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合集下载

南怀瑾作品读后感

南怀瑾作品读后感

南怀瑾作品读后感南怀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大家读他的作品收获多少知识?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南怀瑾作品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南怀瑾作品读后感篇1:论语别裁读后感南怀瑾先生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小时候不管老师还是长辈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习好了,将来什么都会有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知道这句话时候,还拿着书找了半天,以为可以从里面找到“颜如玉”或则“黄金屋”来。

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把我们的脑子都固化了,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就是真理。

然而读书是为了什么,过去没有深想,不就是为了“什么都有么”,历史经验还能有错?好好读书就是了,以为书读得越多,就是学问越多。

而今,南怀瑾先生却说: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以前看过一个历史故事,用在这里刚好可以说明学问就是做人做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却三年不读书。

曾子说:“你在我家里学习,三年不读书,那学什么?” 公明宣说:“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待下属的态度,可惜都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

我只会读书罢了!”曾子倒不必要向公明宣道歉,因为学做人、做事和读书两不误啊,再说了,文字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帮助学习和提高的。

我认同南怀瑾的观点,学习是为了做人和做事,不要做了学问以后就忘记了为何而做学问了!做学问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用于做人做事。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最近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吧,对于《论语》,总觉得那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经典,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拉着你的手,把那些古老的智慧一点点拆解,用最通俗、最生动的方式讲给你听。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就觉得不就是学了知识要经常复习嘛,多简单的道理。

但南怀瑾先生却指出,这里的“习”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实践、是应用。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我曾经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一个烘焙课程。

在课上,老师教了我们怎么做出美味的蛋糕,从材料的选择到搅拌的手法,再到烤箱的温度控制,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

可回到家,真正自己动手做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面粉和水的比例总是掌握不好,不是太干就是太稀;搅拌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导致面糊不够细腻;烤箱的温度更是个大难题,不是烤焦了就是没熟透。

这时候我才明白,光是在课堂上听一听、记一记,根本不算真正学会了。

只有不断地实践、尝试,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烘焙的技巧,做出让自己满意的蛋糕。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吗?学习知识,然后在生活中去运用、去实践,当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那种喜悦和满足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以前觉得就是要每天反省自己,可具体反省啥,也没有个清晰的概念。

南怀瑾先生说,反省自己做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对朋友有没有守信,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去实践。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爬山。

那天早上,我因为前一天晚上熬夜睡过头了。

朋友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迷迷糊糊的。

朋友在电话那头很失落,说他已经在约定的地点等了好久。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没有做到守时,没有考虑到朋友的感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3篇《论语别裁》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论语》的一本讲演录。

下面是带来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就象一朵带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队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幼儿园的活动限制太多,游戏很幼稚,她不喜欢。

老师则说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经常眼神迷离,小小孩子经常一个人沉思,不合群。

但是孩子在家有说有笑,怎么到了学校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儿园两个老师管三十多孩子,女儿从老师那里受到的关注少了,得到的爱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为不听话被批评,被冷落了。

作为家长,怎么办呢?第一要体谅老师的难处,孩子不听话,很难让老师不批评;那就期望老师多爱一点孩子吧,我选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

首先,在老师面前承认孩子的缺点,希望老师多担待。

但在孩子面前还是以鼓励优点为主。

我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报名成为家委会成员,配合老师排练一些亲子游戏。

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会,我们几个家长、老师还有孩子一起自己准备道具,排练节目,其乐融融,真的和一个大家庭一样。

老师和家长熟悉之后,自然对待孩子更有耐心,关爱多了,批评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另一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了,因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教室里坐不住、说小话、写字东倒西歪、下课打闹,老师没少到我这里告状。

我呢,一概顶住,从不告诉孩子这种事。

只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护眼睛为理由。

那时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认真些。

我扮成近视眼,故意看不清视力表等等,边游戏边提醒吧。

真应了叶曼老师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不谈道德,只言利害”。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通用6篇)读论语别裁篇1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

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篇2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

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

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一次全新解读,不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孔子的思想精髓,还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境,赋予了这部经典新的生命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被南怀瑾先生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别裁》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及其思想。

在传统教育中,孔子的形象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的言论也常常被解读为僵化的教条。

然而,南怀瑾先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现代视角,将孔子的思想还原为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

例如,在“学而时习之”这一章中,南怀瑾先生指出,“学”不仅仅是读书学习,更是一种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这种解读不仅让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充满了现代意义。

他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社会的背景,而是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例如,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章中,南怀瑾先生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并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这种解读不仅让读者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反思。

此外,《论语别裁》中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南怀瑾先生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例如,在“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一章中,南怀瑾先生指出,真正的智者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真正的仁者不会因琐事而忧虑,真正的勇者不会因困难而退缩。

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团队管理和领导力的提升。

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南怀瑾先生对孔子弟子的分析。

他通过对子路、颜回等人的描述,展示了孔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孔子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成绩和成就,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3篇《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阅读的书。

下面是读论语别裁后的感想,欢迎阅读。

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最近在读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感慨颇多。

几乎每翻开一页,没读完一章,都能让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涌,让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

正如论语里所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正是在《论语别裁》的“学而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让我开始感叹于南怀瑾先生的睿智,感叹于他对《论语》一书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独到的分析。

看到这句话,就回想起上中学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当时的学生,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只求只字片解,其实只是因为文学修养还不够,自然没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

正如南怀瑾说的,文学革命,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命”,如何去“革”?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第一”部分,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以为意义再明显不过的“子曰”,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居然还有另外一层完全不同的意思,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有思想,不断地见习和体验,并反省,就是学问。

能够从不断的体验反省中经常得到“会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说乎”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欣赏。

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并不一定是指空间距离上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

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兴起的,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美孔子,这个时间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间,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篇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篇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篇《论语别裁》读书笔记1《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

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

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

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

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

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论语别裁》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别裁》读后感(一)《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

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

“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

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

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

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

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

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5篇《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1《论语别裁》作者是南怀瑾老先生,老先生在开篇便提到了读书做学问重在学以致用、注重如何将知识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境界。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的某一个侧面,相互之间很难达到一个全面、通透的交融,难免别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

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国籍的船长,有着不同种族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航海经历,甚至他上个航次经历了什么,上个港口的引水对他及他的船舶产生了什么,我们也不大了解,船长对我们亦是如此。

所以他们有可能对我们引航员自己觉得对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质疑。

我们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因为船长的不理解、质疑而强烈反弹甚至“不愠”,那还是君子么?子曰:“观过而知仁”。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别人犯了错误,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这个错误。

当我们在安全会上或者生活的闲聊中,听别人讲起、分析他遇到的尴尬情况、险情甚至事故时,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总结,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谨慎操作,不可鲁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样的情况下犯相同的错误,真正的做到“观过而知仁”。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作为长期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去孝顺父母?打钱给父母是一种方式,但我想这绝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也许父母更想听听你的声音,见见你的样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视频一下,多多沟通,拉拉家常,让父母心安。

避免给父母“色难”,避免无意识的给父母难看的脸色。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了别人,而将自己最坏的一面留给了最关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应该。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i《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故意思,深深地吸引我向来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干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长此以往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再也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谴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不少呢?特殊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赋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份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读完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这本书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孔子的智慧一点点剖析在我面前。

在书中,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独特而又生动。

他不是简单地翻译字句,而是结合历史背景、人物故事,让那些古老的文字活灵活现起来。

这让我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觉得《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离我的生活很遥远。

但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我发现其中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我理解的就是学了知识要经常复习,多枯燥啊。

但南先生说,这个“习”不仅仅是复习,更是实践,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并且能从中获得乐趣。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车风驰电掣,心里特别羡慕,于是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学会。

一开始,爸爸在后面扶着车,我战战兢兢地踩着踏板,车子歪歪扭扭地前行,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摔倒。

练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感觉了,就让爸爸松手。

结果爸爸一松手,我没骑几步就“啪”地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眼泪直打转。

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觉得骑自行车太难了,不想学了。

可后来想想,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啊。

于是我又扶起车子继续练。

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

慢慢地,我能骑一段距离了;再后来,我能绕着小区骑一圈了。

当我终于能够自由自在地骑着车在路上飞奔的时候,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了骑车的技能,并且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以前觉得就是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多麻烦啊。

但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反省自己不是走个形式,而是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不妥之处,有没有进步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闹别扭的事儿。

那天我们一起做小组作业,因为意见不合吵了起来。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我们写读后感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其更真实、个性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朋友们分享读书心得的良好途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论语别裁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看书也讲究缘分,如同择友。

不经意间,在网购时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学识,亦或是于丹的读书心得有所触动,很想知道南先生对论语到底有何别裁,就毫不犹豫地订购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读与体味。

南先生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识,透过本质还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读,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罢不能。

看南先生的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帮你指点迷津,许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领悟。

读后唇齿留香,净化心灵。

终于我把总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开始反观内省,那种精神的滋养慢慢渗进心灵,从内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终生。

南先生用“经史合参”的方法,细心体会原著的本义,拨开秦汉儒学和宋明理学等古代名家设置的层层雾障,力图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

虽然褒贬不一,甚至是质疑和批判,但南先生从千年中华文明着手,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细腻而不缺大气的阐述,使《论语》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让我们找回了曾经遗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年早过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

南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诠释着孔子的大教育,为我们指点着迷津。

孔子最看重“仁”字。

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虽是自我教育,但背后还系着一个社会目标——安人。

“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教育的根本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

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目标。

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的私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师论语别裁读后感

教师论语别裁读后感

教师论语别裁读后感
书中对“仁”的解释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觉得“仁”很抽象,什么是“仁”呢?是善良?是宽容?南怀瑾先生把“仁”拉到了生活里,拉到了人与人的相处中。

在教育里,我觉得这“仁”就是对学生的那份真心的关爱。

不是只看成绩好坏,而是看到每个孩子内心的需求。

就像有的孩子家庭环境不太好,可能在学习上会分心,我要是只批评他不用功,那可就不仁了。

我得像孔子一样,有一颗包容的心,去了解他的困难,给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才是教育中的“仁”。

南怀瑾先生讲论语的方式还特别幽默,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幽默也给我一个启示,我的课堂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幽默元素呢?我老是一本正经地讲课,学生们可能都听腻了。

要是能像先生这样,把知识融入到幽默的讲述中,学生们肯定会更感兴趣。

比如讲历史人物的时候,就可以像先生讲故事一样,把那些人物的趣闻轶事讲一讲,让历史课不再枯燥。

读这本书也有点小“苦恼”。

就是感觉自己知道得太少啦!南怀瑾先生知识那么渊博,书里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太多了,有时候我得停下来查好多资料才能完全理解。

但这也算是一种激励吧,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才能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有更多的“料”。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这套著作装帧简约大方,没有任何繁杂的修饰,阅读起来很贴手很舒服。

几年前在德一逛的时候,赶上一家店要转让,老板以不太贵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卖全套二十四本,当时囊中羞涩没有买,只是捡着买了几本,《论语别裁》不包括在内。

上个月老师送了书,拿到手里,到像是见到了阔别的老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和实践不可谓不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论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几篇,和那一些解释。

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了她的《论语》心得,火的一塌糊涂。

我也借着机会去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论语》解读的书凑凑热闹,才知道原来《论语》远不止课本里那几篇,远不止那些解释。

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聪明,她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刚好符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分量不轻的批评意见,我到觉得既要尊重经典忠于内心又要赢得大众的喝彩与关注很难平衡,有争议总是好事。

本书坚持南怀瑾老先生一贯的儒雅的文风,仿佛聆听一位和蔼睿智的老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微笑着讲述他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机会有人给我们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在用实践和行动传递信息。

能读懂这些信息,好为人徒,才能使自己进益。

《论语别裁》读后感2当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买的这本《论语别裁》,我已经全无记忆。

只是扉页上记录是在20 年 2月 9日买的,却是在20 7年才读完它的。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欢迎阅读!《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读完第一遍,只道是《论语》之境深似浩瀚之海,并非真的一看就能懂。

厚重的两本书在手,虽知厚重,但觉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有意思,深深地吸引我一直读了下去。

我想,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之感,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再随时读读,想想,再读读,即使这样,也才能对《论语》之深意略懂一二罢了。

读完先生的讲述之作,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现就对其中一些内容,结合生活所闻所感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在《学而第一》的章节里,《论语》第一篇《学而》的开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结尾处恰恰是头尾相顾。

最后一句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主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

人都是凡夫俗子,既然是食人间烟火者皆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对的。

人在第一次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可能会脸红,但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久而久之便不觉得脸红。

不仅不再脸红,并且还会在说错话之后,心里涌起无数条支撑自己错误的理由“伞,认为打着这把“伞就没有下雨了。

不仅认为自己全对,并且事后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甚至越想越对。

人就是这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只是对的,别人没道理,还要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

生活中,亲人、同事、好友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很多呢?特别是对于越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就越不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人处世之际,应该更多的给予对方理解,在有矛盾的时候,要首先学会反省自己的不是。

读到《雍也第六》部分内容时,提到了一个教育上的大问题。

孔子认为,把学问做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原文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论语别裁读书篇1暑假开始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有点顿悟的感觉,就来写写自己的感受。

首先从一个节目开始,某个晚上看某电视,李连杰给人感觉很沧桑的感觉,他说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辈子,光溜溜的身子来到人间,光溜溜的离开人世,来的时候,需要别人救济帮忙,走得时候也要麻烦人火葬帮忙,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别人的救助下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还是利用在世间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别人,才有意义。

当别人问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说是"给别人的才是你的",解释到比如别人送一个表给他,他每次看表的时候,其实都在想念那个送表的朋友,其实他朋友已经戴在他的身上,他认为,在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带走,为什么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这样一来,自己就永远的存在在世界上。

他把人生归结为"助人"和"爱人",我想就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为了论语而论语的思维使我们认为古文化没什么用处,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读懂论语,而且由于没有生活经历,对论语之道也没有真正的体验。

经历了20xx年的社会生涯,有时候会对社会有悲观的想法,对人生有无奈的想法,现在周围,好象始终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吃得开,利益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会的宠儿,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为手头的工作而生存,有几个人可以超脱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毕竟说什么生活还得继续。

正因为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快乐,混日子的感觉很厉害。

有钱的人也不快乐,因为他想更加有钱,也不知道怎么把钱转化为长期的快乐,最多就,那种穷快活很少了。

总之,我们的生活,得为"利"字。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2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

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下面给大家分享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10篇),一起来看看吧!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1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

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

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

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

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

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

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

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篇一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

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

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

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
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

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

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

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

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
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

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

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

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

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

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南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

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

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
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

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

“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

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

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

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
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推翻,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

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人的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

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

南老师讲,“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

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

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台湾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

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倒也不必大动干戈啦。

中国人做事向来不讲究横冲直撞,讲求中庸之道,求变亦可渐变,免得过犹不及。

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

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想想自己目前的状况觉得老先生说的不是正确,而是非常正确,让我像影视作品纪中晓岚那样“出口成章太难了,虽说人家是大学士自己不能比,但像那个时代有知识的人那样作诗饮酒恐怕也不行了。

现在别说自己创作对联、绝句和诗,就连古人的名作也说不上来了,经常张冠李戴,要不就记着这种词句:“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带钱。

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我们是否在国学教育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老先生对儒、释、道的解释很有新意,他是这样描述的: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
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

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有感而发,望家人别笑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