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五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意象”的概念: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朱光潜:《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宗白华)“意象”作为美学概念

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论美》)“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论文学》)宗白华:“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触相感时的波动。”(《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意象”与中国艺术“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以蔽之,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宗白华:《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六、意象的分析:审美意象的主要性质第一,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第二,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

的过程中生成的。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

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一) 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

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

的情景相融的世界。林风眠:彩霞荷塘月亮在不同的诗中,呈现

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寒塘

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审美意象:充满意蕴的感性世

界情景不能分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意象世界显现的是人与万

物一体的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世界万物与人的生存和命运

是不可分离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审美意象,也

就是广义的“美”。杜夫海纳:“美是感性的完善。”“审美对象

所显示的价值,就是所揭示的世界的情感性质。”(《美学与哲学》)

凡高《农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

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

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

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

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和“美”相对立的概念广义的“美”(审美意象)优美(狭义的“美”)作为审美意象的“丑”(崇高、荒诞……)“不美”(审美上的冷淡):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产生的事物或活动(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挑拨人的欲望的东西……)“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李斯托威尔:“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王国维:“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知识者。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故眩惑之于美,如甘之于辛,火之于水,不相并立者也。”(二)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特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国维:《人间词话》)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辛弃疾)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那种没有“我”的世界:世界一旦显现,就已经有了我。“只是对我说来才有世界,然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