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总结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神现象的总称,故 D 项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B 项正确。
答案:B
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澄清错误认识
1.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 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 界客观性的否定。
2.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具有客观 实在性的现象都是物质现象。
3.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不可认 识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说 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知识纵贯] 认识相对静止
3.把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特点
(3)去伪存真
4.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澄清错误认识
1.静止是运动的量变而非质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 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科学发展提供的证明和证据属于主观意见,世界的物质 性显然不依赖于它们,①错误;宇宙探测的目的是用探测成果 来指导或服务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错误;暗物质的研究和发 现,说明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③④正确。 答案:B
()
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联系和规律。
科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技术发明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数 据收集、分析和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科学方法论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科学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 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 、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 ,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世界观的分类
01
主观主义世界观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意识所
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创造性,但可能忽视客观现实
科学方法论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 应用
科学方法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 策支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
元论,但可能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困境。
世界观的重要性
指导个体行为
世界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个体在面对 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发展
不同的世界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产生不同的影响。正确的世界 观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错误的世界观则可能导致社会
动荡和危机。
塑造个人品格
世界观也是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影响人们对道德和伦理 的认知和判断,决定了个体的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0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 质量和空间属性,能够被感知 和测量。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如固态、 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但 无论形态如何变化,物质的基 本属性保持不变。

高三一轮复习总结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总结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14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物质离不开运动),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观。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物质载体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15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具体物质形态
? 物质
3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客观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 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 外。
2、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指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和物质具 有同一性。
20
1、(2015年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 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③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④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3、2014年5月8日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 现强降雨天气,广东、湖南等省约52.68万人 受灾,倒塌房屋1 400间,紧急转移5.33万人 ,受灾农作物22.83万亩。材料告诉我们
12
• 5、 (2014·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13
1、哲学的运动概念
——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 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正确回 答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 PPT课件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 PPT课件

一、重点归纳: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 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1.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知识,通 过节能减排等事例,分析人与自 然的关系,说明统筹人与自然发 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 决策 2.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说明完成“十二五” 规划目标必须从国情出发、把握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剖析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我校对: 问题探究 1.(1)× (2)× (3)× (4)×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二 者不能混淆。 3.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 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 心主义。
二、难点突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 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 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 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求: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 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答案:D
考向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共2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共25张PPT)

联 系
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 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体现了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运动பைடு நூலகம்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含 区义 别
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 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 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质 性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在于它的物质性。 B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C 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产生 D 自然界的事物按人的意志而行动
考点二:认识运动
1、哲学上的“运动”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不变论。 ②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3.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 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 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 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共31张PPT)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 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要求:
1.哲学的物质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易错大追捕
(见学案)
基础知识巩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 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要尊重和保护自然)
唯物观(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2、物质的惟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
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 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因为它是抽象的,共性的。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 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 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 灭。 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 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 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 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物质资料生存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由劳动力、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物质所组成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 资料和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都是物质关系。人们不 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课件(共23张PPT)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课件(共23张PPT)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学习目标
1、识记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考点1
物质的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存在 状态
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世上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静止也是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辨析
1、“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 件的、绝对的。
×
2、风吹稻花落和新陈代谢都是规律。 风吹稻花落不是规律。风吹到花落是现象,里 面包含的规律是物体受重力作用往下沉降。
×
5、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
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荀子观点相近的选
项是( )
A、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C、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D、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 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 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 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 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静止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必修4)

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必修4)

②宇宙探测的目的在于验证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
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人类对暗物质的探索研究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同时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③④正确 且符合题意。①中的“依赖于”说法错误;宇宙探测的目的在 于为人类造福,②说法错误。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B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说明无 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该实验为我们解 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 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故①④正确,选 B 项。②③表述错 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 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名师点评] 本题以研究人员的科学实验为背景,考查物质、 规律的有关知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而物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高考指数:★★★)
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变__化_______ 和__过__程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根__本__属__性_____和__存__在__方__式_____。世界上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第 4 课 2.4《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第   4    课   2.4《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课件

误区1: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属于哲学上的二元论。 误区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为世界是意识的。 人为世界同样具有客观物质性。
迁移训练1
“嫦娥二号”携带的高性能照像机拍摄到了月
球表面虹湾地区的高清晰图片。在此地区,分布有不同大 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 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 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 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②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 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 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 神州儿女多奇志,人造天宫翔太空。北京时间 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 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 满成功。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时知识建构
1.从神舟号飞船多次成功发射,到“天宫一号” 与“神舟八号”的成功对接,凝聚了无数航天工 作者心血。这些航天成就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 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这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注意的问题: 1、凡是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 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 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 面前无能为力”等都是错误的 2、“人只能任规律摆布”说法是错误的 3、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4、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要在 运动中把握规律) 5.规律是一种联系,联系就是规律。 6.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规律和规则的区别 8、规律和现象的区别

探究世界的本质-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

探究世界的本质-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故②错误。 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故④错误。 【答案】B
命题点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例题1】(2020课标2)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拟)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制度不应照搬任何其他国家或地方的模式,必须按 照“--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切合香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条件,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制 度,推动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重新回到正确轨道。这体现了( )
①只有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题3】(2022.广东卷)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
到莲花之美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
妖”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
①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②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
③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 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 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图示法揭示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典型题目演练】
命题点1 世界的物质性
【例题1】(2020.海南卷)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
【知识拓展】正确认识规律
规律≠ 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 同时满足“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 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物质 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 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 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 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 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 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 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 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 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 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 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3.(2008山东卷22)《红岩》的作者,在 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 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 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 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 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 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 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 念。 4.(2008重庆卷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C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 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 主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表述】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 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 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 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 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 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 还包括除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 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 东西不一定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 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的精神、意识现象。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 一性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典例 (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 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 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 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 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 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
(2)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本质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 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4)“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客观性、根源性、 独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 限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 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 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一、辩证唯物论Biblioteka 识体系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
、怎么办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存在与
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四个方面理 解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原因(马哲的物质观P30、马 哲的意识观P37)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运动 A.运动的含义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典例(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 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 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 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按客观规律办事。
基础知识梳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提示】(1)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 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两者不能混淆。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拓展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 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小结)
【原理表述】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 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物质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 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的外延。
2、世界的物质性----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为 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或自然界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 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010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 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 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 他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 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 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
提醒 (1)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依然是客观的,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 不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2)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 性,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可以和谐 相处,不存在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不可解决的矛盾。改造自然 不必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世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构成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 式都是客观的。
(3)就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方法论】(1)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 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认识自然和 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在利用、改造自然时, 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 谐相处。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治理雾霾、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的)一 般用本原理,同时用规律客观性、联系、价值观 导向作用等原理。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 排,治理雾霾、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 的)
物质可离开人的意识单独存在。
(5)“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知性,能被意 识所反映 意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 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 学的观点。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客观 实在性)。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 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 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 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观点。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 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 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 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规律 A、规律的含义 B、规律的特点----普遍性和客观性 C、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D、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的可利用性) E、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要求
(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 -------起源、物质基础、内容 2、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2015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认识论)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本单元总体线索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本专题知识范围:
包括《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 握思维的奥妙)
C.③⑤⑥
D.②③⑤
提醒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物质不同于物 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2)人类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