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成败,意义,作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意义
——由《剑桥中华民国史》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12级金融3班
在开始之前,先说说我的历史观吧。

至今为止,我相信历史总是前进着的。

它前进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如政治老师所说的“呈螺旋形上升”,每一个事件,都与它之前发生过的相似却又更上一层。

所有的事件如同锁链一样前后相继,互为扣连。

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中的偶然。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有不同的解读,历史学家正是不断索求自己心中真实的生物;另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正是人类精神的代代传承才保持了历史的永存性。

由此,接下来将展现的有关辛亥革命意义的那些事儿,便是我心中存在的真实了。

一、问题的概述
《剑桥中华民国史》对于这场“含混意义的传统革命”提出了两种讨论方法。

一是“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不如说是终结”,这种方法强调政治统一解体,军事统治出现(革命没有达到主要目标——复兴中国);二是认为辛亥革命是以前革命的继续,不是中政治体制衰弱的又一事件,而是一场更新政治与社会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这显然是突出了革命前后的实验时期所充满的政治活力。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辛亥革命是成是败?这场空前的革命究竟意义何在?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少不了花上两个周末的时间泡在人大浩瀚的史书之中,借大家之见,一叙我个人的粗浅见解,望老师多批评。

总的来说,我认为辛亥革命兼有成败这两个特性。

正如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片面地讲成功或失败都是错误的。

如果非要一个侧重,我认为在当时
的历史背景下,革命以失败为主;而从整个近代史的角度看,它以成功为主。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大历史角度的观点。

从而,我也更偏好《剑桥》中的第二种说法。

至于革命意义,主要还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具体点在后文有提。

二、革命的消极意义
先来说说革命的消极影响。

革命后袁世凯等军阀的统治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失败点。

外国有学者认为比起革命前具有两千年传统,又是强有力的政治统一象征的君主政体清廷,革命后实质上的军阀割据显然更为劣势。

1912的“南北议和”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妥协,事实上革命党人从来没有完全掌握革命的形势,只是迫切要求尽早结束当时的混乱局面,政治体制没有解决的紧张局势,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由割据带来的更大规模的战乱纷争,人口锐减以及军事统治下的资源消耗,给中国经济社会又一重击(由此证明中央统一集权显然更加适合于辽阔而复杂的中国)。

社会思想受到钳制,底层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此外,革命的失败还在于其没有能较为彻底地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即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专制的矛盾。

人们难以否认,在革命之后,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一度在人们心中燃烧起的热烈期望很快就破灭了,国家的性质仍没有发生改变。

民族主义的第一次浪潮,毕竟没有达到主要目标,建立独立与强大的中国;要恢复中国的主权,看来还需要作更彻底的努力。

政府成分也没能如愿改变。

在新的政体中,原来占优势的落后的“社会名流”,没有从其占支配的地位上被撤换下来;相反,旧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又都一一出现了。

一是因为革命本身的保守性。

由于力量不够,认识不清,
不同的革命组织一致同意把政权掌握在上层乡绅手中;二是落后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在此的延伸还有士绅阶层向政府提出了地方自治的要求,为了继续占有其已经得到的特权(地方军权、财权和任命权)。

结果民国早期,中国在实际上是各省联邦的形式;但外国的施压又使这种松散的联邦受到严峻的考验。

我还想重点谈谈革命对国家统一带来的问题。

按照民族主义的想法,革命要保全清王朝的领土作为新国家的领域,并以此作为新统一国家的基础。

袁世凯就任总统,即源于这种迫切的需要。

但实际上,革命已切断了各省与中央政府之间大部分的联系。

有些省出于对袁世凯的不信任,对于恢复其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竟予以抵制。

更有胜者,地处边陲的外蒙古和西藏开始有了脱离中国政府的倾向,想借机摆脱北京政府的控制。

分裂者为了巩固其成就,外蒙古去依靠俄国,西藏去依靠英国。

民国初年的历届北京政府只能对这些边陲地区保持微弱的宗主权。

外国列强也乘乱扩大了在华的各种特权,其参与税收的程度大大增加。

三、革命的积极意义及对前文的反驳
以上便是辛亥革命意义的消极方面。

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出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二卷),一次革命的价值也不能单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它对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无法磨灭的;这毕竟是一场功大于过的伟大尝试与进步。

革命被公认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胜过之前无数次起事的伟大业绩,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维护众
多积存下来的陈旧看法和政治习俗的帝制已被废除,代替清王朝的是新的共和形式的政府,尽管其本质还是是封建的,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在形式上毕竟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接近于西方先进政体的存在,是古老的中国追赶世界的一次空前尝试。

并且紧随这次尝试而来的是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解放,还有社会文化风气的改良,教育事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军阀政府也是想努力搞好经济的)。

尽管革命后的一段时期里,复辟的幽灵还在神州的上空徘徊,尽管还有像袁世凯这样的皇权迷,但封建君主专制已成落叶,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看来革命至少永远达到了两项最低目标,即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并且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

其次,它还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阀门。

站在前后相继的长远历史角度上,辛亥革命是对之前反清反帝革命的一次继承与发展;而革命本身的胜利和失败、革命后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并且在世界史观上,这次革命打乱了列强殖民步伐,给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启示。

虽然革命后中国军阀割据,似乎其徒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但实际上,孙中山等失去了政权, 充其量只能说革命发动者和领导者在新一轮权力更替中失败了, 并不等于就是整个革命全局的失败。

其政治制度的变革, 文化思想的更新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打倒后,旧势力只能靠赤裸裸的野蛮的军事统治,显然这是无法持久的。

而且,军阀混战使旧统治势力四分五裂,也有利于以后人民革命的开展。

所以说尽管军阀混战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极大,但从稍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这种动荡
和阵痛是社会转型期常需经历的过程,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正给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从而我认为,一切革命尽管必然产生社会阵痛(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它也是必须的。

因为不采取这一步,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社会阵痛将会持续甚至加剧。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革命后国家趋向分散、列强乘乱分一瓢羹等消极影响也是可以被容忍的了。

还有关于前文提到的民国前期实质上的松散联邦体制,这本身就可以看做是革命后的一种实践,中国毕竟经受住了地方分权自治和中央集权两种互相对抗观念的检验。

至于列强的进一步侵略,革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但剑指清廷,实质上也是对帝国主义的打击,因为帝国主义列强是清廷的主子,清廷是“洋人的朝廷”。

四、综述
总之,在我看来,历史事件是一步一步走的。

中国的的近代史就好像接力跑一样,后来的人以前面跑到的地方作为起点,接棒,然后又远远地跑到前一个人的前面去。

仅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开端的辛亥革命,当然只可能完成自己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却绝对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

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

这就决定了在辛亥革命之后,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要马不停蹄,坚持斗争(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以求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推倒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愧为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社会,但它全面
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奴隶变为国家的公民和主人,即使只是从形式上,也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过渡时期以血的代价进行的一次伟大实践。

尽管它有诸多不足,但那些在黑暗年代里为祖国独立、富强和进步而斗争的先驱者的业绩,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革命本身虽然已经在时间的长河中远去,但历史是鲜活的、永存的,因为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意义,至今还在被人们所思索。

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中国近代的国情,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2012-12-23
主要参考书籍:《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著
《辛亥革命史》,朱育和等著
《辛亥革命史话》,张海鹏等著
《共和大业》,欧阳军喜等著
《辛亥革命研究》,金冲及著
《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廖大伟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