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探究学习的内涵:探究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中选择和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这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探究学习的特点: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教学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参与性;学习成果具有创新性与多样性;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与发展性。
二、目前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并不理想。经常有老师诉苦:我们也想让学生多参与探究,但是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而探究学习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常常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还有一些课,虽然教师着力让学生参与探究,但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貌似自主的探究,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
末,一堂课热闹过后,什么也没留下。长此以往,很多教师对探究学习失去了信心,转而开始使用传统教法,课堂似乎又回到了过去那种满堂灌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症结何在?教师们是否深入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要真正认识探究学习,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1)探究学习和完成教学任务真的矛盾吗?
(2)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吗?
(3)自主探究就是学生自己探究吗?
(4)学生经历的是一个真正的探究过程吗?
当前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往往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缺乏预设性,导致探究流于形式,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因此,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预设探究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因此,在开
展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对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予以重点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错误理解探究的目的,走入探究一定要有统一结果的误区
作为探究式学习,最终当然要有一个结论,但是结论的统一与否绝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当各探究小组的结论并不一致,或者说有的结论与教师所设想的不一致甚至是相反时,我们是否要去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求一致的结果呢?事实上,探究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的行为,了解探究事物的过程和步骤,学会和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教师要关心的不只是每一个探究小组或每个人是否都对所探究的问题得到了一个结论,而是要关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这种既重视结论又关注过程的教学正是新课程所提倡和肯定的。
3.忽视教学内容和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
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搞成公开教学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4.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理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因此,才会出现“热闹课堂”的现象。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探究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要素。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在运用这一方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已有的知识或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究、创新的历史。传统的小学数学教
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已有的数学知识,被动的接受数学原理、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公式,在学习中处于机器人地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改革放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把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寓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中。
在数学课堂中,适时采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师实施合适的探究学习策略,从数学自身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1.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障碍
探究源于问题,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适度的障碍性,太难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太容易的问题又缺乏探究的价值,还会诱发学生浮躁心态的产生,所以障碍要适度。适度障碍性的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要适合于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所创设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难度设在最近发展区。
例如,学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测算一个土豆的体积?”学生已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基础,只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这样的障碍性问题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究空间,同时又能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2.搭建问题解决的脚手架,指导学生有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