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28
(一)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1、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又称亚临床 感染。
原因:
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 病毒在体内不能大量增殖;
与病毒种类和性质有关。
病毒携带者: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免疫力。 本身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排泄播 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9
2、显性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感染后均可发病,称为显性感染或 临床感染。
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
39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一年或数年后,发生致死性的疾 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麻
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
40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与人类肿瘤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一种是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 乳头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的人T细胞白血病;
2’-5’(A)
激活蛋白激酶
ATP
激活RNaseL 降解mRNA
抑制蛋白 质合成
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磷酸化 抑制蛋白质翻译
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
48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特点
1、有病毒血症的全身型病毒感染持续时间长, 病后免疫较为牢固;无病毒血症的病毒常引起短
暂的免疫,宿主可多次感染。
15
内基小体(Negri body):
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
(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 时,在细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 性包涵体。
16
Negri Body
17
4、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 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30
(二)急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acute viral infection): 也称病原消灭型感染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
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
31
(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
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 毒,是重要的传染源。如HIV、HBV。
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
重。
潜伏期很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出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最终死亡。 一般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后病程大约半年到一年。 患者最终死亡。
能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有属于慢病毒属的HIV、狂犬病病 毒及朊粒。
38
慢 发 病 毒 朊 粒 感 染 库 鲁 病
2、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病后免疫牢固,
持续时间长;
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后只产生短暂的
免疫力。
49
练习题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表现在
A 杀伤细胞内病毒 B 中和毒素 C 诱导干扰素产生 D 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的作用 E 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50
下列关于慢性感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43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是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 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44
1、种类和生物学特性
干扰素的种类:分为α、β和γ三型,IFN-α主
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人成纤维母细胞产 生,IFN-γ则由T细胞产生。
7
杀细胞效应机制: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阻断细胞的 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紊乱, 造成细胞病变死亡。
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
一段时间后,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
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8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一种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尚未获肯定的:HBV、HCV 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 瘤的发生关系,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
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以及人疱疹病毒-6与卡波济
肉瘤的发生关系等。
41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来自百度文库42
一、非特异性免疫
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包括:体温、干扰素、细胞因子、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等因素。其中干扰素
呈细胞、抑制效应细胞的功能等。
常见病毒有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 使整个免疫系统缺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5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反映病毒毒力的一 个重要因素;
病毒可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
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
答。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表24-2)
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HIV、人乳头瘤病 毒、HBV、EB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等。
22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可出现于宿主细胞表面,与抗 体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宿主细胞破坏,属于II型 超敏反应。
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在身体任何部位导 致损伤,属于III型超敏反应。
32
持续性病毒感染形成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弱,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体内 可长期存留;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可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
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太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将 其清除;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缺损性干扰颗粒,干扰 病毒增殖;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 细胞共存。
病毒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细胞 DNA的降解可通过凝胶电泳观察到凋亡特征
性的阶梯式条带。
18
细胞凋亡电泳图
19
细胞凋亡荧光染色
20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插入到细胞的 染色体中引起整合感染,可引起细胞某些遗
传性状的改变。
21
整合可导致细胞转化,转化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 胞间接触抑制,可无限制生长繁殖。与肿瘤形成密 切相关。
state infection)
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
解、死亡,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过程缓慢,
不阻碍细胞代谢,也不破坏溶酶体膜。可引发宿
主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常见于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9
(1)细胞融合:某些病毒的酶类或感染细胞
释放的溶酶体酶,能使感染细胞膜改变,导
致感染细胞与邻近的正常细胞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或合胞体。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
方式之一。
10
麻疹病毒感染子宫内膜癌细胞系JEC后形成的 多核巨细胞(200×)
11
(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复制的过程中,细胞
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12
3、包涵体形成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性传播、节
肢动物媒介等。
4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指病毒从 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
胎盘或产道传播。
通过胎盘传播的病毒:风疹病毒、HBV、CMV、HIV等;
通过产道感染的病毒:HIV、CMV、HSV-2等
5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过细胞的介导;
46
(4)IFN的诱生和活性的发挥都受细胞基因组的 调控;
(5)干扰素对整合病毒无作用;
(6)除抗病毒作用以外,干扰素还有细胞生长抑 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47
2、抗病毒活性
2’-5’(A)合成酶
干扰素
干扰素受体 抗病毒 蛋白激酶
dsRNA
ATP、dsRNA
33
1、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仍存在于一定的 组织细胞内,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以常规方
法亦检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但在一定条件下,
病毒可被激活而重新复制,急性发作并出现临床 症状。仅在急性发作期才检出病毒。
34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E HAV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52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 细胞死亡 B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C 包涵体形成
D 细胞转化
E 细胞增殖
53
病毒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的因素是
A 产生病毒血症 B 病毒型别单一 C 病毒抗原稳定 D 同种病毒反复发生感染 E 对异型有交叉免疫力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 杀细胞效应 2. 稳定状态感染 3. 包涵体形成
4. 细胞凋亡
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6
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 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此种情况称杀细 胞性感染。
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如腺病毒、脊 髓灰质炎病毒等。
α、β-IFN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 γIFN是重要的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强于抗病毒
作用。
45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1)广谱性,作用没有特异性,即干扰素对诱生 的病毒和其他的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一般在同种细胞的活
性最高,而异种细胞无活性或活性减低;
(3)间接性,即干扰素不能直接抗病毒而必须经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
教学要求
(一)掌握 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及传播方式,水平传 播和垂直传播的概念;病毒感染的类型;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诱生和抗病毒作用 机制。 (二)熟悉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持续的 时间。
2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3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指病 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或从动物到动物再到 人的传播方式。
23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在清除胞内病毒的同时,对靶细胞膜病毒抗原识别后 进行杀伤,属于IV型超敏反应。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FN-γ、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将导致
代谢紊乱,并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DIC等
严重病理过程。
24
4、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可主动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如破坏抗原提
35
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
36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血中 可持续检测出病毒,因而可经输血、注射而 传播。
临床症状轻微或无,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如HBV、HCV、HIV等
37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某些受病毒感
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
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可位于胞浆或胞核内,可以是嗜酸性或嗜碱性的。
13
包涵体的本质:
有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14
巨细胞病毒的包涵体
54
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病毒是
A HBV B HIV C HSV D CMV E 风疹病毒
55
可通过水平传播的病毒是
A HBV B HIV C HSV D 麻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56
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 的?
26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
免疫逃逸机制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病毒的免疫增 强作用 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 所有病毒皆为严格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体及药物 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机制的作用 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使得免疫应答滞后 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型别多,抗原多态性致使 免疫应答不利 HIV、EB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T或B细胞内寄生并导致宿主 细胞死亡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抑制MHC-I转录、表达 登革病毒以及其他黄病毒再次感染,因机体内预先存在或经 胎盘获得中和抗体能促进游离的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内,并大 量增殖,导致病毒血症及病毒-抗体复合物形成,继之大量 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因子释放,导致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A 机体内病毒并未完全清除 B 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 C 患者可表现轻微临床症状 D 可表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 E 潜伏期较长,可出现进行性疾病
51
关于包涵体,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是病毒检测指标 B 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 C 可位于胞质/细胞核内 D 嗜酸性/嗜碱性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28
(一)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1、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又称亚临床 感染。
原因:
病毒毒力弱或机体防御能力强; 病毒在体内不能大量增殖;
与病毒种类和性质有关。
病毒携带者: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免疫力。 本身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排泄播 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9
2、显性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感染后均可发病,称为显性感染或 临床感染。
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
39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一年或数年后,发生致死性的疾 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麻
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
40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与人类肿瘤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一种是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 乳头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的人T细胞白血病;
2’-5’(A)
激活蛋白激酶
ATP
激活RNaseL 降解mRNA
抑制蛋白 质合成
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磷酸化 抑制蛋白质翻译
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抑制病毒蛋白翻译的两种途径
48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特点
1、有病毒血症的全身型病毒感染持续时间长, 病后免疫较为牢固;无病毒血症的病毒常引起短
暂的免疫,宿主可多次感染。
15
内基小体(Negri body):
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
(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 时,在细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 性包涵体。
16
Negri Body
17
4、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 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30
(二)急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acute viral infection): 也称病原消灭型感染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
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
31
(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
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 毒,是重要的传染源。如HIV、HBV。
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
重。
潜伏期很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出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最终死亡。 一般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后病程大约半年到一年。 患者最终死亡。
能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有属于慢病毒属的HIV、狂犬病病 毒及朊粒。
38
慢 发 病 毒 朊 粒 感 染 库 鲁 病
2、只有单一血清型的病毒感染病后免疫牢固,
持续时间长;
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后只产生短暂的
免疫力。
49
练习题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表现在
A 杀伤细胞内病毒 B 中和毒素 C 诱导干扰素产生 D 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的作用 E 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50
下列关于慢性感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43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是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 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44
1、种类和生物学特性
干扰素的种类:分为α、β和γ三型,IFN-α主
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人成纤维母细胞产 生,IFN-γ则由T细胞产生。
7
杀细胞效应机制: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阻断细胞的 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紊乱, 造成细胞病变死亡。
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
一段时间后,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
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8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一种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尚未获肯定的:HBV、HCV 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 瘤的发生关系,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
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以及人疱疹病毒-6与卡波济
肉瘤的发生关系等。
41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来自百度文库42
一、非特异性免疫
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包括:体温、干扰素、细胞因子、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等因素。其中干扰素
呈细胞、抑制效应细胞的功能等。
常见病毒有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 使整个免疫系统缺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5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反映病毒毒力的一 个重要因素;
病毒可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
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
答。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表24-2)
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HIV、人乳头瘤病 毒、HBV、EB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等。
22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可出现于宿主细胞表面,与抗 体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宿主细胞破坏,属于II型 超敏反应。
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在身体任何部位导 致损伤,属于III型超敏反应。
32
持续性病毒感染形成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弱,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体内 可长期存留;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可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
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太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将 其清除;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缺损性干扰颗粒,干扰 病毒增殖;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 细胞共存。
病毒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细胞 DNA的降解可通过凝胶电泳观察到凋亡特征
性的阶梯式条带。
18
细胞凋亡电泳图
19
细胞凋亡荧光染色
20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插入到细胞的 染色体中引起整合感染,可引起细胞某些遗
传性状的改变。
21
整合可导致细胞转化,转化细胞增殖变快,失去细 胞间接触抑制,可无限制生长繁殖。与肿瘤形成密 切相关。
state infection)
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
解、死亡,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过程缓慢,
不阻碍细胞代谢,也不破坏溶酶体膜。可引发宿
主细胞融合及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常见于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9
(1)细胞融合:某些病毒的酶类或感染细胞
释放的溶酶体酶,能使感染细胞膜改变,导
致感染细胞与邻近的正常细胞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或合胞体。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
方式之一。
10
麻疹病毒感染子宫内膜癌细胞系JEC后形成的 多核巨细胞(200×)
11
(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复制的过程中,细胞
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
12
3、包涵体形成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性传播、节
肢动物媒介等。
4
垂直传播(vertical infection):指病毒从 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
胎盘或产道传播。
通过胎盘传播的病毒:风疹病毒、HBV、CMV、HIV等;
通过产道感染的病毒:HIV、CMV、HSV-2等
5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过细胞的介导;
46
(4)IFN的诱生和活性的发挥都受细胞基因组的 调控;
(5)干扰素对整合病毒无作用;
(6)除抗病毒作用以外,干扰素还有细胞生长抑 制、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47
2、抗病毒活性
2’-5’(A)合成酶
干扰素
干扰素受体 抗病毒 蛋白激酶
dsRNA
ATP、dsRNA
33
1、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仍存在于一定的 组织细胞内,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以常规方
法亦检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但在一定条件下,
病毒可被激活而重新复制,急性发作并出现临床 症状。仅在急性发作期才检出病毒。
34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E HAV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52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 细胞死亡 B 细胞膜出现新抗原
C 包涵体形成
D 细胞转化
E 细胞增殖
53
病毒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的因素是
A 产生病毒血症 B 病毒型别单一 C 病毒抗原稳定 D 同种病毒反复发生感染 E 对异型有交叉免疫力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 杀细胞效应 2. 稳定状态感染 3. 包涵体形成
4. 细胞凋亡
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6
1、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 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此种情况称杀细 胞性感染。
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如腺病毒、脊 髓灰质炎病毒等。
α、β-IFN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 γIFN是重要的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强于抗病毒
作用。
45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1)广谱性,作用没有特异性,即干扰素对诱生 的病毒和其他的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一般在同种细胞的活
性最高,而异种细胞无活性或活性减低;
(3)间接性,即干扰素不能直接抗病毒而必须经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
教学要求
(一)掌握 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及传播方式,水平传 播和垂直传播的概念;病毒感染的类型;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诱生和抗病毒作用 机制。 (二)熟悉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持续的 时间。
2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3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指病 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或从动物到动物再到 人的传播方式。
23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在清除胞内病毒的同时,对靶细胞膜病毒抗原识别后 进行杀伤,属于IV型超敏反应。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FN-γ、TNF-α、IL-1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将导致
代谢紊乱,并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DIC等
严重病理过程。
24
4、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可主动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如破坏抗原提
35
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
36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血中 可持续检测出病毒,因而可经输血、注射而 传播。
临床症状轻微或无,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如HBV、HCV、HIV等
37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某些受病毒感
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
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可位于胞浆或胞核内,可以是嗜酸性或嗜碱性的。
13
包涵体的本质:
有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
14
巨细胞病毒的包涵体
54
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病毒是
A HBV B HIV C HSV D CMV E 风疹病毒
55
可通过水平传播的病毒是
A HBV B HIV C HSV D 麻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56
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 的?
26
病毒免疫逃逸机制
免疫逃逸机制 细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 抗原结构复杂 损伤免疫细胞 降低抗原表达 病毒的免疫增 强作用 病毒举例及作用方式 所有病毒皆为严格细胞内寄生,通过逃避抗体、补体及药物 作用而发挥逃避免疫机制的作用 HIV、甲型流感病毒高频率的抗原变异使得免疫应答滞后 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型别多,抗原多态性致使 免疫应答不利 HIV、EB病毒、麻疹病毒等可在T或B细胞内寄生并导致宿主 细胞死亡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抑制MHC-I转录、表达 登革病毒以及其他黄病毒再次感染,因机体内预先存在或经 胎盘获得中和抗体能促进游离的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内,并大 量增殖,导致病毒血症及病毒-抗体复合物形成,继之大量 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因子释放,导致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A 机体内病毒并未完全清除 B 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 C 患者可表现轻微临床症状 D 可表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 E 潜伏期较长,可出现进行性疾病
51
关于包涵体,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是病毒检测指标 B 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 C 可位于胞质/细胞核内 D 嗜酸性/嗜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