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 第十章 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 第十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特点
是病理性免疫应答 与抗原的性状及进入的途经有关
与机体的遗传或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可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超敏反应的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
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
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诱导局部和全 身的过敏反应,1~6小时为早期(功能障碍)阶 段,6~24小时为晚期(组织损伤)阶段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二、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 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 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β-受体激活剂)
促进
腺苷酸环化酶
茶碱类
抑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肾上腺素和茶碱类对cAMP的影响
第二节 II型变态反应 是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 合或IgG或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合成免疫复 合物,再结合与靶细胞表面,在补体、吞噬 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 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白三烯(晚期反应)
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因子
腺体分泌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IL-4 IL-6 TNF
参与IgE类别转换
IL-1 IL-3 GM-CSF 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
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
IgE抗体吸附到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抗体特异结合,使膜表面Fc RⅠ交联 诱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 粒并释放新合成生物活性介质
(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变应原
天然变应原
(10~20KD) 的可溶性蛋 白质.
动物蛋白如牛奶,鸡旦,鱼虾和蟹 贝,昆虫,尘螨,动物皮屑或羽毛等.
植物蛋白有花粉,真菌及其孢子等. 酶类物质
药物和化 学物质
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血清中含量很低,过敏患者体内含量异常增高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
食物过敏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脱敏治疗 1.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IgE抗体
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 中的B细胞产生,与IL-4分泌量有关
是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表面IgEFc段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Dust Mite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结构
表面受体 (Fc RⅠ) 部位
特性
由一条α 链一条β 链和二条相同 的 γ 链组成, α 链胞外功能区能与 IgEFc段结合. β 和 γ 链可介导信 号转导. β和 γ 链的胞浆区含有免 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
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表面,与IgE具有高 度亲和性(4~10万/个)
肥大细胞源自文库嗜碱性粒细胞被 变应原激活后可脱颗粒及释 放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
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M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调节途径 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释放颗粒; ②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 ③释放芳香基硫酸酯酶D灭活白细胞三烯及血小板活
化因子。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 素、胰蛋白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 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 多种细胞因子等
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方式
颗粒中预合成 的物质
新合成的物质 释放 细胞因子
组织胺(早期反应)
激肽释放酶 蛋白水解酶 过氧化物岐化酶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概念: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 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等反应,称为I型超敏反应。 特点
(1)由IgE和IgG4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参与,一般不易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
(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
型)。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 ➢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 ➢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2、抗体
IgG、IgM 3、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4、补体
5、组织损伤的途径
(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IgM或IgG类自身抗体与靶细胞 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 膜攻击单位,直接引起膜损伤,靶细胞溶解死亡。
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

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抗原主要是血型抗原和药物半抗原

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IgG、IgM与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 泌功能亢进(刺激型 )或抑制受体介导功能(抑制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在抗体所在处由于局部补体活化产 生的过敏毒素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MФ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而引起细胞或 组织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