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合集下载

各地史时期运动

各地史时期运动

各地史时期地壳运动及其简介
喜马拉雅阶段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

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注:次资料仅供参考,很多地方不完善,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修改下然后共享。

中国构造运动表

中国构造运动表
澄江运动
双桥运动、雪峰运动、迤东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豫西运动、昆阳运动、?山运动
祁门运动、燕辽运动、梵净运动、武陵运动、东安运动、落可岽运动、铁岭运动、水峪运动
九岭运动
渣尔泰运动、中岳运动、熊耳运动、满银沟运动、杨庄运动
兴城运动、头泉运动
栾川运动、大别运动、易门运动、龙川运动、中条运动
鞍山运动、蚌埠运动、崇阳运动、胶东运动、兴和运动
构造运动表
地质年代(Ma)
主要构造运动(Ma)
构造期
地方性构造运动



(Cz)
第四纪
2.5
23.5
65
135
203
255
295
355
410
435
495
540
680
800
1000
1400
1800
2500
2800
3200
3600
3900
Q
喜马拉雅运动25
燕山运动90
喜马拉雅期
蓬莱运动、茅台运动、台湾运动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加里东期
奥陶纪
O
寒武纪
Є
兴凯期




(Pn)
震旦纪
Z
晋宁期
南华纪
Nh
青白口纪
Qb




(Pm)
蓟县纪
Jx
长城纪
Ch
古元古代
Pp
吕梁期
新太古代
An
五台期
中太古代
Am
阜平期
迁西期
古太古代
Ap
始太古代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19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 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伏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 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 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物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 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14地壳水Fra bibliotek运动的主要标志
1. 垂直运动的多数标志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水平运动的影响,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纵弯褶皱组合、逆冲推覆、伸展与滑 脱拆离、平移断层、水系及山脊的错移等。
15
第二节 构造分区
1.构造运动的稳定区(板块内部)和活 动区(板块边缘)、 槽台学说
2.构造活动阶段
16
地 质 时代
纪,从那时至今一直运动。
1882~1946年间做了4 次定期
测量,发现断层西侧地块往西
北方向错动位移。平均1cm/a ,
1906年旧金山发生大地震以及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强烈地震
主要是由于该断层错动位移引
起的。
12
San Andreas Fault 圣安得列斯断层航空照片
三根大理石柱
13
圣安德烈斯断层
二、水平运动 地球物质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表
现为岩石圈的挤压或扩张、剪切。因而引起强烈的褶皱、
断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巨大的地堑、沟谷等(造
山运动)。
挤压
扩张
剪切
10
岩石圈中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动画演示
11
现代水平运动的典型例子
是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该断层形成于140 Ma前的侏罗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 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 (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 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 大盆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 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 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 页岩层。
地史学教程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 了华北板块雏形-华北陆核。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 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 1750Ma。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 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三、晋宁运动
2017/3/12
八、喜山运动 (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地史学教程 Nhomakorabea(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 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 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 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 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地质构造分期

地质构造分期

构造运动分期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可划分为鞍山、辽河、燕辽、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8个构造旋回。

[鞍山旋回] 鞍山旋回代表太古代运动,建平群小塔子沟组与大营子组间的变质间断是运动第一幕的标志。

境内缺失太古代晚期的瓦子峪层位,该运动的第二幕(鞍山运动)是陆壳的重要形成期。

鞍山旋回形成由建平群构成的鞍山构造层,为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少量正常沉积岩组成的地槽建造,可划分为两个火山旋回。

其上部火山旋回夹有磁铁石英岩,成为有工业价值的铁矿床。

鞍山构造层以背斜向斜发育为特点,变质作用由老到新,变质程度由强减弱。

[辽河旋回] 代表早元古代构造运动。

第一幕在区内未见到遗迹。

第二幕造成长城系长洲沟组和太古代变质岩系不整合,凌源雹神庙、建平迟杖子等处均可见。

这次运动规模巨大,导致中朝准地台基底固结,结束了其地槽历史。

从而转入地台发展阶段。

[燕辽旋回] 代表中晚元古代的构造运动,朝阳境内可见到6次运动遗迹。

兴城运动为长城系团山子期末的升降运动,大红峪组不整合其上。

塑造了北东向隆起与凹陷,即朱碌科—刀尔登隆起带。

北票—建昌沉降带褶皱形,从而开始了生成华夏构造体系格局。

杨庄运动为长城系与蓟县纪之间构造运动,结果使海水范围缩小。

杨庄组底部角砾状灰岩与高于庄组白云岩间不整合。

凌源上升凌源县沟门子及太平沟等地洪水庄组与下伏雾迷山组平行不整合。

芹峪运动凌源、喀左下马峪组与铁岭组平行不整合多处可见。

经此运动,北东向沉降带隆起带进一步发展。

辽西海盆中央,形成朝阳—大黑山隆起。

蔚县上升凌源、喀左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下马岭组之上,建昌平地超覆于雾迷山组之上。

金州上升下寒武统老庄户组底部,有一层角砾状灰岩平行不整合(局部微角度不整合)于景儿峪组或铁岭组之上。

[加里东旋回] 代表早古生代构造运动。

该时期地壳活动以造陆运动为主。

第一次运动下寒武纪沉积馒头组和老户庄组平行不整合。

第二次在上寒武纪凤山组与下奥陶系冶里组之间。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指中国北方早元古代末发生的构造运动。

随着这一运动,发生了大量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

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8亿年)发生在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它抬升了川鄂地块和下扬子海槽周围的所有边缘海褶皱,大量花岗岩类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扬子板块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理历史分布的影响: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

除了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留的海槽和华南其他地区未被滇东泥盆系剥蚀的古陆或山脉外,加里东运动在华南形成了同一板块,改变了中国东部的古地理格局,它已成为南中国海的北部陆地,以秦岭为界,南为海,北为陆。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晚元古代,南、北伸展断裂沉降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发育深海沉积,晚志留世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加里东-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晚s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拼合)5海西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壳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三、晋宁运动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四、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五、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六、印支运动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七、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八、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三幕:
I幕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II幕始于中新世初期,III幕更新世到现在,高原的急剧隆升。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

4 侏罗纪中国东部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共有三次强烈的喷发。白垩纪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8.喜马拉雅运动
1 时间:
N2
~~~~~~~ II
2.吕梁运动(19亿年)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
3.晋宁运动(10-8.0亿年)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4.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广西)运动使华夏板块向北俯冲,最终与扬子板块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板块——华南板块。
E3 - N1
~~~~~~~ I
E2
印度板块由南半球向北运动,最终碰撞到欧亚大陆上
意义:
(1) 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格局
(2) 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 Pengaea继续分裂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7.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5.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5.1构造运动

5.1构造运动

两种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线状裂谷或山脉,如红海 垂直运动常形成宽阔的隆起或凹陷,如盆地
Ø 水平运动可以引起垂直运动 Ø 垂直运动可引起水平运动 Ø 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古构造运动: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 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 喜玛拉雅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
一. 构造运动 二. 岩层产状 三. 地质构造
Ø 褶皱、断裂
四. 构造地貌 五. 地震 六. 大地构造
地球内部热量引起的机械运动,称构造运动,也叫地 壳运动
水平运动
两种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线状裂谷或山脉,如红海 垂直运动常形成宽阔的隆起或凹陷,如盆地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几期构造运动1、早古生代时期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1)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2)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L][/L][L]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L][L][/L][L]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运动是由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不断移动、变形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型作用(如剪切、推挤、压缩和拉伸等)、板块消化型作用(如新生板块的形成、现有板块的消失等)和运动型作用(如地震、火山等)。

2. 造山作用: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我国的造山运动。

从地质历史上看,我国至少经历了三期造山运动,分别是晚元古代的华夏运动、早古生代的太古宙和燕山运动,以及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在这些造山运动中,岩石被挤压和抬升,形成了众多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3. 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我国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广泛存在。

地壳微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形,是地壳中的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震活动则是地震带和断裂带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地震带的边缘,地震比较频繁。

地震活动的产生和运动过程,不仅是大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地壳变形和动力学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大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以及地壳微动和
地震活动生成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过程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地震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土地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概(八、构造运动)

地概(八、构造运动)

八、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4、造山运动: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5、新构造运动: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6、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7、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8地形变测量:人们可以凭借测量仪器来观测这种极缓慢的运动。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9、河流阶地:地壳运动使河漫滩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0、准平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削高填低”的改造,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分: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3、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4、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5、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中国构造运动表

中国构造运动表
建康运动、伊犁运动、萨乌尔运动、周陂运动、淮南运动
江南运动、八桂运动、柳汀运动、江西运动、南山运动、东陂运动
宁夏运动、平阳运动、曲靖运动、大明山运动、梨园河运动、桂北运动
湘桂运动、祁连运动
古浪运动、崇余运动
怀远运动
郁南运动、云贵上升
凤台运动、满家滩运动、陶来运动、霍邱运动、新邵运动
澄江运动
双桥运动、雪峰运动、迤东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豫西运动、昆阳运动、?山运动
衡阳运动、田阳运动、四川运动、台黎运动、茅山运动、星子运动、闽浙运动、萍乡运动
兴安运动
南澳运动
朝阳运动、宁镇运动、三湾运动
南象运动、三都运动、平而关运动
桂西运动、下扬子运动、金子运动、灌阳运动、艮口运动、龙华运动
安源运动、一平浪运动
秦岭运动、通化运动、苏皖运动
黔桂运动、东吴运动、鸣山运动、东南运动
昆明运动、鲁中运动
白垩纪
K
燕山期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印支运动210
天山运动295(华力西运动)
广西运动415(加里东运动)
兴凯运动520
晋宁运动800
四堡运动1000
吕梁运动1800
五台运动2500
阜平运动2600
迁西运动2800
印支期



(Pz)
二叠纪
P
华力西期
石炭纪
C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加里东期
奥陶纪
O
寒武纪
?
兴凯期

构造运动表
地质年代(Ma)
主要构造运动(Ma)
构造期
地方性构造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运动(hercynian movement)又称华力西(Variscan)运动。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对大陆的影响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1简介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即印度支那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2构造活动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3地应特征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直的东西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