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特色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 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 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 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 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 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 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
“元祐党人”贬惠州,复贬儋州。 元符三年,哲宗丝,徽宗即位,大赦 天下,苏轼北归,第二年到常州,病 逝,年六十六岁。 此时诗似陶潜,胸襟颇同。
苏轼的艺术成就:

词 文论
书法 绘画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父亲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屡举不中。嘉祐间因欧阳修荐,任秘书省 校书郎,参与修《太常因革礼》,书未成 而逝。他长于文,受《孟子》、《战国策》 影响,长于议论,雄奇奔放,是当时有名 的古文家;诗非所长,未有词作。
苏轼的弟弟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十九岁与
岁进学堂,从乡贤刘微之学。在家从父学,
父游从母学。
仁 宗 、 英 宗 时 期
仁宗嘉祐元年苏轼与父洵弟辙赴京应举。轼 辙并取,三苏文章动天下。值程氏病丧,父子回 川。嘉祐四年父子再度赴京。三人沿途所作后结 为《南行集》。这是苏轼现存最早的一批作品。 三人抵京后,经欧阳修荐,轼、辙参加制科考试 皆取。轼于嘉祐六年赴凤翔签判。治平元年英宗 即位。轼还朝以殿中丞差判登院,后经学士院考 试,授直史馆。此期妻、父先后逝世。此期初步 表现出苏轼的政治主张和艺术才华。制科考试前 后,他接连上书要求改革。其观点遭重臣韩琦、 王安石反对。此一时期的《南行集》代表了他五 言古诗的成就;《凤翔八观》,代表了当时七言 古诗的成就;《和子由渑池怀旧》则是其七言近 体的主要成就。
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进入化境。
•1、始末:御使中丞李定等四次上书,从《苏 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断章取义,称苏轼“指斥 乘舆”“愚弄朝廷”。 •2、性质:冤案。宋代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3、材料:今存《乌台诗案》,完整的狱中审 理档案记录两宋之际人朋九万编,今有《四库 全书》本。 •4、虽然此案是王安石门人所为,然与其无关, 其时王已退居金陵。
苏轼的文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 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 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
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 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 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
但他的文学成就更高更全面,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影响 也更大。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显示 出其非凡的才能。其作品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 的结果,表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才华
横溢而命途多蹇者屡见不鲜,但象苏轼这样,在人生路途
中坎坷曲折,还不甚多见。按时间顺序,其生平大致可分 为五个时期:
人 生 如 梦 , 一 樽 还 酹 江 月 。
灭 。 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英 发 。 羽 扇 纶 巾 , 谈 笑 间 , 樯 橹 灰 飞 烟
遥 想 公 瑾 当 年 , 小 乔 初 嫁 了 , 雄 姿
如 画 , 一 时 多 少 豪 杰 。
百度文库
石 穿 空 , 惊 涛 拍 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 江 山
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
苏 东 坡
会计1211 第五组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
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
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 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 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 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
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 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 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 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熙宁二年轼守孝期满还朝,值王安石变法,
轼表示反对,由此产生矛盾。熙宁四年起,
神 宗 时 期
轼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皆有政绩。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轼到黄州, 始号东坡。元丰八年,神宗死,方得任用。
黄州时期,轼多与僧道往来,对佛老渐感兴
趣。 此期的文学成就以词为代表。黄州时期所
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均向 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 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
苏轼的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
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其论书画均有卓见,
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
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 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 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 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
故 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 三 国 周 郎 赤 壁 。 乱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
宋 念 奴 苏 娇 轼 赤 壁 怀 古
·
·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 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 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
语言特点:写景处以白描见长,用字 精炼准确、表现力强;通篇又有以诗为 词、议论化的特征,抒情怀古如行云流 水,一气贯注,淋漓尽致。
地位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 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 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 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 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诗 "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 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 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 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 地位。
畅,豪放自如。
苏轼的书法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蔡襄并称“宋
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 名家,得力于王
僧虔、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 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晚年 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 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
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 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题 西 林 壁 苏 轼
作品鉴赏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 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 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 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 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 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 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1、家世及少年时期 2、仁宗、英宗时期
3、神宗时期
4、元祐更化时期 5、哲宗亲政时期
家 世 及 少 年 时 期
祖父名序,序有三子:澹、涣、洵,
澹涣皆进士,洵即轼父。洵有三子三女,
大儿及二大女早逝。轼有一姐名八娘,嫁
后二年亡。故此后其家仅存轼、辙兄弟二
人。无世传所谓苏小妹其人。
轼八岁于眉山从道士张易简学,十三
其兄一起中进士,最后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
郎,晚年居颖州,自号颖滨遗老。长于文,文
风委曲明畅而有气度,尤其记述文,曲折纡徐
而有风致,其兄称之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 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 诗 学苏轼,词今《全宋词》收三首。
苏轼的生平
他是欧阳修的学生,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中后期的
文坛领袖。虽然他的官职没有欧阳修高,且一生十分坎坷,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死,哲宗立,
元 祐 更 化 时 期
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旧党,苏轼
得到重用。此期有几件重要的事:
1、与司马光的矛盾。
2、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皆于此
期产生,与门下多唱和。
3、“洛蜀党争”的出现。又一次文
字之灾。
天祐九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
哲 宗 亲 政 时 期
罢黜旧党,起用新党。苏轼被视为
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
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上
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
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 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艺术分析
写作手法: 将写景、咏史、怀古、抒 情融为一体,尤其将景物的特色和任务 特征描写得相当形象而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