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核心素养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韦兆英李素媚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内容结构、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引领西方发达国家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而我国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与实践却刚刚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10-20年,尽管如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演进;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16-01
1.核心素養教学改革的价值
1.1 转变教学体系建构视点。幼儿园,小学课程是改革的关键,课程改革实际上首先是课程内容结构、课程体系的变革。不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以学科知识结构归属为阈限的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变革并不打破固有学科知识结构,而仅仅在学科知识的内容数量、选择侧重,及组织结构方面进行适量适度调整,不改变学科知识结构本身。这是一种以学科知识性质、特点、结构为主的课程内容结构变革。这种选择知识建构课程的思维往往会造成知识选择标准模糊,知识选择也只是删枝剪叶,保留主干,至于这些知识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则常常不在主要考虑范围之内。在教学中,出于传授系统学科知识的思考,教师常常会补充大量的学科知识,从而使课程知识的重构失效,造成学科知识臃肿、繁杂,对教师和学生形成双重"压迫"。学生个体为了(学科)知识疲于奔命,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无助于自身和谐发展。
1.2 深化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人的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教育。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的时候说:"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很明显,这里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体力和脑力的全面,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全面,还指精神、文化自身的全面。但由于马克思并没有对全面发展做更详细地阐释,特别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进行阐释,后继马克思主义学者只是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指导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特点,1955年《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的主张;1956年,接受前苏联社会主义教学改革理论,用凯洛夫教育学指导中国教育改革,提出
培养学生"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的教育主张;20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法》提出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张;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理论,即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21世纪初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