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认识论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
【本课知识框架】
正确 过程
重点掌握:两个概念三个原理
[2016高考导航]
实践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真理
认识过程
考纲展示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真理的客观性 8.真理的具体性 9.真理的条件性 10.真理和谬误 11.认识的反复性 12.认识的无限性 13.认识的上升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特点 表 现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 反复性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限性 无止境的过程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 上升性 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发展
B
核心考点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 客观性 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 条件性 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横向)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具体性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超越历 史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纵向)
核心考点一 1.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重点突破】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 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 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C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014·山东文综·T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
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 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核心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注意: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1)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分: ①二者都是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但前者指有目的、有 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后者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整个 世界 ②二者都是有创造性的。但实践的能动性的“创造性”具 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的能动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 (2)从各自的作用区分: ①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 世界,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都只是停留在主观范畴,即“ 想”; ②实践是指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活动;
难点突破:准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 含义: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 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 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 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 错误的。 (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 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A
(2013· 广东文综)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 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 ,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 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 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核心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 客观 其结果因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物质性 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能动性 活动 社会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并且是 历史性 历史的发展着的
(2012·福建文综·T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 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 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 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 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2014·上海单科·T23)周恩来总理曾说:“只 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
(2014·北京文综·T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 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 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 (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双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
发展;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误导作用,阻碍实践
发展 。
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
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
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2014·江苏单科·T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 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 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 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 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 现 理 解 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 来源 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 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是否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如图漫画中“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 )
A.是正确的,看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C.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
D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原理二: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条件性(相对性)
原理三: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 限性和上升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3·江苏单科)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 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 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 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
C
(2014·大纲版全国卷·T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 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 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 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 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 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本课知识框架】
正确 过程
重点掌握:两个概念三个原理
[2016高考导航]
实践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真理
认识过程
考纲展示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真理的客观性 8.真理的具体性 9.真理的条件性 10.真理和谬误 11.认识的反复性 12.认识的无限性 13.认识的上升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特点 表 现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 反复性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限性 无止境的过程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 上升性 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发展
B
核心考点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2)特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 客观性 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 条件性 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横向)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具体性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超越历 史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纵向)
核心考点一 1.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重点突破】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 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 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C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014·山东文综·T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
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 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核心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注意: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1)从各自的含义上区分: ①二者都是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但前者指有目的、有 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后者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整个 世界 ②二者都是有创造性的。但实践的能动性的“创造性”具 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的能动性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 (2)从各自的作用区分: ①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 世界,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都只是停留在主观范畴,即“ 想”; ②实践是指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活动;
难点突破:准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 含义: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 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 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 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的认识是 错误的。 (3)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 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A
(2013· 广东文综)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 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 ,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 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 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核心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 客观 其结果因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物质性 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能动性 活动 社会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并且是 历史性 历史的发展着的
(2012·福建文综·T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 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 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 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 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2014·上海单科·T23)周恩来总理曾说:“只 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 )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
(2014·北京文综·T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 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 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 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认识过程 (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双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
发展;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误导作用,阻碍实践
发展 。
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
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
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2014·江苏单科·T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 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 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 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 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 现 理 解 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 来源 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 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 是否相符合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如图漫画中“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 )
A.是正确的,看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C.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
D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原理二: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条件性(相对性)
原理三: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 限性和上升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3·江苏单科)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 术、1750年的蒸汽机、1950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 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 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
C
(2014·大纲版全国卷·T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 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 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 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 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 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