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北京服装学院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鼓励建设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彰显人才培养的“艺工融合”特色;探索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联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平台,以适应人才多元化培养需要等系列举措,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注重能力提升

1.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以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依托,以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的2个实验班为试点,探索纺织服装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明确服装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厘清现有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分别从优化生源结构、建立“导学”关系、提供最优师资、完善选课机制和创新教育模式等五方面,进行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机制改革;并围绕

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科交叉、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拓展国际视野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提升综合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学科交叉与渗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渴望复合型。学校审时度势,加大实验班开设力度,在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增设跨学科实验班,突出科学本身的整体性,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局限,帮助学生接受不同学科知识的熏陶,形成跨学科的专业培养,深入探索艺工结合、特点明显的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规律以及交叉课程的融合方式,努力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3.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以“卓越计划”为依托,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技术人才,把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教育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梳理课程体系,明确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建立人才系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的实现矩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日常实验(实践)课程与学期末实习所占到总课时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理工类专业实践课不少于总

学时的30%、英语专业不少于总学时的20%、其他专业不少于总学时的25%。力求突出实践实效性;采取多元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实践学习过程体会和创新知识的市场推广与转化。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艺工融合培养,突出办学特色

学校以服务纺织服装业为重点,兼容多学科知识结构,打破艺、工、管之间的鸿沟,在各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将产品的审美性、技术性和商品性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艺术与工程的交叉复合培养。2015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大胆创新,在艺术设计学院设立“整合设计”实验班;

在商学院设立“广告”实验班;在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纤维与时尚设计”实验班,深入探索艺工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

2.校际联合培养,提高专业水平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厚的教育资源,校际联合培养是北京市属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吸引优质生源、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学校依托北京市教委的“双培计划”,选送优秀学生前往央属高校就读。目前,学校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6所高校开展合作,并按照优质对口专业对接的原则签署校级合作协议。“双培计划”的开展,

使学校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访学所在学校先进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发展空间。

3.校企协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自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入选“卓越计划”后,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展开深入的研究和配套改革,重视发挥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对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的支持力度,促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确保实践环节更多地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开展,实现校企协同培养。

4.中外合作培养,拓宽学生视野

学校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项目和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不断推动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北京市教委“外培”项目开展以来,学校先后与英国利兹大学、伦敦艺术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等国际顶级纺织服装高校达成了课程互认、交换培养、短期项目研究、毕业环节联合培养和学术考察等多种国内外联合培养意向。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基础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交流互换、访

学体验等项目。

创新课程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正确处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突出培养过程的整体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各自打破学

科界限,围绕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组织课程,亦即增加通识课程“知识应用性”的内容,强化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积极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学校多次组织基础教学部门与专业院系的教学研讨,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加强通识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和专业课程对通识课程的引领作用,探索课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深化彼此间的联系,进而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强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更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使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特征,就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多年来,学校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出“多步骤实施、课内外衔接、一环节把关、多平台实践、多层次管理、多渠道推广”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

3.正确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增加培养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