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师:中秋时节,一家人围桌而坐,伴着窗外秋虫吟唱,慢品说笑,在微醺的醉意中看一轮明月升上天宇,这萦绕着秋的味道的中秋,成为人们舌尖上、心底里最醇厚的中秋味道。
苏轼也于一年中秋,欢饮达旦,让我们一起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去思考欢饮还有怎样的深意?
一、探求新知
1. 整体感知――初读初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出声地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并且用一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有悲哀。
师:词的小序中,有一个表现心情的词,你注意到了吗?
生:欢。
师:这样一首千古流传下来的会让很多词黯然失色的的名词,苏轼怎么会把这个“欢”字用错呢?这节课中我们要
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种淡淡的伤感和隐隐的欢愉为什么能够融合在一起?
(1)知人论世解“伤”
师:我们来看词的上阕,老师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看老师读得是否准确。(幻灯片:我欲乘风飞去……)
生:老师有一个字读得不准。你把“归”读成了“飞”。
师:同学们觉得我这样改好不好?(无人回答。)
师:我可不可以说说我的理由?我觉得,苏轼肯定没去过“天上”,怎么能说是“归”呢。而且对于高高的天宇来说,飞多有诗意呀?
生:老师,我觉得不对。苏轼写作本词的时候应该有悲伤的心情,所以不应该是快乐、自由地飞。
师:那你从哪个字看出了悲伤?
生:恐。
师:是什么让苏轼感到害怕?
生:天上宫阙。
师:有一个词语特别能诠释他“恐”后的感受,是哪个词?
生:寒。
师:请看这则资料。思考“寒”,它其实暗指什么?(补充资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自请外调,在密州时做官时写作本诗。)
生:寒就是他在政治中被排挤后产生的一种孤独的感受,是一种政治中的失意。
师:分析得很深入啊。失意、不被接纳的现实会带给我们由内而外的寂寞、孤独的感觉。那苏轼到底想不想回去?
生:想。
师:哪个字能看出想回去?
生:欲。
师:这个“欲”字能看出想回去,他想回到哪去呢?
生:朝廷。
师:苏轼,他曾参加制科考试入仕做官。他这么辛苦地去入朝做官,目的就是要在皇上身边,以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去报效国家。他怎么不想回去呢?他很想回去,但还伴随着恐与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呢?
生:矛盾。
师:矛盾的。请同学们用你富有感情的朗读将这种矛盾的心情表现出来呢。那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种矛盾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首先得缓慢。要读出“悲伤”。
师:悲伤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
生:低沉语调。
生:上一句要高,与这句形成对比。
师:哪位同学愿意将大家的这些好建议用你的朗读表现
出来。
(2)知人论世解“欢”
师:他在面对朝廷、面对天上,他做了怎样的选择?
生:何似在人间。
师:既然是这样的,那他应该是无事一身轻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则材料,思考这样修改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幻灯片: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生:不好,这个时候的苏轼并不是轻松的,“清”应该是清廉吧?
师:怎么看出来清廉的呢?
生:因为材料中说他为民兴修工程,意思就是他很清廉,不是轻松无事可做,所以这样修改肯定是不好的。
师:苏轼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能够清谋其政。同学们,大家想想能把政治失意的伤感与清谋其政的欢愉结合在一起的苏轼,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深思――政治寂寞里“伤”与“欢”
生:他应该是伤感寂寞,但是他还不沉湎在这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有广阔胸怀的人。
师:说得好。他的失意、他的寂寞都是存在的,但是他却是一个――在政治寂寞中,在人生逆境的转弯处,洒脱的自勉的人!在辗转的仕途起伏中,对志向执着的坚守的人!正因他是这样的人,才使“伤”与“欢”相融相契!
(4)体味――情感寂寞里的“伤”与“欢”
师:可是面对象征着团圆的圆月,还是催化了苏轼的念弟之情……下阕中的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情感中的伤感?
生:我想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因为有心事,而且在词的小序中,也提到了“怀子由”,所以我想是因为思念弟弟而产生的伤感。
生:还有这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在埋怨月亮偏偏在我与弟弟分别的时候才圆,其实这并不是真的在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作对,是因思念弟弟而产生的伤感。
师:同学们,苏轼是否沉湎在伤感中无法自拔呢?
生:苏轼最后应该是想通了,因为苏轼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很豁达乐观,他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不愉快放置到整个人生或是天下人的角度去思考,一点不如意和整个人生或是天下人去比就微不足道了。我觉得他太了不起了。
生:不如意的事情经常会有,但是苏轼就不会让自己沉湎在其中,他会很智慧地挣脱出来,这样才能找到快乐,我觉得拥有走出伤感、找到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智慧。
师:说得好,快乐往往需要你智慧的寻找,而不是伤感的等待。在这种情感的寂寞中,苏轼想到了用什么样的智慧方式来寄托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呢?生:我从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明月来寄托对弟弟思念之情。
生:我觉得苏轼这种寄情的方式特别有创意,因为全天下人都在一个月亮之下,同在一个月亮下,就感觉无论相隔多远,都被拉近了距离,所以就不会感觉有别离的难过了。
生:苏轼能有这么多的领悟,我觉得苏轼的寂寞不是心灵的空虚,而是思想的丰润!
师:说得太好了,面对着人生中的各种寂寞,也许有的人会把它想成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可是苏轼不同,他会将山一样让人窒息的寂寞化作乘风破浪的风帆,到底是山还是帆,不取决外面是阴还是晴,要取决你是否有豁达乐观的胸怀,取决于你是否有走出泥泞的智慧。
二、拓展应用
延思――文人寂寞里的“伤”与“欢”
师:读懂了苏轼的寂寞与欢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政治寂寞中却不沉沦的文人吗?
生:我知道李白,他在政治上也并不如意,但是还是坚定信念,也写下了许多的好诗。
生:我们学习的《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他也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