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了”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现代汉语“了”的研究综述

赖彩妮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361005)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关于“了”的用法及分类。“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目前有人把“了”分为两种用法是“了₁”用在宾语或补语之前的句中位置, “了₂”用在宾语或补语之后的句末位置,但现代却有人把“了”分为四种用法是“了₁”、“了₂”、“了₃”,和“了4”。专家非常重视的是“了₁”与“了₂”因为这两个“了”有时候很困难分析。因此近十年来又有不少的研究者研究了“了”的语法意义作用及它的用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虚词的“了”;语法意义

引言

近十年来有不少的研究者研究“了”的语法作用,他们对“了”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不同的人,也给“了”分为不同的用法。有一些的研究者研究“了”时,把“了”分为 2个用法,也有一些的研究者认为“了”有3种用法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可见不同的人对“了”的认识也不同,对它的认识越多的人,也会给它做的分类越来越多。原来大部分的人知道“了”的用法最多有3个用法,也可以说“了”可以分为“了₁”、“了₂”和“了₃”,但是后来慢慢就有了“了4”。

现代汉语中“了”其实有几个用法,怎么来分析它,这是对留学生非常重要的,因为留学生学汉语的时候对“了”的用法和它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就会出现了用“了”的困难问题。

一.“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了”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而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法词。在汉语中虚词的“了”是个使用很频繁的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留学生用“了”的时候往往出错。

1.1“了”的基本概念

“了”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作用,“了”可以作为助词,也可以作为语气词。“了”作为时态助词的时候,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比如:走了三天、看了两本、等等。“了”作为语气词的时候,“了”表示一种变化的新情况的出现,比如:下雨了。这句子的意思是刚才还没(邵敬敏,

2007;张梦茹,2009;刘春卉,2004)都支持这个概念。“了”作为时态助词的时候叫做“了₁”,作为语气助词的时候叫做“了₂”(张兰英,2005;麦宇红,2003)。

1.2“了”的分类

“了”的用法和表示的语法意义复杂多样,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对其进行了义项划分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如何划分及划分的依据和方法却有不同的观点。

现代有人把“了”分为不同的用法如(刘春卉,2004)把“了”分为三类: “了₁”用在句中或句尾,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了₂”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了₃”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只表示肯定的语气,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发生。但彭兰玉与吴青峰(2006)提出现代汉语的“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用法:①“了₁” 、②“了₂” 、③“了₃”、④“了4”。不同的“了”也有不同的用法和语法意义。

程伟民(1999)认为“了₁”出现在动词(包括动结式短语词,除特别指明,以下动词均同此说)之后, “了₂”出现在句尾;如果动词有宾语,“了₁”处在动宾之间,而在宾语之后出现的则是“了₂”。王光全与柳英绿(2006)认为“了”可用于宾语或补语之前的句中位置,通常叫“了₁”,“了”也可以用在宾语或补语之后的句末位置,通常叫“了₂”,我们把使用“了₁”的句子叫“了₁”句,把使用“了₂”的句子叫“了₂”句,把既使用“了₁”又使用“了₂”的句子叫“了₁了₂”句。

从以上的分类来说本文认为有时候“了₁”与“了₂”的出现位置不同,这是因为这两个“了”的语法意义有关的。因此除了理解“了”的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了”的语法意义及用法,才能掌握的使用它。

刘春卉(2004)提出关于“了₃”,只表示对某种判断的肯定语气,不表示有过什么变化,可以看作是“了₃”,它通常用于“太+形容词+了”和“最+形容词+了”之类的表示主观评价的句子中,表示肯定的语气,如:太舒服了₃!、太小了₃!、太红了₃!、太甜了₃!、最聪明了₃!。

此外还有人认为应分化出一个作补语的“了”,相当于“掉”,也有人认为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了”是“啦”的弱化形式,为语气词,把它叫“了4” (杨依萍,2007)。

本文在综述“了”的分类时,、发现“了”在现代有人把它分类比古代的“了”越来越多。近十年来的“了”总共有了4种用法。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了₁”与“了₂”,这两种会让他们分类比较难,因为要分类它们不只是看它们的位置,但是还要看它们的语法意义。虽然它们的位置是不同但是有时候它们的语法意义

却一样的,所以在使用它们时,人们会往往出错的。关于“了₃”与“了4”研究者不太提出它们使用的错误,是因为这两个“了”的位置和语法意义不是那么复杂。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梦茹. “S了”的时体意义 [J].说文解字,2009(2).

3.张兰英.谈谈句末的“了” [J].东岳论丛,2005(6).

4.彭兰玉,吴青峰.从语言习得文本看“了”的语法限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

报,2006(1).

5.程伟民.对外汉语教学中“了” (le)的语法项目及其等级切分[J].清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

6.麦宇红.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探微 [J].龙岩师专学报,2003(2).

7.王光全,柳英绿.同命题“了”字句[J].汉语学习.2006(3).

8.刘春卉.“了”的分类问题再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

9.杨依萍.现代汉语“了”的多角度考察[J].浙江大学.2007.

10.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2009.

11.张华.《空中小姐》中“了”的用法分析[J].北京语言大学.2007.

12.陈小红.“了1”、“了₂”语法意义辨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13.许艳丽.虚词“了”的用法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4.李晓琪.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