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让小学生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让小学生动起来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的身体全方位动起来,以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疑问来引发学生思维的运转,并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悟道”数学。
关键词:经历;活动;体验;延伸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75-1
一、用交流将学生的情绪点燃
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师生间的情绪可以相互感染,那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言语或者活动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前或者课中用一点时间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平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位女教师在公开课教学前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过程如下:
师:认识老师吗?
生:不认识。
师:那老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大家叫我――李
老师(生齐)。
师:我们交个朋友吧,谁愿意做老师的朋友,我们来握个手吧。
(跟几位同学握握手后,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师:为了节约时间,咱们一起来握一握手吧,请把手举起来,我们一起来凌空握一握。
师:希望我们的交流能带给你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行不行?
生:行。
(响亮)
这一段简单的交流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来积极参与课堂,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效果非常突出。
当然,如果这样的交流活动再与课堂中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效果更为明显。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前,与学生交流,请班上最高的学生出列,让大家猜一猜他的身高,猜一猜该同学一步最大能跨出多远。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讨论,还有的自己在行间试一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其实教师的教学从这个课前交流已经开始了,到揭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了课前交流的这个问题,大家恍然大悟。
二、用活动将学生的手脚解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表现在会听
上,还要会说,会想,会动。
新课程标准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多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发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自己去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认识千克》时,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不能简单的通过语言的描述就传递给学生的,必须亲身参与,多多实践。
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建立在情境中引出了千克这个学习内容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打算研究些什么。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称出一千克的物体,看一看,估计一下这个一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多重。
接着让每一位同学都亲手拎一拎,感知一下一千克的重量,与自己的猜想做个对比。
最后在组内和组间开展游戏和比赛,看谁根据感觉取出的物体重量最接近于一千克。
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经历这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手、眼、心、脑不停地运转,以多维的感官刺激不断加深对一千克的概念,纠正意识中的偏差,逐步建立起深刻的印象。
三、用延伸将学生的视野拓宽
除了在课上要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在丰富的活动中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外,还要巧妙地将学生在数学上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在延伸中促进学生活动能力的提
升,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拓宽。
只有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认识到处处有数学,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才能突飞猛进。
比如教学《信息与编码》的时候,与其在课上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还不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主动探索,用充分经历为这部分知识烙下深深的印记。
所以我提前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学生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收集资料,并作预先的研究。
虽然担心有些学生会敷衍了事,但想想其余学生的努力也许在课上会给他们上一课。
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小组之间你争我夺,生怕别人先介绍了自己的收获后自己小组没有东西可说,整个一节课基本在学生的“表演”中结束。
在交流中发现几乎所有小组都从不少资料上找到了一些固定的号码,包括一些号码的含义,为什么用这样的号码,还有一些亲身经历,学生介绍得不一而足。
对于身份证和邮编的编码方式,学生也弄了个七不离八,在实物展台上,同学们有的说,有的画,有的写,用实例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余学生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使得我成了一个旁观者。
反思这样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是教师不敢放手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差。