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看, 传统农 业向现 代农业的转变即农 业现代化 的 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
# 16 #
的物质技术的现代化, 即运用先进的生 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 生产的机 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 化学 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或物质内 容;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当前, 主要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
不同。1886 年, 日本 1 个农场 工人购 买 1 公顷可耕地必须工作的天数是美 国农场工人购买同样面积可耕地工作 天数的 9 倍。在美 国, 劳动 力价 格相 对于土 地价格不断 上升, 尤其在 1880 ~ 1920 年期间; 而日本的 土地价格相 对于劳动力 价格 上升得 极快, 尤 其在 1880~ 1960 年期间。 到了 1960 年, 1 个日本农场 工人必 须工 作 30 倍 于美 国农场工人 的时 间, 才能 买到 1 公顷 土地1。那么, 在各自的资 源禀赋条件 下, 美国和 日本 是怎 样实现 农业 现代 化的呢?
二、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道 路的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就 是人 多 地少, 人均 耕 地 1 亩多 一 点。 而 20 年前 改革 时所实 行的 福利 化的 分配方 式 又造 成 了 土地 使 用 的 细碎 化, 户均只有 半公 顷左 右。这样 条件 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 显 然, 美国的 资源 禀赋 条件与 我国 正好 相反, 在耕 地的 人均 拥有量 上几 乎是 世界上的两个极端 # ## 一个是大规模 经营, 一个是小规模经营, 这就决定了 我们不 可 能走 美 国 的农 业 现 代 化道 路。那么, 能 否走日本道路? 事实上,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 在资源禀赋上, 我国和日本非常接近, 因此, 日本道路 对我国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如 果深入分析下去, 我国和 19 世纪后期 的日本仍然有许多十分显著的不同之 处。主要有: ( 1) 19 世纪 后期, 日本的 工业已经取 得了 一定程 度的 发展, 工 业对农业劳 动力 的吸收 水平 很高, 因 此, 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 劳动 力的价格也 在不 断上涨, 即 土地 和劳 动力双重稀缺。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 资源供求特 征是, 不 仅农村 存在 着大 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剩余( 包括隐性剩 余) 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 劳动力就 业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既能 够大量吸收 劳动 力就业, 又 能够 大量 增加农产品产出的特殊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 2) 日本 工业 化对农 业的 剥夺 很少, 因此, 农业现代化起步时的负担 较轻。而我国一向采取的是剥夺农业 的工业化方式, 直至目前, 剪刀差!还 大量存 在 着。据 计 算, 1994 年, 我国
格信号的引 导下, 农 业技术 创新 也会 朝着替代稀缺资源的方向进行。换句 话说, 要素 的丰 裕程 度或相 对价 格是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 的先天性 因素。( 2) 各国农 业现 代化 的一般趋势 是: 节约 劳动的 技术 创新 趋向是发展 机械 化, 节约土 地的 技术 创新趋向是 生物 革新, 但在 一国 特定 的农业技术 创新 方向约 束下, 机 械技 术的开发可 以是 节约土 地型 的, 而生 物技术的开发可以是节约劳动型的。
在日本, 土地的供给缺乏弹性, 土 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 因此, 用 土地 和机械替 代人 力是 无利 可图 的。 然而, 随着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 化肥 价格相对 于土 地价 格持续 下降, 以及 来势凶猛 的生 物技 术的进 步, 给 日本 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完全不同于美国 的新契机。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谷 物, 而化肥对传统作物的作用较差, 在 传统作物 体 系 下不 能 大 幅 度增 加 产 量。传统品种下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弹 性极小的状况迫使日本使用先进的农 业生物技术, 不 断改 良品 种。新 的喜 肥作物品种和效率更高的化肥不断出 现, 土地生产 率和 农业现 代 化水 平也 随之 不断增加。1880 年以后, 日 本的 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沿着上述道路发展 的, 机械技术 进步 的意义 也 主要 在于 通过改善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而大 幅度提高产 量。例如, 早 期 的马 拉犁 和后来拖拉机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一种 深耕的工具, 以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在美国, 土地 和机 械的 价格 相对
于工人工 资的 长期下 降, 促使 这个 国 家不得不 用 土 地和 机 械 动 力替 代 人 力, 这种替代 包含 着农业 中使 用的 机 械技术的不断 改 进。这是 因为, 一 个 固定不变 的技 术, 对稀缺 生产 要素 替 代的空间是很 小 的。例如, 在 早期 的 谷物收割 中, 在两 个星期 的收 割时 间 内, 使用某些 型号 的收割 机和 两组 役 马, 其最佳组合是 5 个工人和 4 匹马 , 能收割 140 英亩的谷 物。引进 新的机 械# ## 打捆 机以 后, 农场 主就 可以 改 变上述组合 比例, 即 使用 2 个 工人、1 台收割机 和 4 匹马, 同样 在两 个星 期 内收割 140 英 亩谷物2 。在这 里, 1 台 打捆机替代了 3 个工人。由于人工是 昂贵的, 所以 这种 替代在 经济 上是 合 理的。在这 种机 制的 作用 下, 美国 农 场中使用的大型机械和机械动力迅速 增加, 而使用的工人数迅速减少, 即人 机比例在 不断 提高, 反映 了机 械技 术 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和机械对人力的边 际替代率。这种替代是一个连续的过 程。拖拉机 的引进是农业中最重要的 机械技术 的进 步, 它使每 个农 场工 人 能够更容 易地 使用 更多的 机械 动力 , 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动力对人力的边际 替代率。大 功率拖拉机替代小功率拖 拉机、多功能 农业 机械替 代单 一功 能 农业机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这种替 代的结果, 使 美国 成为当 今世 界上 机 械化水平 最高、从 而劳均 负担 耕地 最 多的国家。
我认为, 在 讨论 中国 农业 现代 化 问题时, 必须 首先 弄清楚 以下 几对 关 系:
一是劳动生产率目标和土地生产 率目标之间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目 标一般要 在这 二者之 间择 一, 或者 二 者并重。从长期看, 工业化、城镇化是 不可逆转 的经 济规律, 农 业现 代化 就 是要从土地上释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 力, 因此, 劳 动生产率是任何国家实现 农业 现 代 化 的终 极 目 标。但 从 近 期 看, 我国无疑 要追 求更高 的土 地生 产 率, 从而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 为劳动 力的非农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 条件。当前, 土 地生 产率 的提 高应 该 主要依靠 生物 技术创 新, 而劳 动生 产 率的提高则主要依靠城镇化拉动农业 劳动力外流。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开始于 完全不同的初始生产要素条件和供给 条件, 但在 1880 ~ 1960 年 间, 达到 了 接近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两国农业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率先进入了世 界上 最 小 国家 的 行列。 1995 年的 资 料显 示, 日本 农业 人口占 总 人口 的比 重为 5 28% , 而美国仅 为 2 98% 。美 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说明: ( 1) 农业现代化总是朝着资源丰裕的方向 进行, 总是用丰裕资源替代稀缺资 源。 在市场经 济条 件下, 稀缺 资 源的 价格 总是高的, 使 用稀 缺资源 的 成本 也会 随之上升, 农场主为了降低产品成 本, 必然用充 裕资 源替 代稀缺 资源; 在价
一、农业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农业现 代化 的过 程, 就 是由 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所谓传 统农业, 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 就是 完全以农 民世 代使用 的各 种生 产要 素为 基 础的 农 业! , 从 经 济 分析 角 度 看, 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 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其特征是: ( 1) 技 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 2) 持有和获 得生 产要素的 偏好 和动 机保 持不 变, 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 的动力; ( 3) 由 于上 述原因, 传统 生产 要素的供 给、综合 利用和 需 要处 于长 期均衡状 态1。而 现代 农 业是 用现 代 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由于科学 技术总是 在不 断发 生变化, 现代 农业 必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因而, 传统农 业也就成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 态概 念。这 样, 传统 农业 向 现代 农业 转变的内 涵, 即农 业现代 化 的内 涵也 在不断发生变化。
区域化和企业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组织 保证。当然, 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特 点不一样, 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 内容差异很大, 但日本经济学家早见雄 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把它们 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 即美国模式和日 本模式。
美国的特 点是 人少 地多, 劳 动力 稀缺, 而日本 正好 相反。两 国在 土地 # ## 劳动力比例上的极大差异性恰好 构成了这个 世界 上的两 种极 端 类型。 1880 年平 均每 个 男性 农 场工 人 的农 业土地面积, 美 国是 日本 的 36 倍, 而 且这个差距在不断扩大, 到 1960 年美 国平均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农业土地 面积是日本的 97 倍, 可耕地是日本的 47 倍。 由于资源禀 赋的差异, 土地和 劳动力的比价在两个国家也有显著的
农产 品 的 生 产 者 补 贴 等 值 为 8 27% 1 。此 外, 在 农 业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日本对农 业的 高额补 贴是 世界 上 罕见的, 我 国也 无力 做到 这一 点。尽 管如此, 日本 农业 现代化 的经 验仍 然 在许多方 面可 以为我 国所 借鉴, 如 发 展生物技术和注重对农业的保护等。
研究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孔祥智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 势。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农业都实 现了现代化, 并且, 农业现代化水平一 直在持续不断地提高着。不同国家的 农业现代 化模 式不 尽相同, 其根 本区 别就 在于所拥 有的 资源 禀赋 的差 异。 中国是一 个人 多地 少的国 家, 其 资源 禀赋独特特征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 有中国特 色的 农业 现代化 道路, 而绝 不能照般任何国家的经验。本文旨在 在美 、日模式 的基 础上对 中 国农 业现 代化的道路进行经济学分析。
1920 年以后, 美 国的农 场主 和试 验站人员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生物技术 的革新。其 主要 原因 是本 世纪 20 年 代, 每个农场 工人 能够使 用的 耕地 面 积的增长 速度 开始下 降, 这一 现象 导 致了 30 年代 杂交玉 米在 美国 的广 泛
研究
种植。在政府开始对耕地的使用实行 限制 后, 生物 技术 和化肥 工 业加 速发 展了起来。而化 肥价 格的 下降, 单位 面积耕地 上化 肥施 用量的 上升, 补偿 了土壤自 然肥 力的 耗竭, 从 而使 发展 生物技术成为迫切需要。但美国生物 技术的发展总是和机械技术发展的需 要结合在 一起 的, 新的作 物 品种 总是 更加适合机械收获。如为了有利于机 械收 获, 美国 农业 科学家 培 育出 了具 有强壮枝条而且同时成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西红柿。
二是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之间 的关系。从 国外 情况 看, 以美 国为 代 表的新大 陆国 家都是 大规 模经 营, 欧 洲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也比我国大得 多, 而这类国 家都 是农业 现代 化的 典 型代表。80 年 代中后期 以来, 我国一 些地区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强 制性推行 农业 规模经 营, 就是 受欧 美 模式的影响。应 该看 到, 单纯 扩大 土 地的经营 规模 并不 等于农 业现 代化 , 关键要看农业生产手段以及在此基础 上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 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指标, 否则, 我 们就无法 理解 1984 年解 体的 人民 公 社为什么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实 践来看, 现阶段,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 佳选择是 实行 农业产 业化 经营, 这 是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 16 #
的物质技术的现代化, 即运用先进的生 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 生产的机 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 化学 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或物质内 容;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当前, 主要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
不同。1886 年, 日本 1 个农场 工人购 买 1 公顷可耕地必须工作的天数是美 国农场工人购买同样面积可耕地工作 天数的 9 倍。在美 国, 劳动 力价 格相 对于土 地价格不断 上升, 尤其在 1880 ~ 1920 年期间; 而日本的 土地价格相 对于劳动力 价格 上升得 极快, 尤 其在 1880~ 1960 年期间。 到了 1960 年, 1 个日本农场 工人必 须工 作 30 倍 于美 国农场工人 的时 间, 才能 买到 1 公顷 土地1。那么, 在各自的资 源禀赋条件 下, 美国和 日本 是怎 样实现 农业 现代 化的呢?
二、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道 路的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就 是人 多 地少, 人均 耕 地 1 亩多 一 点。 而 20 年前 改革 时所实 行的 福利 化的 分配方 式 又造 成 了 土地 使 用 的 细碎 化, 户均只有 半公 顷左 右。这样 条件 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 显 然, 美国的 资源 禀赋 条件与 我国 正好 相反, 在耕 地的 人均 拥有量 上几 乎是 世界上的两个极端 # ## 一个是大规模 经营, 一个是小规模经营, 这就决定了 我们不 可 能走 美 国 的农 业 现 代 化道 路。那么, 能 否走日本道路? 事实上,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 在资源禀赋上, 我国和日本非常接近, 因此, 日本道路 对我国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如 果深入分析下去, 我国和 19 世纪后期 的日本仍然有许多十分显著的不同之 处。主要有: ( 1) 19 世纪 后期, 日本的 工业已经取 得了 一定程 度的 发展, 工 业对农业劳 动力 的吸收 水平 很高, 因 此, 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 劳动 力的价格也 在不 断上涨, 即 土地 和劳 动力双重稀缺。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 资源供求特 征是, 不 仅农村 存在 着大 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剩余( 包括隐性剩 余) 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 劳动力就 业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既能 够大量吸收 劳动 力就业, 又 能够 大量 增加农产品产出的特殊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 2) 日本 工业 化对农 业的 剥夺 很少, 因此, 农业现代化起步时的负担 较轻。而我国一向采取的是剥夺农业 的工业化方式, 直至目前, 剪刀差!还 大量存 在 着。据 计 算, 1994 年, 我国
格信号的引 导下, 农 业技术 创新 也会 朝着替代稀缺资源的方向进行。换句 话说, 要素 的丰 裕程 度或相 对价 格是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 的先天性 因素。( 2) 各国农 业现 代化 的一般趋势 是: 节约 劳动的 技术 创新 趋向是发展 机械 化, 节约土 地的 技术 创新趋向是 生物 革新, 但在 一国 特定 的农业技术 创新 方向约 束下, 机 械技 术的开发可 以是 节约土 地型 的, 而生 物技术的开发可以是节约劳动型的。
在日本, 土地的供给缺乏弹性, 土 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 因此, 用 土地 和机械替 代人 力是 无利 可图 的。 然而, 随着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 化肥 价格相对 于土 地价 格持续 下降, 以及 来势凶猛 的生 物技 术的进 步, 给 日本 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完全不同于美国 的新契机。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谷 物, 而化肥对传统作物的作用较差, 在 传统作物 体 系 下不 能 大 幅 度增 加 产 量。传统品种下化肥对土地的替代弹 性极小的状况迫使日本使用先进的农 业生物技术, 不 断改 良品 种。新 的喜 肥作物品种和效率更高的化肥不断出 现, 土地生产 率和 农业现 代 化水 平也 随之 不断增加。1880 年以后, 日 本的 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沿着上述道路发展 的, 机械技术 进步 的意义 也 主要 在于 通过改善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而大 幅度提高产 量。例如, 早 期 的马 拉犁 和后来拖拉机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一种 深耕的工具, 以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在美国, 土地 和机 械的 价格 相对
于工人工 资的 长期下 降, 促使 这个 国 家不得不 用 土 地和 机 械 动 力替 代 人 力, 这种替代 包含 着农业 中使 用的 机 械技术的不断 改 进。这是 因为, 一 个 固定不变 的技 术, 对稀缺 生产 要素 替 代的空间是很 小 的。例如, 在 早期 的 谷物收割 中, 在两 个星期 的收 割时 间 内, 使用某些 型号 的收割 机和 两组 役 马, 其最佳组合是 5 个工人和 4 匹马 , 能收割 140 英亩的谷 物。引进 新的机 械# ## 打捆 机以 后, 农场 主就 可以 改 变上述组合 比例, 即 使用 2 个 工人、1 台收割机 和 4 匹马, 同样 在两 个星 期 内收割 140 英 亩谷物2 。在这 里, 1 台 打捆机替代了 3 个工人。由于人工是 昂贵的, 所以 这种 替代在 经济 上是 合 理的。在这 种机 制的 作用 下, 美国 农 场中使用的大型机械和机械动力迅速 增加, 而使用的工人数迅速减少, 即人 机比例在 不断 提高, 反映 了机 械技 术 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和机械对人力的边 际替代率。这种替代是一个连续的过 程。拖拉机 的引进是农业中最重要的 机械技术 的进 步, 它使每 个农 场工 人 能够更容 易地 使用 更多的 机械 动力 , 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动力对人力的边际 替代率。大 功率拖拉机替代小功率拖 拉机、多功能 农业 机械替 代单 一功 能 农业机械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这种替 代的结果, 使 美国 成为当 今世 界上 机 械化水平 最高、从 而劳均 负担 耕地 最 多的国家。
我认为, 在 讨论 中国 农业 现代 化 问题时, 必须 首先 弄清楚 以下 几对 关 系:
一是劳动生产率目标和土地生产 率目标之间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目 标一般要 在这 二者之 间择 一, 或者 二 者并重。从长期看, 工业化、城镇化是 不可逆转 的经 济规律, 农 业现 代化 就 是要从土地上释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 力, 因此, 劳 动生产率是任何国家实现 农业 现 代 化 的终 极 目 标。但 从 近 期 看, 我国无疑 要追 求更高 的土 地生 产 率, 从而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 为劳动 力的非农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 条件。当前, 土 地生 产率 的提 高应 该 主要依靠 生物 技术创 新, 而劳 动生 产 率的提高则主要依靠城镇化拉动农业 劳动力外流。
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开始于 完全不同的初始生产要素条件和供给 条件, 但在 1880 ~ 1960 年 间, 达到 了 接近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两国农业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率先进入了世 界上 最 小 国家 的 行列。 1995 年的 资 料显 示, 日本 农业 人口占 总 人口 的比 重为 5 28% , 而美国仅 为 2 98% 。美 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说明: ( 1) 农业现代化总是朝着资源丰裕的方向 进行, 总是用丰裕资源替代稀缺资 源。 在市场经 济条 件下, 稀缺 资 源的 价格 总是高的, 使 用稀 缺资源 的 成本 也会 随之上升, 农场主为了降低产品成 本, 必然用充 裕资 源替 代稀缺 资源; 在价
一、农业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农业现 代化 的过 程, 就 是由 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所谓传 统农业, 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 就是 完全以农 民世 代使用 的各 种生 产要 素为 基 础的 农 业! , 从 经 济 分析 角 度 看, 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 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其特征是: ( 1) 技 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 2) 持有和获 得生 产要素的 偏好 和动 机保 持不 变, 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 的动力; ( 3) 由 于上 述原因, 传统 生产 要素的供 给、综合 利用和 需 要处 于长 期均衡状 态1。而 现代 农 业是 用现 代 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由于科学 技术总是 在不 断发 生变化, 现代 农业 必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因而, 传统农 业也就成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一个动 态概 念。这 样, 传统 农业 向 现代 农业 转变的内 涵, 即农 业现代 化 的内 涵也 在不断发生变化。
区域化和企业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组织 保证。当然, 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特 点不一样, 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 内容差异很大, 但日本经济学家早见雄 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把它们 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 即美国模式和日 本模式。
美国的特 点是 人少 地多, 劳 动力 稀缺, 而日本 正好 相反。两 国在 土地 # ## 劳动力比例上的极大差异性恰好 构成了这个 世界 上的两 种极 端 类型。 1880 年平 均每 个 男性 农 场工 人 的农 业土地面积, 美 国是 日本 的 36 倍, 而 且这个差距在不断扩大, 到 1960 年美 国平均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农业土地 面积是日本的 97 倍, 可耕地是日本的 47 倍。 由于资源禀 赋的差异, 土地和 劳动力的比价在两个国家也有显著的
农产 品 的 生 产 者 补 贴 等 值 为 8 27% 1 。此 外, 在 农 业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日本对农 业的 高额补 贴是 世界 上 罕见的, 我 国也 无力 做到 这一 点。尽 管如此, 日本 农业 现代化 的经 验仍 然 在许多方 面可 以为我 国所 借鉴, 如 发 展生物技术和注重对农业的保护等。
研究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孔祥智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 势。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农业都实 现了现代化, 并且, 农业现代化水平一 直在持续不断地提高着。不同国家的 农业现代 化模 式不 尽相同, 其根 本区 别就 在于所拥 有的 资源 禀赋 的差 异。 中国是一 个人 多地 少的国 家, 其 资源 禀赋独特特征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 有中国特 色的 农业 现代化 道路, 而绝 不能照般任何国家的经验。本文旨在 在美 、日模式 的基 础上对 中 国农 业现 代化的道路进行经济学分析。
1920 年以后, 美 国的农 场主 和试 验站人员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生物技术 的革新。其 主要 原因 是本 世纪 20 年 代, 每个农场 工人 能够使 用的 耕地 面 积的增长 速度 开始下 降, 这一 现象 导 致了 30 年代 杂交玉 米在 美国 的广 泛
研究
种植。在政府开始对耕地的使用实行 限制 后, 生物 技术 和化肥 工 业加 速发 展了起来。而化 肥价 格的 下降, 单位 面积耕地 上化 肥施 用量的 上升, 补偿 了土壤自 然肥 力的 耗竭, 从 而使 发展 生物技术成为迫切需要。但美国生物 技术的发展总是和机械技术发展的需 要结合在 一起 的, 新的作 物 品种 总是 更加适合机械收获。如为了有利于机 械收 获, 美国 农业 科学家 培 育出 了具 有强壮枝条而且同时成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西红柿。
二是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之间 的关系。从 国外 情况 看, 以美 国为 代 表的新大 陆国 家都是 大规 模经 营, 欧 洲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也比我国大得 多, 而这类国 家都 是农业 现代 化的 典 型代表。80 年 代中后期 以来, 我国一 些地区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强 制性推行 农业 规模经 营, 就是 受欧 美 模式的影响。应 该看 到, 单纯 扩大 土 地的经营 规模 并不 等于农 业现 代化 , 关键要看农业生产手段以及在此基础 上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 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指标, 否则, 我 们就无法 理解 1984 年解 体的 人民 公 社为什么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实 践来看, 现阶段,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 佳选择是 实行 农业产 业化 经营, 这 是 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