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传统]浅析普实克如何看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普实克如何看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西方诗学传统是在古希腊、罗马史诗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叙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抒情文学的真正发展是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浪漫主义文学关于抒情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后来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普实克看来,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的直接渊源。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受到以抒情性与主观性为特征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显著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直接发展的结果。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较为雅正的文言文学就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学这些外来影响才能在中国文学中找到如此适宜的土壤。通过马克思主义内因、外因论,普实克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并且,普实克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在中西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普实克对欧洲浪漫主义抒情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接受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深刻把握并阐明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本质。通过语义对等性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普实克对中西抒情文学传统的认识及对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特征的把握
一中国古典诗文的抒情传统
中国较为雅正的文言文学在普实克眼中,主要是指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普实克把抒情性与主观性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的主要区别来看待。他认为抒情性在旧文人的文学作品都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在他看来,虽然在一般的中国古文作品中,作者通常都不是用个人化的风格来创作,而是使用一种固定的文体或表达形式,这中间几乎不能插入任何个人的成分,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些作品存在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因为,作者的个人经历,他的观点、思考和感受,是作者创作灵感的唯一来源,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文人日记、书信等作品中。这些作品往往只记录了作者对外部世界的一个印象、一种感受,或者描写一幅画面,或者记录一段经历,总之,这些作品都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除了笔记、日记这些文体之外,诗歌更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抒情诗是中国文学的典范。普实克对中国抒情诗的特点概括如下:
长久以来,中国抒情诗一直在探索如何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objective existence of literary works)的一幅图象。其背后的基本假设是艺术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于毫末照见大端,深入自己意想向读者表达的情景。诗歌的目标是成为芸芸经历大自然的同类体验之本质或精华,好比画于画家之为用。这种取态使艺术家揪心于摘选各种现象之典型,将之归纳为最基本的特性,以最简洁的手段作表达。这段论述深刻把握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手法的基本特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意象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意象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表达作者深厚的情绪。
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是普实克认为中国散文中,除去政论文或者反映官场生活的作品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叙述,是大部分散文的主题。,因此也具有抒情性。这种抒情性发展到宋明时期,强调个性和内心倾向的倾向日益明显,作家们越来越公开自己的心理世界,把自己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古典文学中这些抒情因素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影响,比如我们在郁达夫充满主
观主义和抒情性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培育的各种文学形式,譬如日记、笔记、书信等等。清代之后,诗歌和散文这些占据主流的文学形式逐步为小说所取代,但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却仍旧被文人们延续到小说创作中,并进一步发展。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沈复的《浮生六记》等等,在普实克眼中,都充斥着对于作者个人生活的关注与表现,是个人主体性在封建束缚中的逐步复苏与张扬,与五四文学革命后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精神是相通的。普实克在中国文化封建伦理纲常对个体的强大束缚中,看到了其中闪耀的个人主体性的思想火花,看到了古今抒情精神的一致脉络。
普实克对中国抒情传统的表述与大致同时期的陈世骧的论断几乎是一致的。陈世骧与普实克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的最早提倡者。陈氏在他的《中国的抒情传统》一文中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文学的道统是一种抒情的道统,《诗经》、《楚辞》是这种抒情道统的开创者,并且他认为这种抒情道统与以希腊悲剧、荷马史诗为渊源的西方文学的史诗传统是相对照的,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原初的不同。但显然,普实克提倡的抒情性与陈世骧所论的抒情道统所论之情是有很大不同的。陈氏虽然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得出中国文学的抒情道统论,但在论述抒情这一关键概念时一直是站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点上,以西方文学中的史诗的叙事性来理解与诠释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他以中国诗歌的言志精神来比拟西方抒情诗的自我倾诉与表现,把中国诗歌中的抒情统一化为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过于笼统。而普实克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则始于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抒情性的理解,却又深刻把握了中国抒情文学的独特情致。
普实克发现中国古典诗文的抒情传统与他原来所理解的西方抒情诗的抒情传统是不同的。西方的抒情传统来源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浪漫主义思潮,宣扬个性解放、心灵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主观和想象的创造性。普实克在他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曾经引述过捷克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抒情诗的定义:
抒情诗主观性的诗歌,是内在生命的宣扬,主体感受和思想的表达。它和客观性的诗歌相反,客观性诗歌采用史诗和戏剧的形式,表现外部世界的现象,客观的现实和事件。抒情诗是最私己、最隐秘、最个人化的诗歌形式,非常的自我本位。抒情诗人极力表述自我,即使他的个体存在不是他人所感兴趣的。
西方抒情诗强调个人本位的主观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也偏于直抒胸臆型,敢于直接表达个人的主观思想与情感。而中国抒情诗往往与客观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诗歌的言志也好,缘情也罢,其背后往往都有着深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怀,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更为委婉、曲折、含蓄,因此,情景交融、物我比兴等等更为中国文人们所推崇。这意味着,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其内涵较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许多,它往往超越了对个人、主体、自我的论述,而指向一种政教论述,知识方法,感官符号,生存情境的编码形式。普实克虽未对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作如此严谨的表述,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的归纳与总结还是有此深意。这尤其体现在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的论述中。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特点
正是因为普实克从中西方抒情文学的不同渊源去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特质,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抒情性的论述才能不拘一格,显示出融贯中西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