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发展宏观环境
第一节社会经济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环境趋好,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这对处于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慈溪若想在省或者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
长三角地跨江、浙、沪三省市,位于长江和钱塘江的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T型”接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在加速向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
随着湾大桥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以及沪杭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慈溪与以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慈溪亟需确立在长三角世界城市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结构。
三、省空间发展构架
“十一五”时期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心、交通关联、双重协调”的原则,在省城层面重点形成“四圈三带二区”的空间发展构架。
慈溪市处于“四圈”的城市经济圈,共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
同时也处于“三带”中的环湾产业带,形成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地域经济系统,成为“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发展的主骨架。
在《省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了以“一个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三三四六”的发展框架,在未来15年,慈溪是新增的50万—100万人口城市之一。
因此,重新构筑慈溪市城镇发展空间显得十分有必要和紧迫。
四、大都市区发展
市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区经济的空间扩散和区域整合过程,以市中心区为中心、以余慈和奉化为组团的大都市区雏形已经形成。
大都市的扩散作用直接导致中心城市的一些工业企业和资金进入慈溪,慈东工业区块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慈溪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慈溪市域的空间需要重新整合和调整。
第二节政策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涵和基本要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需要规划更多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
从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28号文件)的颁布,到2005年初土地监察制度正式启动,国家颁发了有关于土地管理的多个配套具体实施文件和紧急通知,可见中央政府贯彻土地半垂直管理的决心无可动摇。
这些土地政策都为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慈溪市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慈溪经济发展必须向集约涵转型,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三、省“八八战略”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扎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
对慈溪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主动接轨,积极参与长三角,不断提高对对外水平,同时积极保护和改善现
有生态环境。
四、市“六大联动”重要决策
新一届市委在市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六大联动”,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六大联动”容为:一是推进城乡联动,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差距过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产业联动,针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按照“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突破第三产业”的思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三是推进港桥海联动,充分发挥港桥海优势,整合港桥海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格局;四是推进外联动,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开放相结合,着力于利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主动参与国际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努力确立华东地区重要外贸口岸的战略地位;五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把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六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进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第二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1. 慈溪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后期演进。
2. 工业经济增长的“集中—扩散”效益十分明显。
慈溪市近年工业增长迅速,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巷镇和观海卫镇为副中心的空间格局日益明显,工业增长的分散集中再分散的“集中—扩散”效益十分明显。
市域经济发展均由中心城市的集中后向四周扩散为特征,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化趋势日益明朗。
3. 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日趋合理,传统的结构正在被打破。
慈溪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且发展形势较好。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巷镇和观海卫镇为副中心的区域第三产发展空间日趋合理化。
以批发和零售贸易为主的传统三产结构正在努力被打破,以房地产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和成长。
4. 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演进,社会从业人员在空间集中不断加强。
自1995年以来,GDP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呈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格局,其中第一、三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发展变化较为起伏,总体呈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结构正在向“三、二、一”格局演进。
社会从业人员在不断向中心城市、观海卫、周巷和横河集中。
5. 城镇体系正向更高层次的片区式网络化发展。
现状以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最强,观海卫和周巷其次,其他城镇的实力较弱的城镇体系体系已经形成,体系结构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片区式网络化发展。
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快但整体水平较弱。
慈溪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市快,但“二、三、一”格局(7.4:58.8:33.8;2003年数据,下同)的发展水平仍低于市整体水平(6.3:56.0:37.7)。
三次产业从业结构调整较市为快,且发展水平优于市整体发展水平。
7. 二元经济结构较好,但仍有较大差距。
慈溪市的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比市整体水平小,但仍有较大的差距,它将影响慈溪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和过程,阻碍区域经济质的飞跃。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8. 与发展类似地区的优势明显,但不足也十分明显。
从经济发展类似的鄞州区、余市、上虞市、市和乐清市等六县市相比,慈溪市在区域建设水平、经济实力、资金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发展潜力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科技实力和社会环境方面相对比较落后。
因此,在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实力和改善社会环境。
第二章慈溪市域发展条件评价(SWOT)
第一节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区位条件优势凸现
随着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慈溪东距60km,北距148km,西至138km,将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交通条件也由原来的交通末端变为交通节点,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连接、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的战略地位,真正把原来的地理位置优势显化为区位优势,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湾地区、、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
二、社会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强
1. 区域综合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全国科技、体育、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332元和16752元,经济总量名列省前茅;同时,慈溪市又是省经济四强县(市)之一,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目前分别在2003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8位和第16位(发展水平第16位,发展活力第16位,发展潜力第40位),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慈溪市较强的综合实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和潜力。
2. 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条件良好
作为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强市,2004年慈溪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9.93亿元(统计公报数据)。
到2004年,慈溪已初步形成家电、轻纺针织服装、化纤、金属制品、轴承、交通运输设备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七等大支柱产业。
3. 园区建设基础扎实,依托条件良好
为顺应“大桥经济”时势,慈溪市对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作了重新调整,到2003年形成了“一区四城十七园”的空间格局。
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特色也比较明显:家电主要布局在周巷、附海和新浦,打火机主要布局在掌起和观海卫,低压电器主要布局在观海卫,轻纺主要布局在浒山,服装主要布局在胜山和坎墩,化纤主要布局在桥头,鞋类主要布局在逍林和桥头,轴承主要布局在横河和周巷,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布局在宗汉,旧家具主要布局在天元,这十大行业区域块状经济基本形成,但在产业和空间发展上尚需进一步整合与优化。
三、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
湾沿岸是我省滩涂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后备资源达100万亩左右。
在水动力和泥沙条件没有大的改变情况下,从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湾沿岸的滩涂资源。
根据《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从2003年到2010年,可围垦土地10.93万亩;到2020年,可再围垦土地13.4万亩。
这样到2020年共可围垦土地24.33万亩,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这些用地可用作工业和城镇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
第二节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国家宏观土地政策限制
二、饮用水资源缺乏
慈溪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仅为市人均占有量的1/3,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
慈溪市现有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现状需求和发展需求;另外,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污染,更加剧了本区域可供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慈溪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在生态上,慈溪市的植被总覆盖率还很低,质量很差,防护林、特种林所占的比例较小,森林生态功能远不能满足当前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上,近10年来慈溪市对于各类污染物治理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各类环保设施不断完善。
但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
四、产业布局较散乱
由于缺乏系统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慈溪市域产业园区空间发展规划,目前市域工业园区布局较为分散(三区四城十七园),部分园区选址不尽合理,大部分规模偏小(2.0 km2以下的工业工业园区共13个,占总园数的54.2%),产业档次偏低,集聚功能偏弱。
此外,虽然慈溪市特色产业鲜明,优势突出,但产业间关联度较小,尤其是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拓展延
伸较短,在产品链上的价值附加有待提高,等等。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制约慈溪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与调整,削弱慈溪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一、湾大桥带来的机遇
湾大桥建设将会给慈溪经济发展带来以下三方面机遇
1. 接轨,发展区域经济
第一,以交通对接压缩时空距离,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进一步拉近与的空间距离,实现与在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无缝接轨",更好地接受的辐射和带动。
第二,通过确立了追求共同利益的"双赢思维",可以按照配套、协调、互补、服务的要求,更加主动地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
为承接浦东两岸开发带来的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市域的产业布局,建立起与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与打成一片、抱作一团,实现极化中心与辐射区域的良性互动。
同时,可根据适应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型交易场所和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使自己真正成为接受产业梯度转移的配套"工业园"、市民农产品安全消费需求的绿色"大菜园"和休闲旅游"后花园"。
第三,以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更高平台。
是外资进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也是世界制造业转移、扩散、协作、配套的一大基地。
湾大桥把紧邻变成慈溪招商引资的名片,以为桥头堡加快走向世界,逐步形成了外商投资密集区。
2. 接轨,接受市区产业转移与调整产业结构
湾大桥已经其连接线的建设,将极大改善慈溪与市区的交通联系和便捷度,这为慈溪市与都市区产业接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同时结合慈溪市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土地优势,完全可以为都市区提供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平台。
3. 城镇体系网络化发展
同时建设中的湾大桥引线和连接线遍布慈溪市境,慈溪市每个区域对外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得到优化,这将极大增强区域城镇间的经济和空间联系,形成区域城镇体系重构和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现代城镇形成的根本动因。
工业化不仅极提高农业生产力,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同时在城镇中不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这不仅推动了既有城镇的发展,也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城镇。
慈溪市工业化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直接导致了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许多城镇发展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原有水平,也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中预测的城镇规模,在空间上许多城镇已经成片发展,而且在职能上也初步形成不同等级的体系,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为区域网络一体化的城乡空间发展提供机遇与可能。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年经济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是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单方面支持,从长远来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也将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最为坚实的依托和最为强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让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一方面把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省构建环湾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环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是省人民政府接轨大,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环湾产业带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部分、扩大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和生态建设示区。
在此产业带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投资区位三大优势,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推进与、的联动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奠定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地位,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慈溪市的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块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慈溪市致力于构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和华东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升产业、城市、环境等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环境。
第四节挑战分析(Threats)
一、城市化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消耗大
自2000-2003年以来,慈溪市城市化水平提高了 2.7个百分点,但建设用地增加了58.52km2(增加了0.33倍),水资源利用增加了4837万m3(增加了1.62倍),社会用电量增加了201558万kwh(增加了0.94倍),石油气用量增加了13730吨(增加了1.94倍)。
其中慈溪饮用水已经实施了用水外引工程,包括从余和上虞引水;用电量中实际提供的电量和用电量的缺口是2580万kwh。
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重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对慈溪市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两个方面。
1 河网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根据2003年监测,在所有河网监测站位中,Ⅳ类水占9.09%,Ⅴ类水占9.09%,超Ⅴ类水占81.82%,均未能达到地面水功能区划的要求,主要污染类型属有机污染,河网水质较差是较长时期以来工业化带来污染的结果,市域水环境现状已明显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大气质量总体尚,但也存在超标现象
降尘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总悬浮微粒,再次是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因此慈溪市的空气污染以尘为主,主要来源是工业燃煤产生的烟尘,其次是道路、交通及建筑施工的扬尘。
此外,工业燃煤造成的酸雨是慈溪市一个比较突出的大气污染物问题,慈溪市已属重酸雨区。
三、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基本层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物质资料日益丰富,消除或彻底消除贫困现象,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需要;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足够强的社会保障能力,能够使因疾病、能力、年龄等原因可能导致的非意愿性贫困者过上小康生活或较好程度的温饱生活。
二是发展层面——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人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有场所去从事学习、研究、交流等提高自身、拓展视野、增进情感的活动,接受艺术的、体育的等多方面熏,获取娱乐、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享受,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既充实有益、又丰富多彩。
三是提高层面——人居环境的优美和谐。
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充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必然要追求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享受更加惬意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河流、悦目的景观、怡人的环境也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理想的人居环境与物质财富的充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不能互相取代和替换的,而且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三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4. 《村镇规划标准》
5.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6.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7. 《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的办法》
8. 《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
9. 《市城市总体规划》
10. 《慈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11. 《慈溪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
12. 《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
13. 《慈溪市交通发展规划》
14. 《慈溪市骨干河网总体规划》
15. 《慈溪市电网2004-2010年发展规划》
16. 《慈溪市村庄布点规划》
17. 《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
18. 《慈东工业区块和龙山镇总体规划》
19. 《慈溪市矿产资源规划》
20. 《慈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1. 《慈溪市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
22. 《慈溪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3. 《慈溪市商贸业近中期发展规划》等。
二、参考文件和资料
1. 《省城镇体系规划》
2. 《省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3. 《环湾产业区发展规划》
4. 《慈溪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评审〈鉴定〉资料
5. 《慈溪市水环境治理规划》
6. 《慈溪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7. 《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8. 《环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9. 《慈溪市农业综合发展规划》
10. 《慈溪市中心城区综合管线规划》
11. 《慈溪市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12. 《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选址研究投资(草案)》
13. 慈溪市16个乡镇的城镇总体规划
14. 《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15. 《慈溪市城镇体系规划》等
第二节规划理念与原则
一、规划理念
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就是要求统筹城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规划容上,要突出强制性容,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
市域总体规划涵盖了区域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容,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基本、最宏观、最全面的规划。
慈溪市适时编制市域总体规划,既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精神,也符合城乡规划体系改革完善的需要。
2. 城乡发展统筹安排的理念
城乡发展统筹安排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战略思路和方针。
从慈溪的实际情况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慈溪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慈溪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
规划旨在结合实际,对市域城市(镇)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进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在环湾地区和慈溪市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规划原则
1. 比较与竞争的原则
传统规划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加剧,必须要更多关心竞争优势,规划从产业和人的要素去发掘和营造区域的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利用和建设,提高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
2. 集聚与扩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