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国战略

合集下载

中国大战略

中国大战略

中国大战略“走出去”与“请进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反腐之余,亮出了在经济建设上的大手笔,这就是“走出去”与“请进来”。

“走出去”的核心是所谓“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其目的是通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并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合作项目,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新丝路上的联通网络,形成畅通无阻的贸易流、欣欣向荣的产业带、人文荟萃的新景观。

从而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从海陆至空间,从纵向到横向,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进而连接起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概念联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60个,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具有开展互利合作的广阔前景。

在整个世界经济需要新的驱动能和发展活力时,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所有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

这对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

当“一带一路”这个崭新的全球化战略开始落实之后,中国许多的传统经济将进入“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比翼齐飞的系统性行情阶段。

基建承包商、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通信设备、物流、金融、军工等将全面受益。

在国家战略思想转变过程中,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中国“铁公基”内相应行业和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盈利和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最兴盛的朝代都是以走出去来导先路的,比如西汉时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是汉武帝时代称强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更为典型的是唐代丝绸之路直接开启了唐王朝的世界大国华章。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一、我国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

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

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

430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430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导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化已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和主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如何制定和实现呢?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重大问题。

笔者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全球化趋势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相互联系与交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全球化现象逐渐加强。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企业跨国发展更加频繁。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中国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全世界都瞩目其成就与未来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的崛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化经济的推进。

改革首先在城乡经济中开放、在外贸关系中实行市场化改革。

改革以后的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逐渐摆脱了困境,现在已经成为庞大的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发动机。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以企业为驱动力的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就是核心,只有市场才能决定企业生死存亡,企业战略也就被定义为产业布局和产品策略等等。

同时中国的政府也积极地在产业方面鼓励走特色发展道路,让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发展战略全球化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点:产业升级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提高,单纯的低端产业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高价值的产业链也必须得到重视。

因此,特别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要加强一些高端技术和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视品牌文化的发展。

国际扩展中国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如“一带一路”和VR 等领域的发展,增强做大做强企业的意识,全球化扩展企业的市场,推进中外合作,实现企业的国际化运营,并通过企业国际化,不断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伐,还需我们为下一代铺上一条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架起一座知识经济的桥梁。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人与人全面的依存关系,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

又说“在现代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就是国家依赖世界市场,市场依赖自由贸易,贸易依赖经济发展。

而发展又靠什么呢?靠市场的拉动力,靠信息的推动力,靠人才的智慧力,靠科学的生产力。

总之,要靠人们的知识,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

1998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五次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四次强调了知识经济为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浪潮中,经济增长连续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有四分之一的功劳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呢?回答是还不具备知识经济条件,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知识资本不足,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工业基础起点低,金融资本不足,自然资源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有形资产浪费很大,知识产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农业高科技水平低,农业基层地位薄弱,人均占有粮食还低于先进国家标准;五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为了探索进入知识经济强国之路,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我们首先应做好知识经济的准备工作。

第一、准备阶段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启蒙阶段,要改变“四低两不”的现状,还需做好起步前的准备工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外交也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对外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形势。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有更加清晰的独特视角,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从而更好地回应当前国际形势和挑战。

一、战略思想1.和平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是维护和平的力量,而不是威胁和平的力量。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基本准则。

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和平发展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

2.互利合作:互利合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国在各方面尊重所有国家的权益和发展需求,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合作关系。

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加强与各国的联系和友谊,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发展。

3.主权平等:主权平等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律和国际准则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和平、稳定和安全。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主张各国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二、战略目标1.增进国家安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增进国家安全。

中国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坚持按照国家利益和平安全需要,有序增强国防和军队实力。

同时,中国倡导同各国进行对话,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

2.推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个主要目标。

中国将外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倡导建立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

通过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打造新型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3.推进国际治理:推进国际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之一。

中国倡导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中国加强同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推动国际合作进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战略

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战略

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中心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 烈的理想和夙愿。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 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 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 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 历史任务。
十八大战略判断的基础:
21世纪初 中国的大国战略
夏 传 海
引入: 十八大特别是明确提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道路决定命运。 第二,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在于摆脱贫 困、落后、屈辱的民族困境,在于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个人的价值 都能够实现。 第三,为了实现中国梦,全体中国人 民,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磨砺 和付出。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 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 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不 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4)中国的治国理念、体制和 发展模式等受到更多推崇。
3.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 构的低层次;
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 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 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但不 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 不能超越我国的特定国情。
因为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 化,有三个视角:
第一,客观地用数字、用材料 来看——中国实力显著改变;
1978年中国GDP总量3645亿元人民币,到了 2008年是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占世界的比 重1978年只有百分之一点多,2008年提高到9%。 人均GDP1978年只有381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 达到22698元人民币。 进出口总额1978年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 到2万多亿美元。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际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面临着与此相关的种种挑战。

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下,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展开探讨,并且结合五个例子来进行论证。

一、国际形势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国际形势的转变给国际安全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战争、逆全球化等问题让全球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些问题也对中国的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为此,中国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和策略,以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一直致力于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2000 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加强了两国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9月,中国将其与东亚国家的概念“东亚经济共同体”提出,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

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大国,而中国也是一个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的大国。

中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上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寻求与美国的合作、竞争和调和三者结合。

2008 年11月,中国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这也成为调整中美关系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外交活动。

五、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两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两国之间的合作在许多领域中已经开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制定出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必须要具备高度的适应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自主经济体系,要想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结合各自国情,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经济战略。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无论是世界各国,还是中国,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市场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中国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加速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在5G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树立了不俗的声誉。

三、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除了加速科技创新之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为创新型人才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

例如,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在内的一些企业都设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研发实力,为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体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因此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还需要提高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进一步提高消费者体验。

例如,在一些垂直领域,像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中,通过提高员工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

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

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

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

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国情。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

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1)自然资源条件。

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

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

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

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

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

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 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水土流失扩大 50 年代,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 29.95万km2,目前已达到 39.3万 km2, 占流域面积的 39.1%。长江上游以年平均 6.8亿吨 的泥沙输入中下游,大部 分沉积在荆江段和洞庭湖内。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55.18万km2,占流域土地 面积的 36.2%,年平均侵蚀土壤 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 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嘉陵 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据宜昌站测定,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 5.3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 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 4.3亿吨。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据研究, 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 0.984亿m3,其中 82% 来自长江中上游,而通过 湘、资、沅、澧四水的淤积仅占 18%。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土流失面积从 50 年代的 1.1万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万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沙漠, 湘、资、沅、澧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 泥沙淤积使400余座水库报废,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3年 来累计淤积泥沙2.32亿立 方米,占库容的2/3,乌江渡水库的淤积已 占库容的1/2以上,水库调蓄库容的损 失,使洪水暴涨暴落,加剧了洪涝灾害与水土流失灾害。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在长江入 海口大量沉积,使得长江入海口北渊航道几乎近于闭塞,使行洪能力大大减低。 公 路、铁路、矿山开采等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随处乱采乱挖,乱倒乱弃,破 坏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剧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仅因修公路一项就增加水 土流失2678万吨。据统计,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年因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 积达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约800平方公里),由此产生了约1.2亿吨(上 游约1.0亿吨)的人为新的水土流失。

中国的大国战略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大国战略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大国战略与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成为了一个新兴大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不断探索和发展其大国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中国的大国战略在国际制度中,大国地位不仅意味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具有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影响的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大国战略不仅要考虑内部的协调,也要处理好与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国的大国战略,主要集中于地缘政治、海洋战略、经济独立性、文化传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1. 地缘政治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亚洲的文明古国,也曾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现在也重视其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自助努力的原则,不会将其自身利益牺牲在国际政治中。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走出了这一阶段,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事务,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2. 海洋战略对于中国的大国战略来说,海洋战略也是重要之一。

中国民族志向和国家利益都要求在海洋领域收获更多。

因此,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保护其海洋权益。

3. 经济独立性中国独特的大国战略还体现在其经济独立性上。

中国已经非常依赖出口,也逐渐发展成一个基于出口的经济体。

因此,未来的大国战略中,中国必须考虑独立性、多元化经济渠道和多方面制定战略,以确保其经济安全。

4. 文化传承中国的大国战略还包括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语言、信仰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更加注重对其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发展和利用,将有助于加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更有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经济也将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因此,中国也需要更多地培养和利用其人力资源。

21世纪初期的国际形势展望_兼析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初期的国际形势展望_兼析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1007-1369(2003)01-0050-0521世纪初期的国际形势展望兼析中国的战略机遇期鲁世巍[内容提要] 21世纪头20年,国际力量对比将出现新变化:曲折中发展的世界多极化面临机遇;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调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综合安全问题日趋突出,总体缓和稳定与局部紧张动荡并存;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迈向新经济时代。

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也在增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 21世纪 国际形势 展望 机遇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重大突发事件频仍。

美国这一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恐怖袭击,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恐战争,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和动荡。

西方国家经历本世纪第一场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出现下滑。

然而,新世纪开局不利,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它为各国重新认识世界和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

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依然是时代进步和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动因;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国际竞争与合作趋势并行不悖。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冷静分析而作出的判断。

一、国际力量对比将出现新变化,曲折中发展的世界多极化面临重要机遇当今世界处在由两极向多极格局转换过程中,各国特别是大国为在新格局形成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行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国际力量此消彼长。

美收稿日期:2002 12 4作者简介:鲁世巍,武汉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 430072。

国试图抓住至2015年前的战略间歇期!,凭借超强实力和有利地位,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维护和巩固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目前,美科技遥遥领先,军费开支比日、俄、英、法、德等其他主要大国开支的总和还要多,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0年前的23%多增至31%,一超!地位凸显。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应对策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全球经济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也开始威胁着这个传统秩序。

从货币制度到贸易规则,再到金融体系,这些制度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制度的变革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首先,货币制度的变革。

近年来,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全球贸易中,美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人民币、欧元等已经成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成员,这些变化可能进一步导致全球货币秩序的变化。

其次,贸易规则的变革。

现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自由化倾向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区成立。

然而,自由贸易之路并不好走,随着贸易争端的加剧和保护主义情绪的抬头,全球贸易格局也在发生调整。

而在这样的变动中,中国处在了一个尤为重要的位置上。

最后是金融体系的变革。

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全球金融格局,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愈加复杂。

各国的金融政策在振兴本国经济、调节全球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没能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经济震荡,并给全球金融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如何应对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成为了中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首先,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加快转型升级,按照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提高经济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大强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三大强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三大强国战略”是指美国的“印太战略”、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以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三个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提高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是对这三个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1.美国的“印太战略”:该战略是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超级大国地位而
制定的战略。

主要目标是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合作关系,以遏制中国等竞争对手的崛起,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2.俄罗斯的“北极政策”:该政策是俄罗斯为了维护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地位而制定
的战略。

主要目标是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扩大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并与其他北极国家进行合作和协商,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3.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是中国为了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而提出
的战略。

主要目标是通过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合作发展,以达成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三个战略的背后都有各自国家的自身利益和战略目标,它们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要想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共赢的方式。

为什么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判断。

自此,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成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这是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事实根据。

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的顽强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向温饱、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与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就看这头20年了.这是我们的战略缓和期,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稳定,只要头20年把握好,中国就能进入一个新时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中国的经济引擎拉动了世界经济.所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20年.中国面临的机遇。

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中国面临的挑战:其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中国大的发展战略(2篇)

中国大的发展战略(2篇)

第1篇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应对这些挑战,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制定了大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大的发展战略进行阐述。

二、战略背景1.国际环境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深入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风险和挑战交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制定大的发展战略,以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

2.国内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同时,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制定大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战略目标1.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3.人民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5.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四、战略举措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发展。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这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

因此,在21世纪,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就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的跨国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国际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20.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累计达329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6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累计达5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8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累计达419万人;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金额累计达3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2亿美元。

在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了一半,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之一。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及区域分布广泛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已从一般的贸易服务、餐饮、简单加工、航运等领域逐步拓展到包括信息产业、交通运输、生产制造、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金融保险等在内的国民经济各领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格局。

境外投资产业重点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联系更为紧密。

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包括亚太、非洲、拉美在内的170多个国家与地区。

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_魏礼群

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_魏礼群

2013年 第6期高层论坛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魏礼群摘要:从各项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面临许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依然任重道远。

借鉴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经验,使我国顺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需要实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等“六大战略”。

关键词:经济大国 经济强国 发展战略作者简介:魏礼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用历史的宽广眼光,确立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奋斗目标,并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

这个“双百”目标,提出了我国“2013-2020年、2021-2050年”两个战略发展阶段,明确了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战略节点,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势的研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深入研究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与1978年相比,2012年的006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42.5倍,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87.3倍①。

从经济总量、部分省市人均GDP、制造业产值、贸易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等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首先是经济大国,经济大国首先要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总量。

据统计,1978年我国GDP只有1 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国战略
——《大国发展战略》观后感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学类一班
摘要
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已提前进入一个大国经济时代,但我国对外经济体系中仍残留很多难以抹去的诟病,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面对向发达国家转型阶段的瓶颈,我国将采用何种大国战略打破传统障碍,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弄潮儿行列之中?如何解决迅猛发展势头与落后人均经济水平的矛盾?本文将会对这些疑问做出合理解答。

关键词:大国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经济体系
正文
李稻葵教授振奋人心的《大国发展战略》讲座着实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实行大国战略。

如果继续推进小国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国家可能面临出口额愈高、经济效率愈低的局面。

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茁壮成长,并在向发达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渐入瓶颈,今天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国市场的依存度出奇地高。

2004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已达到70%,。

这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市场极度依赖外国。

事实上,中国出口的产品不断受到外国市场的抵制。

西班牙鞋厂的工人捣毁中国商人的鞋城;美国的国会议员纷纷提出立法抵制中国产品;各种反倾销案件此起彼伏。

这些都说明中国
在出口市场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核心生产技术依赖外国企业。

在电子产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组装或生产非关键部件,而核心技术在产品中的价值却有日益提高的趋势。

因此,一旦外国市场在核心技术上对我们加以限制,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界自然资源严重依赖。

这不仅使中国企业日益受到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困扰,而且一旦这些原材料的运输渠道受到阻挠,将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

以原油为例,80%以上的原油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的港口,一旦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或正常的运输秩序受到威胁,中国经济的命脉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中国经济的贸易比价日趋对中国不利。

日本一家研究机构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去5年中国主要产品的贸易比价下降近30%,即中国的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而言越来越便宜。

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中国生产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就下降,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就飙升。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明显是十分不利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挑战背后的经济实质。

正如凯恩斯所说,任何一个经济政策或经济中的决策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些当时流行的经济思潮所左右。

但是严格地讲,这个理论已远远不适应中国今天的现实。

因为在世界经济史中,中国这样
的发展势头是史无先例的。

历史上曾有一些小国,如新加坡和韩国,在短期内高速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也曾有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从二流发达国家变成一流的领先发达国家的案例,但是绝对没有像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从非常落后的状况直追发达国家的先例。

那么,大国与小国的发展战略有何不同呢?第一点不同即大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其贸易比价对大国本身的发展是不能忽略的。

所以,一个大国一味追求比较优势,势必使它陷入以上所述生产什么什么就不值钱、不生产什么什么就值钱的尴尬局面。

如果继续推行简单的比较优势战略,国家可能面临出口比例愈高、经济效率愈低的局面。

第二,一个大国实际上具有非传统的比较优势,即大市场的优势。

市场大,则可以容纳一些有规模效益的大企业;市场大,则可以使国内的很多企业在研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市场大,则可以使一个大国在国家内部就实现劳动分工的原则,而不必进行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

具体来讲,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即要实行大国战略。

针对以上的四大挑战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与国际潮流,我国应采取以下四项大国战略来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一是要在坚持不断开放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大市场,即提高内需。

我赞同最近樊纲博士的一个观点,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继续
走老路—依靠发展以出口加工产品为最终目标的加工业。

长此以往,世界市场将无法承受中国如此之多的农民需要就业的压力。

世界各国肯定会以各种方式抵制中国的出口产品,不是以价格下降的方式,就是以贸易摩擦的形式。

所以中国要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扩大自己内部的统一的大市场。

二是要利用我国的大市场来扶持大企业。

企业规模可以随着市场变大,单个企业规模变大后,可以支撑更深入的产品研发,产品研发的深入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大市场可以使我们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要合理地利用国际经济的各种规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比如在WTO的框架下,中国应当起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桥梁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从国际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中得到的收益远远超过损失,所以,中国应当积极帮助发达国家说服一部分经济制度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之同意在WTO的框架下推动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最后,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谨慎处理国际金融方面的挑战,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中国如此之大,一旦我国的资本账户充分开放,非常容易招致国际炒家的攻击。

这就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必须保持非常高的水平,比今天的6000亿美元(即一年的进口总额)还要高,显然其成本将是异常巨大的。

如果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在维持资本账户不开放、资本流动不完全通畅的
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外汇储备投入到流动性资产的比重,把部分外汇储备转投于国际上的资源型企业或资产,以部分地抵消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用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其他国家资源型、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的证券上,用证券收益反过来稳定国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已经提前进入了大国经济时代。

若不及时采取大国战略作为其发展坚实的后援团,很可能会造成未富先大的后果,总而言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开始探讨大国发展战略,如果依然停留在小国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我们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最终经济将渐渐衰退甚至反噬先前的累累硕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