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卫视】纪实频道《大师》系列之

童第周

这幅画,是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一个科学家画的,这幅艺术珍品记录了一个生命科学的奇迹。几尾小金鱼嬉戏着穿梭在莲叶中,其中一条与众不同,金鱼的身子,却长着鲫鱼的尾巴。

这条鱼的诞生是生物遗传学说第一次伟大的实证,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

画家和科学家是老友,为这条鱼的重大科学意义感到骄傲和欢心,于是作了这幅《睡莲金鱼图》。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克隆了,但在四十年前,童第周以一手之力,穷毕生心血,创立了中国的克隆事业,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采访】山东大学教授童第周研究生张天萌——

童先生在中国这么长期的困难期间,做这么一个工作,而且能够做得这么漂

亮,这是一个真正创造性的工作。

他生逢非常之世,却不曾放弃心中的抱负,坚守科学家的本色,但最终壮志未酬。

这是一次鱼的细胞核移植手术,也是一次高超的艺术表演。显微镜下,一双灵巧的手,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玻璃丝,在一个比小米还要小的金鱼卵上挑去了卵核,再取出别外一个细胞的核注入这个小家伙。这样的手术,童第周半个小时可以重复二、三十次,准确、敏捷,并且娴熟、优美,富有节奏,而类似这样的工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细胞核移植,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克隆技术,40多年前,就是依靠童第周的一双手,在简陋的条件下,使中国的克隆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采访】童第周学生中科院首席研究员陈大元——

那个时候技术完全靠手,没像现在仪器设备那么多,都是自己很细微地在显微镜下或者解剖镜下,用手,用非常细的刀,用胎儿的毛,就是头发来进行工作。

中国的克隆事业,当年就是由这一双手开创的,我们所走访过的人,至今都在为一双手惊叹。

【采访】童第周之子童时中——

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你在这个显微镜底下做了那么久,你手不会发抖吗?他说,我一辈子不就是一直这么做的吗?

【采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刘瑞玉——

他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管他叫小童,他的个子长得小,非常精明能干,外国人手笨做不了的事情,他都能做出来。

【采访】童第周之女童夙明——

不管工作再忙,行政的任务再多,抽出时间来搞科研工作的,他说如果我自己不动手,我怎么能够指导研究生?怎么指导别人?

当今天,学术腐败不再是新鲜事的时候,我们对童第周身上闪烁着的科学家本色,愈加感到可贵。

1930年,比利时的比京大学著名生物学家布拉舍和达克的实验室,来了一个30岁上下的中国留学生,或许是法语不好,或许是身材瘦小,总之他不被人注意,他总是个人在角落里专心致志于他的工作。

当时有一个青蛙卵的卵膜剥除手术,多年来没人能完成,蛙卵又滑又圆,捉都捉不住,一用力又破了。童第周的导师达克也没有做成功,很多研究工作因此无法展开。

【采访】山东大学教授童第周研究生张天荫——

因为这个受精膜不去掉,你要在这个卵上要动手术做实验是不可能的,只有去掉以后才能做成试验。

导师想到了平时一言不发的童第周,请他来试一试,没有想到,童第周一下子就剥掉了青蛙卵的卵膜,方法巧妙,动作精确,这个实验轰动了欧洲。达克教授特地嘱咐童第周,这个实验技术要保密。

【采访】山东大学教授童第周研究生张天荫——

所以他这个时候,李约瑟,就是Needham,他就知道了童先生这个人,他们都在书上都讲了,一个小个子,中国的小个子,这双手了不起。

童第周就是用这双手做了很多高难度的实验,也写出了很多漂亮的论文,当他最后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在欧洲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了。

在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童第周纪念室里,我们拍摄到一台童第周在抗战中使用的显微镜。童第周学成归国后不久,抗战就爆发了。

1941年,他和夫人叶毓芬到流亡中的同济大学任教,那时,学校几经周折,迁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流亡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童第周仍然沉浸在科学实验中,只是条件太差了,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显微镜是童第周工作最起码的条件,但是,流亡大学的实验室只是一个破庙,几张板凳。

【采访】童第周之子童时中——

后来有一次到街上的时候,在一个旧货店里面,看见了一个德国蔡司的双筒显微镜,啊呀,他进去看看,爱不释手,当时问了老板多少钱,老板说一个价钱,他吓住了。

老板要价六万块,童第周和叶毓芬两人不可能买得起。童第周茶饭不思,他经常跑到那个旧货店去看那台显微镜。

【采访】童第周之子童时中——

他老想那个显微镜,我母亲说把它买回来,我父亲说哪来的钱呢?我母亲说,这样,去借。我父亲说,你看我这个样子,我跟准去借啊?我母亲说我来给你想办法。

夫人叶毓芬,不仅是童第周生活上的忠实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助手。叶毓芬了解丈夫对工作的渴望,知道他现在的痛苦。

【采访】童第周之子童时中——

把她所有的首饰卖掉,另外一方面就是问亲朋好友去借,因为我父亲不太好出面。

最后,夫妇二人终于买下了这台双筒显微镜,家里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十多年后才还清。

这台显微镜记录了一对风雨同心的科学家夫妇深厚的爱情,它也见证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了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

【采访】童第周之女童夙明——

我妈妈和我爸爸,他们做试验总是在一起的,要做实验,我妈妈总是协助我父亲做,而且我母亲的手也是很巧的,很多工作做得蛮细致的,总是这样的,两个人好像合为一体这样做工作的。

他们在一起四十多年,童第周一生的科研成果,百分之六十是夫妇俩共同完成的,抗战中,人们赞誉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童第周又可以工作了,李庄没有电,童第周就在室外取日光做实验。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童第周做着他精密、细致的胚胎学实验。

【采访】童第周之女童夙明——

就在外面做实验,冬天那时候手很冷,做得手都冻了,这个我倒有点印象,手都麻了,他也说,手都冻麻了。

就是这样,童第周在那个岁月里,把世界胚胎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的成果在英国的杂志上发表了。

【采访】山东大学教授童第周研究生张天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