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摘要:《红楼梦》以传统写法的打破,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对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揭示,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立体的特殊的人物形象群,展现了人物性格的无穷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关键词:典型异端人物多余人意淫比较文
学
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集大成的作品,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最璀灿的明珠。在思想内容方面,丰厚的社会内涵和强大的历史力量使它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积淀了四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比如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写真实,作者在第一回中公开声明:“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如鲁迅所说:“总之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在这一创作手法下塑造的典型形象身上,《红楼梦》既克服了类型化的“贫血症”,又不使典型变异,将人物的各种性格层面作了全方位的展示,写出了人物所处环境和未来的冲突,碰撞、相应、相协和相逆,从而构建起中国小说史上的最完美的人物画廊的人物画廊。
二
1
鲁迅历来认为,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而《红楼梦》则“正因为写实,转成新鲜”。作者始终以严格的唯物主义态度去正视客观存在的一切社会矛盾,穷追不舍地去捕捉它、擘肌分理地去剖析它、一丝不苟地去表现它。传统写法的打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即突破“清官”与“赃官”斗争的模式;写一丘之貉;突破“一见钟情”、“郎才女貌”,写“知己之爱”;写“大团圆”;写“惊心动魄”的悲剧;突破单一化,类型化;塑造“真的人物”“正邪两赋之人。”曹雪芹把清代社会的本质用五彩缤纷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在人物描写手法上,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使人物性格塑造深刻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贾府四姐妹,她们的出身是相同的,都是封建贵族小姐,但她们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决定了命运发展和归宿的不同。元春的雍容华贵,她是贵族家庭献给皇室的“祭祀的羔羊”,“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迎春是逆来顺受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果”;探春是敢作敢为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惜春是孤僻冷静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收昔年妆”。薛蟠与薛宝钗,探春与贾环,不仅出身相同,且是同母所生,但也出现了不同的个性。
2
袭人与晴雯,同为宝玉的丫环,但晴雯的“勇”,晴雯的纯正刚直,任性任情,不出卖自己也不倔从别人,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反奴性的典型,晴雯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反抗,惨痛的牺牲,始终表现出她为自身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尊严的不可损害的本质——骨气,缺少媚骨的一个站着的“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正是对她一生的总结。从晴雯身上,可以看出作者超越浊世,晴雯的命运的同情惋惜化为美的永生的愉悦。至情、至真是这个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正如脂砚斋语:“晴雯者情文也,正不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也。”而袭人的“俊”,袭人的“一千个小心,一万分涵养,事事求其妥协,人人求其和好”成为委屈求全以媚主求荣的奴才代表,“枉如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作者在袭人身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否定了奴性的温柔。晴雯与袭人迥然对立的性格,正体现了巴尔扎克这句话:“如果人物写得一模一样,这是对作者的判决”。
再比如,宝钗与袭人,黛玉与晴雯,她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涵养是截然不同的,但她们的思想观点又有一致地方,人们可以从袭人身上更认识宝钗,从晴雯身上更理解黛玉。可以说,她们已成为两种立场两种性格的代表。这种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古典小说中经常出现而被曹雪芹运用到极致之处的。
3
在人物性格刻画方法上,作者还采用多层次、多镜头的描写方法。正如戚序本在《序言》中说:“一喉二歌,一手二牍”手法。多层次多镜头的一笔多用,从广度深度方面进行人物刻画。以贾雨村为例,作者采用层层深入,从各个方面解剖这个典型形象。第一层,作者虽然把贾雨村描写成一个反面官吏的形象,进行批判揭露和鞭挞,但没有丑化、脸谱化,没有把他写成鼠目寸光,面目可憎的人,而是相貌英俊,谈吐不俗的人。第二层,接着写他入官场的时候,暴露他贪婪狡诈的本质,这便是虚烟寻事;如“乱叛葫芦案”。他包庇薛蟠、草菅人命,又采取哄诈手段,将石呆子一家弄得家破人亡,而满足了贾赫对古扇的贪求,连平儿都骂他“饿不死的野杂种”。第三层,进一步揭发他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丑恶本质,如他的官职是靠贾府推荐的,当贾府出事时,他又狠银踢了一脚,这才促使贾府的被抄家而加速灭亡。第四层,贾雨村这个反面官吏在当时社会青云直上,当了大司马,还在军机处行走,这一切都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所以这一人物的描写,在《红楼梦》中是个很突出的典型。
三
1
《红楼梦》作为划时代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刻画人物性格内部美丑对照和组合的伟大开端。作者把笔触入到人的心理世界,展现了人的灵魂的深邃,把人的性格深层结构中真实的矛盾充分地展现出来。
形象的复杂性,不仅达到“美恶并举”而且“美丘泯灭”,臻于化境。如薛宝钗的形象,“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是“主中客”的人物,作者对她有褒有贬:他是“时宝钗,”随和从时,很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时练达皆文章”,随和从时,精明淑仪,委婉贤慧,老成世故。心机藏而不露,处世圆而不方,个性的浑厚刚强与冷漠超然始终与其教养、立身原则和恪守的“妇道”相协相映。“善于“小惠全大体”,跟物质利益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有城府,深得贾母与凤姐的喜欢。其次,在宝钗身上,存在冷香与辛热的矛盾。辛热代表人生而有之的欲望和对生活的情感,冷香丸象征封建礼教,她必须吃冷香丸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她爱宝玉但又很淡漠,符合礼教的要求,以远求近,她的情被理所压抑,她身上的冷是对封建礼教残酷性的表现。情感的热与礼教的冷的矛盾,形成她冷中有热、热中有冷的性格。宝钗有青云之志,但被“好风”断送了,封建礼教的恪守者维护者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宝钗这一型确是作为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提出来的……她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所以即使庄重静穆的宝钗,当宝玉无意把她当杨贵妃时,她不由得大怒,冷笑两声说:“我倒象杨贵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兄弟,可作杨国忠的”。她的灵魂在封建思想体系的重压下,仍有两种感情的挣扎和拼博。她也有自甘淡泊、朴素、贤慧的一面。可以说,中国文学发展到《红楼梦》,表现真实的人才进入自觉的时代。脂砚斋在《红楼梦》和第四十三回中评语中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说:“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鼠耳鹰腮等语”。又说:“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曹雪芹也在作品中多次流露了类似观点。第一回,曹雪芹借石头的口,批判历来才子俚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逐一看去,皆自相矛盾”,在这一回,作者还借空空道人之口,指出《红楼梦》并不是写“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第二回,曹雪芹又借冷子兴之口,指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并不属于“大仁”或“大恶”这两类人物,而是“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则亦不能成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作者的这些话,都是强调《红楼梦》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大贤”、“大忠”、“大凶”、“大恶”绝对化的人物性格,而是包含着矛盾侧面的人物性格。
2
形象的立体感,写出人物性格的空间的差异与时间的变异性,凤姐是个典型的代表,她的机敏与风骚、沉着与老辣,口角锋芒,言语诙谐,应时权变,杀伐决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邪恶贪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也与其自幼当男儿养育和占取高枝,享受人生的生活信条密切相关。她是书中写得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人物,作者既写出她的聪明、干练能干,她在贾府中是个有才干有见识的主妇,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作者又写出她的手段毒辣,贪财欲和热权欲,作者对她的态度是“爱而知其恶”。凤姐身上带有很多邪恶,她可以狠心毒手地处人于死地,但是,她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摆着一副凶恶的面孔,她很美很有魅力,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声。这一“可恶又颇有魅力”的山魈般的人物典型的塑造,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写“真实”的体现,是由客观事物的多样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