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

[发言提纲]

去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提升成为中国政府以及成人社会关注的问题。最近一段时期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及其均衡协调发展,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世界范围看,道德相对主义思潮以及学校“去道德化”的倾向开始呈现回归品格教育的转向。而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变化的快速,以及传媒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受到的外部影响前所未有的丰富而杂乱。

重新认识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方式,直面成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价值沟”,是道德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学校教育在教养人的品格方面仍具有其他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急速变化时期主要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摆脱封闭于学校之内的、以比较简单而主要是单向度的教导为主的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形态。

就学校工作而言,当前我们特别需要从教育生态的完整性上突破原有狭隘的对学校德育的理解,把学校教师群体及其合力看作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道德教育资源。

因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今天的教师怎样才可能对学生构成道德方面的影响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一、教师专业化中的道德纬度

在提倡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中的道德向度。

对于教师职业的道德教育责任和效能的认识与信念,以及将其转化为明确的工作意识(意识是对某事物的觉知、关注和意向)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应当在专业化建设中凸显出来。

我们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学科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来对教师专业化中的道德向度作一阐述。

(一)从学科教学活动看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学校德育不能满足于专设德育课以及专门的德育活动。因为道德学习与道德

教育弥漫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学科课程的知识学习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学生在学校里进行有系统的知识学习,随着知识学习的过程,孩子的脑神经活动导致认知和情感发生不断的变化,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恰恰是他们选择和接受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生理和心理基础,从而使其道德成长不是只靠直觉和生活经验而自发获得。

日本脑科学研究首席专家小泉英明基于脑科学的研究将学习和教育重新定义为:学习是人受来自环境(除自己以外所有一切)的外部刺激而构筑中枢神经通道的过程。教育是控制、补充外部刺激的过程,也即对环境的取舍。 学校教师对各门学科知识的传递,无论是教学资源本身还是教学过程都自然内在地含有价值观倾向。(见图表1)

图表1:各门学科中的道德资源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是历来主张教学资源对学生的伦理教化和熏陶感染的。中国的优秀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希望更多的教师把这个

学 科

素材形式

蕴含的 道德价值

教与学的

特征 科目

学科内容

学科方法

人 文 学 科

伦 理

正 义 关 爱 审 美 语文

字词句章、人类文化、人

榜样示范、阅读、审美、

伦理、正义、同情、

生命叙事、讨论、交流、分

享、案例

分析、角

色扮演

历史

典籍、人物、事件、价值观

批判性、独立思考、叙事、历史感、辩证思维 正义、善恶、宽容、理解

外语 语言、文字、文化风俗

情景、交流、对话、语感

尊重、倾听、国际

自 然 学 科

理 性 秩 序 和 谐 有机性 复杂性

数学

公理、公式、原理、计算、

数学家、发现

推理、演绎、归纳、计算

严谨、理性、坚韧、审美

物理 定律、公式、计算、物理学家、发明

实验、观察、计算、

设计

严谨、专注、理性、坚韧、求实

自然

物种多样性、环保组织、志愿者、发现

观察、分析、描述、感受

多样性、和谐、敬畏、感恩、审美 综 合 实 践 课 程

探 索 情 境 研究性学习 现象、原理、方法、研究报告

探索、实验、动手操作、分析、论证、独立思考、

严谨、独立性、合作、超越 参与、表

达、交流、 分享、案例分析

伦理性 参 与 体 验

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伦理义务、服务、技能、体验社会

参与、体验、责任承担

热情投入、责任、义务感、感受他人

传统发扬光大下去

因而,如何利用、挖掘这些资源,自然而艺术地设计并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理应成为校本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工作。

这里还进一步涉及到两个思考点:

1、教师如何利用规则、纪律、奖惩、合作学习使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本身体现秩序、尊敬、公正、友谊、勤奋、诚信、意志力、羞愧等与道德相关的情感、行为出现,也即是说如何把教学活动的过程变为同时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关于“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这样一个经典的教育命题,需要教师在新的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条件下被重新再意识,并寻找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

2、教师如何抓住本学科的核心和主干知识,通过“结构化”的处理(由于认知科学引发的对学习和教学的革命性变革,只有结构化的处理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找到到认知路标和不断再学习的热望)以及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样的传递方式用不同方式学习,以便使具有不同智能性向和学习能力的所有学生都可能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兴趣、顺遂、甚至兴奋的情感,从而以此获得个人道德成长以及今后融入社会生存和职业生活的自尊、自足、自爱的心理基础?

为此,教师需要形成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人格之间内在的平衡性、融合性和作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才能对学生的道德产生和谐的、丰满的、持久的影响。

(二)从师生关系看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在中小学的校园和教室里,教师是唯一的成年人。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在时间长度上、在直接交往频度上、在无可选择性(无法回避)上、在权威性和学生易感性(敏感性)上,都是在家庭和其他教育机构中无法相比的。

现代学校,由于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使得师生关系的道德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影响空间其实是更加扩展了,只是需要重新认识这种内容和方式。

(见图表2)

图表2:教师角色呈现的道德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