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介绍,论述了中西方在人本主义上相同点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希望引发对我国教育的反思从而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性为本位”,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温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明晰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理论精髓并加以适用,将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提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观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教育启示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根据戴维斯(D.C.Davis)的分析,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传统人本主义哲学与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交融的产物。其哲学主张直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Jean PaulSartre)认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界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①。”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这就要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尊重个人的情感与抉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现象学所谓的“现象”并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个体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主张“现象还原”的方法,即将所有一切还原为意识活动,据此发现“先验的自我”,所以,现象学特别注重直观与直觉的可靠性。此外,近代实用主义、位格主义也给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要启发,这些哲学思想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很深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脱胎于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 Masi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同之处,成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之后的“第三种力量”。其主要观点是(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对未来做出能动的选择的能力;(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5)人是对自己生活完全负责任的存在;(6)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现象学的认识方法论是基本一致的,构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两大理论基础,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二)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沿革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兴起于14—16世纪,发展于18—19世纪,昌盛于20世纪下半叶,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个性解放;推崇理性,尊重科学;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德智体并重;尊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个性,注意儿童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启发儿童的学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存在主义哲学[M]·

习积极性等②2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萌生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著名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用拉丁文中的一个词humam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弘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③。

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以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对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的理论。在观念上,更加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强调尊重、热爱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世的幸福;在内容上,把古典作品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打破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垄断,树立起尊重知识、弘扬理性的原则,在不同程度上恢复了教育的世俗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方法上,较为关注教育对人的情感、兴趣、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反对当时随处可见的体罚现象④。

到了18—19世纪,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为适应剧烈的社会变革需要,各国教育思想领域兴起了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本主义运动。这些人本主义运动者竭力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教育上倡导“学生中心说”,格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作用,坚决反对贵族式的教育,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推动下,基于对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教育思潮的理性批判,产生了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并对美国的传统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诱发了又一轮教育革新的洪流。它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探讨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提倡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其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从历史沿革来看,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相对更加丰富,系统性更强,研究队伍也更加庞大,加之西方强势文化的推动,它在当今世界传播的范围更广,影响力也更大。

(三)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

(1)人性论: 坚持性善论

对人性论的基本看法是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立论的重要基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坚持性善论,即二者都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有求知向善的潜能,如果能为个体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有帮助的任其自然”,他们会率性而为那些有益的事情,由是教育自然要以人为本。在中国,持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等。孔子最早提出人性学说,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这表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对人性发展有重要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此基础上,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性善论”,以为人人固有“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种心理倾向),“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教育活动则是扩充“善端”的过程[12]。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这种性善论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西方,马斯洛和罗杰斯也持性善论的观点。马斯洛通过大量系统地研究,分别从人类学、动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搜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美好的、善的,或至少是中性的,其本身决不是恶的。”人的行为中表现的“恶”是一

①张念宏,徐仁声,等.教育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8: 327.

②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9(1):

③李明德,杨孔炽.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