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思维解决物理题目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技巧1.熟悉公式:掌握物理公式是解题的基础,要多复习公式,熟记公式。
2. 看清题目要求:在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要求的目标。
3. 理清思路:在解题之前,要先理清思路,分析题目,确定解题的方向。
4. 关注单位:在计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单位,确保单位的一致性。
5. 划重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把重点内容划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 善于分析图片:物理题目中常常涉及到图片,要善于分析图片,理清物理关系。
7. 运用数学技巧:物理题目中常涉及到数学计算,要善于运用数学技巧,简化计算。
8. 熟练运用计算器:在计算过程中,要熟练使用计算器,提高精度和效率。
9. 多问问题:在解题中,要多问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
10. 重视实验数据: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要重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11. 掌握矢量运算:矢量运算是物理学的基础,要掌握矢量运算的方法和规律。
12. 熟悉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要熟悉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13. 理解电路原理:电路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要理解电路原理和电路的分析方法。
14. 熟悉光学知识: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要熟悉光学知识和光学原理。
15. 掌握热学知识:热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要掌握热学知识和热学公式。
16. 理解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物理学的基础,要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17. 熟悉波动现象:波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要熟悉波动的规律和公式。
18. 理解相对论:相对论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要理解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9. 熟悉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要熟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0. 熟练使用手册:在解题过程中,要熟练使用手册,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21. 注意单位换算: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换算,将不同单位之间的数值进行转换。
22. 熟练使用公式表:在解题过程中,要熟练使用公式表,查找需要的公式和定理。
巧用方法 解题事半功倍
巧用方法解题事半功倍顾华杰(尚湖高级中学 215500)摘要:高中物理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它要求人们根据研究对象,综合地运用各个数学分支对对象进行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揭示物理对象的运动规律。
本文通过两个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应用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在自己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讲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从这句话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数理化一词,当我踏上工作岗位,做了一名物理教师以后才了解了人们把这三门学科放在一起比较的真正含义。
数学与物理两者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词典中对数学是这样解释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
在处理物理题目时除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以外用的最多的就是数学知识了。
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工具作用。
运用巧妙的数学方法可以很快很方便的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样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各学科知识有了更好的发挥舞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应变能力。
在数学知识中的图象斜率、图象面积,三角形知识中的矢量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余弦定理,平面几何知识等等在物理学的应用不胜枚举,这些知识都已经成为现代物理解题的主要方法,平时在讲解内容时时也都时刻要求学生去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些方法。
接下来我想着重来谈谈其中的两个个数学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的一点应用。
一、相似三角形方法的应用:例1:如图所示,AC时上端带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质量不计的轻杆BC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C点,另一端B悬挂一重为G的重物,且B端系有一根轻绳并绕过定滑轮A,用力F拉绳,开始时∠BCA>90°,现使∠BCA缓慢变小,直到杆BC接近竖直杆AC。
此过程中,杆BC所受的力()A.大小不变 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分析:本题是力学类题目的常见题型,考察学生对力的平衡知识及矢量性(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了解。
初中物理同向追及问题
初中物理同向追及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物理中,同向追及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应用题型。
它考察了学生对物体相对运动的理解以及数学运算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辆车在同一方向行驶,一个人在跑步追及另一个人等等。
这类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相对运动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向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建立坐标系、列出已知条件、建立方程、解方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小明和小红在操场上跑步,小明的速度是5m/s,小红的速度是3m/s。
如果小明比小红多跑100m,他们起始位置相距多远?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坐标系,设小明的起始位置为原点O,小红的位置为X,小明向着X轴正方向跑,小红向着X轴正方向跑。
5t = 3t + 100解方程可得t=50s。
将t=50s代入任意一个物体的速度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相遇时的位置:小明:5*50=250m小明和小红相距100m。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同向追及问题虽然简单,但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要准确地建立坐标系,列出清晰的方程,并妥善解方程。
这种应用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向追及问题虽然在初中物理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却广泛而深刻。
比如在考试时,我们要及时做完所有试题;在工作中,我们要赶上任务的进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同向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有效地实现目标。
同向追及问题不仅是一个解题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综合素质。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同向追及问题这一知识点,从中受益,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的同向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其中一个追赶另一个物体。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两辆车在道路上行驶,一个运动员在操场上追赶另一个运动员等等。
谈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
谈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樊家兴(中江县高店中学618102)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辨证地认识数学与物理的关系。
关键词:物理教学;数学知识;数理结合初中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定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感到吃力,有一定的思维困难。
物理思维是一种精确的定量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构成物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计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数理结合。
用数的运算,代数式,函数及图象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述物理概念及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其物理内涵。
同时训练学生把数学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1.1数学思维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概念,如运动、静止、磁场等;另一类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这类概念叫做物理量。
如速度、密度、功、压强、比热容、电流等。
物理量中有两种模式与数学运算关系密切。
其一为分式模式。
即“单位……的……,叫做……”。
把一个物理量当成分母,并且取相同的量,也就是取单位数量,把另一个物理量当成分子,比较分子的大小就能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或强度。
如:密度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电流强度为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形横截面的电量。
其二为积的模式。
如: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为:“W=F·S”。
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物理量的概念内涵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住概念。
1.2用数学思维掌握物理定律物理定律不仅有准确、完整的文字的表述,还有相应的解析式和图象表述。
它们表述的是同一个物理内容,解析式表述比文字表述易于理解,图象表述比文字表述直观。
例如: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利用P=ρgh,即液体压强等于液体密度,常数g,深度三者的乘积,学生就容易掌握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由一道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引发的思考佚名【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2页(P56-57)【正文语种】中文物理竞赛是提升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形式.对于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而言,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本文从多元角度进行思考,对一道关于“场强”的物理竞赛试题进行深度剖析,展现不同思维角度下解决问题的独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思维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1 试题回顾与剖析图1例空间存在一个带电荷量为Q的半球形壳,如图1所示,该球壳带正电且电荷均匀分布,球壳半径为R,试求:带电半球壳在球心O处产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本题主要涉及点电荷场强公式和场强叠加原理,解题难点在于运用数学微积分思想进行解题,对学生数学理解和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对空间思维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运用微积分思想进行解题,可以从“旋转积分、叠加积分、面积分”三个角度求解.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积分已经超出一般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本题同样可以采取等效思想进行分析转化,成功解题.2 多视角解决问题错解如图2所示,以球壳上一个实心半圆环为研究对象,令其带电荷量为q,在此半圆环上选取微线元长度为dl,其电荷量根据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可得根据对称性,在球心O点水平方向的场强分量相互抵消,则竖直分量对此式进行积分可得半圆环在圆心处的场强大小整个半球壳可以看成由无数个半圆环构成(将半圆环旋转一周即可得到球壳),则半球壳在球心处的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此法是一种旋转积分思想,但此题目中直接采取此法是有问题的.在圆环旋转过程中对应的是“弧带”的旋转,如图3所示,dθ对应“弧带”的上下“端”长度不等,对应的电荷量分布不等,这是导致本题结论错误的关键之处,只有修正积分思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图2图3图4解法1 如图4所示,在半球壳上取微面积元dS,此面积电荷量结合球坐标系的微分面积元dS=R2sin θdθdφ,可得根据点电荷场强公式,可得面积微元电荷在球心O处产生场强的竖直分量为则则球心O处的场强大小(方向竖直向下).此法是运用面积分思想进行解题,积分思想完整、严谨.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的限制,球坐标的微分面积元公式是最大的难点,基本积分的运算也是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经过相关数学训练的学生才具备这样的数学处理能力.这要求一线物理教师在竞赛解题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的补充,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图5解法2 在球心O处引入一个-q的点电荷,选取半球壳上面积微元dS,此面积微元所带电荷量球心处点电荷对dQ的电场力此力在球壳上产生的压强将此物理情境等效为“马德堡半球实验”.如图5所示,大气压强等效为电场力在球壳上产生的压强,qE=F=p0S=p0·πR2=p·πR2,则即(方向竖直向下).此法是借助“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规律,在球心处巧妙引入点电荷-q,球壳微元电荷与球心处点电荷之间的电场力产生的压强等效为大气对半球的压强,解题中构造两个等效模型,把握内在规律和联系进行分析解题,体现科学思维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此解法涉及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全在高中数学知识范围之内,需一线教师和学生关注和思考.3 问题拓展与分析图6此题求解的是球心处的场强,若构建如图6所示的情境,求解球心下方某处的场强时情况又如何呢?显然,采取等效的思想难以求解,只能采取面积分的思维方法进行求解.基本的解题思路如下:首先,面积微元所带电荷量为面积微元在M点产生的场强为sin θdθdφ;其次,求出竖直方向上的场强dEy=dEcos α最后,对θ和φ进行双重积分可求出M点的场强E.显然,此处的积分是十分复杂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从先求电势再求场强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减少数学运算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物理解题中离不开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数学运算能力是物理解题的重要保障.但是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数学.在高中阶段,对于物理学习尚有余力的学生,在关注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总结,灵活构建物理模型,把握物理解题技巧与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谈数形结合思维与高中物理解题教学的融合
谈数形结合思维与高中物理解题教学的融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341100)肖庆●摘要:数形结合思维属于数学思维中的一种,数和形的对比有利于理解物理现象;数和形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进行物理推理;数和形相结合,有利于题目的解答.其特点是通过图形的方式来把定量通过线段和曲线表现出来,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本文首先对数形结合思维的内涵进行概括,并介绍了数形结合思维与高中物理课堂的融合方式.关键词:数形结合;高中物理;解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27-0066-01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是数字与图像的结合,数字与图像之间是有着逻辑关系的,能够为物理的解题提供线索和方法.一、数形结合思维的内涵数形结合思维,就是把和物体的特点有关系的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关系来为解题提供必要的线索和方法.其实质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而数字代表抽象思维,图形代表形象思维,通过两者的互补来解决问题.二、数形结合思维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1.以形表数物理的公式基本上都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些数学符号虽然在解答物理题型时经常使用,但是如果能用图形的方式来展示物理公式所体现的数值关系,最终通过数学运算来解答,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度,防止粗心而造成的失误.我们以下题为例,某部队集合以后,直行前进,假如部队行进的速度与距离原点之间是反比关系,当部队在距离原点为d 1时,这时候在A 点,行进速度是V 1,求(1)当部队进行到B 点时,距离原点为d 2,这是v 2的速度是多少?(2)从A 到B 所用的时间t 是多少?分析在这道题中,部队行进的速度是呈无规律变化的,既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有规律地加速运动,因此不能通过一定的规律来帮助解题,通过图像可以使这一难题简单化,我们可以利用图1来展示部队运动的动态,并通过图像中的几个点来解题.(1)部队进行的速度与距离原点之间是呈反比的,就得出相应的公式:V =k /d ,根据题意有V 1=k /d 1V 2=k /d 2ʑV 2=d 1V 1/d 2.(2)部队行进的速度V 与到出发点的距离d 满足关系式d =k /V ,即d -1/V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1所示,由题意已知,部队从A 位置到B 位置所用的时间t 即为图中斜线图形(直角梯形)的面积.由数学知识可知t =(d 1+d 2)(1/V 2-1/V 1)/2ʑt =(d 22-d 21)/2d 1V 1此题可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v -t 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有公式S =v t ,S 与v t 的单位均为m );F -S 图象中,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F 在该段位移S 对物体所做的功.而上述图象中t =d ˑ1/V (t 与d ˑ1/V 的单位均为s ),所以可判断出该图线与横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部队从出发点到此位置所用的时间.2.以数解形有的物理题首先会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的图形显示的物体的运动的状态,也有的使显示物体的运动动态规律,我们应该首先学会观察,然后进行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变换,将物理图像变换成数学公式,通过诸如数学函数的方程来解答,并最终得出答案.例题2如图2绳子的一端系在一个物体上,物体的质量用字母m 显示,绳子的另一端系在圆环中,并把环套在木杆MN 上,木杆表面粗糙并呈水平放置,用F 拉绳子上的一点,力F 呈水平方向,让物体拉至实线点,变力F 为F',把物体拉至图中虚线位置,圆环的位置保持不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水平拉力F 、环与杆的摩擦力F 摩和环对杆的压力F N 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A .F 渐大,F 摩不变,F N 渐大B .F 渐大,F 摩渐大,F N 不变C .F 渐小,F 摩渐大,F N 渐小D .F 渐小,F 摩渐小,F N 不变解析从力F 为F',绳子和垂直之间的角度θ是不断变小的,当θ'的角度为零度角时,绳子就和水平线呈九十度了,我们可以由此推理:F 为0,摩擦力也是0,因此得出答案为D .3.与数形结合思维相适应的物理题型笔者从自己的物理教学经验出发,认为以下这几类物理题型,适合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1)选图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首先根据题目的大概意思来画出图形,然后和题中的图形进行比照,找出雷同的图像.或者用排除法,把不正确的图像排除掉,把握住图像的特征,用函数关系来解题,这是最重要的.(2)作图题.此题型需要在短时间内把握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关联性,在了解过以后,正确分析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在作图时,要以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来把握,标清楚物理量的单位,以及横纵坐标的刻度.(3)图像变换题.从函数的关系角度来观察图形,把物理图形变换为函数图,最终通过数学方法来解答物理问题.总而言之,数形结合思维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并拓宽解题思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好的学习方法.能否发挥作用是由前提限制的,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士敏.数形结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15(12):113-115[2]曹前程.高考物理图像问题面面观[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1(5):43-45—66—。
动点题解题万能方法
动点题解题万能方法
动点题解题在数学和物理中经常被使用,它是一种能够帮助解决各种类型题目
的方法。
它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动态的观点,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来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动点题解题方法要求将问题抽象为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场景。
例如,在
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将问题中的点或线段看作运动的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我们可以推导出它们的关系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次,动点题解题方法需要结合几何、代数和物理的知识。
通过运用这些学科
的原理和公式,我们可以建立起问题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程或等式。
另外,动点题解题方法也强调推理和逻辑思维。
通过观察和推断,我们可以找
到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或物理模型。
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我们可以得到问题的解答。
总结一下,动点题解题是一种能够帮助解决各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它要求将问
题抽象为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场景,并结合几何、代数和物理的知识进行分析。
它还强调推理和逻辑思维,通过观察、推断和推导来得出问题的解答。
通过掌握动点题解题方法,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解决各种数学和物理问题。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题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94神州教育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题中运用的几点思考姜恺宁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摘要:学科之间往往是融会贯通、相互结合的,尤其是数学和物理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这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有很大的体现。
本文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题中运用的方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的分析了数学知识在物理题中运用的技巧,希望以此能够将数学知识和高中物理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促进高中物理题的解决。
关键词:数学知识;高中物理题;思考一、引言数学知识主要是对物质的数量以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和物理知识有所不同,物理主要是对物质的内在结构和相关的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但是他们二者有其必然的联系,在高中物理题中数学知识可以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可以说,数学知识是研究物理的一个工具,物理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为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也提供了突出完善的平台。
新时期,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一些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这就为数学知识和高中物理题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二、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题中运用的方向1、代数知识在物理题中的应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公式都和数学中的方程式相似,能够通过对一个公式进行反复推导,从而得出几个不同的公式。
此外,在物理题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运用到代数中有关抛物线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将抛物线知识进行联想,那么就可以通过二者之间相通的地方找到其中最优的解。
再者,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未知项x,而这和数学知识也是有联系的。
通过将需要求解的数值设置为X,可以有效的促进物理题的解决,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解决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题目时,可以对一些公式进行套用,并且将数学的很多的方法和思路灵活的运用到物理解题中,包括一些有关数学的位移知识以及运算的相关过程等等。
2、几何知识在高中物理题中的应用在解决物理题时,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作图的这一手段,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物理题简单化,使物理题在纸上清晰明确的表现出来。
小学思维数学:简单的行程问题-带详解
简单的行程问题1. 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2. 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3. 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一、s 、v 、t 探源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 、v 、t 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
那么,为什么分别用这三个字母对应这三个行程问题的基本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表示时间的t ,这个字母t 代表英文单词time ,翻译过来就是时间的意思。
表示速度的字母v ,对应的单词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单词是velocity ,而不是我们常用来表示速度的speed 。
velocity 表示物理学上的速度。
与路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一般来说应该是distance ,但这个单词并不是以字母s 开头的。
关于为什么会用s 来代表路程,有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说法,就是在行程问题的公式中,代表速度的v 和代表时间的t 在字母表中比较接近,所以就选取了跟这两个字母位置都比较接近的s 来表示速度。
二、关于s 、v 、t 三者的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可简记为:s vt =路程÷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t s v =÷路程÷时间=速度 可简记为:v s t =÷三、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板块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例 1】 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原来韩雪到校所用的时间为20分钟,速度为:4802024÷=(米/分),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即现在的速度为241640+=(米/分),那么现在上学所用的时间为:4804012÷=(分钟),7点40分从家出发,12分钟后,即7点52分可到学校.【答案】7点52分【巩固】 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考点】行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15230⨯=(千米),回来的时间 30103÷=(小时).【答案】3小时【例 2】 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
巧用数学思维 解答物理难题
巧用数学思维㊀解答物理难题吴宗德(福建省连城县冠豸中学ꎬ福建龙岩366200)摘㊀要:数理不分家ꎬ数学和物理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践中ꎬ学生遇到物理难题ꎬ若能用好数学思维ꎬ常常会提高解题效率.教师讲授物理难题时ꎬ若能巧妙用数学思维来理清思路ꎬ也将大大提升学生解题水平.关键词:数学思维ꎻ初中物理ꎻ难题ꎻ解答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0-0074-03收稿日期:2023-04-15作者简介:吴宗德(1974.9-)ꎬ男ꎬ福建省连城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经常应用的数学思维主要有:转化思维㊁逆向思维㊁方程思维㊁极限思维㊁数形结合思维[1].在物理教学实践中ꎬ教师若能运用好上述常用数学思维ꎬ结合教学进度ꎬ做好应用示范ꎬ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ꎬ增强学生解题自信.1转化思维的应用解答初中物理难题时若采用常规做法难度较大ꎬ过程较为繁琐ꎬ可考虑转化思维的应用ꎬ将看似复杂的过程进行合理等效ꎬ化繁为简ꎬ以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转化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ꎬ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步伐ꎬ教师应预留空白时间ꎬ要求学生认真揣摩与反思ꎬ把握转化本质ꎬ使其真正理解与掌握ꎬ体会转化思维在解答物理难题中的应用ꎬ增强运用转化思维解题的意识. 浮力 是初中物理的难点ꎬ对部分 浮力 问题而言采用常规方法作答ꎬ虽然能计算出最终答案ꎬ但是效率较低[2].教学实践中ꎬ教师可启发学生依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转化ꎬ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ꎬ借助数学中的 比例 知识ꎬ迅速得出结果.例1㊀如图1ꎬ在水平面上放置一半径为2R圆柱形薄壁容器.将密度为ρꎬ高为hꎬ半径为R的圆柱体木块竖直放置在容器中ꎬ随后向容器中注水.求使木块竖直漂浮时向容器中注入水的最少质量.图1㊀木块置于容器中.假设向容器中注入水的高度为hᶄ时ꎬ木块刚好漂浮ꎬ此时其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ꎬ木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ꎬ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木块排开水的重力刚好为其自身重力.m水g=ρR2πhgꎬ对应该部分水的质量m水=ρR2πh.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R2πhᶄꎬ将这部分体积看成水ꎬ则容器中可装入水的体积为V=(2R)2πhᶄꎬ则V/V排=4.表明实际上容器中的水为3份ꎬ1份水的质量为m水=ρR2πhꎬ则至少需加入水的质量为3m水=3ρR2πh.如此通过转化法解答该题ꎬ可减少复杂运算ꎬ提高解题效率.2逆向思维的应用对于部分初中物理习题而言ꎬ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正向思维ꎬ一步步地计算推理ꎬ效率并不高ꎬ而逆47向思维则能节省不少时间.教学实践中ꎬ教师应讲解逆向思维并展示具体应用ꎬ认识应用逆向思维解题的必要性[3].电路故障的分析 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热门问题.分析该类问题的方法灵活多变ꎬ对于选择题而言采用逆向思维ꎬ可迅速排除从而找到正确答案.例2㊀如图2ꎬ将灯泡L1和灯泡L2串联(灯丝电阻保持不变)在电路中ꎬ其中L2的功率为4Wꎬ且L1较L2亮ꎬ使用一段时间后L2灯突然熄灭ꎬL1亮度增强ꎬL1的功率为25Wꎬ则L2出现的故障以及L2未熄灭之前ꎬL1的电功率为(㊀㊀).图2㊀电路图A.短路ꎬ1W㊀㊀㊀B.短路ꎬ9WC.短路ꎬ16WD.断路ꎬ18W为尽快选出正确结果ꎬ可采用逆向思维从给出的选项逆推ꎬ排除不合理的选项.D项ꎬL2断路ꎬL1熄灭ꎬ与题意不符排除.当L2的功率为4W时ꎬL1较L2亮ꎬ表明L1的电功率大于L2ꎬ大于4Wꎬ排除A项.B项中L1的功率为9Wꎬ设开始L1㊁L2的电压分别为U1ꎬU2ꎬ电阻分别为R1ꎬR2ꎬ则有U21R1=9W①ꎬU22R2=4W②ꎬ(U1+U2)2R1=25W③ꎬ由①③可得U2=2R1④ꎬ将④代入②得R1=R2ꎬ则电流相等时ꎬ两灯泡功率相等亮度应该相同ꎬ与 L1较L2亮 不符ꎬ排除.综上分析选择C项.3方程思维的应用方程思维是求解未知参数的重要思维.根据经验ꎬ运用方程思维解答物理难题的关键点有两个:设出合理参数和根据物理定律构建等式关系[4].教学实践中ꎬ为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思维解题的技巧ꎬ教师引导学生具备列出多个方程的意识ꎬ借助方程求解出目标参数.比热容 相关的计算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教学实践中ꎬ为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ꎬ掌握运用方程思维解题的具体思路ꎬ教师应驱使学生主动思考ꎬ确定方程参数ꎬ构建物理方程.例3㊀向盛有冷水的容器中倒入一杯热水ꎬ冷水温度升高10ħ.继续倒入一杯同样质量和同样温度的热水ꎬ容器水温升高6ħ.若此后连续向其中倒入5杯同样的热水ꎬ忽略热量损失ꎬ则容器水温会升高(㊀㊀).A.14ħ㊀㊀B.12ħ㊀㊀C.9ħ㊀㊀D.4ħ由题意可得倒入热水后ꎬ热水放出的热量和冷水吸收的热量相等ꎬ据此列出方程.设热水质量为m0ꎬ冷水质量为mꎬ开始时热冷水的温差为t.向冷水中倒入第一杯热水时:cm0(t-10ħ)=cmˑ10ħ①ꎻ倒入第二杯热水后ꎬ有:cm0(t-10ħ-6ħ)=c(m+m0)ˑ6ħ②ꎻ同理ꎬ连续倒入5杯热水ꎬ设容器水温升高Δtꎬ有:5cm0(t-10ħ-6ħ-Δt)=c(m+2m0)ˑΔt③ꎻ联立①②得到:m=3m0ꎬt=40ħ.将这些数据代入到③解得Δt=12ħꎬ选择B项.4极限思维的应用极限思维又称极端思维ꎬ是向极端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如将质量看作无穷大或无穷小就属于极限思维[5].杠杆 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部分杠杆 类的问题ꎬ如采用常规做法ꎬ设出参数ꎬ列出方程ꎬ解题难度较大ꎬ而且也不一定得出正确结果.教学实践中ꎬ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着使用极限思维分析问题ꎬ将看似复杂的问题直观化㊁简单化.例4㊀如图3所示ꎬ将质量均匀等体积实心物体甲㊁乙分别挂在轻质杠杆的A㊁B两端ꎬ杠杆平衡.则(㊀㊀).图3㊀甲乙物体在杠杆中的情形57A.两物体切掉相等体积ꎬ杠杆右端下倾B.两物体切掉相等体积ꎬ杠杆仍保持平衡C.两物体切掉相等质量ꎬ杠杆左端下倾D.两物体切掉相等质量ꎬ杠杆仍保持平衡该题如设出参数列出方程ꎬ计算非常繁琐.为提高解题效率ꎬ解答该题应应用极限思维.因甲㊁乙体积相等ꎬ由图可知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切掉相等体积ꎬ甲㊁乙质量同比例减小ꎬ杠杆仍平衡.切掉等质量时ꎬ假设将甲的质量全部去掉ꎬ乙还剩余部分质量ꎬ杠杆右侧会下倾ꎬ综上分析选择B项.5数形结合思维的应用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分析问题主要分为两类:根据题干描述画出对应图形ꎬ借助图形将抽象㊁复杂的关系展现出来ꎬ更为高效地解题ꎻ从给出的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ꎬ将图形与物理情境对应起来ꎬ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6].浮力 问题中ꎬ与图形相关的问题难度一般较大ꎬ需学生自己构建图形与物理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实践中ꎬ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图线为什么是这个形状ꎬ拐点代表什么含义ꎬ帮助其找到解题切入点ꎬ运用数形结合思维解答物理难题.例5㊀使用细绳将底面积为0.01m2的长方体木块拴在空容器底部.而后向容器中缓慢加水ꎬ直到水和木块上表面持平.其中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与注入水的深度图像如图4所示ꎬ忽略细线体积ꎬg取10N/kgꎬ则(㊀㊀).图4㊀长方体在容器中的情境以及下表面所受压强和水深图像A.细线的长度为7cmB.木块重力为15NC.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6ND.木块的密度为0.6ˑ103kg/m3解答该题需数形结合ꎬ从给出的图像中判断出木块的运动以及受力情况ꎬ理解图线水平的原因是解题的突破口ꎬ课堂上教师应预留时间ꎬ要求学生认真揣摩.刚开始加水长方体木块底部受到的压强逐渐增大.当木块浮起但细绳未拉直前ꎬ随着水的加入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ꎬ底部受到的压强不变.当细绳拉直后加水ꎬ底部受到的压强增大ꎬ水的深度10~17cm对应绳子被逐渐拉直的过程ꎬ因此ꎬ绳长为17cm-10cm=7cmꎻ细绳拉直期间木块漂浮ꎬ木块受到的浮力和其重力相等ꎬG=F浮=pS=1000paˑ0.01m2=10Nꎻ当h=23cm时ꎬ细绳受到的拉力最大ꎬ此时ꎬ木块重力和细绳拉力的合力与木块受到的浮力平衡ꎬ由F+G=Fᶄ浮ꎬ而Fᶄ浮=p1S1=1600paˑ0.01m2=16Nꎻ则F=16N-10N=6Nꎻ由图可得木块的高度为h木=23cm-7cm=16cmꎬ则V=Sh木=0.01m2ˑ16ˑ10-2m=1.6ˑ10-3m3ꎬ则ρ=GgV=0.625ˑ103kg/m3.综上分析选择AC.综上所述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ꎬ教师应将数学思维渗透至物理知识讲解中ꎬ尤其为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ꎬ应做好习题的筛选ꎬ逐一展示不同数学思维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ꎬ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吃透不同数学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ꎬ促进其物理解题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1]张传启.数学思维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ꎬ2021(06):64-65.[2]徐璇璇.数学思维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方法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1(26):86-87.[3]金冠锋.数学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ꎬ2020(15):109-110.[4]施慧.谈初中物理与数学的有效整合[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ꎬ2020(05):67.[5]陈明兰.数学思维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刍议[J].高考ꎬ2019(12):49.[6]车秀丽.例谈用数学思维巧解初中物理试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ꎬ2017ꎬ46(18):36-37.[责任编辑:李㊀璟]67。
如何利用数学和物理常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利用数学和物理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和物理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数学和物理常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给出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用数学解决问题1.量化问题:数学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将问题量化,即将问题抽象成可计算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方程、函数或模型,我们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它们。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房间的面积。
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求解,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
通过测量房间的长和宽,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面积数值。
2.求解方程:数学常常通过建立和求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将一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多个方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解。
例如,如果我们要计算一辆汽车在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我们可以使用物理中的速度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距离,t 表示时间。
如果我们已知汽车的速度和距离,我们可以通过方程求解出所需的时间。
3.量化风险:数学也常被用于量化风险。
在金融、保险和投资等领域,我们经常需要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决策。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和比较不同投资组合或保险政策的风险和回报率,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利用物理常识解决问题1.运用物理公式:物理常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物理公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数学表达式,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力的大小和方向、能量转化等。
例如,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物体下落的时间和速度。
利用物理中的自由落体公式(h = 1/2gt^2),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下落的时间和高度,其中h为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理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 ma)等物理原理来计算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计算一个物体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所受的力和质量,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数学速度问题:解决速度问题
数学速度问题:解决速度问题数学中的速度问题是一种常见且实用的数学题型。
通过解决速度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时间、距离、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1. 物理性质法物理性质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方程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速度的定义,即速度=路程/时间。
在解决速度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建立方程。
例如,题目给定了两个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分别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建立方程来求解各个物体的速度。
2. 多图方法多图方法是一种通过绘制图形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当题目中涉及到多个物体以不同速度运动时,我们可以在纸上绘制出各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图,并标注出各个物体的起点、终点以及已知的时间、距离等数据。
通过观察图形,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并求解未知的速度。
3. 单位换算法单位换算法是一种通过将不同单位的速度进行换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速度问题时,题目中所给的数据往往以不同的单位表示。
例如,题目中给定了一个物体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运动,我们需要将其换算成每分钟多少米的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单位换算的知识,将速度从公里/小时转换为米/分钟,再进行计算和求解。
4. 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是一种通过平均速度来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在一些题目中,我们需要求解多段行程的平均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来计算和求解。
通过将总路程和总时间分别表示成各个行程的距离和时间之和,我们可以简化求解的过程。
5. 最短时间法最短时间法是一种通过求解最短时间来解决速度问题的方法。
在一些题目中,我们需要求解最短时间。
例如,题目中给定了一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路段行驶,我们需要求解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最短时间的定义,即最短时间=最短距离/最大速度,来计算和求解。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数学研究物理问题,就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质的特点,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物理问题作出分析,判断。
所以,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时,应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物理内容的统一。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物理概念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思维抽象的结果,是高度抽象和主观的成果,但是当它实际运用的时候,就具有了具体、客观的内容。
如何才能将抽象、主观变成具体、客观的内容呢,这就需要在数学思想的指引下,利用数学方法作为工具。
比方我们可以用方程函数思想去表示各物理量的关系,用导数微元法表示各物理量的变化率,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等等。
实际上是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建模的能力。
物理规律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数学能够充分地表达各种物理规律,相对纯粹文字的说明,运用数学表达出来的规律更直观、更精细、也更简洁,也便于我们继续深入地去研究这个规律外表下蕴含的更多的物理意义。
比方,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置坐标*和时刻t的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导数微元思想求出速度和加速度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便于我们更准确地去掌握这个运动。
同样,如果一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v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运用极限微元的思想,通过分割、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法将其余一些物理量表达出来。
再比方,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有一个实验是探究加速度和质量,力的关系。
其中,提供动力的是沙和装沙的桶,质量为M,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小车和小车上的砝码,质量为m,在平衡了摩擦力以后,进展操作。
可以得到实际的加速度,而这个实验一般粗略地将加速度认为。
通过数学近似,就可以知道当时,。
所以在错综复杂的物理问题中,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让我们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做更充分地认识。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施原则为了使我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既能充分,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借助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同时又要防止数学思想与方法对物理思维的干扰,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渗透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次清楚原则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只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用数理结合的方法解物理习题
用数理结合的方法解物理习题摘要:高考题目千变万化,对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学科融合的方法解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数理结合的题思想已经显得非常重要。
文章以一道典型的物理习题为例,分别用数理结合的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体会一种数理结合的解题思想。
同时阐述了学生带着这种思想解物理习题的时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理结合物理方法解题思想数学与物理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有部分物理题用数理结合的方法求解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下面的例子分别用数理结合的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求解,从第一种方法可以看出用数理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整个物理过程,还巧妙地运用了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灵活应用,让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来讲,学生建立一种数理结合的解题思想既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又能思路清晰地解决物理问题。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拥有一种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下面的例子分别用物理的方法和数理结合的方法解这道比较典型的物理题,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
例:如图所示,小球在倾角为q且足够长的斜面顶端以速度v 水平抛出,然后落在斜面的某一点,已知斜面无限长,试求:(1)从抛出到第一次碰在斜面上的点;(2)在上述过程中小球和斜面的最远距离。
1.数理结合的方法分析: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可以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斜面我们可以看成一条直线,可以写出斜面所在直线的方程,从而联立求解,所得的解即为小球落在斜面的点;第二问中可以将小球的平抛运动轨迹方程写成参数方程形式,这就把问题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而最大距离就是点到直线距离的极限值。
解: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以得到:x=v ty=- gt (1)方程(1)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参数方程,其中t为参数。
极值法一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公元前 6世纪末罗马共和 国建立时 ,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 、善 良的贵族 ,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
生前立遗嘱 ,希望把他一半 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 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但 罗莫落死后 ,他的家人 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 ,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因此
告 上了法庭 。
B( 考查对 罗马法 的作用 的理解 。C、D两项 不符 合 史实 ,A、B两项 根据限定条件 “ 界法 律史 ”可 判 世
成为他家 的奴隶 。法官会如何 判决 ?
荔中
20 0 9年 第 { 期
考
至无法解 出 ,如取物 理量的极值 去求解却 能迎 刃而 解 ,特别在定性分析某些物理量变化时 ,事半功倍.
例 1 竖 直 放 置 的一 对 平 与绳垂直 _、 , 球相互碰撞 时无机械能损 失 ,轻绳 J
C. t ,,= ’ 0: 2 I, D. I0 ,, , 0< 2 l 2 =
科
综
口
解 析 : 当 滑 片 滑 至 的最 左 端 的极 限位 置 时 ,
无形 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 民 ,袒护 贵族提供 了方便。
案例二的判决结 果 :公元前 5 世纪 , 《 十二铜表 法》诞生。根据 《 十二铜 表法 》第五表 :死者的财产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 ,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 丽奥佩特拉 一见钟情 ,两人还有了一个 私生子 ,取名 托勒密 ・ 恺撒 。当恺撤 归国执政之后 ,克丽奥佩特拉 携儿子赴罗马与I撒 相会 ,并 向罗马法庭为 自己和儿 f 岂
承认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债权 的
规定和解释 ,制定 了解决各类债 务纠纷 的适用 条款 , 另外奴隶制也是不 可侵犯 的,所 以卢修斯家的奴隶只 得乖乖地作为一种财 富或物 品被判定归属于加图家。 责任 编校 李平安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数学与物理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数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数理关系建立、模型的建立和解决问题方法三个方面介绍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其次,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物理学研究和实际物理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之一、数学模型是一种抽象的描述方式,将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热力学中,学生通过建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模型,可以推导出气体温度、压力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光学中,学生通过建立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模型,可以解释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弯曲现象。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并且掌握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数学方法还可以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物理学习中常常遇到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
通过数学方法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例如,在力学中,物体的运动问题常常需要求解微分方程,学生需要通过积分和微分的数学方法解决。
在电磁学中,电路问题常常需要求解方程组,学生需要通过代数的数学方法解决。
通过数学方法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不同的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运用。
数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理关系,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数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数学方法可以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数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方法的作用,促进数学和物理学科的互动发展。
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
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方法概述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借助数学方法可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能达到打通关卡、长驱直入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中学物理《考试大纲》中对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有“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层出不穷.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要把客观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判断、解释和预测.可以说,任何物理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都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本专题中所指的数学方法,都是一些特殊、典型的方法,常用的有极值法、几何法、图象法、数学归纳推理法、微元法、等差(比)数列求和法等.一、极值法数学中求极值的方法很多,物理极值问题中常用的极值法有:三角函数极值法、二次函数极值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法等.1.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y =a cos θ+b sin θ=a 2+b 2(a a 2+b 2cos θ+ba 2+b 2sin θ)令sin φ=a a 2+b 2,cos φ=ba 2+b 2则有:y =a 2+b 2(sin φcos θ+cos φsin θ)=a 2+b 2sin (φ+θ)所以当φ+θ=π2时,y 有最大值,且y max =a 2+b 2.2.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x 2+b a x +b 24a 2)+c -b 24a =a (x +b 2a )2+4ac -b 24a (其中a 、b 、c为实常数),当x =-b2a 时,有极值y m =4ac -b 24a(若二次项系数a >0,y 有极小值;若a <0,y 有极大值).3.均值不等式对于两个大于零的变量a 、b ,若其和a +b 为一定值p ,则当a =b 时,其积ab 取得极大值 p 24;对于三个大于零的变量a 、b 、c ,若其和a +b +c 为一定值q ,则当a =b =c 时,其积abc 取得极大值 q 327.二、几何法利用几何方法求解物理问题时,常用到的有“对称点的性质”、“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以及“全等、相似三角形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如: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类问题,物体的变力分析时经常要用到相似三角形法、作图法等.与圆有关的几何知识在力学部分和电学部分的解题中均有应用,尤其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类问题中应用最多,此类问题的难点往往在圆心与半径的确定上,确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依切线的性质确定.从已给的圆弧上找两条不平行的切线和对应的切点,过切点作切线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为圆心,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为半径.2.依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该弦,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和相交弦定理(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确定.如图8-1所示.图8-1由EB 2=CE ·ED =CE ·(2R -CE )得:R =EB 22CE +CE2也可由勾股定理得: R 2=(R -CE )2+EB 2解得:R =EB 22CE +CE2.以上两种求半径的方法常用于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这类习题中. 三、图象法中学物理中一些比较抽象的习题常较难求解,若能与数学图形相结合,再恰当地引入物理图象,则可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疑点,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图象法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而在复习中要密切关注图象,掌握图象的识别、绘制等方法.1.物理图象的分类整个高中教材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图象,按图形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直线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定值电阻的U -I 图象等.(2)正弦曲线型:如简谐振动的x -t 图象、简谐波的y -x 图象、正弦式交变电流的e -t 图象、正弦式振荡电流的i -t 图象及电荷量的q -t 图象等.(3)其他型:如共振曲线的A -f 图象、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f -r 图象等. 下面我们对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典型物理图象作一综合回顾,以期对物理图象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归纳.图 象 函数形式 特例 物理意义y =c匀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速度是恒矢量.y =kx①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图象②初速度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v 0≠0,则纵截距不为零) ③纯电阻电路的I -U 图象①表示物体的位移大小随时间线性增大.②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增大.③表示纯电阻电路中I 随导体两端的电压U 线性增大.y =a -kx①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②闭合电路中的U -I 图象(U =E -Ir ) ①表示物体的速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减小.②表示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y=ax+b·x (双曲线函数)①由纯电阻用电器组成的闭合电路的U-R图象(U=ER+rR)②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XCzt71.tifBP]导轨上,自由导体棒在一恒定动力F的作用下做变加速运动的v-t图象①表示纯电阻电路中电源的端电压随外电阻而非线性增大.②将达到稳定速度v m=FR总B2L2.y=kx2 (抛物线函数)①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与外加电压的P-U图象②位移与时间的s-t图象(s=12at2)①表示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快.②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快.xy=c (双曲线函数)机械在额定功率下,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图象(P=F v)表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y=A sin ωt 交流电的e-t图象(e=E m sin ωt)表示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物理图象的应用(1)利用图象解题可使解题过程更简化,思路更清晰.利用图象法解题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起到比解析法更巧妙、更灵活的独特效果.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但是运用图象法则会使你豁然开朗,如求解变力分析中的极值类问题等.(2)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从物理图象上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出物理过程的动态特征.(3)利用物理图象分析物理实验.运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它除了具有简明、直观、便于比较和减少偶然误差的特点外,还可以由图象求解第三个相关物理量,尤其是无法从实验中直接得到的结论.3.对图象意义的理解(1)首先应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象中比纵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图形相似、容易混淆的图象,更要注意区分.例如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运动学中的s-t图象和v-t图象、电磁振荡中的i-t图象和q-t图象等.(2)要注意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①点:图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要特别注意“起点”、“终点”、“拐点”、“交点”,它们往往对应着一个特殊状态.如有的速度图象中,拐点可能表示速度由增大(减小)变为减小(增大),即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而速度图线与时间轴的交点则代表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②线:注意观察图线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等,从而弄清图象所反映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③斜率:表示纵横坐标上两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求解定量计算中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大小以及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如 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④截距:表示纵横坐标两物理量在“边界”条件下物理量的大小.由此往往可得到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如电源的U -I 图象反映了U =E -Ir 的函数关系,两截距点分别为(0,E )和⎝⎛⎭⎫E r ,0.⑤面积:有些物理图象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v -t 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4.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步骤 (1)看清纵横坐标分别表示的物理量.(2)看图象本身,识别两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3)看两相关量的变化范围及给出的相关条件,明确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图线斜率、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四、数学归纳法在解决某些物理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常从特殊情况出发,类推出一般情况下的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从而确定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要注意书写上的规范,以便找出其中的规律.五、微元法利用微分思想的分析方法称为微元法.它是将研究对象(物体或物理过程)进行无限细分,再从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微元法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下.(1)隔离选择恰当的微元作为研究对象.微元可以是一小段线段、圆弧或一小块面积,也可以是一个小体积、小质量或一小段时间等,但必须具有整体对象的基本特征.(2)将微元模型化(如视为点电荷、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等),并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这个微元与所求物体之间的关联.(3)将一个微元的解答结果推广到其他微元,并充分利用各微元间的对称关系、矢量方向关系、近似极限关系等,对各微元的求解结果进行叠加,以求得整体量的合理解答.六、三角函数法三角函数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物理解题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讨论三个共点的平衡力组成的力的三角形时,常用正弦定理求力的大小;用函数的单调变化的临界状态来求取某个物理量的极值;用三角函数的“和积公式”将结论进行化简等.七、数列法凡涉及数列求解的物理问题都具有过程多、重复性强的特点,但每一个重复过程均不是原来的完全重复,而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随着物理过程的重复,某些物理量逐步发生着前后有联系的变化.该类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为:(1)逐个分析开始的几个物理过程;(2)利用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变化的通项公式(这是解题的关键); (3)最后分析整个物理过程,应用数列特点和规律求解.无穷数列的求和,一般是无穷递减数列,有相应的公式可用.等差:S n =n (a 1+a n )2=na 1+n (n -1)2d (d 为公差).等比:S n =a 1(1-q n )1-q(q 为公比).八、比例法比例计算法可以避开与解题无关的量,直接列出已知和未知的比例式进行计算,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应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讨论物理公式中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清楚公式的物理意义和每个量在公式中的作用,以及所要讨论的比例关系是否成立.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比例条件是否满足.物理过程中的变量往往有多个,讨论某两个量间的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只有其他量为常量时才能成比例.(2)比例是否符合物理意义.不能仅从数学关系来看物理公式中各量的比例关系,要注意每个物理量的意义.(如不能根据R =UI认定电阻与电压成正比)(3)比例是否存在.讨论某公式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其他量是否能认为是不变量.如果该条件不成立,比例也不能成立.(如在串联电路中,不能认为P =U 2R中P 与R成反比,因为R 变化的同时,U 也随之变化而并非常量)许多物理量都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常称之为“比值定义”.如密度ρ=mV,导体的电阻R =U I ,电容器的电容 C =Q U ,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f F N ,电场强度E =Fq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被定义的物理量是反映物体或物质的属性和特征的,它和定义式中相比的物理量无关.对此,学生很容易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比例式来处理而忽略了其物理意义,也就是说教学中还要防止数学知识在物理应用中的负迁移.数学是“物理学家的思想工具”,它使物理学家能“有条理地思考”并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正是有了数学与物理学的有机结合,才使物理学日臻完善.物理学的严格定量化,使得数学方法成为物理解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热点、重点、难点●例1 如图8-2甲所示,一薄木板放在正方形水平桌面上,木板的两端与桌面的两端对齐,一小木块放在木板的正中间.木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m ,木块与木板之间、木板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现突然以一水平外力F 将薄木板抽出,要使小木块不从桌面上掉下,则水平外力F 至少应为________.(假设木板抽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且在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全部作用在水平桌面上)图8-2甲A .2μmgB .4μmgC .6μmgD .8μmg【解析】解法一 F 越大,木块与木板分离时的速度、位移越小,木块越不可能从桌面滑下.设拉力为F 0时,木块恰好能滑至桌面的边缘,再设木块与木板分离的时刻为t 1,在0~t 1 时间内有:12·(F 0-μmg -2μmg )m ·t 12-12μgt 12=L 2 对t 1时间后木块滑行的过程,有: v 122μg =(μgt 1)22μg =L 2-12μgt 12 解得:F 0=6μmg .解法二 F 越大,木块与木板分离时的速度、位移越小,木块越不可能从桌面滑出.若木块不从桌面滑出,则其v -t 图象如图8-2乙中OBC 所示,其中OB 的斜率为μg ,BC 的斜率为-μg ,t 1=t 2图8-2乙有:S △OBC =⎝⎛⎭⎫12·μgt 12×2≤L 2设拉力为F 时,木板的v -t 图象为图7-2乙中的直线OA ,则S △OAB =L2即12(v 2-v 1)·t 1=L 2其中v 1=μgt 1,v 2=F -3μmgm·t 1解得:F ≥6μmg即拉力至少为6μmg . [答案] C【点评】对于两物体间的多过程运动问题,在明确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画出物体各自的运动图象,这样两物体的运动特点就很明显了.利用图线与坐标轴所夹面积的关系明确物体间的位移关系,可省略一些物理量的计算,从而快速、简捷地解答问题,同类题可见专题一能力演练第3题.●例2 如图8-3 甲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一个质量为m 的质点在外力F 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 由静止沿直线ON 斜向下运动,直线ON 与y 轴负方向成θ角(θ<π4),则F 的大小至少为________;若F =mg tan θ,则质点的机械能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图8-3甲【解析】 该质点在重力和外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8-3乙所示,当F 的方向为a 方向(垂直于ON )时,F 最小为mg sin θ;若F =mg tan θ,即F 可能为b 方向或c 方向,故除重力外的力F 对质点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所以质点的机械能增加、减少都有可能.图8-3乙[答案] mg sin θ 增加、减少都有可能 【点评】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分析物体受力的变化情况(或用相似三角形比较受力)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同类题可见专题一同类拓展2和例题4.●例3 总质量为80 kg 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 m 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 s 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图8-4是跳伞过程中的v -t 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取g =10 m/s 2)图8-4(1)t =1 s 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2)估算14 s 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解析】(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t =2 s 内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a =v t t =162m/s 2=8 m/s 2设此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大小为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a 得:f =m (g -a )=80×(10-8) N =160 N .(2)v -t 图象与t 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14 s 内该面积包含的格子为39格所以h =39×2×2 m =156 m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W f =12m v 2所以W f =mgh -12m v 2=(80×10×156-12×80×62) J≈1.23×105J .(3)14 s 后运动员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H -h v =500-1566s ≈57 s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所需要的总时间为: t 总=t +t ′=(14+57) s ≈71 s .[答案] (1)160 N (2)1.23×105 J (3)71 s【点评】对于本题,应明确v -t 图象中“面积”的含义,在数小方格个数时需注意合理取舍,即大于半格的算1个,小于半格的舍去.●例4 如图8-5甲所示,一质量m =1 kg 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开始时,木板右端与墙相距L =0.08 m ,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 0=2 m/s 滑上木板左端.木板的长度可保证物块在运动过程中不与墙接触.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木板与墙碰撞后以与碰撞前瞬时等大的速度反弹.取g =10 m/s 2,求:图8-5甲(1)从物块滑上木板到两者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与墙碰撞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 (2)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右端与墙之间的距离.【解析】解法一 物块滑上木板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板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设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经历时间T 后与墙第一次碰撞,碰撞时的速度为v 1,则有:μmg =maL =12aT 2v 1=aT可得:a =1 m/s 2,T =0.4 s ,v 1=0.4 m/s 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之前,在每两次碰撞之间,木板受到物块对它的摩擦力作用而做加速度恒定的运动,因而木板与墙相碰后将返回至初态,所用时间为T .设在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之前木板共经历了n 次碰撞,则有:v =v 0-(2nT +Δt )a =a ·Δt式中Δt 是碰撞n 次后木板从起始位置至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上式可改写为:2v =v 0-2nTa由于木板的速率只能在0到v 1之间,故有: 0≤v 0-2nTa ≤2v 1 解得:1.5≤n ≤2.5由于n 是整数,故n =2 解得:v =0.2 m/s ,Δt =0.2 s从开始到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所用的时间为: t =4T +Δt =1.8 s .(2)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木板右端与墙之间的距离为:s =L -12a ·Δt 2解得:s =0.06 m解法二 (1)物块滑上木板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板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1=μg =1 m/s ,方向向右物块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a 2=μg =1 m/s ,方向向左 可作出物块、木板的v -t 图象如图8-5乙所示由图可知,木板在0.4 s 、1.2 s 时刻两次与墙碰撞,在t =1.8 s 时刻物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2)由图8-5乙可知,在t =1.8 s 时刻木板的位移为: s =12×a 1×0.22=0.02 m 木板右端距墙壁的距离Δs =L -s =0.06 m .图8-5乙[答案] (1)1.8 s (2)0.06 m 【点评】本题的两种解题方法都是在清晰地理解物理过程的前提下巧妙地应用数学方法解析的,专题一例4中的解法二也是典型地利用图象来确定物理过程的.●例5 图8-6所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的带电量为σ.取环面中心O 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 到O 点的距离为x ,P 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下面给出E 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2009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图8-6A .E =2πkσ⎝⎛⎭⎪⎫R 1x 2+R 12-R 2x 2+R 22xB .E =2πkσ⎝⎛⎭⎪⎫1x 2+R 12-1x 2+R 22x C .E =2πkσ⎝⎛⎭⎪⎫R 1x 2+R 12+R 2x 2+R 22D .E =2πkσ⎝⎛⎭⎪⎫1x 2+R 12+1x 2+R 22x 【解析】A 选项表达式可变形为:E =2πkσ⎝ ⎛⎭⎪⎪⎫R 11+(R 1x )2-R 21+(R 2x )2,对于这一表达式,当R 1=0时,E =-2πkσR 21+(R 2x)2,随x 的增大,E 的绝对值增大,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故A 错误,对于C 选项中的表达式,当x =0时,E =4πkσ,而事实由对称性知应该为E =0,故C 错误.对于D 选项,E =2πkσ⎝⎛⎭⎪⎪⎫11+(R 1x )2+11+(R 2x )2 同样E 随x 增大而增大,当x =∞时E >0,这与事实不符合,故D 错误,只有B 可能正确.[答案] B【点评】本例与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0题相似,给出某一规律的公式,要求证它的正确性,这类试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6 如图8-7所示,一轻绳吊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棒,棒下端离地面高为H ,上端套着一个细环.棒和环的质量均为m ,相互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kmg (k >1).断开轻绳,棒和环自由下落.假设棒足够长,与地面发生碰撞时触地时间极短,无动能损失.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空气阻力不计.求:图8-7(1)棒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弹起上升的过程中,环的加速度. (2)从断开轻绳到棒与地面第二次碰撞的瞬间,棒运动的路程s .(3)从断开轻绳到棒和环都静止的过程中,摩擦力对环和棒做的总功W . [2007年高考·江苏物理卷]【解析】(1)设棒第一次上升的过程中环的加速度为a 环,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 环=kmg -mg m=(k -1)g ,方向竖直向上.(2)棒第一次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v 1=2gH 设棒弹起后的加速度为a 棒,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 棒=-kmg +mgm=-(k +1)g故棒第一次弹起的最大高度为:H 1=-v 122a 棒=Hk +1路程s =H +2H 1=k +3k +1H .(3)解法一 设棒第一次弹起经过t 1时间后与环达到共同速度v 1′ 环的速度v 1′=-v 1+a 环t 1 棒的速度v 1′=v 1+a 棒t 1解得:t 1=1k 2Hgv 1′=-2gHk环的位移h 环1=-v 1t 1+12a 环t 12=-k +1k2H棒的位移h 棒1=v 1t 1+12a 棒t 12=k -1k2Hx 1=h 环1-h 棒1解得:x 1=-2Hk棒、环一起下落至地,有:v 22-v 1′2=2gh 棒1解得:v 2=2gHk同理,环第二次相对棒的位移为:x 2=h 环2-h 棒2=-2Hk2……x n =-2H kn故环相对棒的总位移x =x 1+x 2+…+x n =-2Hk -1所以W =kmgx =-2kmgHk -1.解法二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棒和环最终静止,设这一过程中它们相对滑动的总路程为l ,由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mgH +mg (H +l )=kmgl解得:l =2Hk -1故摩擦力对环和棒做的总功为:W =-kmgl =-2kmgHk -1.[答案] (1)(k -1)g ,方向竖直向上 (2)k +3k +1H(3)-2kmgH k -1【点评】 ①高考压轴题中常涉及多个物体多次相互作用的问题,求解这类题往往需要应用数学的递推公式或数列求和知识.②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W =-f ·s 总,s 总为相对滑动的总路程. ③对于涉及两个对象的运动过程,规定统一的正方向也很重要.●例7 如图8-8所示,两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安装在一光滑绝缘斜面上,导轨间距为l 、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导轨平面的倾角为α,条形匀强磁场的宽度为d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长度为2d 的绝缘杆将导体棒和正方形的单匝线框连接在一起组成“”形装置,总质量为m ,置于导轨上.导体棒中通以大小恒为I 的电流(由外接恒流源产生,图中未画出).线框的边长为d (d <l ),电阻为R ,下边与磁场区域上边界重合.将装置由静止释放,导体棒恰好运动到磁场区域下边界处返回,导体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重力加速度为g .求:图8-8(1)装置从释放到开始返回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Q . (2)线框第一次穿越磁场区域所需的时间t 1.(3)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线框上边与磁场区域下边界的最大距离x m . [2009年高考·江苏物理卷]【解析】(1)设装置由静止释放到导体棒运动到磁场下边界的过程中,作用在线框上的安培力做功为W ,由动能定理得:mg sin α·4d +W -BIld =0 且Q =-W解得:Q =4mgd sin α-BIld .(2)设线框刚离开磁场下边界时的速度为v 1,则接着向下运动2d ,由动能定理得:mg sinα·2d -BIld =0-12m v 12线框在穿越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合力F =mg sin α-F ′ 感应电动势E =Bd v感应电流I ′=ER安培力F ′=BI ′d由牛顿第二定律,在t 到(t +Δt )时间内,有Δv =FmΔt则 Δv =∑[g sin α-B 2d 2vmR ]Δt有v 1=gt 1sin α-2B 2d 3mR解得:t 1=2m (BIld -2mgd sin α)+2B 2d 3Rmg sin α.(3)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线框在磁场下边界与最大距离x m 之间往复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mg sin α·x m -BIl (x m -d )=0解得:x m =BIldBIl -mg sin α.[答案] (1)4mgd sin α-BIld(2)2m(BIld-2mgd sin α)+2B2d3Rmg sin α(3)BIldBIl-mg sin α能力演练一、选择题(10×4分)1.图示是用来监测在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受到辐射情况的胸章,通过照相底片被射线感光的区域,可以判断工作人员受到何种辐射.当胸章上1 mm铝片和3 mm铝片下的照相底片被感光,而铅片下的照相底片未被感光时,则工作人员可能受到了辐射的射线是()A.α和βB.α和γC.β和γD.α、β和γ【解析】α粒子的穿透能力很弱,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把它挡住,题中无法说明辐射中不含α射线,能穿透1 mm、3 mm铝片而不能穿透5 mm铅片的是β射线,若存在γ射线,则5 mm 厚的铅片也能被穿透,故A正确.[答案] A2.在电磁波发射技术中,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的技术叫调制,调制分调幅和调频两种.在图甲中有A、B两幅图.在收音机电路中天线接收下来的电信号既有高频成分又有低频成分,经放大后送到下一级,需要把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分开,只让低频成分输入下一级,如果采用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乙中虚线框a和b内只用一个电容器或电感器.以下关于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电磁波的发射技术中,甲图中A是调幅波B.在电磁波的发射技术中,甲图中B是调幅波C.在图乙中a是电容器,用来通高频阻低频,b是电感器,用来阻高频通低频D.在图乙中a是电感器,用来阻交流通直流,b是电容器,用来阻高频通低频【解析】A图象中高频振荡的振幅随信号而变,为调幅波,B图象中高频振荡的频率随信号而变,为调频波,A正确,检波电路的作用为通低频阻高频,故a为电容较小的高频旁路电容器,b为高频扼流圈,C正确.[答案] AC3.如图所示,绝热汽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汽缸内用绝热活塞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开始时活塞静止在图示位置,现用力使活塞缓慢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在此过程中()A.外界对汽缸内气体做正功B.缸内气体的内能减小。
物理问题应用数学,但不拘泥于数学
定的正方 向同向, 负号表示与规定 的正方 向反向 , 这种情况在 高 解 出未知数 。 而物理题往往没有 明确给出什么是 已知量 ,
例 :19 年全国高考题 ) ( 96 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 某时刻
速度 的大/  ̄4 少,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米月 J J 米屏 1 ' O ,在这 1 秒 钟内该物体的( D) A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 米
所 以不能认为r 无限的减少 ,呒 限的增大。③在应用数学公式解 物理 问题时 , 常常受到实际情况和物理意义的制约 , : Od 例 以l ns 的速 度行驶 的汽车 , 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 m s 求 刹车 . /, 0 z 后4 s . 内的位移 。解此题 时, 0 应用公式s 一 = , 绝不 能用 而t
厂
、
克 服“ ” 一” 的数 学思 维 定 势 +“ 号
由于学生受数学影响较大 , 于数学正 、 对 负号的意义 已形成 了思维定势 , 很容易把其套用到对物理学 中正 、 负号意义 的理解 上, 而正 、 负号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很灵活 、 多变 , 同的情境被 不
赋 予 了不 同 的含 义 。
负号统一在运算式中, 同时也就把矢量运算转化为标量运算。在
矢 量运 算 后 , 到 的 结果 自然也 包 括正 、 号 , 中正 号 表 示 与规 得 负 其
4s . 代人。因为停止时间不需4 s停车后车的位移将不变 。 0 ., 0
三 、 服 解数 学 方 程的 思维 定 势 克
在通 常情 况下 , 同学 们都 习 惯 于用 解 数学 题 的方 法 来 解 物理 题, 即先 找 已知量 、 知 量 , 找 出 已知量 和 未 知量 间 的数 学 表达 未 再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数学与物理的紧密联系数学和物理就像是一对超级合拍的好伙伴。
你看啊,物理里面好多东西都得靠数学来解释和计算呢。
比如说,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那得用到数学里的函数知识吧。
像一个小球被抛出去,它在空中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就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关系。
要是没有数学,咱们怎么能精确地知道这个小球在每个时刻的位置呢?再比如电学里的电路计算,电阻、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那些公式可都是数学式子。
欧姆定律I = U/R,这简单的一个公式,就把这三个物理量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而且在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时候,还得用数学里的方程组来求解各个部分的电流、电压值呢。
二、培养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这能力可太重要啦!在学习上,它能让我们在物理考试中如鱼得水。
像那些物理的计算题,如果数学不好,可能连题目都看不懂。
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能轻松地把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按照数学的方法去求解。
在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中,更是离不开。
比如说搞工程的,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要考虑力学问题,这就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各种力的平衡和材料的受力情况。
要是没有这个能力,设计出来的建筑可能就不安全啦。
三、如何培养这种能力1. 扎实基础知识数学方面呢,要把代数、几何这些基础打牢。
像代数里的方程、函数,几何里的图形关系,都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有力武器。
在物理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
所以我们得先把数学的这些知识学透彻。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F = ma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代数里的等式关系不清楚,就很难理解这个定律的内涵,更别说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物理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含糊。
像物理的基本概念,力、速度、加速度等等,这些概念清楚了,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比如说,知道了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那在计算加速度的时候,就知道要用速度的差值除以时间间隔,这就是数学里求变化率的方法。
2. 多做综合练习题专门找那种数学和物理结合的练习题来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物理学中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工具.中学物理《考试大纲》中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要求考生有“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要把客观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判断、解释和预测.可以说,任何物理试题的求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经过求解还原为物理结论的过程.本讲中所指的数学方法,都是一些特殊、典型的方法.处理中学物理问题,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极值法、几何法、图象法、数学归纳推理法、微元法、等差(比)数列求和法等.如下表:名称内容1.三角函数求极值:y (θ)=cos θ+μsin θ,y max =1+μ22.二次函数求极值:y =ax 2+bx +c ,y m =(a >0时,有y min ;a <0时,有y max )4ac -b 24a 极限法3.均值不等式:a +b ≥2( a >0 ,b >0), a +b +c ≥3( a >0 ,b >0, c >0)ab 3abc 1.对称点的性质、镜像对称2.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3.正弦定理: = =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αasin αbsin βcsin θ4.全等、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几何法5.圆轨道及圆的相关性质、圆方程1.直线型图象:y =kx +b 2.正(余)弦曲线型图象3.抛物线型图象图象法4.描述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曲线等,如闭合电路中各物理量间关系1.等差数列:其和S n ==na 1+d (d 为公差)n (a 1+an )2n (n -1)2数列法2.等比数列:S n = ,a 1为首项,q 为公比,当q <1时,q n →0.a 1(1-qn )(1-q )微元法无穷小等分,往往对其中的一个微元作处理.数学归纳法对于一个复杂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成某一通式,求解.三角函数变换sin 2θ+cos 2θ=1,sin2θ=2sin θcos θ,cos2θ=2cos 2θ-1=1-2sin 2θ=cos 2θ-sin 2θ方程法直线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椭圆方程,二次函数,圆方程等另外还有比值法、不等式法O由静止沿直线ON斜向下运动,直线ON与y轴负方向成θ角(θ<π/4)。
则F大小至少为____________;若F=mg tanθ,则质点机械能大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这样解第2问,若F=mg tanθ时,正好F力的方向沿着x轴正方向,因此外力F与运动位移方向成锐角,质点的机械能增加。
F的大小,而未给出该力的方向。
F=mg tanθ时,外力F的方向不仅仅为沿着x轴正方向,还可能有其它方向。
为了能够严密的找出F=mg tanθ时的所有可能性,需要运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
mg和外力F,合力的方向沿着ON方向,将重力、外力、合力归结到一个三角形中,该质点受到重力和外力F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中显示当F力的方向为a方向(垂直于ON)时,F力最小为mg sinθ;若F=mg tanθ,即F力可能为b方向或c方向,故F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除重力外的F力对质点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故质点机械能增加、减少都有可能。
两空分别填:mg sinθ,增大、减小都有可能。
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动态平衡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多解分析,这样的方法非常严密。
矢量三角形的处理原则:1、抓住“定”量,比如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应矢量三角形的边长和方向,这点很重要,它直接确定了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和一个边;再比如墙壁上的弹力方向始终不变,这确定了动态三角形中的某个边的方向;2、找到“变”量,往往以某个力的角度发生变化引起三角形另外两个边的变化,有时候是边长变化、有时候是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理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µ,一题多变物体重为G,欲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最小拉力F为多大?该题的已知量只有µ和G,说明最小拉力的表达式中最多只含有µ和G,但是,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F可由夹角的不同值而有不同的取值。
因此,可根据题意先找到F与夹角有关的关系式再作分析。
7-3,对物体受力分析,设拉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根据题意可列平衡方程式,-f=0①N+F sinθ=G②f=µN③联立①②③解得:)sincoscos(sin1cossin2φθφθμμθθμμ++=+=GGF图7-1图7-2图7-3F/ NFfGΦ图7-4i de i,)sin(12φθμμ++=G其中tanф= ,故1µGF 2min 1μμ+=可用矢量知识求极值。
将摩擦力f 和地面对木块的弹力N 合成一个力F',如图7-4,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tan ф= =µ(为一定值)。
这样木块可认为受到三个力:重力G ,桌面对木块fN 的作用力F'和拉力F 的作用。
尽管F 大小方向均未确定,F'方向一定,但大小未定,但三力首尾相连后必构成三角形,如图7-5所示。
只有当F 与F'’垂直时,即拉力与水平方向成ф角时,拉力F 最小为F =G sin ф而 ,故221tan 1tan sin μμφφφ+=+=21sin μμφ+==GG F 内,如图7-6所示。
己知小球a 和b 的质量之比为,细杆长度是球面半径的3倍。
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是 ( )2A .45°B .30°C .22.5°D .15°b 两小球的受力分析,抓住受力的共同特点: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等大、反向,以及重力均竖直向下,大小关系在题干已经给出,还有重要的几何关系即细杆的长度是球面半径的倍。
分别将两小球受到的共点力归结到矢量三角形中,最后利用数学的正弦定理列方程2求解。
a 、b 分别受力分析,将三个力归结到三角形Oac 与Obc 中,由牛顿第三定律可设两球受到杆的作用力大小N ac =N bc ,依题意可知,ab =Oa =Ob ,故三角形Oa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2可设∠aOc =90°-∠bOc =α,根据矢量三角形定则及正弦定理可得: = 3mgsin45°, = ,解得α=30°,由几何关系可得θ=15° 。
本题还有其他解法,比如杠杆平衡条件Nac sin αmg sin45°Nbcsin(90°-α)解题、利用质心找到平衡点等方法,不妨试一试。
a 球和b 球质量比为n 发生变化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如何变化?2、若撤去光滑的半球面,Oa 、Ob 为细绳,a 、b 为同性电荷,其它条件不变,思考一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例2】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21·不等式与极值] 一束由红、蓝两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从一平板玻璃砖的上表面以入射角θ射入,穿过玻璃砖自下表面射出。
已知该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1.5。
设红光与蓝光穿过玻璃砖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光线从0º逐渐增大至90º的过程中 ( )A .t 1始终大干t 2B .t 1始终小于t 2C .t 1先大干后小于t 2D .t 1先小于后大于t 2图7-5图7-6图7-7rs 高考中某些考生解法如下:设折射角为α,玻璃砖的厚度为h,由折射定律n=,且n=,在玻sinθsinαcv璃砖中的时间为t=,联立解得t2=。
研究这个函数,若对变化的入射角θ,和不同光hvcosαh2n4c2(n2- sin2θ)的折射率n,设红光的折射率为n1,蓝光的折射率为n2,且n2>n1>1,讨论:当t红2= t蓝2时,有 = ,化简得sin2θ = >>,由sin2θ≤1,可得n1<时,即h2n14c2(n12- sin2θ)c2(n22- sin2θ)h2n24n12 n22n12+n22n122122当红光的折射率n1=时出现极值,n1>时,入射角θ从0º逐渐增大至90º的过程中,一定有t1<t2 22,故B正确。
实际上,当sin2θ>,即θ>45°时,t1>t2。
12是非常困难的,也会耗掉很多时间,这在高考临场中是一大禁忌。
我们不禁发问高考物理试题难道要这么强大的数学函数功底才能解决问题吗?其实作为选择题,有灵活的数学处理方法。
本题存在一个转折点,就是给出的该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1.5这个条件。
要想快速解题,列出简单的函数方程对计算量的简化和思维时间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从时间的表达式开始,t = = = = ,对红光的折射角α1,蓝光的折射hvcosαhnccosαh sinθcsinαcosα2h sinθcsin2α角α2,则t红: t蓝= ,由于α1>α2,故在2α1≤90°,即α1≤45°时总有t1<t2,要入射角θ从0ºsin2α2sin2α1逐渐增大至90º的过程中总成立,要求红光的折射率n1= >,由于题干给定n1=1.5,故总有sinθsinα12t1<t,B正确。
是考生的一大瓶颈。
处理临界值问题时可以考虑:1、运用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求极值;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极值;3、利用配方法求极值;4、利用不等式求极值;5、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极值;6、利用“化一法”(即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转换为同名三角函数)求三角函数极值;7、利用向量求极值;8、图象法求极值;9、利用数学求导的方法求极值;以上求极值的方法是解高中物理题的常用方法。
在使用中,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及“界”的范围。
求最大和最小值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物理学公式结合必要的教学知识才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还要具备较好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极值问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在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后,再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解物理极值问题,首先都必须根据题意,找出符合物理规律的物理方程或物理图象,这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决不能盲目地将物理问题纯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