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生物圈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多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才能使生物圈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着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无论科学技术有多么发达,人类也难逃自我毁灭的厄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
一、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
我们人类必须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人类可及的范围里,只有地球存在生命,生活着人类,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中化学元素与地壳岩石中这些元素的构成是基本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人类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的正面的作用
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高涨。正如美国的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成了前两个世纪的真理,并有无数的人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得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人类可以让荒林变粮田,可以移山填海,改造山河,从沙漠和海底抽石油,筑起
巨型的水库,兴建繁华的城市,驯养培育野生的动植物,研究新型的生物品种、制造环境中没有的新物质,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的改变着自然环境,人类从原始的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逐步转变为主动的改造自然环境。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的负面的作用,促使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新认识的发展
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早期人类的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有有限,为了生存和发展,肆意的毁坏山林草水等环境,为人类自我所需。他们在改造自然环境时,根本没有认识到盲目的毁掉原始的山林、草水种植粮食作物会使得被开垦的土壤因为失去绿色变化后,随着四季的变化、岁月的变迁造成的风沙天气和土地沙漠化以及河道的淤塞造成水灾、旱灾、风灾、沙害等,更没有看到子孙后代的狼狈和不堪。例如我国历朝历代的奖励垦荒造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河的黄沙滚滚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多大!20世纪30年代美苏盲目地毁掉天然草场,造成耕地的风蚀,我国50—70年代对西北东北的开垦造成天昏地暗,风沙席卷的沙尘暴天气。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层层梯田造成水土的流失。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是"翠柏烟峰,清泉灌顶",森林覆盖率在西周时期达53%。现在森林被毁,高原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从三门峡下泄的泥沙平均达16亿吨,带走的氮、磷、钾肥分别约4千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年产量的近四倍。森林减少又导致沙漠化土地日益扩大。现在,全世界每年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沙漠。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00年,全世界沙漠化土地将扩大20%,耕地将损失1/3。森林减少也使气候恶化,灾情剧增,农业减产。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坝,因未注意生态平衡等问题,造成鱼产量锐减,土壤盐碱化增强,血吸虫和传播疾病的蚊子增加,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工具带来灾难。工业大量排放未加处理的“三废”到大气、江河湖海中,污染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严重的伤害了自然界,带来了意想环境的环境问题。直到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规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和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规定的文件和公约,世界各国对环境的认识才逐渐提高。
三、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不仅表现在环境的污染方面,还表现在生态平衡失调,这就是当代的环境问题。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遇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
1. 耕地面积缩小。人类再没有扩大耕地和牧场的余地了。随着世界人口的猛增、世界城市化发展将使耕地缩小的趋势加大。
2、林锐减
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乌有。森林锐减使得物种的灭绝加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破坏。
3、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全世界已经有90多个国家受到沙漠化的危害,每年有260亿吨表土流失,使得土层瘠薄、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4、矿产资源日趋短缺和淡水资源危机
按照目前的消费,石油大约持续到下世纪中期,天然气可维持几十年,煤还可以持续100年左右。
5、物种灭绝
每天现在灭绝一个物种,预计这个照次下去,生机繁荣的地球将要逐渐变得黯淡。
6、有毒化学品和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化学品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有危害,有与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都受到污染和毒害,现代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化学品危害环境的重要途径。人类在生产众多的工业品产生的废气物,其中具有有毒、易燃、腐蚀、和放射的各种废气物,严重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无论人类的创造能力有多大,如果不按照生态环境的规律办事,必然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惩罚。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最大的受害者是人类自己。
四、人类必须将自身作为环境的组成,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道路。
人类必须将自己看成是气球的一员、是环境中的一员,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因为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无机环境。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食物链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是自然环境长期演化的结果,如果,人为的破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会破坏生态环境。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因此,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和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我国也依据这一新思路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白皮书》。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要的途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借助科技手段有效处理控制“三废”污染,增加绿地覆盖率,有法必依,违法必纠。
五、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的审视、有效的国际合作,多种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