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实践

(2006-10-15 19:35:35)

转载

分类:斌斌的文章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摆脱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并超越那种必在两者择其一的困境。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之处在于他建构了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力图比那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主张提供更多的说明,力图对社会生活保持一种更宽泛的眼光。

他对社会实践加以理论化的途径在于强调:首先,建立作为基础数据的“现实”的统计模式;其次,对那种将人们所说的简单认为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简单地认为就是对社会世界的正常描述的做法加以质疑;再次,实践具有即兴和策略的特点,而不是将人们的行为认为是由某种规则支配的;最后,需要对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的兴衰进行历时的分析。

布迪厄认为,正是由于实践的存在使得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能够超越对立,达到一种和谐和整合。他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通过“参与性对象化”实现的。从认识论上看,布迪厄首先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方法,即以“客观”、科学的眼光考察社会世界的立场,他认为这种客观主义认识立场过于强调理论、规范和价值等,充其量只能使人们相信事物应该如此发生,而不是对实际发生的进行有效的描述。其次,他还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立场本身对社会学知识所带来的后果,即其所认为的“对对象化行动的对象化”,这一考察在布迪厄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步骤,我们就很难认清关于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特性。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经验、逻辑与想象都有自己的位置。布迪厄就这样

通过从认识论上对客观主义进行批判,使他“从规则走向策略”,引出了实践这一主题,这样社会学就能对流动的、历时的和变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活体解剖”。

在布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以下明确特征。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具有暂存性。其中,时间性是最为关键的,实践既对实践限制,又为实践提供资源。第二,实践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既非有意识的,但又不是随机的和纯粹偶然的。这种实践逻辑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盲目性,这表现在“社会世界的紧迫的必然性”。人们生活在社会世界中,但是许多人在大部分时间中,想当然地看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世界,他们从未深思,也觉得毫无必要,布迪厄称之为“常统”和“常统经验”。另一方面,实践的逻辑或意识具有非确定性和流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策略性。虽然实践活动绝大部分并非有意识的,但却不是无目的的。作为对结构主义的反驳,布迪厄提出了“从规则走向策略”。行动者有着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在现实经验中,策略成为他们实践之源,这就是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家为解释这种实践而建构的种种分析模式。

布迪厄尤其反对理性行动理论,指出这种理论的错误之处在于,首先,武断地强调理性和利益的重要性;其次,对现实进行模式化的分析;再次,认为社会生活的动力在于人们有意识的决定,忽略了无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最后,在方法论上,缺乏对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布迪厄实践逻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正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克服。他强调实践的两个特点。第一,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第二,实践既非全然有意识的也非全然无

意识的,实践根植于连续不断的习得过程。布迪厄将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称之为实践的“次生特性”。这种特性表明实践逻辑的知识是隐含的和模糊的。

布迪厄:惯习

(2006-10-16 16:46:52)

转载

分类:斌斌的文章

布迪厄用“惯习”这一概念解释了实践所不能解释的结构问题,进一步超越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根据华康德的看法,“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在布迪厄之前的黑格尔、胡塞尔、迪尔凯姆等人的著作中都曾出现过,布迪厄复活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惯习也从而成为布迪厄理论中重要的一个观念。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人的一种性情的分类图式,亦即一种精神的或认知的结构。从辨证的角度看,惯习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惯习”看作“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惯习具有三层涵义。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从经验上看,惯习不是抽象的和理想的概念,它是行为的一部分;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功能又是植根于实践的经验之中的。

一种惯习的获得是长期占据社会世界中某一位置的结果。布迪厄认为,那些在社会世界中占据相同位置的人们会有相似的惯习。从这个意义上看,惯习是一种集体现象。惯习的多样性意味着社会世界及其结构不能对所有的人施以同样程度的影响。惯习又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任何个人所展现的惯习只是在个人的历史中获得的,并且在社会历史的某一特殊时期发挥着一定的功能。惯习具有持旧性和传递性,惯习也可能产生不适当的结果,遭受到所谓的“滞后现象”。

惯习既是由社会世界产生的,反之它又产生社会世界。一方面,惯习是一种由结构产生的结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能产生结构的结构。用布迪厄的话来说,惯习是“外在的内化和内在的外化的辨证关系”。沟通惯习和社会世界的媒介是实践。一方面,正是实践创造了惯习,另一方面,社会世界作为实践的结果被创造出来。

布迪厄认为,虽然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结构和矛盾,它制约着思想和行动,但它起到的不是决定作用。惯习仅仅暗示人们应该怎样思考和选择,真正支配人们行动的是实践逻辑。

布迪厄:场域

(2006-10-16 20:16:03)

转载

分类:斌斌的文章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布迪厄对“场域”这一概念的考虑更多的出于对于关系性的考察,而不是结构性。这种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是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位置的占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然而它们都受到场域结构的制约。在社会世界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半自动的场域,例如经济、艺术、宗教等。

布迪厄将场域看作是竞技场,场域的结构“既能加强又能引导某种策略,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这些位置的占有者力图用这种策略来维护或改进他们的位置,并且将等级化的原则以最佳的方式强加于他们的产品之上”。等级制结构既是惯习的产物,又是惯习的生产者。同时,布迪厄也认为场域也是一种竞争性的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