area and quality of ecol ogical s paces during the rap id urbanization since the open policy,then p robed into the driving forces in aspects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national policies and urban expansion patterns .Further more,afterexp loring the spatial 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models,we finally gave s 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s pace p r otection .Several points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investigati ons:(1)I n the period fr om 1986t o 2002the green s pace increased and the blue s pace decreased,while in general the t otal area of ecol ogical s paces maintained stable;(2)The ecological spaces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decreased and the landscape tended t o be frag mented into artificially regular patches;(3)The compositi on of ecological s paces varied in different urban zones .In the main city,as the direct fr ontier of urban expansion,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l ogical spaces decreased quickly in 1986-2002.I n the near suburban zone as the urban 2rural interface,the water area and wetland with much high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were invaded or even occup ied by urban s paces and agricultural land,thus the quality of ecol ogical s paces decreased even though the total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s increased a bit due to series of national policies as returning arable land to forest,adjust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etc .Therefore a conclusion emerged that the effect of area 2control policy was li m ited on conservati on of ecological spaces .To what extent it t ook effect relied on a series of governmental interventi on and adjust ment activities on urban gr owth and natural conservati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p rovid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policies of ecol ogical s pace p r otection,and enrich the safe and healthy urban ecosystem study based on land use /cover change .Key W ords:ecol ogical s pace;evoluti on;urban expansi on;land use;Nanjing City长江三角洲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城市向外扩张及郊区城市化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城市郊区大量耕地、水面和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内部和乡村地区,部分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为林地、城市绿地[1~3],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 )客观上表现出生产、生活性用地与生态性用地间的双向流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