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三字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三字经
(32句,192字)
1-国史初,神而人。
称信史,三千春。
2-盘古开,天地分。
女娲出,土造人。
3-西侯度,圣火起。
元谋随,北京继。
4-河姆渡,半坡地,稻青青,粟离离。
5-三皇英,五帝圣。
我华裔,炎黄称。
6-禹治水,夏肇兴。
子启继,禅让终。
7-商卜筮,尊鬼神。
周分封,广殖民。
8-秦一统,建县郡。
修长城,书同文。
9-两汉尽,三足鼎。
晋暂统,五胡兴。
10-南北裂,三纪熔。
隋再一,五水通。
11-万国来,大唐盛。
五代乱,十国零。
12-两宋弱,辽金并。
经重心,南移成。
13-元政简,明政专。
清崛起,盛康乾。
14-东北归,藏疆安。
我国力,无比肩。
15-盛极衰,任欺凌。
专制退,民主行。
16-百年转,激流惊。
新征程,向复兴。
逐句解释:
1-国史初,神而人。
称信史,三千春。
说的是中国历史最初是从神话开始的。
柏杨先生写《中国人史纲》,将中国历史分为神话时期、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
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以称为信史的历史约3000年。
这里说3000年,是指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算起直到今天。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
每个君主的在位时间,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公元前841年之前,我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记载是空白,因此传统上不把这些历史记载作为可信的证据。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夏朝、商朝的开始年代约为公元前2070年、1600年,周朝的开始年代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
同时给出了商朝后期至周代前期,即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以后各帝世系及在位时间,同此前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时间点即公元前841年对接了起来。
目前这一结论仍然存在某些争议。
2-盘古开,天地分。
女娲出,土造人。
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因此有了天地;女娲抟土造人,因此有了人类。
这是中国人对宇宙来源、人类来源的神话描述。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大致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从此,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女娲造人的故事大致如下: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就是没有人类。
天地间仍然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女娲的女神,她神通广大,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女娲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再添一点什么东西,让它生机蓬勃起来才好。
一次她来到一个池塘旁,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呢?”
想着想着,她顺手从池边抠起一团泥,抟成了一个泥娃娃。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欢蹦乱跳起来。
她给这个娃娃起名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都和神一样,有着天地间万物之灵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非常满意。
她一心要让这种活泼可爱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夜以继日工作不止、疲倦不堪。
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用枯藤在水池里搅成泥浆,然后提起来挥洒,溅落的泥点都成了人。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
她想: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了。
关于女娲,还有补天的故事,说的是:
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毁坏了,大地四分五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也不能承载万物;大火蔓延难以熄灭,洪水汹涌无法停止;残暴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抓取老人和小孩。
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大鳌的脚做成撑起四边天空的栋梁,杀死黑龙水怪来拯救冀州,积起芦灰来堵塞洪水。
最终天空得到了修补,撑天的柱子摆正了,洪水得到了控制,冀州得到了安宁。
恶禽猛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活了下来。
3-西侯度,圣火起。
元谋随,北京继。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西侯度遗址,发现了180万年前人类用火的痕迹。
在云南省楚雄自治州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这些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狩猎、切割时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称为“旧石器”。
相对于打制石器,随后出现的磨制石器则被称为“新石器”。
4-河姆渡,半坡地,稻青青,粟离离。
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我国两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反映出我国境内原始农耕初步兴起的情况。
那时候,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种植水稻,位于北
方黄河流域的半坡则种植粟,也就是小米。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粟最早的国家之一。
农耕经济作为中国传统经济的命脉,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1980年我国总人口约9.87亿,其中农村人口约7.96亿,占比80.6%。
这一数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数千年来“以农为本”的历史传统。
5-三皇英,五帝圣。
我华裔,炎黄称。
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伟大人物,他们虽然不完全是神,但仍然智慧超群、神通广大,农业、房屋、舟车、医药、衣服等等,都是他们发现或创造出来的。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大地上早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全球的华裔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中国古代常常歌颂圣明的君主为“尧舜”,明君贤臣、太平盛世是普通老百姓永久的期盼。
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明君”、“贤臣”、“青天”身上,表现出被压迫者、被统治者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大家看一下中国人评价华盛顿(1732-1799)的一段话(中国人送给华盛顿纪念馆石刻碑文中的一段):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这里说华盛顿很了不起,都快赶上我们圣明的祖先尧、舜、禹了。
再看看清政府首任驻外使节、曾国藩的同乡兼挚友郭嵩焘(1818-1891,1875年奉旨出任驻英公使,1876年到达伦敦履职,开中国派遣驻外使节先河)考察
英国后所发的一段感慨: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说:我们有尧、舜、禹、汤、文、武等圣人,西方则没有听说过;我们靠圣人来治理国家,但圣人太少了,周朝文、武、成、康连续四代天子父子相继、圣明相承,也没超过一百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过一瞬而已;西方依靠集体议政决策,长期健康发展、越来越兴盛。
6-禹治水,夏肇兴。
子启继,禅让终。
黄河中下游夏部落的首领禹带领广大民众、历尽苦难治理黄河水患取得成功。
这一成功使禹获得了巨大的声望,最终成为舜的继承人,传说中的夏朝由此肇兴。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从此,尧传舜、舜传禹一脉相承的“禅让制”终结,父传子、家天下的传统开始形成。
7-商卜筮,尊鬼神。
周分封,广殖民。
商汤征灭夏桀后,商朝兴起。
商朝约自公元前1600年开始至公元前1046
年灭亡,历时500多年。
商朝崇尚鬼神,在战争、狩猎前往往先卜问鬼神、预测吉凶。
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占卜的卜辞。
周武王征灭商纣王后,建立了周朝。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开始至公元前223年灭亡,历时800多年。
古书上常将商汤征伐夏桀、周武征伐商纣两件事合称为“汤武革命”,就是指他们两位征伐无道、诛灭暴君。
“桀纣”也成为无道昏君的代名词。
周朝首都先在镐京(今西安),称为西周。
后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城破身死。
诸侯拥立周平王、将首都东迁洛邑(今洛阳)后,称为东周。
周朝以分封子弟、功臣的方式实施武装殖民、开疆拓土,此一制度的出发点为“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简单说明一下,也就是天下是我家的,我安排我儿子做A地方的主人,我儿子又安排他儿子(我孙子)做A地方范围内的A-1地方的主人。
少量的功臣也可以参照儿子、孙子一样获得尊崇的地位。
你是这个地方的主人,这块地方也就是你的封地。
如果封地内的民众不服从,主人可以借助王权以及军队予以征伐。
这里说“武装殖民”,希望大家不要简单地以褒义、贬义来看待。
凡事都有两面性,“殖民”在以武力野蛮征服的同时也有促进历史发展进步的意义。
十五、十六世纪发现新大陆后,西方对美洲疯狂实施殖民掠夺,从西方殖民者以及当地土著人双方的角度来看,无疑都属于野蛮行径;但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又不得不承认它它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刺激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再类比一下,人小时候都尿过裤子,这是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长大了不尿裤子了,但是不能否定、不能嘲笑这件事。
与夏商时期部落联盟仍有较多遗存的国家形态相比,周朝在立国思想、制度建设等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
原来是权力由下向上的集中,如一群弟兄推举出一个老大,大家都听他的,他的权威来自于大家的推举;现在则是由上向下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开始有了不可质疑的天然权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秦一统,建县郡。
筑长城,书同文。
东周时期,周天子逐渐失去权威,各国间互相兼并,征战不止。
先是春秋、五霸更替,再是战国、七强争雄,最后由秦始皇灭掉各诸侯国、实现统一。
秦始皇(生卒年:前259-前210,在位时间:前247-前210)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起三公九卿为框架的中央官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中央任命与调换。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中央集权方式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
秦始皇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为加强全国各地联系、巩固国防实施了几项宏大工程:
一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9条驰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辐射全国。
二是为有效控制岭南地区,下令开凿沟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使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为一体。
三是征发百姓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除了上面所讲的中央官制与郡县制外,秦朝为国家统一还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车同轨:就是将各国车辆的轮距统一。
因为古代的路多为土路,车辆长期碾压后,会在路面形成很深的车辙痕迹,有时辙痕凹陷可深达一尺左右。
各国车辆的轮距不同,其畅行全国则无法实现。
这看似只是交通问题,其实更是经济和政治问题,所以必须统一。
这和现在铁路的轨距全国统一是一个道理。
左图:河北井陉秦始皇古驿道(即使石头铺成,车辙亦很深)右图:清末山西太原城内道路车辙
书同文:就是将各国文字统一为秦国的小篆字体(具体见第二节泰山刻石图)。
这样,不管各地发音多么千差万别,通过文字都可以实现信息沟通。
即使在今天,如果不说普通话,一省之中的不同县之间,单凭方言都难以交流。
由此可见,书同文对于一个国家的统一有多么的重要!
其他方面,还有统一货币,将全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器,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统一度量衡就是针对长度、容积、重量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器标准实物,这样在各地互相交往时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大家说一尺、一斤、一升,所指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秦朝所作的上述基础性工作,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206年,仅仅15年时间,其中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去世。
从上面的事情来看,秦始皇需要怎样的魄力、怎样地勤政,才能完成上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呢!
毛主席说“千载尤行秦法政”,对秦朝的评价真是一言以蔽之。
如果说夏朝是大一统中国的最初萌发者,那么周朝则是大一统中国的初步创设者,而秦朝呢,则真正可称为大一统中国的实际奠基者。
作为世界史的一个特列,中国为什么会在公元前三世纪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情况下就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呢?黄仁宇先生从地理的角度做了精辟的分析: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纤细易耕的黄土,有季候风带来的充足雨量,有润泽大地的黄河,因此农业发达、人口繁盛。
但黄河多含泥沙、经常泛滥,需要沿岸人民协作治理。
协作就需要统一指挥调度,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
夏部落的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成功获得高度的声望,传说中的“夏朝”也因此而建立。
“夏朝”的形态大致是夏部落独尊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好像武侠小说所说的武林盟主和各门各派的关系一样。
这个一部独尊的松散联盟,昭示着大一统中国的最初萌发。
二是以今长城为分界线,南北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方地区干旱少雨、不适合耕作,此地的游牧民族常因生计问题南下抢掠,中原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必须团结一致。
这又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
因此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秦始皇更是将各国长城连缀、加固,并安排有意立为继承人的公子扶苏监管此事,可见游牧民族的威胁之大。
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农耕民族必须集结为一个强有力整体的关键原因之一。
9-两汉尽,三足鼎。
晋暂统,五胡兴。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建立的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灭亡后、皇族后裔刘秀(公元前5-公元57)继起建立东汉(首都洛阳)。
东汉、西汉(也称前汉、后汉)共计持续约400年。
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在位时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这一思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有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这说明,中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这个“人心所向”,是中国人从秦代的制度建设、汉代的文化建设,一步一步地奠定起来的。
中国大一统,纵向来看可以说是:夏萌发,周构画,秦奠基,汉固化。
夏朝——由客观条件促成了大一统的萌发;周朝——以分封殖民、家国一体为特征主观构画出大一统的宏伟蓝图;秦朝——以废分封建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
衡、修长城抗匈奴、凿灵渠通江珠等伟大功绩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朝——以远征匈奴、经营西域、外儒内法等文武兼施,更以四百年之久的夯实锤炼使大一统牢牢固化。
占中华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汉族,其名称也由此而来。
拿一个家庭的发展过程来类比一下,夏朝是男女相遇,周朝是两人相爱,秦朝是双方结婚,汉朝是孩子出生。
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
由东汉分裂为三国至晋朝重新统一,这一时期的历史,先有《三国志》记载,后更有《三国演义》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洋洋洒洒80万字,将各路英雄豪杰为争地盘、保性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刻画得宛如亲历、惊心动魄。
俗话说得好,“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老年人饱经沧桑、阅尽世事,成败得失,早成过眼云烟,似不宜再看这种满纸都是权谋机诈的书了。
晋朝于三世纪中期统一中国。
约50年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自北部南下,黄河流域进入少数民族统治时期。
晋朝宗室及达官贵人南迁,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10-南北裂,三纪熔。
隋再一,五水通。
公元四世纪初至六世纪末,中国大地经历了约300年的南北分裂。
此一期间的前100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十余个少数民族政权,南方则为偏安的东晋政权。
随后的200年称为南北朝时期。
北方由鲜卑人统治,先为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再继之以北齐、北周,南方则是汉人建立的宋、齐、梁、陈。
北朝魏孝文帝(467-499)于五世纪九十年代大力提倡汉化,说汉语,穿汉服,姓汉姓,尊孔子,并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北部的大同)南迁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南迁600多公里)。
南北分裂的300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汉民族与游牧民族错落杂居、朝夕相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日益融合。
此一过程,好似如处于大冶熔炉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基因优化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五胡乱华”,现在应该改称“五族融华”更合适吧。
在南方,由晋人南迁形成的中国历史上首次人口大规模迁移,将大量的劳动力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南方地区大量闲置土地逐渐开发,日益繁荣。
这一次迁移,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拉开了序幕。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541-604)重新统一中国。
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在位时,以洛阳为中心,修凿了长达五千余里,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
大运河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河流。
从此,南北往来更加便利畅通,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对着运河上来往如龙的大小船只,唐朝诗人皮日休感叹道:“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将修凿运河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想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一条运河对一个国家的南北来往有多大的意义。
水路不仅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而且受天气影响也小。
同时,繁忙的水道相对于地旷人稀的陆路来说,要安全得多。
11-万国来,大唐盛。
五代乱,十国零。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历时约300年而亡。
唐朝前半期蒸蒸日上,先后出现唐太宗(598-649)贞观之治、唐高宗(628-683)永徽之治与唐玄宗(685-762)开元盛世,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其疆域东起今
天的南朝鲜,西达今天中亚的咸海,南至今天越南的横山,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长安就像今天的纽约一样,世界各地使团、商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唐朝后半期逐渐衰落。
安史之乱后,中央衰微,藩镇割据。
再经黄巢起义冲击,更加奄奄一息,终至十世纪初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暂短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约半个世纪。
12-两宋弱,辽金并。
经重心,南移成。
北宋于十世纪六十年代建国,十年之内消灭了各个割据政权。
然而与汉唐相比国力偏弱,无力从辽国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今陕晋冀三省北部地区)。
宋、辽两国经过几轮较量之后,十一世纪初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议和休兵,世称“澶渊之盟”。
此次议和之后,两国间保持了120多年的和平,双方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贸易十分繁盛。
史书记载,边境地区“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其间北宋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由建国初期的3000万增加两倍以上,超过一亿。
北宋被代辽兴起的金国灭亡后,南宋建立。
金、宋继续争战15年后,再次议和。
这次国界线再南移1000多里、到今天的淮河一带了,黄河流域归入金国版图。
这里的“弱”是指相对于汉唐而言,宋代战斗力较弱、没有完成传统所讲的大一统。
但是,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北宋和辽的并存,还是南宋和金的对峙,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物竞天择、活力激荡,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
类比一下,正如狼羊共处,狼不健壮则追不上羊,羊不健壮则易落狼口,双方互相激逼,互相成就。
“多难兴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歌唱到:“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好多人都觉得荒诞离奇、不理解在说啥。
如果结合上这一段历史,大家是不是能品出点意思来?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江南地区逐步开发而形成的。
两晋时期游牧民族南侵、唐代安史之乱、金灭北宋等三次北方大战乱,导致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迁移的三次高潮。
同时,江南地区湿润多雨,比北方更宜于农作物种植。
讫至南宋时期,江南、岭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沟渠纵横,桑稻弥野,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同时,工商业、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泉州、广州外商云集,临安(今杭州)人口百万以上,远超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3-元政简,明政专。
清崛起,盛康乾。
十三世纪后半期,元朝建立。
蒙古人作为凌驾于中华大地各民族之上的统治阶层,在汉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质朴少文的草原作风,政事简易,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自由。
朱元璋(1328-1398)的《明太祖宝训》中有一段关于元朝政治得失的问答,原文如下:
“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太祖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
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
”太祖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
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
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
居上之道,正当用宽。
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