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

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 关疾病 等多种 因素 的探讨 。V 提 出可能发 生脑 瘫 的 @a 低下、 语言障碍 、 癫等并发障碍¨ 。 4 项 危 险因素几乎 包括 了所 有 围产期 和新 生儿 期 的异 3 11 脑 瘫的 诊断标 准 ① l 岁 以内 出现 中枢 性运 动 常 因素。从时 间上 , . 周 脑瘫 可 疑 病 因 常划 分为 产前 、 时 产 包 有 障碍 的症状 ; ②肌张力 异常 ; 静止 或运动 时姿 势异 常 。 和产后 三个 阶段 。① 产 前 因 素 : 括 父母 近 亲结 婚 、 ③ 同时具备① 和②或③ , 除外进行 J 生疾病 所致 的 中枢性 运 智力低下 家族史 、 胎儿宫 内发育迟 缓 、 亲孕 期用药 史 、 母
4 J 脑性 瘫痪 , 称 脑 瘫 , 指 患 儿 自出生 前 后 1 此 有学者认 为 , ,L 简 是 应把 脑瘫病 因学 的研 究转入 胚胎 发育 生 个月 内, 因各种 原 因所 致 的非进 行 性 脑损 伤 , 要表 现 物学领域 , 主 重视对孕期孕母相关 的环境、 遗传因素及相
广西
钦州
550 ) 340
7岁小儿 中 , 脑瘫 患病率为 12 0 27 o 。 .% ~ .% 小儿脑瘫是 由脑损 伤所 致 的运 动 发育 落 后及 姿 势 在 1~ 异常 的一 种临 床综合 征 。常伴 有智 力 低 下 、 痫 、 言 3 小 儿脑瘫 的病 因学研 究 癫 语 障碍 、 行为异 常和视 听觉 障碍等 并 发症 , 儿 童残 疾 的 是
・
13 ・ 36
如”∞z 厂Ci& l n l a a d脚 eH 0 n Ⅻ抛z d i &r Me w%f N .7 s 2 1 . 9, o 1 印.0 0
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 冯梅等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30例重症脑瘫 患者,发现干细胞治疗后脑瘫患者的脑性 瘫痪综合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各功能 区评分值包括认知、运动、言语、 自理等 均相应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吴景文等对97例脑瘫患儿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 胞移植,同时辅助神经营养药物和康复训练治 疗,其间为 25d;随访 6~12 个月,平均 9. 5 月, 脑瘫治疗粗大运动评价(GMFM-88)系统对细 胞移植术前、 术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 比较, 结果发现,在一个干细胞移植治疗疗 程结束后,患儿自身对比的仰卧、俯卧、坐位、 爬与跪、站立,以及行走与跑跳等粗大运动能 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随访发现,患儿出院 6 个月后的各项运动指标也较出院时有明显改 善。
• 但全身性肌松剂在降低全身肌肉张力的同 时已会降低患儿的肌力, 影响其正常康复 训练; 而且时效性短,费用高,可重复性 受患儿耐药性影响大。WrightPA 等曾采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治疗脑瘫患儿,发现 该方法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及运动范围, 但 曾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治疗脑瘫对脑 瘫患儿整体恢复帮助不大。
• 生产过程
– 缺氧 – 脑部出血
• 生产后
– – – – 感染,例如脑膜炎 脑血管出现问题 意外导致脑部受伤 严重黄疸
②病理改变
• 脑瘫病理改变主要为脑干神经核、 皮质、 灰 质团块的神经细胞结构改变及白质中的神经纤 维变化及髓鞘分离等, 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 细胞变性、 坏死、 纤维化, 从而导致大脑的 传导功能失常。在显微镜下可见皮层各层次的 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 变性胶质细 胞增生。同时, 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MRI ) 等现代检查手段, 可以 观察到大脑皮层不同程度萎缩、 脑回变窄、 脑沟增宽、 脑室扩大等。
儿童脑瘫现代综合康复研究进展

儿童脑瘫现代综合康复研究进展小儿脑瘫目前尚没有根治的办法,作为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病之一,小儿脑瘫对于我国儿童以及家庭的伤害极大,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目前对儿童脑瘫的各种治疗手段,都只能减轻其残疾程度,寻求更高的康复手段至关重要。
由于脑瘫是脑组织损伤的后遗症,因此脑瘫康复不仅是简单的肢体恢复,对于患儿的心理以及后续的发展都要加以重视。
本文对近年来针对脑瘫儿童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加以简单叙述,目的是促进脑瘫的儿童的康复研究,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我国的脑瘫儿童患者逐年增多。
小儿脑瘫的原因较多,世界上对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还是个难题,目前对于小儿脑瘫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要进行终身康复治疗和护理,临床上针对小儿脑瘫应用最广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康复训练。
国内目前针对脑瘫儿童的综合康复治疗主要是药物和针灸治疗,相比于国外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ADL训练方式等发展较为落后,而社区康复等在我国未得到普及,因此绝大多数脑瘫儿童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康复治疗,这对患儿的家庭以及社会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此探索适合在我国开展的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对于提升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笔者身为综合型医院医师,特收集分析近年来针对脑瘫儿童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结合目前医院实际情况,综述如下。
国内脑瘫康复现状与效果我国脑瘫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每年发生先天残疾儿童高达90~110万。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病,小儿脑瘫患者不仅不能进行个人生活自理,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因此我国对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较为重视。
80年代末期我国在较发达地区建立了一些脑瘫儿童康复专门机构,但是由于其所需经费较多,许多脑瘫儿童没有机会得到及时的康复训练。
我国对于小儿脑瘫的研究较为分散,主要有以机构为主的机构康复、以及家庭恢复、社区恢复等方式。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分析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分析目的总结小儿脑瘫有效的诊治方法。
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患者为重点研究对象,回顾其基线临床资料、诊治过程,将其中采取常规治疗的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另外采取综合康复治疗的63例患儿编入研究组,总结患儿应用不同诊断检查方法的结果及特征,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具体康复情况。
结果头颅CT检查可见脑室呈扩大趋势,脑白质显著减少,可见脑发育畸形、脑萎缩等表现;脑部B超检查显示特别明显;脑电图检查中,合并癫痫症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在40%~90%之间,其脑电地形图异常率超过80%;MRI检查特征明显可见患儿脑内病变范围、解剖部位,还可探查到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组(90.5%)的康复治疗有效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75.4%),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结论对于小儿脑瘫,在诊断方面需以头颅CT和脑部B超检查为基础,结合多种辅助检查方法,以鉴别合并症和具体脑组织关系,同时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多项体征和症状,扭转疾病预后。
标签:小儿脑瘫;诊断;治疗小儿脑瘫指因脑损伤而引起的一类运动能力发育滞后、姿势异常综合征,患儿常常伴有语言、视听觉障碍以及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症状,是造成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1]。
本文将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和观察对象,以总结小儿脑瘫有效的诊治方法。
现将主要研究过程及结论作如下陈述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随机对照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瘫的临床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伴癫痫、语言障碍以及智力低下症状。
将患儿中采取常规治疗的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另外采取综合康复治疗的63例患儿编入研究组。
研究组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82±2.07)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11±1.98)岁。
小儿脑瘫诊治新进展

小儿脑瘫诊治新进展篇一:脑瘫新进展脑瘫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脑性瘫痪(cerebralpaly,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郎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
目前儿童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
脑瘫最早由荚国矫形外科医师Little于1862年报道,按临床表现分为:①痉挛型(patic),以锥体系受累为主;②不随意运动型(dykinetie),以锥体外系受累为主,可表现为肌张力不全(dytonic)、舞蹈样动作(ehoreie)、手足徐动(athetoid)、震颤(tremor)等;③共济失调型(ata某ie),以小脑受累为主;④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常常足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⑤混合型(mi某ed)。
按受累肢体分为:①单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②双瘫(diplegia),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③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④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⑤四肢瘫(quadri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近年来,脑瘫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的热门话题,关于脑瘫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后。
将脑瘫研究中的新观点总结如下。
一、脑瘫的发病率图外文献中脑瘫的发病率为1.5%o一4.0%o"’,我国为1.8‰一6.o‰,2022年提出,随着围生产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和救治技术的提高,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脑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22年研究丹麦脑瘫登记中心(DanihCerebralPalyRegitry,DCPR)1986年至1998年的肪瘫患儿,结果显示脑瘫发病率为2.1‰;该研究还发现早产儿脑瘫发病字明显降低,足月儿脑瘫发病率稍有升高,并发现单瘫脑瘫在足月儿和早产儿中发病卒均显著升高,双瘫脑瘫在早产儿中发病率显著降低,而其它类型脑瘫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和新兴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言语疗法和物理治疗,其中物理疗法包括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牵引和按摩;药物治疗包括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言语疗法包括言语训练和声带手术;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理疗和康复训练。
新兴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反馈治疗、功能电刺激治疗、脑机接口技术和脑瘫康复机器人。
这些新技术为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前言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肉协调和运动控制的障碍。
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因此,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效果不稳定、副作用较大等[1]。
因此,研究和应用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对于改善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1.1物理疗法(一)矫形器和辅助器具:矫形器和辅助器具是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常用的物理疗法。
矫形器是一种通过外力作用来矫正畸形或改善姿势的装置,常用于纠正小儿脑瘫患者的肌肉紧张、关节畸形等问题。
辅助器具则是指帮助小儿脑瘫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工具,如助行器、轮椅等。
这些矫形器和辅助器具可以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改善肌肉功能,增强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二)牵引和按摩:牵引和按摩是另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
牵引是通过外力作用来拉伸肌肉和关节,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改善肌肉紧张。
牵引可以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改善肌肉僵硬、关节畸形等问题。
按摩则是通过手法的施加来刺激肌肉和神经,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按摩可以帮助小儿脑瘫患者缓解肌肉疼痛、解决肌肉张力等问题。
小儿脑瘫的中医诊疗进展

小儿脑瘫的中医诊疗进展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
我国1-7岁小儿脑瘫患病率约为1.2%-2.7%[2]。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低体重儿成活率逐步增加。
脑瘫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因此探索小儿脑瘫治疗方法,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是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
近年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独特疗效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各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
目的是为小儿脑瘫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中医对小儿脑瘫总认识在中医文献中小儿脑瘫并没有专有病名。
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主要表现为运动和发育落后。
2 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因认识《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诸髓者,皆属于脑。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髓未充而智不明。
首先脑髓是由先天精气所生,正如《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后脑髓生”。
如果先天精血亏损,可导致智力异常,表情呆滞,四肢绵软等。
其次脑髓可由后天肾脏精化髓而上充于脑。
如果肾血亏虚,可出现反映迟钝,行动迟缓。
中医认为肾主骨,所以还可以出现骨骼发育不良等。
再次脑髓可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脾虚失养,脾主肌肉四肢。
可出现四肢痿弱、无力,肌肉松弛等。
脾虚不能抑制肝火,导致肝气相对亢盛。
引起手足抽动、颈强自强等。
3 中医对小儿脑瘫治疗3.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有头针、体针、穴位注射和电针等。
头针具有醒目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王民保等[3]取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等头部穴位治疗小儿脑瘫128例,结果有效率达96.08%。
袁青等[4]采用随机对照三针法进行头针留针一小时和三十分钟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比较观察,发现延长留针时间可以达到足够刺激量,使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刘震寰[5]等以头针为主治疗小儿脑瘫210例,结果有效率达73.0%。
体针具有调和阴阳和改善机体功能。
于海波等[6]上下肢穴位针刺治疗小儿脑瘫64例,结果小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所提高。
小儿脑瘫的诊治进展

小儿脑瘫的诊治进展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到生后28天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国内外治疗脑瘫方法以康复训练为主,配合中医综合疗法,高压氧及手术治疗现在更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价值。
1诊断进展1.1病因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1.2临床表现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
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
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
婴儿很少活动。
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
进食差:吸和吞咽差。
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
闭嘴困难。
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1.2.1早期症状(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
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进展

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进展
脑瘫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
脑瘫的康复研究至关重要,旨在提供有效的康复措施,减轻患儿的运动障碍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进展的内容。
首先,传统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
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患儿的康复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改善患儿的动作功能和平衡能力,并提高患儿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其次,在康复器械的研发方面,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神经机械学原理,开发出一些适用于脑瘫儿童康复的智能康复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与传统康复方法相比,机器人康复具有对患儿的力量和姿势进行准确控制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患儿的康复需求。
此外,在药物治疗方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新的药物可能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神经保护药物和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帮助患儿恢复运动功能。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抗惊厥药物可以减轻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脑瘫儿童康复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康复机器人、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的康复方法为脑瘫儿童提供了更有效的康复方式。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优化康复治疗方案,为脑瘫儿童的康复带来更好的效果。
小儿脑瘫技术开展情况汇报

小儿脑瘫技术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在小儿脑瘫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在我国,小儿脑瘫患者数量庞大,因此对小儿脑瘫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对于了解我国小儿脑瘫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在小儿脑瘫治疗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已经形成了多种治疗方案,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针对不同的病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小儿脑瘫康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这些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设备和专业的康复医护人员,为患儿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儿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儿脑瘫治疗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手段,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采用干细胞治疗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为小儿脑瘫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他们的康复之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在未来,我国小儿脑瘫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朝着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儿的病因,为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患儿康复训练过程的智能化监测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我国小儿脑瘫技术的开展情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涌现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小儿脑瘫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小儿脑瘫治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患儿的康复之路贡献更多的力量。
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

感染性心内膜炎。周志轩等 的研 究中 , 1 例 患儿用药 1 个月
后, 并发肺 曲霉菌 和卡 氏肺囊虫感染 。
由于治疗后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出现人抗嵌合 体抗体 , 从
而引起血清病样表现 , 可考虑予激素进行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 疮 的治疗 中 , R T X是继 T N F拮 抗剂 之后 又
8 S ik f a k i s P P, Bo l e t i s J N, L i o n a k i S, e t a 1 . Re mi s s i o n o f P r o l fe i r a t i v e L u p u s
Ne p h r i t i s F o U o wi n g B Ce l l De p l e t i o n T h e r a p y I s Pr ec e d e d b y Do wn — Re g -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T Ce l l Co s t i mu l a t o r y Mo l e c u l e C D4 0 L i g a n d: An Op e n — L a — b e l T ia r 1 . ART HRI r I S & RHE UMATI S M. 2 o o 5。 5 2: 5 0 1 - 5 1 3 . 9 Va ll e r s k o g T, Gu n n a r s s o n I , Wi d h e M, e t 1. a T ea r t me n t wi t h r i t u x i ma b a f - f e c t s b o t h t h e c e l l u l a r a n d t h e h u mo r a l a l l l l o f t h e i mmu n e s y s t e m i n p a - t i e n t s wi t h S L E. Cl i n i c l a I mmu n o l o y, g 2 0 0 7, 1 2 2: 6 2- 7 4. 1 0 P e r ot r t a S. L o e a t e l l i F, Ma n n a AL, e t 1. a An t i . CD2 0 mo n o c l o n a 1 a n t i b o d y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

如此有效 ,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 ( 6 0— 个月 ) ,尤其是在
新生儿期 ,尚未发育成熟 ,还处于迅速生长发育 阶段 。脑损伤 也处 于初级阶段 ,异 常姿势和运 动还未固定化 ,所以 ,这一时 期的可塑性大 ,代偿能力强。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及时治
疗 ,可得到最佳 治疗效果” 。
2 脑瘫 的评定及其发展
前川喜平教授将诊断脑瘫的三大原则 ,恰当地 比做一个 等边三
角形 ,每一个原则犹如三角形 的一条边。缺少一条边都 不能成 为三角形 。因此诊断脑瘫时。必须按照三大原则有重点、有步
脑瘫的康复评定是指 导和评价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效果最重
要的 内容之一。可客 观地评定功能 障碍 的性 质、部 位、范围、 严重程度 、预测 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根据评定可为脑瘫的
维普资讯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 0 年 1 07 月第 1 5卷第 1期
・
・
7 ・ 9
医学新 进 展 ・
小 儿 脑 瘫 的诊 治 新 进展
王金钰
【 关键词】 小儿脑瘫 ;早期诊 断;康 复治疗
【 中图分类号】R7 【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91 (07 1 07 — 4 08 57 20 )0 — 09 0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

定中 , 如通过 电脑软件再现步态或肢 体运 动, 并分析运 动学 和动力 学参 数 ; 表 面肌 电图动态显示 各肌群 在运 动 中的状态 及 协调性 ; 摄像技术记 录并分析婴儿 自发运
产 前因素 : 包括 宫 内感染 、 宫 内发 育 迟缓 、 妊娠期 外 伤、 多胎 妊娠 等 。据 流行 病学调查 显 , 7 0 % 一8 0 % 的脑瘫 与产前 因 素有关 , 其高危 因素有母 亲 甲状腺功能异
等; ②对运动能力评定常采用粗大运 动功
能评定 量表 ( G MF M) , 用 于评定 C P儿 童 粗大 运 动 功 能, 适用 于 6个 月 一6岁儿 童; ③儿童残疾评定表 ( P E D I ) , 用 于评定 C P儿童在年龄相关的独立能力 方面 的功
能 受 限或 残 疾 情 况 , 适 用 于 6个 月 ~7 . 5
目前 尚没 有治 疗 C P的特 效 中药 和 西药, 所以 C P患儿 一 旦确 诊 , 多采 用综 合 治疗 的方法 。其 治疗 方法归 纳起 来 主 要要有 下列 几类 。 康 复治疗 : 物理治疗 ) 主要通过制 定治疗 性训 练 (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x e r c i s e ) 方案 来实施 , 常用 的技术包 括软 组织 牵拉 、 抗 异 常模 式 的体 位性 治 疗 、 调 整 肌 张力 技 术、 功能性运 动强化训 练 、 肌力 和耐 力训 练、 平衡 和协调 控制 、 物理 因子 辅助 治疗 等 。 目前在 功能训 练方 面常用 方法 有 以 下几种 : ①根据 运动 的特异性 训 练 : 功能 性治疗应采用任务导 向性训练 ( t a s k一 0 一 r i e n t e d p a i n i n g ) 。研究 证 明 : 运动 训 练具 有较强 的特异性 , 大脑 的功能重组是依赖 于具体实 际技能 的反复 操作 , 因此 , 功能
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Bobath疗法临床实践

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Bobath疗法临床实践Bobath疗法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创立的,她通过对正常婴儿和幼儿的运动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很多有关神经发育的关键因素。
Bobath疗法认为,神经发育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刺激和引导,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恢复。
该疗法强调早期干预、家庭参与和个体化治疗,旨在帮助小儿脑瘫患者达到最佳的功能水平。
在Bobath疗法中,治疗师会评估患者的神经发育水平,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师会运用各种技巧,如触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视觉刺激等,来激活患者的神经系统。
治疗师还会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刺激,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下面是一个实际的案例,展示了Bobath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成效:患者小明,男,3岁,诊断为脑瘫。
小明的症状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张力低下、协调能力差。
在开始接受Bobath疗法之前,小明无法独立坐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完全依赖家长。
1. 触觉刺激:治疗师通过按摩、摩擦等手法,刺激小明的皮肤感受器,增强他的触觉敏感度。
2. 本体感觉刺激:治疗师运用各种道具,如球、棒等,让小明触摸和操作,以提高他的本体感觉。
3. 视觉刺激:治疗师通过变化环境布局、颜色、形状等,吸引小明的注意力,提高他的视觉敏感度。
4. 功能性训练:治疗师指导家长在家中为小明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刺激,如帮助他站立、行走、坐立等。
经过3个月的Bobath疗法治疗,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他可以独立坐立、短暂行走,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也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小明的康复过程。
Bobath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参与和个体化治疗,许多小儿脑瘫患者在Bobath疗法的帮助下,实现了最佳的功能水平。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治疗师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灵活调整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近况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近况标签:小儿脑瘫;针灸治疗;综述小儿脑瘫全称为小儿脑性瘫痪。
是未满一个月的新生儿遭受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是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全身姿势异常[1]。
小儿脑瘫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也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受到临床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在小儿脑瘫的治疗领域,针灸是公认的疗效较好的一种方法,笔者收集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按传统针灸、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小针刀、针灸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几个角度,将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治疗研究进展呈现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传统针灸分针刺和灸两部分。
单纯使用灸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成果在此次文献搜索中并未发现,所以本节主要考察针刺方法。
在针刺方面,各家取穴和针法各有千秋,均有疗效。
姚献花[2]以穴位针刺对65例脑瘫患者进行治疗,最终痊愈34例,总有效率达到95%。
唐疆等[3]取益脑十六穴对小儿脑瘫患者30例进行治疗,最终治愈5例,有效23例(43.33%),证明了取穴益脑十六穴进行针灸对小儿脑瘫有效果。
鲍超[4]将8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用补肾健脑针法,第二组用传统针法,第三组采取药物治疗以便对照。
结果前两组的总有效率达94.8%,第三组有效率仅48%。
徐凯[5]将50例小儿脑瘫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胞二磷胆碱每日肌肉注射一次。
一个月之后对比发现治疗组的效果高于对照组。
2 电针疗法电针是在科技时代对针灸的一种新发展。
具体是使用连接电针仪的毫针选取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患者的的病情和耐受程度采取不同的脉冲电流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大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6]张波等[7]将情况相近的45例脑瘫患儿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电针治疗),对照组(传统针灸)。
实验组每次使用电针仪器20分钟左右,频率从低到高。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小儿脑瘫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由胎儿期、新生儿期或者早期脑损伤所致,临床症状包括肌肉僵硬,智力发育迟缓等。
小儿脑瘫需要长期治疗,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小儿脑瘫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对小儿脑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小儿脑瘫治疗方法小儿脑瘫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语言治疗、手术治疗等。
具体而言,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小儿脑瘫的伴随症状,如抗淤血、抗痉挛、抗抑郁等药物的使用,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的使用,如脑磷脂、脑蛋白等。
2、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小儿脑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包括肌肉按摩、电疗、理疗、热疗、冰疗、平衡训练等。
物理疗法可以通过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神经传导,促进肌肉恢复,达到疗效。
3、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针对小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的治疗手段,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对脑瘫患儿只能进行特定手术,如肌肉松弛术、神经肌肉接口重建术、脑电图刺激等。
二、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1、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项将干细胞移植到身体受损部位,促进再生的技术。
对于小儿脑瘫患者而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达到治疗的效果。
研究显示,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远程技术康复远程康复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例如发送视频、社交网络等,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对于小儿脑瘫患者而言,远程康复可提高患者互动性,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并且可以节省家长在医院等待的时间。
3、脑电图刺激脑电图刺激技术是利用脑电图设备对患儿进行刺激,在脑神经传递中达到提高儿童大脑活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目的,应用于小儿脑瘫治疗中。
研究表明,脑电图刺激技术能够促进脑神经元再生,减轻小儿脑瘫的症状,提高患儿的运动控制和认知能力。
4、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康复是利用机器人辅助康复,提高康复效果的技术。
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现状与进展

神经干细胞是 具有 自我 更新 和多 向分化 潜 能 的一类 细 胞, 在适 当条件下 可分化 为神经元细胞 、 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 胶质细胞 。研究发现 , 在 发育期 胚胎和成 年哺乳 动物 的中枢 神经系统 ( C N S ) 都存在 自我更新 和多 向分 化 的 N S C s或神经 前体细胞 J 。1 9 9 2年 R e y n o l d s 等首次 用 N e u r o s p h e r e法成功 地从成年小 鼠纹状体分离出 N S C s , 这种细胞 不但具有 自我更 新、 增殖 能力 , 还可分化为神 经系统 大部分类 型细胞 , 对 损伤
应用于 临床前必须经过 体外诱导 分化 , 尽 量得到 比较 纯的前 体细胞或特定类型 的成 熟细胞 。但 移植入 脑 内后 , 在其 特定 的微环境下是否仍存在致瘤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此 外, 胚 胎干细胞所 涉及的伦理 道德和法律 问题也 限制 了其在
临床上的应用 。 3 . 2 成体神经 干细胞 ( A d u l t N e u r a l S t e m C e l l s 。 AN S C s )
( 安徽 医科 大学第二 附属 医院康复 医学科 , 安徽 合肥 关键词 : 脑瘫 ; 神经干细胞 ; 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 (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 是 以慢 性 、 非进 行性 运动 功能障碍 为特征的一组 症候群 , 患儿常伴有 不 同程度 的认知 障碍。我国的4 qL 脑性瘫痪 定义为 : 以妊娠 到新 生儿之 间的 充质 干 细 胞 ( B o n e Ma r r o w — d e i r v e d M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 B M— MS C s ) 移植治疗 中 , 王晓 东等 发 现患 儿 的粗大 运 动随 2 3 0 6 0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诊治新进展黄健光(广西钦州市灵山人民医院儿科 广西 钦州 535400) 【关键词】 脑瘫 小儿 诊断 治疗 小儿脑瘫是由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瘫的康复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运动、语言和智力等功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质量和能力,使其走入社会。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诊断治疗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小儿脑瘫的定义和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等并发障碍[1]。
1.1 脑瘫的诊断标准 ①1周岁以内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②肌张力异常;③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
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
1.2 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 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后6~9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哺乳吞咽困难,易吐,体质量增加缓慢;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③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斜视等[2]。
1.3 辅助检查 ①头颅CT可见脑白质减少,脑室扩大,脑萎缩及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甚至大脑的皮质、皮质下、基底节、中脑和小脑亦可见异常[3];②脑超声波检查,脑瘫患儿的脑部B超显示越明显,病情越严重[4]。
③脑电图检查,脑瘫合并癫时,脑电图异常率为40%~ 90%,而脑电地形图的异常率为82.7%。
这说明脑地形图对脑瘫的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指标[5]。
⑤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6]。
上述5项检查各有侧重,为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2 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调查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脑瘫患病率为1.8‰~ 4.9‰。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脑瘫患儿存在地区差别。
我国在1997~1999年曾对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2‰~2.7‰[7]。
3 小儿脑瘫的病因学研究脑瘫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往发展中国家认为脑瘫发病原因主要以产时和产后病因多见,特别是高危因素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仅有少数病例与此有关。
近20年来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虽有极大提高,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脑瘫发病率却无明显改变。
这提示孕期危险因素作用于发育中的胎儿,使得胎儿在出生后出现脑瘫的表现。
因此有学者认为,应把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转入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视对孕期孕母相关的环境、遗传因素及相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探讨。
Vojta提出可能发生脑瘫的43项危险因素几乎包括了所有围产期和新生儿期的异常因素。
从时间上,脑瘫可疑病因常划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
①产前因素:包括父母近亲结婚、有智力低下家族史、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母亲孕期用药史、射线暴露史、孕期感染、多胎妊娠、先兆子痫等;②产时因素:异常分娩、胎儿窘迫、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过期妊娠、低出生体质量、4000g以上巨大胎儿等;③产后因素:新生儿期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意外受伤、吸吮无力、喂养困难等[8,9]。
4 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药和西药[10,11],所以脑瘫患儿一旦确诊,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12]。
如功能训练、中医针刺法与按摩法等。
4.1 功能训练 目前在功能训练方面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4.1.1 根据运动的特异性训练 功能性治疗应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
研究证明:运动训练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例如:举重训练未必能提高投掷的成绩,速跑并不能改善耐力,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耐力但不能提高爆发力;同样,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的开链性运动训练效果不能等价转移到闭链运动上;肌肉向心收缩的训练效果也不能等价转移到离心收缩上。
而大脑的功能重组是依赖于具体实际技能的反复操作,因此,功能性训练要以生活中具体的运动方式进行。
例如:从坐到站属于下肢的闭链运动,治疗时应直接训练此技能,或采用具有相同力学特征的其他运动形。
训练的核心是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方法、要点教会家长,使之掌握正确的坐姿训练方式。
一步一步地训练,使患儿记住和掌握这些脑-神经-肌肉运动所反映的动作,使坐位正常·6331·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Vol.9,No.17 Sep.2010化[13]。
4.1.2 遵循运动技能的特点进行训练 人在学习新技能时需要经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认识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学习。
第二阶段为过渡期,学习者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大脑经过整合、记忆形成一套高效的支配“程序”。
第三阶段称自发期,此时,该“程序”可随时自动支配技能,无须过多的意识支配,注意力可以转移到周围的环境。
4.1.3 从多系统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运动功能与多系统有关,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软组织柔韧性、骨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心肺功能等等,都可以影响运动能力。
当运动功能障碍时,应全面分析,从多系统入手,有针对性地纠正各种影响因素,使动作达到或接近正常的力学对线,因为具有正确生物力学对线的动作才是高效而低耗能的[14]。
4.1.4 针对异常表现进行个体化训练 治疗越具针对性,效果就越显著。
训练项目应针对孩子特点具有趣味性,充分发挥内在动力,施以放松疗法,避免加重症状的任何刺激手法,如频繁的体位变换、强制性对抗运动、强力叩拍等。
在此前提下,让患儿学会姿势控制,减少不随意运动的影响,提高随意运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等等[15,16]。
4.1.5 以难易恰当的主动运动为主 在没有出现主动运动时,可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各种易化技术诱发主动运动。
一旦出现主动运动就应以主动运动训练为主,且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以患儿需努力方可完成为准,并且及时调整,控制好成功与失败间的平衡,引导技能不断提高。
4.1.6 反复强化训练 大脑可塑性研究证明:脑的功能重组依赖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反复强化,即所谓“使用”依赖皮层功能重组。
4.1.7 肌张力调整的同时注意必要的肌力训练和体能训练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仅会出现肌张力异常,也会伴有肌力下降。
因此在治疗异常张力同时应进行必要的肌力训练,这种肌力训练不等同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肌肉力量训练,而更应注重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进行功能化的肌力训练。
4.1.8 指导家长参与 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教育指导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家长的积极配合不仅有助于为患儿营造科学而健康的环境,还有助于增加训练量,提高疗效。
4.1.9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将治疗内容设计为作业活动,患儿通过对这些有目的性作业活动的完成,达到治疗目的。
其治疗原理与物理治疗基本相同。
其内容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工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改造等等。
可以提高脑瘫儿童治疗的趣味性,使患儿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有助于改善运动的流畅性和协调性[17]。
4.1.10 支具或矫形器的应用 在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中常配合使用支具或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4.1.11 语言治疗 语言治疗由医师和语言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语言治疗时患儿应采取抗痉挛体位,全身放松。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首先从名词开始,一般选择生活中的常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先易后难、先窄后宽、循序渐进。
激发患儿学习言语的乐趣,巩固训练效果。
诱导发音,从单音到叠音出现词汇命名,最终形成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
4.2 按摩针刺治疗4.2.1 单纯按摩疗法 马若飞教授根据脑瘫的不同临床类型采用不同方法:痉挛型脑瘫的按摩常规包括针对下肢髋关节、腘窝角、足背屈角达不到功能位,内收肌张力过高,上肢屈曲、腕下垂、拇指内收的按摩手法;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按摩常规包括背部六法、竖头手法、四肢手法、面部手法。
4.2.2 按摩与其他传统康复方法结合 梁柱[18]采用针刺法与按摩法结合门诊治疗脑瘫患儿33例,其中针刺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肩#、肩贞、曲池、尺泽、外关、内关、合谷,下肢穴:风市、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委中、承山、悬钟、解溪、太冲;配穴:语言障碍加舌三针;颈软无力加颈三针;腰无力加腰三针;听觉障碍加耳三针;智力发育迟缓加智三针。
按摩为脊法与按摩法。
针刺与按摩交替进行,每日1次,3~6个月后总有效率78. 8%。
4.2.3 按摩与现代康复方法结合 李林等[19]采用按摩及高压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50例,按摩法与单一按摩法相同;按摩后用AUTO-3型经络导平治疗仪,超高电压3000V或3500V,频率2.5Hz,单向脉冲方波电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穴;常用穴位有百会、率谷、天柱、风池、完骨、哑门、大椎等,上肢穴位有肩#、臂臑、臑会、肢麻、掌间、合谷,下肢穴为环跳、伏兔、委中、承山、足临泣等,阴极穴位为主电极,阳极穴位为副电极,每日1次,每次20~30min,总有效率为85. 72%;选穴时应注意按中医理论进行,否则疗效不佳。
他还报道了中西结合(按摩与神经发育疗法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痪47例,对照组为神经发育疗法43例,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发育均有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4.2.4 头针结合推拿治疗 林馨[20]采用针刺配合推拿疗法结合Bobath和引导式教育方法治疗54例脑瘫,头针选运动区、平衡区、舞蹈区、震颤区、额五针、四神聪、颞三针、语言区、晕听区等,并根据病情选取大椎、悬钟、足三里等穴;用26号针快速进针,头针深达帽状腱·7331·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年9月 第9卷 第17期膜下,快速捻转使肢体发热或出汗,每天1次,推拿疗法采用汤氏法常用手法(揉、推、叩、拍、拿、摆、点按、拔伸、斜扳等),对三阳经走行循经点按,四肢采用拿捏手法,充分刺激各肌群,活动各关节,揉叩拍督脉、膀胱经走向全身术,每天2次,3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16.07%,有效率71.43%,无效12.5%,总有效率87.5%。
4.2.5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 孟娥[21]采用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早期治疗小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防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