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例汇总
为了使同学们在考试中顺利解答病例分析题,本人收集了大量病例,每一题都经过我一一审视,可能同学们还不知如何完整地写出正确答案,以下我列举两例以作启发:
以下是关于“胃癌”的病理学案例:
[病例摘要]
患者胡某某,女,62岁。--------年龄上处于疾病高发期。
1.剑突下疼痛三余年,疼痛无规律。近三月疼痛加剧,经常呕吐,并解黑色柏油样大便。
2.胃镜检查:胃窦部有一个4厘米*
3.5厘米大小溃疡肿块。-------疾病定位在胃部,为溃疡浸润型胃癌。
食欲逐渐减退,全身乏力,体重明显下降,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消瘦。-------很有可能是癌症恶病质。
左锁骨上处可触及蚕豆大淋巴结,较硬、固定、不痛。-------胃癌晚期经胸导管转移(virchow信号结)。
肝内多发性结节,腹部稍膨隆,腹水呈阳性,呕吐咖啡色液体,巩膜黄染,贫血,意识模糊。--------肝部多结节性癌,可能伴随肝硬化。
临床检查:
1、指肛检查:直肠前凹触及核桃大小肿块;直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直肠上有癌变,但不是原发性的。
2、妇科检查:盆腔双侧皆可触及拳头大肿块;B超检查:双卵巢肿大-----卵巢肿物,为癌细胞转移至卵巢形成的癌(KruKenberg瘤)。
3、大网膜及肠系膜上多数大小不等结节;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为血性,见恶性肿瘤细胞------胃癌的癌细胞在腹腔种植性转移。
1、做出病理诊断及提出诊断依据:
胃癌(溃疡浸润型);
肝转移性胃癌(多结节型);
卵巢转移性胃癌;
直肠转移性胃癌。
2、结合病例讨论肿瘤生长方式:
浸润型:1.胃癌表现为溃疡,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楚,破坏周围的毛细血管,引起出血;2.直肠上触及肿块稍硬,固定;3.癌细胞容易脱落。
3、讨论恶性肿瘤蔓延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左锁骨上处蚕豆大淋巴结,此时已是晚期,经胸导管转移.最常
见是幽门下胃小弯处淋巴结,进一步到肝门和肠系膜淋巴结。
✧血道转移:多发于胃癌晚期,经门静脉转移至肝。
✧种植性转移:腹水中存在大量脱落恶性肿瘤细胞,种植于腹腔和盆腔脏器及
浆膜,引起直肠和卵巢癌变。
4、推测死亡原因:
1、贫血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腹水为血性;
2、肝功能衰竭引起全身衰竭。
5、难点释疑:
1、肝部病变程度;
2、良恶性溃疡的区别;
3、肝硬化存在的可能性;
3、咖啡色呕吐液体的提示;
4、指肛检查的提示;
5、肝昏迷的程度。
以下是关于“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案例:
某糖尿病患者,化验结果显示:血pH 7.32,PaCO2 31mmHg,HCO3- 16 mmol/L,血清Cl- 104mmol/L,Na+ 140mmol/L,该患者有何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是什么? 分析:pH 7.32,酸中毒;引起酸中毒的原发因素有PaCO2升高或[HCO3-]降低,本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且[HCO3-]降低,代酸考虑;
AG=140-104-16=20>16,AG增高型代酸;
代偿情况:代酸:ΔPaCO2=1.2Δ[HCO3-]±2;预计值PaCO2=【40-1.2*(24-16)】±2=28.4~32.4,而检测值为31,在此范围内。
故本例为单纯性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随缘
2012--05
病理学病例部分: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男,65岁李某。
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右足趾变黑、坏死。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
1、有哪些病变?
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
4、死亡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
②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③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
3、(1)高血压→左心室克服外周阻力→代偿肥大扩张(2)缺血性萎缩
4、脑出血。
损伤的修复--------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王X X,男,27岁,钳工,于入院前40分钟,因工作不慎,右前臂下端被巨大的冲床完全截断,离断的远端肢体落入收集成品的竹筐中。入院后立即施行手术,用接骨板和螺丝钉固定桡骨,并用丝线间断缝合骨膜。对端缝合各肌腱。套接桡动脉和尺动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自损伤和动脉血流恢复时间为4小时。依次缝合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尺神经背侧支的神经鞘,皮下组织及皮肤亦予缝合。患肢用石膏托固定,术后3个月施行第2次手术,去除螺丝钉和钢板,并进行神经及肌腱松解术,术后7个月,断肢全部愈合,感觉功能亦已恢复。
讨论题:病人断臂再植手术后,各种相关组织是如何愈合的?
分析:
1、皮肤创伤愈合:
A.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处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血管断裂出血及出现炎症反应,渗出物、血凝块充满缺口,起着临时填充和保护的作用。
B.伤口收缩:伤后第2-3天,伤口边缘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以缩小创面。
C.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受伤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维不断增多,瘢痕形成。
D.表皮和其它组织再生:上皮损伤24小时后,基底层细胞增生,并在血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移动,形成单层上皮,覆盖创面。
2、骨折愈合:
A.血肿形成: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而形成血肿,填充在骨折的两个断端及周围组织间,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
B.临时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骨折后2-3天,骨内、外膜深层的骨膜细胞增生成为纤维母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发生机化。肉芽组织填充并连接了骨折的断端,局部形成梭形膨大--而成为暂时性骨痂并进一步纤维化。
C.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中的纤维母细胞分化为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形成类骨组织、骨性骨痂(编织骨),此时形成的骨痂骨小梁排列紊乱,结构疏松,达不到原有的功能要求。
D.骨痂改建:在编织骨形成板层骨的过程中,承受应力最大的部位,骨母细胞形成更多的骨质;破骨细胞吸收不需要的骨质,皮质骨、骨髓腔的正常关系得以恢复,以满足人体骨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的需要。
3、血管的愈合: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断端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弥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