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
学号:15095644 姓名:段雪姣班级:艺设09-1班
摘要:
艺术总是意味着美,这个问题人所共知。
而科学中有没
有没美?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答案。
有些人认为科学只
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只与“真”
相联系,无所谓美与不美。
而伦理学与“善”相联系,艺术
才与美相联系。
其实,科学领域中不仅存在美,甚至蕴藏着
多姿多彩的美,科学与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
因而,
20世纪后期崛起了一门崭新学科——科学美学。
所以本文
就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进行了浅析。
一、关于艺术-科学-美学
“艺术”(art)源于拉丁文“artem”,原指各种不同的技
术,现在则多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
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
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
”也就是说,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
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
“科学”一词源于法文science和拉丁文scientia,意指
知识与技能,现多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包含所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所从事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的范畴。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客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意义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二、关于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
艺术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为艺术哲学。
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同一哲学”基础上的。
它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和体现,声称艺术哲学是对源自“绝对”的艺术作本质的探讨,认为“在艺术哲学划定的哲学的特殊领域里,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美和一切美的原型。
”在谢林看来,最高的理性活动是包括一切理念的审美活动,真和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接近,而美把真的科学知识和善的道德行为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因此,艺术高于哲学。
正是在审美直观
中,而不是在数理逻辑的推演中,哲学家才领悟到了宇宙的奥秘。
他们提出“构造说”,认为宇宙是作为一个绝对的宇宙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绝对的驱使,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仅仅成了满足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而这种“天才”(灵感)乃是“上帝的绝对性的一个片断”。
在这种灵感,即审美直观中,作者突破了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乃与无限的宇宙本体相汇合,把握到了“整个生存的根本”。
也由此推出艺术与美的本质在于体现了“绝对同一性”的真与善、
必然与自由、实在与理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美学史上艺术哲学有艺术按照从感性过渡到精神,精神性逐步超越物质性的方
向形成一个依次系统的原则。
并把艺术分为实在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实在系列包括
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刻,而理想的系列则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抒情诗、史诗和戏剧。
在每个系列中最后都将趋于统一。
艺术美学相诞已久,科学美学涉世未深。
科学美学即“科学美的哲学”,它既可以成为理论科学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适应了列宁早在1917年就已经指出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历史潮流,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除了科学认识之外还有一种审美认识,也就是对科学美的哲学研究,即科学美学。
科学美学是近年来科学界和美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但不少人对科学美学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
到底有没有科学美和科学美学,也许科学家本人的观点最具权威性。
彭加勒(法)曾说过:“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
如果不美它就不值得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
”可见科学是有美的。
早在两千年前,科学家们便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美已有所体会。
古希腊数学家普鲁克拉斯提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欧几里得说:“最美的比例是1∶1.618。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天体是永恒的、神圣的、完美的,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
”科学家们推测,人体也类似于一个小宇宙,也是一种和谐,一种美。
他们感到,匀速运动是最美、最完善的运动速度。
除此以外,还有多种对科学美的发现,例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它的美几乎立即使科学家们为之倾倒。
法国物理学家法德罗意说:“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为此将爱因斯坦称为“科学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
”又如,DNA双螺旋结构,有谁能说它不具美感呢?所以科学领域美也是存在的,科学美学也应同社会美学、艺术美学相并列。
三、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区别
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有众多不同,在此重点谈了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方面的区别。
首先,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美的哲学。
我们所谈的艺术美绝对不会是仅仅在形式上的美,而是更深层次的内容美。
例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它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品,我们说它美,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符合黄金比吗?它在文化精神方面所具备的美似乎更具意义吧!又如诗歌,同一形式的作品为什么有不朽,有垃圾呢,这定是因为二者的内在含义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更抽象,更感性。
然而,关于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徐纪敏在他1991所著的《科学美学》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由自然界的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界的内在美。
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家揭示这些内在规律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传统美学所研究的自然美,只是自然界的形式美。
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表现为自然界的内容美,这是传统美学所不研究的。
脱离了自然界的内容美,它的形式美只能是肤浅的;而脱离了自然界的形式美,它的内容美也就无从表现。
科学家的职责是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理论就是科学家的大脑对自然内容美的反映。
因此,科学理论的创造过程,就是科学家对自然界内容美的审美感知过程。
科学美学的第二个研究对象,是由科学理论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美。
科学家提出的某一科学理论与社会对这个科学理论的审美活动,形成了另一对主客观的审美关系。
”
其次,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在表达内容上也不相同。
科学家追求的是准确的规律,他们会凭借仪器观察和数学方程来验证其理论,而艺术家重视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性认识,他们必须凭借更微妙,更难以言传的直接直觉来做到这一点。
所以科学美学表达的是一种谨慎美,理性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真”。
而艺术美学表达的则是感性美,浪漫美,在真善美中更偏重“善”,更随意,也更自由。
最后科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唯一性也不相同。
科学美学在同一事物,同一规律上,美的感受是唯一的,而艺术美学具有审美的多样性。
科学美学对真理的追求是唯一的,例如:黄金比例,它美的表现只能是1:1.618。
而艺术美学中,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真理,自己与众不同的真理,从而使艺术美学呈现多样并融性。
四、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的联系
二者本质相同,因为无论是艺术美学还是科学美学都是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蕴的一种哲学,都属于美学的分支,都统一于哲学这一大学科中。
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科学美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也可向科学美
学转化。
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奥.利雅得》、
乔尔乔内的《睡着的维纳斯女神》及中国著名画
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都是经过画家的精
心构思,把作品的主题重心设定在画面的黄金分
割点上,从而获得动人的美感效果。
这就是艺术
美学与科学美学相互作用的经典。
除此,二者的
来源也具有统一性,科学美学和艺术美学都来自
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及研究。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
生活和自然,二者有众多的相交点。
结束语:
到此,是我对艺术与科学的美学比较的浅略分析。
艺术美学与科学美学同属“美学”范畴,是哲学的分支,同时又具有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
二者在研究对象、表达内容及唯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本质及来源方面又具有多种联系,所以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别在不同方面诠释着美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美学概论》牛宏宝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艺术美学》杨成寅著学林出版社
《艺术与科学》李政道著文艺研究,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1998年02期
《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米勒著
方在同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