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悲剧的诞生》——悲剧诞生“根源”的解读
摘要: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哲学思想与前人关于“悲剧”定义的对比中,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权利意志,超人哲学和审美本质的解读和探索.酒神与日神所诞生的具体细节解读中探索尼采“悲剧”的深层意义.人与自然是尼采悲剧探索的根据,对人充分肯定的哲学形而上学基础上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哲学含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 酒神悲剧诞生人与自然审美哲学精神
西藏民族大学 16级文艺学硕士王玉莲
(一)尼采《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背景
在人与自然分离的紧张关系中,古代社会的原始粗野理性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得人价值的判断不是理性和智慧,而是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正是试图弥合和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的统一和人生命力的冲动,使人称之为人.《悲剧的诞生》中的思想基础是奠定在前人基础上的.“造物主即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现代人手里,就完全变坏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1]卢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技术革命的质疑.人应该恢复到对自然社会本真认识.席勒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感性与理性是和谐统一的.人的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艺术审美活动到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导致了人内在分裂,在《审美教育书
简》中称古希腊人是感性功能与理性功能统一的完美的人,想象的青春型和理性的成年型结合.这种人性在我们身上体现出形式冲动的对象,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呈现在我们身上,人无需在他处寻觅自然,人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自然,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然而,自然在现代社会对人来说已成为一种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和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分离.自然从人道主义中消失了.将自然等同于希腊童年时期的神话孕育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性.感情本身带有浪漫特点,感受自然本身诗性.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过程中.席勒认为艺术作用于审美,人的完整性是感性和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恢复古希腊人内部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黑格尔认为在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素材将内容和感情联系起来,人怜悯和恐惧的情感与人害怕于外界的力量的强大持有的敬畏之情.人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对外界产生敬畏之情和害怕于自身自为力量所产生受难者肯定和实体性同情的伦理之情.悲剧所具有的矛盾冲突的精神对立,体现在现实的伦理道德.具有普遍的代表和神圣的不可侵犯特点.
悲剧理论产生于亚力士多德的《诗学》,主要讨论的悲剧和史诗,以理论化的方式提出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具有心灵净化功能,引起人怜悯和恐惧.尼采以酒神精神为主的悲剧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酒神精神现象学,否定苏格拉底的理性世界观。

他认为人生世界和艺术本质是一回事,朴素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伤诗人的言说与行动是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分离,人的生活表现为人的艺术审美活动.[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观众影响效果上把悲剧的定义为对行动完整模仿的严肃片段,引起人“净化”和“怜悯”之情.净化称为“卡塔西斯”,引怜悯、恐惧之情.时间、情节和地点有机整体的“三一律”情节要
求 .“悲剧”诞生于人与自然相分离,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过程.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是以希腊悲剧反映艺术本质.日神和酒神抵触下“亚历山大文化”、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酒神精神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日神是世界意志显现现象的冲动,两种生命现象冲动的产生,使希腊人接受人生的现实、人生的荒唐、虚无、充满悖论和毫无意义.通过艺术拯救人生.
(二)尼采《悲剧诞生》的哲学意蕴
尼采《悲剧的诞生》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解释认为艺术高于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念”作为真理,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模仿, 真理而言,艺术是最无价值的.尼采“真理”的追求“悲观主义”,比真理、现实存在意志更深刻、本源的形而上学.是一个纯粹幻想的意志形式.比真理“更神圣”更有价值的东西是艺术与生命的阐述.艺术被称为一种谎言,生命是衡量一切的根本尺度.生命衡量艺术和苏哥拉底的求知.柏拉图的“理念”是客观存在和唯一永恒的世界.辨别事物的真知是无止境过程.科学知识获得的工具,尼采以“颠覆柏拉图主义”人作为获取科学知识的工具本身的重要性.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生命冲动的“镇静剂” ,尼采认为悲剧是生命冲动的“兴奋剂”,悲剧让我们看见生命的全能和永恒。

悲剧激发我们通向存在之根本的兴奋,我们应该欢欣鼓舞,生命意志是积极求强力的意志,生命是不可穷竭的。

我们不该为悲剧人物的毁灭而产生消极的生命意志。

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到生命的全能和永恒。

现实生命世界中,个体的牺牲导向的是生命的坚不可摧。

艺术家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倾向。

艺术和生命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叔本华认为欲求产生与于需要,因为匮乏而产生的痛苦,悲剧界定为:“文艺上的这种最高成就以表示人生的可怕一面为目的的.”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消除痛苦以否定意志为前提.尼采认为生命因贫乏和充溢
而受难.生命本身是一种展望.尼采的生命观是充斥希望和乐观主义精神.尼采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朱光潜的早期著作《悲剧心理学》称:“尼采的功绩把握真理两面性.”审美的看待人生,审美才是合理的.叔本华把音乐理解“意志的客体化”是理念的现象界.音乐作为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的写照,音乐理解为意志的语言,以理性无法把握的力量深入艺术的本质之中,音乐世界心灵深处的“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体现在本体的世界中,原始意志的象征.尼采同意叔本华的世界分为表象和意志的两部分.尼采“迄今为止不可见的内在的东西挽救自己,进入可见事物领地,显了形;而迄今为止仅仅可见的事物却逃进音响幽暗大海中.”艺术的使命是赋予人生意义,生命的痛苦是审美的桥梁化生命的快乐.“艺术是生命伟大刺激物.”通向否定生命的桥梁.个别事物上升族类理念,人必须闯入无意识的状态.艺术活动的非理性因素,将日神和酒神为主的悲剧探索看作是人类艺术潜能的一次开拓和补充.个体毁灭的永恒是忘却时间和个体造成的永恒,体现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具有不朽的价值.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是在知识和美德之间划上等号,人的幸福在于追求理性知识.尼采提出艺术的冲动包含日神和酒神的两种冲动.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批判和酒神为出发点对希腊悲剧的哲学和艺术的探讨.
三、《悲剧诞生》中日神与酒神的内容解读
尼采是将人生与艺术本质视为一种审美现象,从心理学的精神现象的哲学分析.认为希腊艺术的衰亡是世界和人生的关系.他否定苏格拉底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无止境科学知识追求的理性世界观,人与自然是悲剧诞生根源,人借助理性、智慧、现代文化生命体验.生命本能的重视.悲剧于音乐的诞生,音乐作为康德笔下“自在之物”和叔本华的“意志本身”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的本质,通过幻觉创
造形象,抒情诗中体现出来.叔本华和瓦格纳对尼采的影响在于生命意志和世界痛苦,“有机界和无机界渴求的生存意志,意志在所有的等级上歌唱性的生存.”[3]将一种抽象概念与形象画面,感性印象与抽象的王国得到发展.“日神和酒神的精神矛盾构成希腊艺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到象征性地位.日神和酒神所产生的“二元冲动”,日神以“梦”方式诞生,现象世界中以雕塑、绘画、舞蹈造型艺术的形象“美”的原则.酒神是“醉”状态以无形象的音乐形式为世界意志的象征性的希腊神话写照.瓦格纳德国的音乐酒神精神的继承人.——音乐与诗和谐的“整体艺术.“悲剧——戏剧性”以音乐的形式产生.尼采在《悲剧诞生》中所体现的“酒神精神”,“生命”本身“存在”的永恒性和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思想来阐述希腊悲剧产生的理论根源和成因.“酒神精神”的审美的现代性.
艺术的起源而言,尼采认为艺术起源于“有形艺术”诸如雕塑和绘画等所代表的日神精神和“无形艺术”所代表的酒神精神.梦境所产生的迷醉.“个体化的原则”中,产生的一种宁静祥和绚丽的美丽.文体的艺术形式在酒神的力量下,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间关系的重新结合.酒神以音乐的感知方式存在.日神通过“梦境”将自然与人生结合.个人的痛苦得以解脱和大自然的神秘统一.对日神和酒神的一般性的考察和比较. 酒神是悲剧诞生的根源和审美范畴,产生了尼采思想中的强力意志、超人哲学和重估一切价值的含义.以生命冲动的内在精神为准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哲学和审美为原则的“重估一切价值”.一种人生与世界的审美现象.酒神所代表的审美精神是尼采思想的来源和钥匙.作为一种世界意志的冲动,个体摆脱自身的束缚回归生命本体的冲动.日神的静观与节制.摆脱美本身限制.希腊人自觉遵守的美丽外观的界限.一种诉诸美和适度的文化至深的目的掩盖真理.自然过渡毫无掩饰的表现了自己快乐和痛
苦.[4]酒神精神生命回归世界意志的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冲动.因此日神为“释梦之神”,悲剧本质上是酒神的艺术诉诸于日神的形式.造型艺术能使我们静观.日神象征光明之神的含义,悲剧的深切的体验在艺术热情中得到解放.强调生命本能和精神性的统一.悲剧意识中探求人生的真谛.智慧代替科学的最高目的.以“狄俄尼索斯”所代表的艺术力量冲动学说.审美状态表现为酒神醉的状态.《悲剧的诞生》中,酒神精神以肯定人生意义和生命包含的必然痛苦.在艺术中将酒神力量的推向人生的哲学,审美的本质保存下来.美的原则是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中的音乐艺术,日神和酒神的相互作用艺术本质作出新的阐释. 美学才有可能被确立起来.音乐体现世界形而上学特质.先于现象而存在的事物的心灵. 尼采所体现的超人精神,割裂人与自然的神秘性,生命作为强力意志的自在自为的存在.“强力意志”为生命的动力而存在.作为艺术的生命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的冲动.感性与理性相交织作为身体的生命是比精神和感官的更根本的一种存在.将现代艺术起源概括为无神世界中生命自我表演.悲剧理解为世界和人生的艺术形而上学,对丑的渴求的悲剧事物的意志,尼采权利意志和诞生强力意志和生命的渴望,健康充裕生命力量和激情.与苏格拉底以理性揭示自然,倡导用知识智性解释自然.悲剧“谄媚艺术”,提倡用科学知识探索宇宙的本源和把握世界的意图不同,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生命体验,尼采最根本的存在观念理解为“存在”即“生命”,“生命”是唯一的“存在”。

酒神的日神化是以酒神为精神根基的艺术,苦难作为中介激发生成的一种创造力量,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与生命本初情绪相联系.酒神的诗性说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洞察生命苦难和用强力对抗的悲剧意识,一种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本身肯定.酒神精神是悲剧诗人的运思之根,肯定生命痛苦的基础上,把内
在的世界意义融入生命中.悲剧的主人公以酒神精神为面具的“强力意志”化身.“认识到万物根本上的浑然一体,个体化是灾难的始因,艺术是可喜希望,个体化的魅惑的破除预感到统一得以重建”打破个体化的运思.神话是悲剧艺术的起源中关于自然和宗教的解释,神秘自然力量揭示.对神灵的人格化和情感化是神话的特征.将神话戏剧化过程是人对自然理性认知.
悲剧揭示现象背后的永恒的生命欢乐,瞬间与原始生灵相联系,产生的一种伦理和审美视角的诗意快感,具有永恒生命的形而上学的特质,体验生命快乐的审美主义和一种生命的激情和生存的快乐.艺术对生命有所批判和否定,审美原则对生命的介入,界定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审美与人生紧密结合,尼采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对“审美现象”的阐释指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世生存有充足的理由.”尼采审美主义集中体现.审美快感是艺术的自律性和纯洁性.悲剧的快感是“形而上学的慰藉.”悲剧酒神中关于“音乐”和“歌队”的阐述,尼采接受叔本华的“深刻的音乐的是形而上学”认为音乐本质上超越一切现象和先于一切现象无关形象通达世界意志心灵的体现.具有创造形象的可能,悲剧在音乐的精神下诞生是尼采对前人批判思想基础上的一种继承.悲剧产生于酒神的歌颂中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歌队虚构了一座空中阁楼,悲剧在这一过程中诞生,自己本身是神灵的随从,处于这一幻觉中,酒神的歌队力量应运而生.虚构了一种自然生灵,酒神节上的狂欢,幻觉激发的过程.神话在悲剧中获胜,表现在音乐的万能效力和酒神的感受能力的观众之间设置的一个崇高的类比物神话.悲剧起源于酒神颂的歌队,悲剧的酒神因素毁灭了日神清晰的表征.悲剧作为一种酒神因素,悲剧是酒神的艺术,审美的原则给世界人生下定义,伦理与理性的原则出发,达到一种审美与理性、伦理平行的维度.尼采肯定人的感
性和生命的自由,现代性的本身潜在的一种的批判作用.神话以画面形象,指向一种无限普遍和真理性例证中对世界本质的关照.合唱是悲剧诞生的根源,“理想的观众”的缩影,观众作为艺术作品的对立面而存在.“合唱”生命的墙.真实世界隔离中,保持悲剧的理想领域.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酒神的审美原则介入生活.审美作为世界和人生的一种衡量事物的标准.“生命真谛”规定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和审美的情怀.审美作为与人生和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我们与世界交融的存在方式.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体现的酒神的审美思想,审美的人的肯定和规范.
尼采的思想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审美主义。

与个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而是一种与世界交融的生存方式。

尼采启蒙运动完成的对“人”的承诺。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世的生存才有充足的理由”,也可以说尼采的审美主义精神集中的表述。

席勒认为悲剧题材观众感情上产生痛苦,可是在理智上和道德上却产生快感,理智战胜情感,观众在道德上得到教益,因此也就得到愉快,席勒的悲剧快感说也是一种道德说.尼采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主义,“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应的。

”[5] 尼采赋予了永恒的世界和生命审美的意义。

四、结语
文中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梳理前人关于对世界和人生及悲剧哲学认知.再体现出尼采美学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蕴含的酒神、日神精神的具体含义.尼采的美学思想与权利意志,生存意志和超人哲学相联系.进一步探索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审美的角度解读尼采悲剧思想内涵.文中关于尼采悲剧思想的诞生的根源有待进一步补充和翻阅相关文献对尼采的思
想深层次的了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庆坤. 悲剧何以诞生[D]. 安徽大学, 2012.
[2]赵勇. 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的悲剧观[D]. 文艺研究, 1988.
[3]张辉.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D].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4]陈军. 悲剧创造虚无尼采悲剧美学思想的创新和局限[D]. 求索, 2011.
[5]赵淑阳. 尼采的酒神精神及其现实意义[D].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