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西方哲学,问题]西方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都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既有身体上的改变,也有精神上的变化。因此,人们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确定一个饱经风霜的人还是最初的那个人?同样,对于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群体、社会也面临着这样类似的问题。面对当今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能否以及如何建认一个有效的理性同一性,实现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一性问题在理论和实际方面都是最为基本和紧要的问题。根据李大强的观点:如果没有同一性或者无法确定的同一性,不仅人类全部的科学工作和哲学研究都成为空中楼阁,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展开。

一早期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论述

早在17世纪,洛克就对同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条件理论,就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物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在洛克之后,很多哲学家对同一性问题进行了论述。莱布尼兹把灵魂作为同一性实现的根据,他认为除了上帝,没有完全与形体分离的灵魂,也没有无形体的精灵,一切心灵、一切单纯的精神实体都永远的和一个形体相结合。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之中,好像河流一样,继续不断地有些部分流出和流进,因此灵魂只是逐渐地和逐步地更换形体,在动物中经常有形态的改变,而绝无灵魂的更替,绝无灵魂的轮回。

与肯定同一性的观点不同,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个代表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驳斥,认为并不存在那种在时间进程中保持不变的自我,个人的自我同一性是我们想象的虚构,是一种混淆。休谟对这种自我的否认源于他的心灵哲学,因为休谟认为我们的心灵不过是一束知觉:当我亲切地体会所谓我自己时,我总时碰到这个或那个特定的知觉任何时候,我总是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除了知觉之外我观察不到任何事物。这种看法为休谟提供了根据来否认那种特殊的自我,同样也是休谟否认个人同一性的基础所在,因为既然构成心灵的不过是不同的知觉,那么由于这些知觉并非不变和不间断的,心灵就不可能是一个在时间进程中保持不变的对象。休谟对同一性和知识确定性问题的怀疑,对人类的理性精神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拉开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序幕。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论述

传统的形而上学到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了顶峰,它将古代哲学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康德以其批判哲学将事物分为表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知识而确认了理性和自由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其所有的二元论特征也成为后继者有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消解康德哲学的二元论特征,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通过自我和非我之间的矛盾运动而推演出一个严密的知识学体系。谢林把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绝对的同一起来,即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发端于一个绝对的同一的本原,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种东西,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即绝对的理性或精神。但是,由于谢林把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作为最高的原则,他就不能解决运动与发展的问题。他始终拒绝从原则上解决从绝对无差别的东西如何向相对的和有差别的东西转化的问题,因为这正是他不能解决的问题,绝对无差别的同一从原则上就不可能包含任何运动的契机和源泉。黑格

尔指出,谢林的缺点的根源在于,他只是把精神理解为不动的实体,而没有把他理解为主体。在黑格尔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黑格尔赋于客体能动的普遍化的自我意识一一精神,他从精神出发,把人类理性看做是不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独认的本原,企图从理性中引申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这种精神在主观意识面前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规范的客观性。黑格尔在这种主体和自然分裂的关系中,即一方面同外界自然的分裂,另一方面同自身的,即同内在的自然的分裂的联系中看到主体同社会的分裂。在这种自我同外界的自然、同社会以及同内在的自然的三重分裂关系中,出现了同一性问题,黑格尔把这种联系看成是进行哲学思考的动力,他由此出发建认起一个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自己发展、自己运动、自我同一的庞大哲学体系。黑格尔的这样一种精神知道自己的同一性,知道在自身之外还有一个与自身并存的自然界,也知道自身的同一性和自然界是一种同一性的关系。哲学所建认起来的这种同一性,取代了宗教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建认统一性解释的最终的思想形态。因为,只要肩负着联合使命的哲学能够成功地把自然界中的精神的绝对表现同一起来,那么,客观精神概念所说的自我同社会的分裂也就能得到克服。在黑格尔那里,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实现了绝对同一。

三现代哲学中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论述

现代的同一性问题,是自我与社会相分裂的问题,在不了解自我或者精神同整个自然界的绝对的同一性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是由一种联合的力量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个力量本身一面不间断地产生分裂,一面也在克服这些分裂。

但是,黑格尔所实现的绝对同一是自觉的、理性的统一,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和哲学与政治斗争的现实实践的联系来看,黑格尔哲学根本克服不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的基础,也不能实现黑格尔所想要达到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理性与现实的同一。费尔巴哈从直观的现实出发,认为在理性基础上建认的整个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学说是站不住脚的,因而,他不满足于这种同一方式,不满足于在思想中,在意识中爆发的革命,他要求接触和把握真正的客观现实,而不是由思想和精神异化出来蒙哄人们的视听的虚假的现实

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黑格尔绝对同一与费尔巴哈直观同一的基础上,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实现了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在这里,人的实践活动是连续不断的改变现实的感性活动,是客观世界、人自身以及人与世界关系三者相同一的真实根据,也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时,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人是现实的、具体的,是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统一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杜会物质生产劳动之中,而且是一个生成的、变动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黑格尔哲学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对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出现了两条路径:一是就如上述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一样肯定我们仍然能够实现某种确定的,主体、客体和实体的同一;二是如尼采一样否定某种同一性,要求回到具体的、差异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

在同一性哲学盛行的情况下,尼采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他认为生成的世界根本没有什么统一性。尼采通过对同一性哲学语言基础的分析,反对传统哲学把主体和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