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课件(共5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9ace47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1.png)
【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前面写“江南春 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 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 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 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 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
1
(记叙文)
常考题型: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赏析句子) 二.重点句子的作用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四.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归纳概括题) 五.人物形象 六.思想情感 七.记叙顺序 八.段落作用 九.标题含义及作用
一、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
B.中间:1、承上启下 2 、照应开头 3、做铺 垫 4、埋伏笔 5、对比
C.结尾: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 3、是文 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例: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 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 思……(结尾)
——陈歆耕《红 豆树下》
三.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 (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 (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原则,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如果 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根 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 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一)(共34张PPT)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一)(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3cb14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1.png)
记叙文专题复习 (一)
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 读中所占的份额较大(11-13分), 所考察的知识点及相关能力也比较 集中。
(2)中考选题全部出自课外选文。
记叙文文体知识储备:
• 记叙的要素 • 记叙的线索 • 记叙的顺序 • 记叙的人称
• 表达方式 • 描写方法 • 修辞方法 • 写作手法 • 语言特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要点概括类 ①摘抄法:抓文段的中心句。
②组合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 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概括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 联合段意
(4)自述法。适用于讲了许多事物的语段概括 ,概括时应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 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答题格式:
1、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 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
2、抓住……人物的……进行描写,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
(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品 质,刻画了……的人形象)。
• 解答“归纳人物性格”题,需要注意:
• 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全面完整。
• 一定要结合具体事情,不可架空分 析。
基本格式
回答清楚(……时间、……地 点)……人,做……事+结果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二: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类型:(1) 人(2) 物(3) 事(4)时 (5)地 (6) 情
找线索的方法: ①看标题; ②找与主旨相关的反复出现的某个或某类
词语、事物;
③开头; (4)寻抒情、议论句 (5)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 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 读中所占的份额较大(11-13分), 所考察的知识点及相关能力也比较 集中。
(2)中考选题全部出自课外选文。
记叙文文体知识储备:
• 记叙的要素 • 记叙的线索 • 记叙的顺序 • 记叙的人称
• 表达方式 • 描写方法 • 修辞方法 • 写作手法 • 语言特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要点概括类 ①摘抄法:抓文段的中心句。
②组合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 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概括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 联合段意
(4)自述法。适用于讲了许多事物的语段概括 ,概括时应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 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答题格式:
1、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 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
2、抓住……人物的……进行描写,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
(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品 质,刻画了……的人形象)。
• 解答“归纳人物性格”题,需要注意:
• 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全面完整。
• 一定要结合具体事情,不可架空分 析。
基本格式
回答清楚(……时间、……地 点)……人,做……事+结果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二: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类型:(1) 人(2) 物(3) 事(4)时 (5)地 (6) 情
找线索的方法: ①看标题; ②找与主旨相关的反复出现的某个或某类
词语、事物;
③开头; (4)寻抒情、议论句 (5)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 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记叙文阅读》课件 PPT
![《记叙文阅读》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5d73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png)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 (6)作者得情感……
作用:就是贯穿全文得脉络,把文中 得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得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 意原文得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 (有时在括号内)。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得“六要素”与贯穿全文得线 “索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就是连贯文章始终得脉络,就 是文章得纲。
(1)人物 (2)事件 (3)行踪 (4)文章得标题 (5)反复 出现得词或事物 (6)文中议论抒情得语句 (7)作者得思 想感情(变化)
(8)“我”得所见所闻所感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与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 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 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音韵与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得性格、思 想、感情与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 到形象生动得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 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心意思得归纳得具体方法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 分得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得内容往往蕴含 着作者想要表达得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得文章都具有明显得 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得社会内 容所包含得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 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得背景,就可 以了解其中心了。
❖有些题可使用原文中得话或稍加 改造作答。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_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_](https://img.taocdn.com/s3/m/ba66f8f176a20029bc642d0e.png)
优选课件
方法指导
(3)关键问题回答法。
①写人的文章。要抓住:文章写的是谁?在什么地 方?做了什么事? ②叙事的文章。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
①谁干了什么(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优选课件
考点2 文意理解(选择题)(11年12考)
优选课件
方法指导 (2)按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般而言,要勾勒出文章感情的变化过程,最 好去寻找文章中表示情感的词语,把这些词语从文 章中抽离出来,就组成了答案。有时候文章中没有 直接出现表示情感的词语,那么,则需要分析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景物等描写内容,加以判断、 概括即可。
优选课件
考向2:情节概括(11年8考) 考情搜索:16A、15A、14B、13A、12、09、 08、07 (2)(原创)文章第③段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4分) 【重整】 【答案】“我”因想念奶奶回到老屋(2分),回忆奶奶教 “我”磨面做饼的往事(2分)。(4分,从原因和具体事情 两个角度作答,各2分,意合即可)
如何区别回答:
例1:直接概括人物形象要点。 例2:先概括出人物性格形象,再结合文章具体的词句 段落加以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优选课件
方法指导
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有: 人物 常用词语
爷爷/外公 和蔼可亲、勤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执着坚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等 奶奶/外婆 勤劳、慈爱、能干、富有生活智慧等 父亲 母亲
宽厚、严厉、无私、伟大、沉着、冷静、稳重、幽默
人为差一点看到好望角的激动心情和想到老伴去世、儿子遭绑的痛苦心
情。 (2)如果几个段落中人物的形象是一致的,则把一致的性格特点合并。
方法指导
(3)关键问题回答法。
①写人的文章。要抓住:文章写的是谁?在什么地 方?做了什么事? ②叙事的文章。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
①谁干了什么(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优选课件
考点2 文意理解(选择题)(11年12考)
优选课件
方法指导 (2)按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般而言,要勾勒出文章感情的变化过程,最 好去寻找文章中表示情感的词语,把这些词语从文 章中抽离出来,就组成了答案。有时候文章中没有 直接出现表示情感的词语,那么,则需要分析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景物等描写内容,加以判断、 概括即可。
优选课件
考向2:情节概括(11年8考) 考情搜索:16A、15A、14B、13A、12、09、 08、07 (2)(原创)文章第③段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4分) 【重整】 【答案】“我”因想念奶奶回到老屋(2分),回忆奶奶教 “我”磨面做饼的往事(2分)。(4分,从原因和具体事情 两个角度作答,各2分,意合即可)
如何区别回答:
例1:直接概括人物形象要点。 例2:先概括出人物性格形象,再结合文章具体的词句 段落加以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优选课件
方法指导
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有: 人物 常用词语
爷爷/外公 和蔼可亲、勤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执着坚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等 奶奶/外婆 勤劳、慈爱、能干、富有生活智慧等 父亲 母亲
宽厚、严厉、无私、伟大、沉着、冷静、稳重、幽默
人为差一点看到好望角的激动心情和想到老伴去世、儿子遭绑的痛苦心
情。 (2)如果几个段落中人物的形象是一致的,则把一致的性格特点合并。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23f43e5f0e7cd18425365e.png)
赏析词语还要注意从其作用角度来分析: 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 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 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 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 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 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 色彩的作用。 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 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审清题 干,要求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结合上下文语 境可知,①“柔柔软软”是继父看“我”时的眼神,这
样的
一种眼神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爱,有这样眼神的继父内 心必然会有着满满的幸福。②“抹眼泪”是母亲的动作, 是母亲在说继父毫不保留地交出自己的工资时的动作, 联系下文母亲说到“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 馋呢?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可以感受到 母亲被继父的付出感动得流泪,心里生发出对继父的内
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
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 乡红叶的被遗忘。 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 人漠视和遗忘。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 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解析】第②句出现在第十二段,上文中提到作者 既想赏景又想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写自
面去分析。从文章最后一段“一如山里的人们”,可知红
叶象征着山里的人们。“故乡红叶”作为文章的标题,在
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所以它在结构上起到文章线
索的作用。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65e46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4.png)
一看出处和标题,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出处和标题往往概括了文本主要谈论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抓住出处和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记叙文阅读ppt教学课件
![记叙文阅读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35cc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1.png)
请简述文章中发生的主要事件。
详细描述
请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指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 物。
请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题目解析二:《一件小事》阅读理解题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这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记叙文情节和 细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记叙文阅读ppt教学课件
• 记叙文概述 • 记叙文阅读技巧 • 记叙文阅读实践 • 阅读理解题目解析 •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01
记叙文概述
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的文本,通过描述人物、事件、情节 等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记叙文通常包括叙述者、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等要素,通过这 些要素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不同的叙 事风格和表现手法。
03
记叙文阅读实践
阅读练习一:《我的童年》
总结词
故事背景介绍
详细描述
介绍《我的童年》的作者、创作 背景和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 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阅读练习二:《一件小事》
总结词
人物形象分析
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一件小事》中的人物 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行为动机 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在故 事情节中的作用。
阅读练习三:《故乡》
总结词
主题思想探讨
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的主题思想,包括对故乡的眷恋 、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 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04
阅读理解题目解析
题目解析一:《我的童年》阅读理解题
总结词:这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察 学生对记叙文要素的理解,包括时间
现代文等文体鉴赏优秀PPT课件(113页ppt)
![现代文等文体鉴赏优秀PPT课件(113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6dd9bb783e0912a3162a26.png)
《背影》以父亲 的背影为线索 (与人物相关)
地点线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地点变化为线索 组织材料。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见闻线
7
《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 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02 记叙顺序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物线
1
《猫》以“猫” 为线索组织文章
事线
2
《社戏》以“社戏” 为线索,再现儿时的 美好生活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人物线
3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线索
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使零散材料有序地组成文章整体
物线
人物线
时间线 见闻线
事线 e
地点线
情感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地点线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地点变化为线索 组织材料。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见闻线
7
《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 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02 记叙顺序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物线
1
《猫》以“猫” 为线索组织文章
事线
2
《社戏》以“社戏” 为线索,再现儿时的 美好生活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人物线
3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线索
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使零散材料有序地组成文章整体
物线
人物线
时间线 见闻线
事线 e
地点线
情感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北京市重点中学届初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记叙文)PPT优秀课件下载(41张)
![北京市重点中学届初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记叙文)PPT优秀课件下载(41张)](https://img.taocdn.com/s3/m/1de64c03af45b307e87197b5.png)
⑿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 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 ② 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 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 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 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她 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便说:‚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她说: ‚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 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 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忽然灰暗 起来。我没有开口。
记叙文阅读
《考试说明》解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 关问题进行探究。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 章中的作用。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⒅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 关怀、期待 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⒆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 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 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 后转身走了。
40年前的感受
(25)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 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 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 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 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 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 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现代文阅读
记 叙 文
考试说明解读 题型示例分析 常见题型举例 应对策略浅谈
河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河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698632f01dc281e43af011.png)
28、 29段写“我”对他的帮助改变了他。35 段“本来我 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说明“他”是专程送“我”的。 第三步,整理答案。从“去年夏天”“几个月前”可 知“我”帮助他的事件发生在“他”送“我”回马山 之前,将前面的分析按照此先后顺序概括出来即可。 第四步,结合原文和题干进行验证。
【答案及评分】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 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 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 “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 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 “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变式提问】1. 请概括故事情节。2. 请简要概括 本文的主要内容。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 的事件。
方法指导
分析语段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1. 结构:(1)开头: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②照应标 题;③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④与下文形成鲜明对 比;⑤设置伏笔,照应后文;⑥渲染气氛,奠定全文基调; ⑦开篇点明主旨;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
兴趣。(2)中间:注重分析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埋 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 2. 内容: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发展等。比如: ①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②为下文做铺垫;③丰富文章内 涵;④照应前文;⑤具体展示、深化主题。(3)结尾: ①照应题目与前文;②升华或深化主题;③再次点明主题; ④强化作者感情。(结尾作用分析详见考点四)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①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 是主要内容。 ②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 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件: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件: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2d64b162e3f5727a4e9623f.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2.分析标题的作用。
②交代文章线索。如《背影》,“背影”是贯穿全文 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 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 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 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3.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或把标题补充完整)。 技巧:①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中心;③反复研读开头和 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 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要求: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个性,十字以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内容上: ②文眼,揭示或突出文章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再塑生命 》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现代文阅读PPT课 件:记 叙文阅 读(含 小说、 散文) 考点一 - 分析标题,拟写标题 答题模板+模板示例(44页PPT)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0ecb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3.png)
《植树的牧羊人》中“他的那条 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
写) 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 不张扬”,通过对牧羊人大狗的
物。
(续表)
描写类别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根据 侧面
描写 描写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 描写,从侧面表现牧羊人的
角度 (间接 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性格特点。
分类 描写)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小路
2. 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顺叙 倒叙
特点:按时间先后,叙述事情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或以空间、地点的转换顺
序进行叙述。
《散步》依次写了事情的起因、
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条
理清晰。
特点: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写道:
动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通过
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② 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烘托了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③明示、暗 安塞腰鼓的精彩。
点主题。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 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4. 记叙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线索类型
特点
教材示例
物线 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灯笼》:以“灯笼”为线索。
人线 事线 感情线
以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所见
发展、所见所闻为线索
所闻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或事件发展)为线索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为线索。
【精品】PPT课件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21页PPT
![【精品】PPT课件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2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83c58d312b3169a551a42d.png)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精品】PPT课件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 习 ——记叙文阅读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名,来自于我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况危急, 尽管父母有所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安危 还是奋力将孩子送往安全地带。三个连续的动作将父 母当时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想着先保护孩子,在人群中 挤到窗前,把孩子推出去送到安全地带的情景描写得 淋漓尽致,表现了父母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在生死 关头,为了孩子的安危,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的 伟大精神,这一切都缘于对子女无私的爱。 【答案】(4分)动作描写(1分)。通过“推” “护”“挤”三个连贯的动词(1分),生动地刻画了 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 女无私的爱(2分)。
2. (16A15题)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 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思路归纳】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这句话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愤愤的情绪比作 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说的是“我”内心愤懑的 情绪像花一样剥落。从第③④段可以看出是因为 “我”心里愤愤便和老师顶撞,当“我”离开的
【实战链接】 题型一:见精练版P41《你的手机掉了》第2 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2题,P44《手掌 里的清凉》第3②题,P44《哭泣的鱼》第3(1) 题,P46《雪夜》第2题,P50《一拨又一拨的 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2题,P52《心 灵深处的老屋》第2题。
题型二: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3(2) 题,P40《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第2题, P41《心寻》第3(1)题,P45《爷爷的芦苇荡》 第2题,P48《蛋铺里的安娜》第2题,P51 《缝纫
课时讲解1
考点1 词语理解与赏析 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 考点3 描写方法及作用 考点4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考点5 句段作用
课时讲解2
考点6 内容概括 考点7 表现手法 考点8 人物形象 考点9 文章线索 考点10 内容理解 考点11 拓展延伸
考点1 词语理解与赏析[必考]
【答案】(4分) “一枕”扣住了“夜”的不眠 (2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 眠的情状(2分)。(意对即可)
【变式提问】 题型一:(1)(15重庆A卷)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 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9重庆)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 上有什么妙处。 (3)(14重庆A卷)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 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题型二:(15重庆B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方法指导
题型一: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考查的内容看,关于词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 得出以下规律:
①动词、形容词[16B、14A、09、08]:准确、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或表达了 作者的……情感。
②叠词[未考]:增强人物表达的……情感, 或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音韵美。
方法指导 ③副词[15A]:准确说明了……情况,表明 了……程度,限制了……范围/时间),使语言表达严 密。
【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2题 ,P41《心寻》第3(2)题,P44《手掌里的清凉》 第3①题,P44《哭泣的鱼》第3(2)题,P45《爷爷 的芦苇荡》第3题,P47《山果》第2题,P48《蛋 铺里的安娜》第3、5题,P50《一拨又一拨的好人 ,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3题,P51《缝纫机走过 童年》第2题,P52《心灵深处的老屋》第3题。
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 ,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 的心灵家园!”最后分析所给选项确定答案,A项在 这里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不能全面诠释题目 的含义;CD两项只强调了两个片段中瞬间的感受, 不能全面诠释题目的含义;B项内容与最能诠释题目 含义,故选B项。
方法指导 (2)联系语境法
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 析它的表层义和情感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注意,在组织答案时,尽量用上下文中的关 键词语,切忌完全照搬原文。
(3)借助句法理解句意 ①解释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词 句,用“还原法”,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 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变式提问】 (1)(16重庆B卷)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13重庆A卷)第×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39《孙子的麦收》第 3(1)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4题,P45《爷 爷的芦苇荡》第4题,P46《雪夜》第4题,P47 《山果》第3题。
方法指导 若句子使用了修辞方法、描写手法,则先判断手 法再点明作用;若没有使用上述方法,则可借助以下 方法来答题。 (1)抓关键词语法 句子的深层含义往往借助于某些关键词语来表 达,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理解了整个句子 的含义。
解题思路 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 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
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 民俗民风等;广义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 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 气氛,烘托心情;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主题思 想。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作用。
考点4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0年14卷3考]
方法指导
注意区分表达作用和语言赏析: 表达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 语言赏析——品味语言的外在形式
考点3 描写方法及作用[10年14卷5考]
考情搜索:16A、16B(细节)、15A、13A、13B
3. (16A16题)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4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双手将他推出 了出去。 【思路归纳】这句话在文章第⑨段,父母“护”着他, “挤到车窗前”“推了出去”,“护”“挤”“推”这 三个动词可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护”表现出父母对 孩子无时无刻的爱护;“挤”说明当时情况很危急,大 家都很慌乱,父母为了孩子拼命的样子:“推”指当时
方法指导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 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环境描 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①肖像描写(外貌描写)[15A]。对容貌、姿态、 服饰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 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方法指导 ②动作描写[16A]。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 的描写。 作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 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方法指导 ④心理描写[未考]。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 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 征。 作用: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 化。
④量词[16A、14A]:准确地表明了一种……的 程度,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提示 该题型在说明文、议论文中也较常见,注 意迁移学习。
答题格式:①用词特色+表现形式+作用+作者情 感(作者或文中人物性格)。
②语境义+作用+作者情感(人物性格、情感)。
方法指导
题型一:词语含义
(1)指代义 ①代词:找代词所在句→确定指代内容(一般是 往前找)→代入原文检查。 附:与“这”相关是近指,与“那”相关是远指, 与“某”相关是不定指。 ②非代词:在上下文找到与之对应的阐述句便可。
方法指导 (2)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①自然环境[13A、13B]。对人物活动的时间、 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 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 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 文作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方法指导 ②社会环境[未考]。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反
方法指导 (2)修辞义 联系上下文,找出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留下本 体,即是答案。 (3)引申义 解释本义(字面义)→分析深层意思/言外义→回 答作用。
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10年14卷11考]
考情搜索 修辞角度:16A(比喻)、15B(比喻、拟人)、14B(比 喻、拟人)、13B(拟人)、12(比喻) 描写角度:14A(神态、动作)、10(动作、心理) 其他:13B(视觉、嗅觉、听觉)、09(重点词语)、 08(哲理句)、07(句子含义)
【答案】(3分)B
【变式提问】 题型一:(1)(15重庆B卷)本文为什么以“××” 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11重庆)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指的 是什么?题目表达了那些感情? 题型二:文章以“××”为题,请体会其内涵和作 用。
【实战链接】见精练版P40《时光不旧,只是落满 尘灰》第4题,P43《特别的祝福语》第5题,P44 《手掌里的清凉》第1题,P45《爷爷的芦苇荡》 第5题,P47《山果》第4题,P50《一拨又一拨的 好人,撑起了世界的辽阔》第4题。
方法指导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②解释开头、结尾一些意味深长的词句运用
“返本法”,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阐述。
③解释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一语双关,运用了 反语、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词句运用“追问 法”,通过表层义来挖掘其本义和象征义。
④解释指代性词句和其它一些高度概括、内 涵丰富的抽象词句运用“扩借法”,由此及彼扩 展,根据词句所在的语境借用其他词句进行具体 阐述。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
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
的黯淡。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内容情 感,本文写了“我”在一个雪夜回忆起那些 “我”经 历的或听到的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的,温暖人心 的,充满了爱与感动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爱与 感动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情感分析 文章标题,本文的标题为《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与“刹那”对比的是那些温 暖人心的故事,与“时光”进行对比的正是那些故事 中的爱与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标题所要表达的意 思是“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