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孩子受教育状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公平缺失与水平滑坡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具有初中以下学历(含文盲)的残疾人高达90.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占残疾人总数的1.1%(华夏时报.2007-5-29(4)),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大大低于正常人群,这已成为残疾人脱贫和改善生活状况的主要障碍。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残疾人的教育对于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消除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和隔离,促进残疾人的人格完善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应是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总书记报告中也首次提及要关心特殊教育,说明我们党已经充分认识到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残疾人的教育公平就谈不上整体教育公平。让残疾人与普通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残疾人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公平程度的尺度之一。目前,我国残疾人教育水平既落后于国内普通人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残疾人教育水平。因此,残疾人教育公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残疾并不是阻碍残疾人社会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外部社会条件的障碍。本课题通过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黑龙江省的数据分析,切实把握残疾人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和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化残疾人教育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国家残疾人教育立法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研究回顾

对于残疾人教育的研究,国内外的注重点很不一致。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是残疾人教育的不平等问题。而国外学者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全纳教育使残疾人被社会接受,进而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一)国内关于残疾人教育不公平的研究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实践遵循的原则包括:教育机会平等原则、能力差异原则和弱势补偿原则(Elinor Devlin, Susan MacAskill, Martine Stead. 2007 (2):47~58)。

1.残疾人教育起点(机会)不公平研究。

李术认为残疾人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残疾人各层次教育的入学率上,还体现在义务教育年限上。很多残疾人虽然获得了入学机会,但是并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辍学率极高,教育机会看似公平实际并不公平(李术. 2003(4):8~12)。田宝军等人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得出我国残疾人在教育各个阶段都存在入学率低的现象。我国18岁以下的残疾人约1289万,到1999年,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只有35万多人,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仅为4.53%,最终能坚持到高中毕业的更屈指可数(田宝军, 智学, 李长城. 2002 (11):78-80)。“残疾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我国仅占残疾人总数的0. 03%,能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比例就更低,且都是一些偶发行为(曲建武, 赵慧英.2003(1):63-64)。” 2.残疾人教育过程不公平研究。

钱志亮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仍然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来看待残疾学生,歧视和排斥这些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钱志亮.2001(1):63-64)。杨东平通过调查教师对随班就读残疾人的态度得出,我国普通教师对有特殊需求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态度很消极的。许多普通学校开展的随班就读徒有形式,导致残疾人在教育过程中被排斥(杨东平.2004,(7):26-31)。

3.残疾人教育结果不公平研究。

苏君阳等人认为在教育结果上,也存在排斥残疾人的现象。经过长期的教育,残疾人从学校毕业后还遭受着不能融入主流社会、不能独立生活、不被接纳、不能就业等被排斥、受歧视的问题(苏君阳. 2004 (5):33-36)。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接受不平等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和就业机会不公平这样的教育结果的不公平。郝振君和兰继军等人从学校因素方面阐述了教师素质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郝振君,兰继军.2004(7):1-4)。李术等人从家庭因素方面论述了家长的态度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李术.2004,(4):5-8)。肖艳等人论述了社区在残疾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多方面论述了全纳教育下残疾人教育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残疾人教育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肖艳.2004(9):13-16)。

(二)国内外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了全纳教育以后,全纳教育逐渐成为残疾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全纳教育基于所有特殊儿童都应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使特殊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成功,是低效的;以及特殊儿童只有与普通儿童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才能不受社会排斥三个基本假设。主张只要可能,所有儿童就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可能的困难或差异如何(雷江华.2004 (7):1-4)。托尼·布思(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

与的一种过程,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的文化、课程和团体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教育(Tony Bo oth, Mel Ainscow.2000:11)。海伦·丹尼斯(Harry Danniels)认为:全纳指的是残疾人和其他学生一道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让他们感觉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于它从关注部分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Harry Danniels.2000:124)。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在集体和合作中接纳所有学生特别是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了积极的指导。

我国的全纳教育的实施可看作是“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所谓“一体化”教育,是要打破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篱笆和围墙,将特殊学校学生统合到普通学校来,使特殊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活动[3]。张宝蓉认为全纳教育的初衷是从关心残疾人开始的,反对传统的对残疾人进行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反对将残疾人看作是与我们“正常人”不同的“不正常人”,关注的是所有学生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张宝蓉. 2002 (7):62-64)。因此,实施全纳教育的措施之一就是取消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理解和接纳,这样在毕业进入社会后才不会被排斥。

三、残疾人教育状况描述与分析

本文所用的数据资料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黑龙江省的数据资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全国共调查了77万余户,250余万人(华夏时报. 2007-5-29(4));黑龙江省调查了22463户、70405人,获得了大量科学、准确、丰富、详实的基础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探寻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状况

残疾人教育水平低于普通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差距到底有多大?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显示。分析表明,15岁以上的残疾人与普通人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人的文盲率是7.7%,而残疾人的文盲率则高达31.4%。普通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是42. 5%,残疾人却只有24.5%。高中以上各个层次受教育人数的比例,残疾人也都远远低于普通人。卡方检验的结果是卡方值为3854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样本中表现出来的残疾人与普通人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在总体中也是非常显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