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a12b9c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3.png)
科学与艺术辩论辩题
正方: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科学更加重要。
首先,科学是客观的,它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而艺术是主观的,它更多地
依赖于个人的感觉和情感。
科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医学可以治
疗疾病,工程学可以建造高楼大厦,而艺术只是给人们带来一种审美享受,它
的实用性远远不如科学。
此外,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的发展是全人类
的共同努力,而艺术更多地是个体的创作,它的影响力有限。
因此,科学比艺
术更加重要。
反方:艺术同样重要,甚至比科学更加重要。
首先,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世
界的表达,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可以使人们更加有情感,更加有思想,而科学只是解决了物质层面的
问题。
此外,艺术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艺术是永恒的,科学是短暂的。
”艺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科学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
因此,艺术比科
学更加重要。
在这个辩题中,双方观点各有道理。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推动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而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因此,科
学和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和艺术应该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46b252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b.png)
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美,是什么?它到底是个啥?如果你问我,我就会说,美有时候就像是你突然看到一场日落,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你不需要懂什么高深的哲理,也不必弄清楚这场日落背后的科学原理。
你只需要沉浸其中,感受那种被大自然温柔包围的瞬间。
科学和艺术也有点像这场日落,看似很不相关,但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追求着同样的目标——让我们感受到震撼,让我们觉得这世界真是不可思议。
好吧,咱们先说说艺术。
艺术,哎呦,大家都知道的。
画画、音乐、电影、舞蹈,凡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心头一颤的,都能算是艺术。
艺术呢,往往就是让你从内心去感受的东西。
你看,那些画作,它们不一定得教你什么,也不要求你理解它们的每一笔每一划,它们只是想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给你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比如那种“看懂了一个不懂的”的感觉,听懂了一首旋律里的心情,或者被电影里那种感人至深的剧情给“虐”到。
就像是《星际穿越》里那个五维空间,明明是个科学的理论,但导演让它变成了一种让人心痛的艺术表达,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那一幕简直把人逼疯。
再说说科学,哦,这个东西听起来严肃多了,简直是“书呆子专属”。
但科学也有它的美。
谁能想到,黑洞、量子力学这些我们听了会脑袋痛的概念,背后竟然藏着那么多让人兴奋的东西?科学讲的是“为什么”,它让你知道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是什么力量让万物呈现出现在的模样。
你想象一下,那个让月亮在天空中不掉下来、让地球绕着太阳转的引力,这不就是一种隐藏在自然背后的“美”吗?它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始终在这里,支撑着我们的一切。
你把这些神奇的现象说得再枯燥,它依然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震撼感,哪怕只是想想,那种“哇,这世界果然是有规律的”也足够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艺术和科学,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呢?说实话,它们看似差得很远。
艺术追求的是表现,强调情感的传递;而科学呢,重在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实验、数据和逻辑来揭开事物背后的真相。
艺术给你的是主观的感受,科学给你的是客观的解答。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fc444a1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0.png)
美在科学和艺术中的异同《科学与艺术之美》科学和艺术,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都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科学之美,在于它的严谨与精确。
就像一位一丝不苟的工匠,用各种定理、公式和实验,雕琢出真理的模样。
你看那牛顿力学,把物体的运动规律阐释得如此清晰,仿佛宇宙的运行都在它的掌控之中。
还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让人惊叹不已。
科学的美还体现在那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上,电灯泡的出现点亮了黑暗的夜晚,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紧密相连,这些都是科学给予我们的馈赠。
艺术之美,则充满了灵动与情感。
绘画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心中的景象,音乐用旋律和节奏拨动我们的心弦,文学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艺术家们就像魔法师,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这个世界无尽的美好。
比如梵高的《星夜》,那绚烂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狂热与激情。
还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昂的乐章仿佛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要说科学和艺术的不同,那科学更注重理性和逻辑,而艺术则偏向感性和直觉。
科学家们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而艺术家则凭借内心的感受和灵感来创作。
科学追求的是普遍适用的真理,而艺术则强调个性和独特性。
然而,科学和艺术也并非毫无交集。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比如爱因斯坦就热爱音乐。
而艺术的发展也常常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现代的影视艺术就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在我看来,科学和艺术就像人的两只眼睛,共同让我们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没有科学,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失去很多便利和进步;没有艺术,我们的心灵可能会变得干涸和无趣。
我们既需要科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艺术来滋养我们的精神。
所以啊,让我们同时拥抱科学和艺术吧。
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也不忘欣赏艺术的美好;在沉浸于艺术的世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力量。
让科学和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人生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艺术与科学关系浅析
![艺术与科学关系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0ed1ee5022aaea998f0ff5.png)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呢,其实是相通的,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呢,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弄清楚二者的概念。
只有了解这二者的概念了,才能够进一步讨论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先讨论下这二者的概念。
科学一词,源于中国古汉语,科举之学。
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
因此近代翻译文章中,引入了这个词汇,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随后的康有为,严复都引用了这个词汇。
后来,科学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
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呢,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也有很多分类。
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
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是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就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就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机器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就一定是科学。
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251d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a.png)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美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科学追求的是真实与客观,通过严谨的研究、实证和推理,以揭示宇宙的规律和本质,科学美则是通过科学的发现和解释来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与表达,以感性与主观的方式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尽管它们的目标和方法不同,但科学美和艺术美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首先,科学美和艺术美可以相互借鉴与启发。
科学的发现和创新往往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许多美妙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些科学发现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解剖课》就是受到解剖学家的研究启发而创作的。
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形式美、色彩美和情感美,可以激发科学家们对感知机制、视觉感知以及人类情感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与探索。
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创新的实验设计、理论建模和假设验证,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艺术家们通过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和主题的创新,来探索和突破艺术领域的界限。
例如,现代艺术运动就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颠覆和创新,它通过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主题来挑战艺术的边界,让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和审美标准有了新的思考。
此外,科学美和艺术美都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科学的发现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宇宙的本质。
科学美通过科学图像、模型和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美。
例如,远观星空,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星空照片,这些照片是通过科学技术拍摄和处理而成的,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辽阔与神秘。
而艺术美则主要是通过感性和主观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自我、他人和世界。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作品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冲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f12fc3bd64783e08122b38.png)
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艺术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美,科学领域也蕴藏着多彩的美;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比如比例美、秩序美、简洁美。
在科学发展史中,往往是美字当头。
生物进化的规律,除了达尔文所论适者生存从低级之外,还有一条:从不美到美。
艺术设计即是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规律的综合运用。
今天,已经无人漠视科学领域的审美问题了,但是,科学审美和艺术审美这两个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上依然未能达到等量齐观。
对科学美的探讨依然有所欠缺。
因此,很有必要作出具体的比较研究,进而为设计中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追求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
世界着名的雕塑家罗丹(1840 -1917)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美,我们的世界上蕴藏着多彩的美,这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科学美。
建筑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建筑师不仅要思考建筑物的质料、空间、承重等问题,还要思考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外观美的问题。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着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
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的美。
以下,拟从几个方面探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所共有的美。
一、科学和艺术中的比例美比例能够造就美。
这在科学和艺术中屡见不鲜。
提一个与科学、艺术、美学都有联系的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画家喜欢画马、画牛,甚至画驴,为什么很少有人喜欢画猪?人们喜爱马的原因固然很多。
古代以至于现代的数千年间,马在人类的生产中、生活中、战争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是人类忠诚而能干的朋友。
人们之所以喜爱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马从外观上看是美的。
马的形体包含着黄金分割的因素:如果以马的前腿作一条纵向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是马体横向长度的黄金分割线。
很少有人喜欢画猪,除了由于猪在人们心目中是懒惰、贪食和肮脏的化身之外,还在于猪的形体不美,或者说猪体不符合黄金分割律。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a2d43ecfc789eb172dc8b2.png)
一、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应该对美学感兴趣?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6]德国科学史学家恩斯特·菲舍尔教授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我认为美学不能取代逻辑思维为发现规律而做的实验,但美学能有助于对真理的认识。
什么是美学,各有各的说法,仍未统一。
《真与美》的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S.钱德拉塞卡采用两个标准。
第一个是F.培根的标准:一切出色的美都有结构上的奇异性(指奇特到引起好奇和惊讶的程度)!第二个标准是W.海森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
进行科研工作时,强调客观性,追求客观真理,容不得半点主观。
有人认为,科学尊重客观事实,是求真,而艺术是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两者完全不同,无法相通。
但李政道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通性。
”两者不仅可能相通,而且应该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或相关点有:①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才发展为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一个金币的两面;李政道认为:“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②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
③协同性,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而艺术亦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帮助,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无法快速前进。
它们分别靠左、右脑,但两脑又互相沟通成为一体。
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点有:①科学用逻辑思维,要求对自然现象有所发现,寻找它的规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促进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艺术用形象思维,强调符合美学原则的主观创作,而其作品能引发观赏者的愉悦或者艺术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78a64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d.png)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冼鼎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否则为什么从中学起,就有文科和理科的分班呢?可是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在中学就把学生定向到文科或是理科并不是很妥当的做法。
也许有人会争辩说,科学追求的是严、艺术追求的是美,一个是理性的演绎,另一个是灵感的发挥,二者南辕北辙,没有共通之点的。
其实这真是不幸的误解。
有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艺理论家叫做丹纳的说过:"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
"如果把这番话中艺术两个字改成科学两个字,谁能不说对于科学这是同样精辟的论断呢?可见艺术创作和科学创作是有共性的。
有共性的东西就可以拿来比较,比如说科学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这种比较可以说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
什么是美?"美是难以定义的",研究美学的一位祖宗柏拉图早就这么叹息过。
科学家也有类似的观点。
狄拉克--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中的一位--也说过:"数学美与艺术美一样是无法定义的。
"不过他又跟着说:"但研究数学的人鉴赏数学美并不会觉得困难。
"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尚且如此说,作为门外美谈就大可不必讲究什么美与审美的定义、什么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等,只须承认美的存在就可以谈下去。
承认了美的存在,还需要有能够感知它的东西才能谈美。
这东西大哲学家柏拉图说是灵魂,大数学家庞加莱说是纯理智,灵魂也罢、理智也罢,反正是思维的器官,一牵涉到思维,谈美就当然必须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才有意义,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的思想家把美与和谐划上等号。
希腊古典时代的大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美应当是完美的。
自然是美的,自然的规律也是美的,所以亚里斯多德说,完美的天上物质构成的天体的运动轨道,必定是完美的曲线。
按黄金分割比例的线条建造的希开普勒的行星轨道模型腊祭坛而最完美的曲线,就是圆,所以所有的天体都是以圆轨道运行的。
科学之美.艺术之美
![科学之美.艺术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724f21c2da38376baf1fae3b.png)
科学之美、艺术之美——教学之美与教学之魅自然界有三种基本的美,即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
自然之美体现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能力,从漆黑海底养育的绚丽鱼类到透明的冰与洁白的雪的差异,从可爱的变色龙到霜降后的红叶……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无不源自科学之理。
艺术之美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没有哪一门艺术是独立于科学之外的,科学是支撑艺术的基石。
科学之美的主体成分是理性美,是自然界的固有结构或和谐与人的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在本质上的吻合,是通过科学的理想化、抽象化,以概念、定理、公式等的方式显示出来的。
由历代科学家所精心雕琢的科学大厦,可谓是一座辉煌壮丽的殿堂,它集各种形式美与内容美于一体,不仅向人们提供了对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把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奉献给了人类。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符合和谐、奇异、简洁、统一、守恒等美学标准,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都是追求美的过程,这就是科学之美。
(整齐、均衡、对称、简洁)为什么科学蕴含着美?(科学研究的对象——自然之美,自然规律之美;科学研究的主体——人的美的意识和目光)自然科学之所以也包含着美,是因为科学定理、理论、学说,都是自然规律的反映、概括,而自然界是充满了美的。
科学美不仅是自然美的一种反映,还通过人类思维的劳动,加工、整理、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美、智慧的美。
这种理智层面的美,反映在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而科学家一旦能从浩繁的自然现象中理出头绪,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时,他自身也体验到理智的无比愉悦和满足。
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因此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对自然规律性和统一性的发现,在于从中找出变化和发展及它的和谐。
科学自身的魅力蕴藏在科学知识的表达上,体现在大自然的现象中,还可以通过人文形式展现出来。
很多艺术之美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如音乐是建立在振动和传声的基础上的;美术和建筑是建立在数学、物理基础之上的;体育是建立在物理和生理学等基础之上的……应当说,科学的魅力无处不在,人们应当学会发现科学之美,领悟科学之美。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1fb0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3.png)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点和联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研究,而艺术则是关于表达和创造的艺术作品的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分析的系统性和适用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家使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来确认理论和假设,从而得出科学规律。
而艺术则是表达和创造的领域,以及与美感有关的领域。
艺术家使用创造性和直觉的方法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理念,从而创造艺术作品。
科学和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追求的目标和方法的不同。
科学是关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关于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
而艺术是关于表达和创造的领域。
它主要关注人文和情感领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科学需要经过实验、分析和测试来验证,而艺术则不需要。
艺术作品也不总是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它们存在于一个更主观的领域,由观众或听众自己去评价和理解。
正是因为这种主观性,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被欣赏、理解和解释。
与此相反的是,科学更注重精确和客观。
科学方法是通过设计实验和测试来证明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而不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性的。
然而,尽管科学和艺术存在巨大的不同,却也有一些联系。
科学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就像艺术一样。
科学家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自由想象力,从而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和想法。
反过来,艺术家也应该有一些科学方法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
比如,一个建筑师需要了解物理和工程学,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和可靠的建筑。
此外,科学和艺术也有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究周围世界的本质。
科学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而艺术则探究的是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的本质。
同时,科学和艺术也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最后,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领域。
它们有各自的价值观和方法,但是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和交汇点。
论科学美及其艺术美(精)
![论科学美及其艺术美(精)](https://img.taocdn.com/s3/m/6a740c9aec3a87c24028c49c.png)
论科学美及其艺术美人们长期忽视科学美的主要原因,论述了科学美的本质特征:1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予反映自然界的和谐;2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
将美的难以数计的表现形态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似乎已成定论。
这种分类忽视了异态纷呈的科学美。
在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要么被置于视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囊括在社会美中一笔带过。
实际上科学美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
科学美是否存在,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
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
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被誉为“科学史上的艺术品”,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都曾将它作为神奇的艺术品来阅读欣赏。
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曾惊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和“实验本身的优美”。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 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
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
对近现代科学创造史稍作考察便可以发现科学美的存在。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说科学家体验到的主要是科学创造本身的美和科学理论蕴涵的美,那么不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是感受到物化形态的科学设施和科学产品的美,譬如化学实验室赏心悦目的各种器具,现代天文台令人神怡的观测仪器,火箭发射场气势宏大的动力装置等等。
我们在观赏这些试验器具、观测仪器、发射装置时,会产生类似欣赏音乐、绘画和其它艺术品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感和美感。
浅谈科学与艺术
![浅谈科学与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955c10caeaad1f347933f6d.png)
浅谈科学与艺术摘要:科学和艺术看似是两个矛盾的个体,艺术追求情感的主观表达,科学则倡导用客观的角度去探求真理。
实际上,科学与艺术不能分割,它们彼此成就、共同发展。
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两者的关系被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科学;艺术;联系;区别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发現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科学和艺术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科学是运用概念和定理反映客观的现实世界以及其本质与规律,科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是人类运用感性的思维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且艺术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古至今,两者生生不息追求着“真”“善”“美”,尽管科学和艺术的立足点不同,但研究发现的制高点是交互交融的。
当今国际趋势正推动着科学和艺术进行对话与交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一、从“真”的角度看科学与艺术当代科学史的奠基人乔治·萨顿将“真”“善”“美”形象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他认为,当人们站在塔底部的不同侧面时,它们之间似乎相距遥远,当爬到塔的高处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得多了。
人类似乎将金字塔顶端视为最高的理想,在此,科学与艺术彼此不分。
科学与艺术在追求“真”的道路上表达和追求方式不尽相同。
科学求真,是将事物抽丝剥茧,探寻其本质规律所在;艺术想要到达“真”,不一定有特定的对象或现象,寻求心与外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感触与体悟,才是艺术想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浅谈科学与艺术
![浅谈科学与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c92fa2ded630b1c59eeb57f.png)
浅谈科学与艺术分工使科学与艺术异径而走,分工也分化了人的心智,分化了审美与求知。
于是,艺术在追求审美中疏忽了规律,科学在追求规律中遮蔽了审美。
为了追求对科学之美的一种认识与把握,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差异科学以思想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而艺术则是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
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美学对象,对科学家来说,美学是达到解决科学难题的工具。
艺术可以拥有广大的欣赏者,科学则不然。
艺术活动的成果没有过时之说,科学则毁灭了自己的过去。
二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李政道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
一个好的科学理论要符合对称、和谐和简单的性质,这几乎构建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
对称:对称性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规律在时间平移中能够保持不变,说明时间平移的对称性。
时间平移对称性导致能量守恒定律。
19世纪8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的方程组也展示了完美的对称性。
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乐器的弦长成整数比例会发出和谐的声音,进而用和谐观点解释宇宙的构成与宇宙之美,开普勒信奉毕达哥拉斯主义,创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广义相对论内部自洽,而且他和整体物理学原来使用的范围相一致,体现高度和谐,也体现出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
简单:哥白尼少几个圆的想法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牛顿第二定律F=ma,量子论E=hv,质能方程E=mc2,无不展示简单之美。
艺术也注重对称、和谐和简单,这实际上在无声无息中与科学相关联,并促使科学的发生发展。
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联姻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源于人类活动的简单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联姻,会使事实的认知更加清晰、明了。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f42133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e.png)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科学和艺术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都充满了无限的探索和独特的魅力,但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那么,科学和艺术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一一探究。
一、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规律,通过实验和观测等手段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
而艺术则主要关注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注重表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审美和生命等。
二、研究方法不同科学在研究中强调实证和验证,要求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以发现规律和验证假说。
而艺术则强调感性的表达和创造,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性和情感分析。
三、目的和意义不同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类的科技和社会,应用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等方面,从而实现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繁荣。
而艺术呈现的并不是一种实用价值,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价值,它能够教人思考、欣赏、感受、认识和享受生活。
四、表达方式不同科学强调事实和数据,通常是通过符号、公式、图表等科学语言来表达。
而艺术则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表现,往往不需要使用专业术语。
五、知识寿命不同科学的知识寿命相对较短,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更新,过时的科学理念很快就被新的理论取代。
而艺术则因为强调人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较长久的生命力,经典作品会一直被人们传颂千古。
综上所述,科学和艺术是两个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所长的研究领域,两者各自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发展。
未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认识更深入的挖掘,科学和艺术在跨界融合中将会迎来更加新颖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盛宴。
艺术和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艺术和科学的联系和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9aeb4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f.png)
艺术和科学的联系和区别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种领域。
虽然它们看似有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许多方面,艺术和科学都试图理解和描绘世界的本质,要么通过感性的表达来传达情感,要么通过理性的分析来研究事实。
本文会探讨艺术和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一、艺术和科学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和科学都是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
在探索人类文明本质的同时,它们都是这些文明的重要成果。
首先,艺术和科学都是可以被证明为正确或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因为它们都依赖于对已知知识及推理的应用。
其次,它们也都能够向我们传达非常深刻的情感和想法。
艺术和科学并不仅仅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
例如,科学家必须尝试用从未见过的方式来看待和解释问题,而艺术家则必须学会以独特的方式理解——或者至少重新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
艺术家的美学创新和科学家的实验都在尝试利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所提供的信息。
二、艺术和科学的区别虽然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和联系,它们的本质却有某些不同之处。
艺术主要是情感和审美的表达,而科学则主要是基于理性的证明。
在艺术中,主要考虑的是人们的感受和情感,而在科学中则是基于数据和实证的模式化思维。
艺术中的信息来源于情感和想法,而科学则是基于事实和经验得出的结论。
在科学领域中,数据在该领域里面是公认的,而在艺术领域中,情感在美学和创造力中起主要作用。
科学家的任务是确定事实和证明理论,而在艺术方面则是发现和创造感觉和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艺术需要比科学更多的创造性和灵感。
在创造一个艺术品时,艺术家需要采用独特的方式来解析世界,并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在科学探索中,重要的是利用一种纯粹的逻辑解释事实和推论。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联系和共同点,但艺术和科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三、结论总体而言,尽管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
![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9fed7c6195f312b3169a5f7.png)
量注释 ,对 于本刊 的多数读者可 略去 。冼先生生前好友 、中 国科 学院另一位有
的科 学 家 “ 乐友 ”胡亚 东先生也 为专栏 贡献 了他 的 《 无 限的思念~ 忆洗 鼎昌
6《 科学文化评论》 第 1 I 卷 第 2期 ( 2 0 1 4
祭祀 阵亡 的将 士 的,应 当伴有 音 乐。 ”在 向读者 普及安魂 曲知 识 的同时 ,文 中也 表现 出作 者参透生死 的智 慧 ( 类似 的叙述可参 同书 《 在教 堂里听 巴赫》 、《 死神和 鬼魂 的舞蹈》 等 ) 。在 那篇脍 炙人 口的 《 门外 美谈 》的结尾 ,先生 又 出人 意料地
回到生死命题 ,隐隐中流露 出面对无法 穷索的宇宙之谜 时的玻 尔兹曼式悲情 : “ 重
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 带来慰 藉 ,而重 大的科 学成 就则并非必 定如此 。无怪乎 在深入研 究宇宙的起 源之后 , 对于眼前的世 界 , 诺 贝 尔奖得 主温伯格这样 写道 : ‘ 很
难理解这 只不过 是一个 充满敌意的宇宙 中的一 小部 分 ,更 无法想 象到现 在的宇宙
授》 ,冼先 生的照 片是从 中国科 学 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 网站 获得 的 。借此 机会谨 I
上 面提到 的单位 与个人 表示感谢 。 编者 发现 ,生命 、荣辱、 变化和 永恒是冼先 生钟爱的题 材 ,他在 《 安魂 曲, 勃拉姆斯 的 <德意 志安魂 曲 > 》 中写道 : “ 生命对 于人 类 ,就是 生与死 的替代 ,J
《 科学文化评论》 第 l 1 卷 第2 期 ( 2 0 1 4 ):5 —1 1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e200d72caaedd3383c4d3b2.png)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科学与美学三论之三作者:肖鹰更新时间:2008-4-4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开始本来是统一的。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表现出矛盾和对立。
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
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
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
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艺术美与科学美)同一的论著出现。
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
但是,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
如果不加区别地将两者等同,这是一重很危险的理论错误,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倒退。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定不能简单地,即不加分析地引用科学家的相关论说。
爱因斯坦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
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
至于艺术和科学上的创造,那末,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
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象,使我们在那里面就象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
”爱因斯坦的话引起我们对科学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审美意识两者关系的思考。
在这段话中,爱因斯坦指出了艺术与科学(音乐与物理学)的两个共同目的:第一,企求认识和表达未知的东西,第二,在自己创造的世界图象中获得安慰和安定。
亚里士多德在2300多年前就指出,艺术(诗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第二,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甚至在现实中让人感到不快的丑的事物,也能通过模仿变得美,引起人的快感。
设计美学科学美与艺术美
![设计美学科学美与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fd18fb2e7375a417866f8f34.png)
设计美学科学美与艺术美艺术总是意味着美,这个问题人所共知。
而科学中有没有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回答。
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只与“真”相联系,无所谓美与不美。
而伦理学与“善”相联系,艺术才与美相联系。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着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
科学美和艺术美是交融的。
从人类文明之初,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艺术和科学总体说来是浑然一体的。
到了17世纪,二者发生断裂。
其后,艺术家基本不再涉足科学,而科学家则大多成了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家。
这种情况致使科学美和艺术美分割了,而不再是一个整体。
时至今日,艺术和科学似乎依然远远地隔离着。
一些人依然认为二者是人类的两种没有太多关联的文明成果。
以至于当我们谈及艺术的某些门类和科学的某些学科的时候,例如,当我们谈及音乐和数学、原子物理学和诗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艺术美和科学美固然各有其个性,有着明显的分别;但是二者也有其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始而合,继而分,如今又处于合流并进的进程之中。
艺术和科学,无论就其内容和形态、目的和手段来说,都有着明显的分别。
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艺术是千状万汇的,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也千差万别。
每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一颗不同于他人的艺术心灵,都不可避免地在其创作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也就绝不会创作出整齐划一的作品。
可以说,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真理。
艺术作品通篇充满着民族精神、故土风情、地域特色和时代面貌,缺乏这些因素的艺术是苍白无力和乏善可陈的。
任何艺术作品,不论其大小,也无论优劣,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般说来,它不允许后人的修补和简化。
例如:有多少人补写《红楼梦》,有多少人为断臂维纳斯“接肢”,却始终未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
任何一件艺术品,即便是一件残品,它也是一件成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学号:15095644 姓名:段雪姣班级:艺设09-1班摘要:艺术总是意味着美,这个问题人所共知。
而科学中有没有没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答案。
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只与“真”相联系,无所谓美与不美。
而伦理学与“善”相联系,艺术才与美相联系。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美,甚至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与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
因而,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门崭新学科——科学美学。
所以本文就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进行了浅析。
一、关于艺术-科学-美学“艺术”(art)源于拉丁文“artem”,原指各种不同的技术,现在则多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
”也就是说,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
“科学”一词源于法文science和拉丁文scientia,意指知识与技能,现多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包含所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所从事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的范畴。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客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意义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二、关于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艺术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为艺术哲学。
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同一哲学”基础上的。
它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和体现,声称艺术哲学是对源自“绝对”的艺术作本质的探讨,认为“在艺术哲学划定的哲学的特殊领域里,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美和一切美的原型。
”在谢林看来,最高的理性活动是包括一切理念的审美活动,真和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接近,而美把真的科学知识和善的道德行为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因此,艺术高于哲学。
正是在审美直观中,而不是在数理逻辑的推演中,哲学家才领悟到了宇宙的奥秘。
他们提出“构造说”,认为宇宙是作为一个绝对的宇宙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绝对的驱使,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仅仅成了满足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而这种“天才”(灵感)乃是“上帝的绝对性的一个片断”。
在这种灵感,即审美直观中,作者突破了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乃与无限的宇宙本体相汇合,把握到了“整个生存的根本”。
也由此推出艺术与美的本质在于体现了“绝对同一性”的真与善、必然与自由、实在与理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美学史上艺术哲学有艺术按照从感性过渡到精神,精神性逐步超越物质性的方向形成一个依次系统的原则。
并把艺术分为实在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实在系列包括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刻,而理想的系列则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抒情诗、史诗和戏剧。
在每个系列中最后都将趋于统一。
艺术美学相诞已久,科学美学涉世未深。
科学美学即“科学美的哲学”,它既可以成为理论科学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适应了列宁早在1917年就已经指出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历史潮流,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除了科学认识之外还有一种审美认识,也就是对科学美的哲学研究,即科学美学。
科学美学是近年来科学界和美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但不少人对科学美学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
到底有没有科学美和科学美学,也许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最具权威性。
彭加勒(法)曾说过:“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
如果不美它就不值得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
”可见科学是有美的。
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家们便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美已有所体会。
古希腊数学家普鲁克拉斯提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欧几里得说:“最美的比例是1∶1.618。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天体是永恒的、神圣的、完美的,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
”科学家们推测,人体也类似于一个小宇宙,也是一种和谐,一种美。
他们感到,匀速运动是最美、最完善的运动速度。
除此以外,还有多种对科学美的发现,例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它的美几乎立即使科学家们为之倾倒。
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说:“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为此将爱因斯坦称为“科学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
”又如,DNA双螺旋结构,有谁能说它不具美感呢?所以科学领域美也是存在的,科学美学也应同社会美学、艺术美学相并列。
三、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区别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有众多不同,在此重点谈了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方面的区别。
首先,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美的哲学。
我们所谈的艺术美绝对不会是仅仅在形式上的美,而是更深层次的内容美。
例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它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品,我们说它美,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符合黄金比吗?它在文化精神方面所具备的美似乎更具意义吧!又如诗歌,同一形式的作品为什么有不朽,有垃圾呢,这定是因为二者的内在含义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更抽象,更感性。
然而,关于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徐纪敏在他1991所著的《科学美学》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由自然界的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界的内在美。
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家揭示这些内在规律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传统美学所研究的自然美,只是自然界的形式美。
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表现为自然界的内容美,这是传统美学所不研究的。
脱离了自然界的内容美,它的形式美只能是肤浅的;而脱离了自然界的形式美,它的内容美也就无从表现。
科学家的职责是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理论就是科学家的大脑对自然内容美的反映。
因此,科学理论的创造过程,就是科学家对自然界内容美的审美感知过程。
科学美学的第二个研究对象,是由科学理论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美。
科学家提出的某一科学理论与社会对这个科学理论的审美活动,形成了另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其次,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在表达内容上也不相同。
科学家追求的是准确的规律,他们会凭借仪器观察和数学方程来验证其理论,而艺术家重视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性认识,他们必须凭借更微妙,更难以言传的直接直觉来做到这一点。
所以科学美学表达的是一种谨慎美,理性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真”。
而艺术美学表达的则是感性美,浪漫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善”,更随意,也更自由。
最后科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唯一性也不相同。
科学美学在同一事物,同一规律上,美的感受是唯一的,而艺术美学具有审美的多样性。
科学美学对真理的追求是唯一的,例如:黄金比例,它美的表现只能是1:1.618。
而艺术美学中,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理,从而使艺术美学呈现多样并融性。
四、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联系二者本质相同,因为无论是艺术美学还是科学美学都是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蕴的一种哲学,都属于美学的分支,都统一于哲学这一大学科中。
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科学美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也可向科学美学转化。
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奥.利雅得》、乔尔乔内的《睡着的维纳斯女神》及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都是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把作品的主题重心设定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从而获得动人的美感效果。
这就是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相互作用的经典。
除此,二者的来源也具有统一性,科学美学和艺术美学都来自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及研究。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二者有众多的相交点。
结束语:到此,是我对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的浅略分析。
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同属“美学”范畴,是哲学的分支,同时又具有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
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本质及来源方面又具有多种联系,所以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别在不同方面诠释着美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美学概论》牛宏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美学》杨成寅著学林出版社《艺术与科学》李政道著文艺研究,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1998年02期《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米勒著方在同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